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云里的电是怎样形成的 ?这种带电的云 ,气象上称“积雨云” ,俗称“雷雨云”。近 2 0 0多年来 ,有很多科学家用各种方法研究过雷雨云的起电过程 ,不断地积累着新的资料。到目前已经可以做出结论 :云的顶部带正电 ,云的下部带负电。并根据对云里的电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对于云里电荷的产生和有规律地分布提出了很多看法。在研究了水的电学性质后 ,有人提出了云滴有选择地吸收大气中负离子而起电的看法。因为大气中永远存在着大量的正离子和负离子 ,由于水滴本身电荷的分布 ,使它将优先选择负离子 ,从而使自己带负电。根据这种理论 ,在一个小水…  相似文献   

2.
汪法鉴 《贵州气象》1996,20(4):44-46
1雷雨云与冰雹云区别“SD型闪电计数仪”是识别雷雨云和冰彭云的专用仪器。它以5分钟为单位,用记录到的闪电次数多少,人为判定雷雨云或冰雹云。是防范作业的“好参谋”。何为雷雨云?天气系统有雷声、闪电、降水、无冰晶结构的云;在防灾减灾中,广义上讲,云体内部有冰晶、冰雹,但在降落过程中融化为大雨滴,或坠地冰雹直径小,降落稀疏,起止时间短,造不成灾害的云。何为冰彭云?一般天气系统顶部较高,云层厚度较厚,水平宽度,闪电雷声剧烈程度相对雷雨云大一量级或程度,其云体内冰晶、冰育所占比例大的云块,各粒坠地时直径10mn…  相似文献   

3.
周秀骥 《气象学报》1963,33(3):408-408
本书共分20章,内容比较丰富,它介绍了雷电与闪电形成,雷雨云电结构的基本研究方法,雷雨云降水的电等一般观测方法和机制问题;偶极云的热力学与电能,雷雨云云泡形成的振动机制和龙捲风模拟实验等动力学问题;雷雨云中水滴碰撞、溅散、雪花、沙尘碰撞摩擦的微观起电机制以及强电埸与闪电作用下形成的天电,尖端放电,雷声,水滴变形等饒有趣味而又有实际意义的物理效应,最后作者还介绍了火山雷电、地域性雷电特征等观测事实以及很有实际价值的避雷问题。  相似文献   

4.
人工防雹     
一、冰雹 (一)冰雹的形成: 冰雹也叫“雹子”,是从雷雨云中降落的,可以说雷雨云就是冰雹的“加工厂”。下冰雹的雷雨云(雹云)比一般的雷雨云发展得更旺盛,云中的对流更强。由于雹云内上升气流特别强,不但小云滴,而且大云滴也会被它带着上升。云滴在上升过程中,互相碰撞合并,逐渐变大,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就开始冻结形成雹核,然  相似文献   

5.
冰雹过程中闪电演变和雷达回波特征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应用闪电定位网的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西北地区的降雹过程,详细讨论了2004年5月15日发生在兰州皋兰的一次降雹雷雨云的闪电演变、雷达回波特征和云特定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此雷雨云的闪电机制和电结构进行了分析推断。在皋兰产生降雹的个例分析表明,云中液态水含量是否出现高值区,是识别降雹开始的重要因子。在雷雨云移动路径上,总闪和云闪为线状分布,地闪集中分布在降雹区,云闪最多,地闪中绝大多数为负闪。综合计算降雹时段云参数分析表明,云中降水率和含水量对产生闪电相对敏感,推断这次雷雨云的电结构可能属于上正下负的偶极子型。  相似文献   

6.
张其林 《气象》1980,6(5):24-24
根据云的特征去识别雹云,是群众在人工防雹作业时普遍采用的方法。“拉磨雷、雹子锤”,“闷雷带横闪、雹子大如碗”等谚语,说明了低沉而连续不断的雷声,频繁而多为横向的闪电,是雹云的主要宏观特征。雷声沉闷连续,实际上是闪电频次多的一个标志。国内已有不少单位观测记录雷雨云的闪电频次,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1963年6—8月在甘肃省合作地区观测的雷雨云和降霰(或雹)云的地面电场特点。发现雷雨云电场随水平距离变化有明显的“翻号效应”,雷雨云在测站上方时电场为正,远些为负,更远时又变为正,降霰(或雹)云则没有这样有规则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关于积云增雨和实施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综合雷雨云式的积云降水特点和归纳观测及理论结果的基础上,用数值模拟研究了阵雨形成机制,发现雷雨云式的积云结构类似于雹云,也存在着水平风“零域”和成雨“穴道”,大粒子群向这里集中并累积,然后再下泻成阵雨。据此提出了积云人工增雨的动力学根据和设计实施方案的要领,并给出了积云人工增雨作业部位、时机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9.
利用SD型闪电频数识别高原雷雨云和冰雹云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分析了青海省西宁市和互助县两地的闪电频数资料,结果表明,在青海省人工防雹区山多,地形复杂的情况下,使用SD型闪电计数器可以识别饱点周围40km的雷雨云和冰雹云,当雷暴由山区向平地移动时,5min闪电频数不小于40次,可作为作用的指标,而雷暴从平面向山区移动时,作业指标不小于30次/(5min),雷暴云闪电频数的升度大于10次(5min)也可以作为识别雷雨云和冰雹云的指标,但时效较短,利用SD型闪电频数识别高原雷雨云和冰雹云是一种简便,经济实用的手段,有助于没有雷达等观测设备的偏僻山区防雹作业。  相似文献   

10.
由冰雹云概念模型指标,对强对流单体进行雹云或雷雨云识别,并对识别的雹云进行降雹直径的预测,可直接应用于防雹作业和判断效果。  相似文献   

11.
徐乃璋  王昂生 《气象》1976,2(6):24-25
正确判断云体是冰雹云还是雷雨云,这是进行人工防雹作业的重要依据。广大劳动群众在长期的防雹抗灾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根据雹云的声、光、雷电、降水和移动等宏观特征,用耳听目测来识别雹云,并用许多生动的谚语形象地指出冰雹云的特征。例如冰雹云多“拉磨雷”、“蜂子朝王声”;“横闪多雹”;“黄云黑边子,必定下雹子”,“黑云尾,黄云头,雹子打死羊和牛”;“雹走老路”、“雹打一条线”以及雹云光象异常等等。这在人工防雹工作中起了很大的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极化起电机制,数值模拟一个电单体闪电之后的电场恢复。经分析发现雷雨云的闪电频数通常都小于25次/5分,而冰雹云却相反。因此,如果假定极化起电机制是形成云内强电场的主要过程,那么,25次/5分的单体闪电频数可作为区分雷雨云和冰雹云的一个指标。 计算指出,高于350次/5分的闪电频数多出现于低电晕触发临界电场和高冰晶浓度的情况下,此时,云内扰动激烈,液态含水量较低,所以成雹较少。计算又指出,闪电之后的电场呈线性恢复,而且变化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13.
旬邑地区冰雹云的早期识别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27,自引:24,他引:27  
分析了1997年到1999年在陕西省旬邑防雹实验区用3 cm雷达观测到的146块雷暴和雹暴云回波资料, 结果表明, 冰雹云和雷雨云的雷达回波特征有明显的差别。冰雹云初期回波和强回波都生成于5.0 km(0~-5℃)左右高度, 然后向上伸展或向上向下同时伸展, 以45 dBz回波顶高≥7.0 km, 顶温<-14℃。雷雨云初期回波和强回波出现高度比较低, 强回波生成后向下伸展; 45 dBz回波顶高<7.0 km,  顶温高于-14℃。以45 dBz回波顶高≥7.0 km, 或以45 dBz回波顶温度低于-14℃, 作为识别冰雹云的指标, 再根据强回波生长情况, 可提前5~10 min识别出冰雹云, 1999年现场识别准确率为86%。三维冰雹云模式计算结果表明, 云的强回波顶高和强度出现剧烈增长是云内冰雹生成引起的, 这也和雷达观测到的冰雹云降雹的先兆特征“跃增增长”现象一致, 而雷雨云的这些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云军 《气象科技》1974,(7):26-30
预先识别雷雨云和冰雹云对人工防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科学而简易的方法达到这一日的,是防雹地区广大群众的需要。采用闪电观测方法去分辨上述两种强对流风暴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将简要介绍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些初步研究结果,供在防雹工作中有关人员参阅。我国不少雹区群众根据长期实践经验指出:冰雹云中雷声比较沉闷而连续不断,常称为“拉磨雷”或“闷雷”;而雷雨云则相反,通常响亮而短促,称为“炸雷”。一些台站和单位也利用收音机中雷电干扰声来帮助判别雹云。在此基础上,我国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中  相似文献   

15.
呼和浩特地区冰雹云雷达回波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呼和浩特地区105个对流云雷达回波个例(其中冰雹云和雷雨云个例分别为68个和37个)在6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计算,其中包括:回波分类统计、回波形态统计、回波水平尺度统计、回波高度统计、回波强度统计和回波移动统计。分析结果给出了呼和浩特地区冰雹云雷达回波的统计特征及其与雷雨云回波的某些统计差异,为研究和鉴别冰雹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气象科技》1979,(1):39-39
受落雷危害最大的是电力设施,因为输电线等大范围设施不能用避雷针来防止落雷。日本各电力公司为防止落雷造成停电,建立了探测雷雨云的警戒体制,向各营业所的维修人员通报。东京电力公司用专门的雷达系统搜索雷雨云,并在关东地区及四周的地图板上自动显示出来,实行24小时监测。日本气象厅也用气象雷达来跟踪雷雨云,探测云的高度和位置等,在数小时前发出雷雨“注意报”。工程现场与高尔夫球场之类的游乐场所,最近使用了一种包括架设一个天线,同时能发出警报声响的测雷  相似文献   

17.
1 引言 1989~1991年夏季(6~9月)在辽宁省绥中县防雹试验区,应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研究所研制的BM—1型闪电计数器,对雷雨云中形成的冰晶、冻滴、霰和冰雹荷电所产生的闪电活动进行了观测,取得了系列资料。另外,在观测闪电频数的同时.还根据闪电的特征与雷达回波结合起来,用来区别雷雨云和冰雹云,在指导人工防雹作业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的夏季,地面强烈增温致使空气对流加强,往往产生雷雨云。在雷雨云中,云块都常有大量的正负电荷。由于云体内部各部分带电性质不同,形成了很强的电场,一般云中电场可达每厘米几千伏到几万伏,这样强的电场足以把大气击穿,而产生强烈的放电现象——闪电。同时又会放出大量的热,致使闪电路径上空气的温度瞬息间升高1~2万℃,气压突然增到上百个大气压。空气因急剧增热而膨胀,接着又迅速冷却而收缩,空气的这种剧烈振动,便形成了雷声。闪电和雷声统称为雷电。在地球上,平均每秒约有100次雷电发生。雷电具有极大的能量,仅一次普通的…  相似文献   

19.
雷达数字化系统冰雹云的识别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711气象雷达数字化系统使用后,所存的60个雷暴个例资料,从不同角度对冰雹云和雷雨云回波进行了对比分析,建立了宝鸡地区冰雹云的识别模式。  相似文献   

20.
青海高原闪电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分析了青海高原1999-2001年夏季XDD03A型雷电定位仪系统所取得的时实资料,得出青海高原夏季闪电的时空分布,以及高原地区不同对流云强度时信号的闪电特征,进一步分析了冰雹云和雷雨云中闪电特征的不同点,通过近几年取得的最新资料对青海高原闪电做了细致的统计及研究,得出适应于青海高原人工防雹作业指挥中,利用XDD03A型雷电探测仪作为识别高原雷雨云及冰雹云的指标。以充分利用这种简便、经济实用的方法指挥没有雷达等观测设备的偏僻山区的防雹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