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8年9月23日到11月22日我們曾訪問了中国。在这段时间內,我們到过柴达木盆地,酒泉盆地,四川盆地,华北平原,苏北平原的各石油地球物理普查大队,了解地震勘探工作和在工作方法上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每个地区所进行的地震勘探工作的条件,还看了原始資料及成果,并与大队上的工作人員一起討論过問題。本文只提出对中国地震勘探生产工作的某些印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美国地球物理勘探工作者协会于1981年9月7日至11日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联合学术讨论会。双方与会者各为40人。中方代表是正在从事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的总地球物理师、地球物理师、总工程师、工程师、科研人员和教员;美方代表有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方面的专家、教授和工程师。双方代表在会上提出的论文共68篇,美方38篇,中方30篇;其内容绝大部分是属于地震勘探的方法、原理、数据的取得和处理方面的成果,也有些是就一个地震勘探问题的综  相似文献   

3.
地震采集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老油区勘探开发的深入,勘探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辽河油区的特点是储集体主要为陆相复杂小断块和复杂隐蔽岩性圈闭.目前开发面临的难点表现在四个方面:深、隐、低、小.“深”是指勘探目标埋深不断加大;“隐”是指勘探对象的隐蔽性不断增加;“低”是指低渗透、特低渗透油气藏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小”是指勘探对象的单元储量规模越来越小.从目前国内外地震技术的应用现状来看,要解决上述问题有以下两种有效途径:一是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二是开发地震技术,主要包括井间地震、多分量地震、VSP测井和四维地震技术.本文介绍了辽河探区近年来地震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并对辽河探区下步针对油田开发的地震技术发展思路进行了分析[1~5].  相似文献   

4.
日本兵库县南部地区1995年的可控震源地震勘探计划为了弄清1995年1月17日兵库县南部地震震源区的详细地壳构造和该地震断层附近的微细构造与物理性质,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计划利用可控震源进行地震勘探。这次勘探将与地震预报计划(“地下深部构造的综合调...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举办的地震勘探学术交流会于1981年12月4日至8日在南京召开。来自全国有关的科研、生产部门和大专院校从事地震勘探工作的近110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中心的内容是交流地震勘探在我国各个不同领域内的使用经验、效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设想。会议共收到论文92篇,内容广泛。其中,大会宣读23篇,专题报告会宣读36篇。会议期  相似文献   

6.
张北6.2级地震预报纪实:地震活动性试验预报纪实之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华北地震活动性分析研究,在1997年10月下旬举行的1998年度地商会上笔者提出了本年度地震活动趋势意见,其中的空间预测区就包括了今年1月10日张北地震活动区,1997年11月13日根据震情三分律和对称模式作出了1997年11月13日到1998年1月23日共73天的短期预报,到1997年12月至1998年1月2日又出现了第二个层次的三分律图象,又进一步作出了第二个层次从1月3日到2月3日为时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1951-1980年期间中国气温资料研究了1966-1976年间华北断块区地震幕活动与1960年2月-1977年1月气温异常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华北断块及其邻近地区1960年2月天气异常增温到1977年1月天气异常降温过程与地震幕活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相关联;1967年5月、1973年1月、1975年9月和1976年2月的气温异常与该地震幕中1969年7月18日渤海7.4、1975年2月4日海城7.3和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三次地震密切相关。2.气温异常时问和异常范围之间以及它们与地震能量之间都有较高的可信度,表明气温异常与地震幕之间有成因上的联系。3.从1960年2月气温异常开始到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发生时的16.5年可按0.618~N划分为18个时段,4次7.0级以上地震和5次气温异常发生的时间恰好位于某几个时间段上。  相似文献   

8.
秦嘉政  钱晓东 《地震研究》2005,28(4):403-407
给出了2005年8月5日云南会泽M5.3和8月13日文山M5.3地震序列的基本参数和两个主震的震源参数;讨论了两个地震序列的差异性;还介绍了在这两次地震发生前,采用改进型破裂时间法对这两次地震的发震时间和地点进行预测的情况。最后,分析了云南近期地震活动趋势,认为云南新一轮强震活动从西部转移到东部的迹象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9.
时间采样以及空间采样问题是地震勘探基本问题,空间采样方式包括规则采样、非均匀(非规则)采样、随机采样等.从地震波场的带限性、空间域非均匀性、地下构造多样性出发,提出多采样率地震勘探技术(MrSET),尝试组合不同空间采样方式.多采样率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一般应满足5项准则,探讨了多采样率数据处理基本方法,并以合成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处理效果为基础,总结了多采样率地震勘探技术的7个方面优势.在相同道密度前提下,与规则采样相比,多采样率地震勘探技术更能满足复杂地震波场、弱能量绕射波与散射波充分采样的需要,是一项能提高反射地震数据成像精度的地震勘探技术,经过进一步研究将有巨大潜力成为(陆上、海洋)节点地震勘探时代常规技术.  相似文献   

10.
据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979年8月31日电:据欧洲地震委员会的公报报道,由欧洲地震委员会的赞助,来自14个国家的地球物理学家们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地震试验。这项试验首次使科学家们能探测北欧地幔400公里深处的构造细节。于8月12日至15日期间沿从挪威海(N72°)到苏联波西米亚森林地带的南北向剖面,以及从格丹斯克海湾到基浦附近乌克兰的北西—南  相似文献   

11.
<正>1四十年来辽宁防震减灾工作历程自海城地震以来,辽宁地震防灾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下面将从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救援和地震科技等几方面阐述四十年的防震减灾历程。1.1地震监测、预报1.1.1地震监测1970年辽宁省地震办公室建立时,新建和扩建了6个地震台,后来增加到11个。目前辽宁省地震监测台网由12个国家级地震台,11个省级台、36个市(县)级台、4个  相似文献   

12.
运用潮汐因子、加卸载响应比及相对应力场等分析方法,对1995年3月19日发生的新疆和硕MS5.0地震前乌鲁木齐基准地震台钻孔应变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在地震前30天应变日均值出现了典型的指数曲线异常;在地震前1个月相对应力发生快速变化,主应力方向也发生了快速偏转;全日波潮汐因子地震前1个月到地震前半个月期间,出现了大幅度的单峰或双峰异常变化;加卸载响应比值在地震前2个多月就开始出现成束的异常。可以认为和硕地震前乌鲁木齐基准地震台钻孔应变记录到了明显前兆短临异常。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勘探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物探分会举办的“波动方程专题讨论会”于一九八○年十二月十二日至十六日在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高等院校、研究所、石油和地质等部门共29个单位,代表共54人。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研究石油地震勘探中弹性波传播的正反演问题,讨论的重点是有限元方法在波动理论中的应用以及有关地震偏移和地震模拟问题。会上宣读了22篇论文,基本上反映出我国现阶段石油物探中波动理论的应用和研究水平,也展示了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已逐步接近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地区采用地震勘探方法时,由于地表障碍物、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地震检波器不能按照观测系统设计规则布设,采集的地震数据存在道缺失,常规的浅层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由于没有采用数据重建方法,因此会影响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的效果.压缩感知技术被引入到地震勘探中已经有十余年,但都是在石油地震勘探中应用,其原因是石油地震勘探数据量大,信噪比高.由于浅层地震勘探的覆盖次数小,信噪比低,在浅层地震勘探中应用压缩感知技术存在一定的挑战,能否应用压缩感知技术于城市浅层地震勘探尚未可知.本文对压缩感知理论在浅层地震勘探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将模拟的压缩感知采集的数据进行重建;以曲波变换为稀疏变换,通过构造0-范数的一种逼近函数建立稀疏反演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快速的求解方法.模拟数据实验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很好的对缺失地震数据进行重建.对某地区地震活断层勘探的实际地震数据进行了模拟的压缩感知采样和数据重建,并对原始数据、压缩感知采集数据和重建数据分别进行了相同的地震数据处理,偏移成像结果验证了基于压缩感知的重建方法能够获得和常规采集数据相当的处理结果.本文验证了基于压缩感知的地震数据重建技术在浅层地震勘探中的可行性,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煤田地震勘探中,大部分测线与勘探线重合,地震测线上布设有钻井,而测井数据以及由测井数据直接求得的地层反射系数序列的频率和分辨率要高于地震道数据;所以在过井地震剖面上,测井数据可以作为高频信息的来源,但测井数据只是一孔之见,对应到地震剖面上,测井信息只能将井旁道替代为高分辨率的地震道.本文基于信号重构理论,提出了利用测井数据重构高分辨率地震信号并外推到其他地震道上,使整个地震剖面均获得高频信息成为高分辨率剖面.在煤田地震勘探中,运用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1981年1月24日,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发生6.9级地震。这次地震前兆主要表现为: (一)小地震活动 (1)1978至1979年,石棉—康定—乾宁出现了密集的小地震条带,在其两端的康、泸、九地区与乾宁、道孚地区形成两个空区,但1980年此条带趋于消失。(2)根据统计,四川全省连续6个月以上未发生4级以上地震以后,往往要发生一次6级以上强地震。这次地震前四川省从1980年4月25日到  相似文献   

17.
油气非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提出未来非地震技术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向高成熟区和复杂区的高精度非地震勘探技术和面向油气预测与油田开发的非地震岩性勘探技术;阐明了未来三维非地震技术及综合勘探技术对高精度、高效益油气勘探的重要性,指出了非地震技术在油气预测与油田开发中将占有重要地位,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展现了油气非地震勘探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1999年 3月 15日克孜尔地震之后对克孜尔水库坝体出现的裂缝进行了面波勘探。首先介绍了面波勘探法的基本原理 ,然后通过典型剖面检测与资料处理找出异常区、带并进行解释。试验表明面波勘探法适用于克孜尔水库大坝监测  相似文献   

19.
王鹏  侯金欣  吴朋 《中国地震》2017,33(4):453-462
中强地震序列的主震发生后,短时间内受台站距震中较远、尾波干扰和波形重叠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遗漏大量的地震,而地震目录的完整性会直接影响到震后趋势判定和余震序列特征分析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本文利用基于GPU加速的模板匹配方法对2017年8月1~12日的连续波形进行扫描计算,检测九寨沟MS7.0地震前后遗漏的地震事件,选取台网目录中信噪比较高的1033个地震事件作为模板,在主震前7天至震后5天期间识别出4854个检测地震事件,为台网可定位目录的3.3倍,除去对台网单台地震事件的修正外,还检测到1797个遗漏地震事件,将完备震级从1.6级降低到1.4级。基于补充了遗漏地震的完整地震目录,对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地震序列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震序列在主震前短时间内出现了地震活动的密集增强,b值也显示为低值状态,可能是深部断层发生破裂之前的加速蠕动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序列的完备震级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b值存在缓慢升高的趋势,未来较长时期内余震序列仍将处于持续衰减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1991年12月2日至6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和桂林地球物理学会在桂林举行了第2届全国岩溶物探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18个省市、54个单位的77名代表和3位苏联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56篇。自第1届全国岩溶物探学术会议以来9年中的进展,主要为:1.单一方法发展到综合物探,当时只用直流电法和少量地震方法,目前,无线电波透视法、多频地面地磁法、地质雷达、地震反射波法、瑞利面波法、高精度重力法、核物探、遥感等方法技术已成功地用于岩溶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