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城市开发区的发展,始于东南沿海的4个经济特区。在经济特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根据需要,发展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不同类型的城市开发区,形成了多层次、垒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相似文献   

2.
(高)科技型城市的指标体系内涵及其创新战略重点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樊杰  吕昕  杨晓光  田明 《地理科学》2002,22(6):641-648
在分析我国(高)科技型城市生成与发育条件、归纳世界主要(高)科技型城市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设计4类11个指标构成的(高)科技型城市判断指标体系、以及包括3个方面内容的(高)科技型城市标志,揭示了(高)科技型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定位。继而提出了我国(高)科技型城市创新框架与重点,并对政府职能、中介体系与知识产权等近期创新网络构筑的核心内容,以及投资和人才等近、远期支撑系统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前,城市合作是城市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区域竞争和国际竞争的重要选择,组合城市是城市合作的表现形式之一。2010年5月国家正式批准建立喀什经济特区,喀什经济特区的建立将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从而推动喀什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阿图什市需要利用这一机遇积极向喀什市及喀什经济特区寻求深度合作。目前喀阿两市还缺乏同城化和一体化的必要条件,喀阿合作可以借助组合城市模式,以喀什经济特区建设为契机,在两市间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以安全协调作为保障推动交通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并最终实现两市的同城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型经营管理者队伍,是搞好科技型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国有企业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培育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在科研机构向科技型企业的转制过程中,加强管理是科技型企业永恒的主题,要使管理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探讨了印度经济特区的地理布局特点,进而分析了印度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直接投资来源地区结构,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和国内地区结构,以及这些结构特点对印度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显著作用;并分析了《经济特区法案》在实施过程中被投机商钻了空子,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从而产生了负面影响。指出印度的经济特区与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速度相比,其发展结果与设想的目标存在差距,这需要印度政府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名》2010,(10):1-1
9月6日,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召开。新华社评论说,回望过去,深圳等经济特区最鲜明的特点是敢闯敢试,发展成就和成功经验,证明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人民日报的社论指出,中国现代化航船的破浪前行,仍然离不开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7.
1979年我国开始创办经济特区,1984年又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再增建海南省,并使之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十年来,沿海地带的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认为,对我国沿海地带的空间发展战略,有必要从理论上和宏观上作深入探讨。 一、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经济实力分析 我国18个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海南岛情况特殊,另作专述)社会经济状况迥然不同,特别  相似文献   

8.
毕剑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4):110-112,117
随着我国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及喀什经济特区设立,地处喀什和阿克苏等地区的刀郎文化逐渐成为关注的重要内容。刀郎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不断融合蒙古族等其他民族的文化因子,逐步发展成为维吾尔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在我国目前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背景下,建立刀郎文化旅游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刀郎文化旅游区建立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机遇、知名度和基础3个角度探讨了刀郎文化旅游区建立的可行性。在喀什经济特区背景下建立刀郎文化旅游区,需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运用前台-帷幕-后台理论,设立三级支撑系统,彰显刀郎文化特色,突出民族和谐,并使刀郎文化旅游区与喀什经济特区进行整合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世界经济特区的类型多样,按照经济特区的形式,可以分为: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自由边境区、过境区与边境贸易区、科技工业园区和综合型经济特区等八种。  相似文献   

10.
龙国英  易晓峰  黄瑛 《热带地理》2001,21(4):295-300
汕头市由于其优势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商贸和海运发达的港口城市,目前,其主要经济表现为以劳动密集型、民营经济占主导。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八五”以后,汕头市的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由此带动经济的迅速发展,然而人才、政策的局限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迅速发展,使汕头市历史上具有的区域中心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结合汕头市实际发展状况和特点,建议本次规划把汕头市的城市性质定位为:中国经济特区之一;粤东地区中心城市;外向型,以区域生前性服务为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达的港口城市。  相似文献   

11.
厦门经济特区城市发展与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厦门是座海岸一港岛复合型城市。为中国“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有机结合带,它又是全国计划单列城市和福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和多元结构的改革试验,为区域开发、城市空间布局和多功能构建注入了新活力。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使之成为投资热点,提高了它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的特殊战略地位。本文以地理学的观点,分析了世界经济特区的基本模式和中国经济特区城市的基本职能,探讨了厦门设置特区的因由、吸引腹地、城市性质、产业开发、城市空间格局,并对特区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作了初步论证。  相似文献   

12.
陈小平 《热带地理》1989,9(1):67-73
沿海开发区经过四年多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吸引外商投资的“小气候”,但沿海开发区要在国内外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开放度,借鉴经济特区、国外一些办得比较成功的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的经验,实施类似自由贸易港的政策,完善自由投资、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沿海开发区拥有优越的经济地理条件,具有实施这一政策的客观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间的推移,沿边地区开放开发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形式上的转换,即边境国际贸易→边境出口加工企业→边境国际性区域经济合作,这种转换规律,是由利益机制驱动的。我国沿边地区在开放开发中出现的诸如沿边国际贸易不稳、发展缓慢等问题,就是因为沿边开放开发的形式转换,没有跟上边境经贸发展的步伐,沿边出口加工生产严重滞后的缘故,因此中国沿边地区应加快外向性产业实体建设,大力推进沿边开发形式的转换,以扭转当前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产业结构转换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素青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4):34-39,33
文章在对地区产业结构转换影响因素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长江三角洲15个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产业转换速度、产业转换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差异明显,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阶段有很大的关系;产业结构转换能力、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自然资源与垃圾资源消长转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资源与垃圾资源的消长转换过程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必然趋势。笔者运用能量守恒定律,物质不灭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从二者之间消长转换的总量,质量与速度等方面探讨其转换的动态行为,转换的不可塑性及后果,给出资源消长转换的警戒点位及警戒点位系数分析了役使资源消长转换加速的机制在于PRED的非持续失调发展,直持续发展之路是延迟资源消长转换进程的有效途径,也是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客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全方位开放新态势自从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以来,至今已形成从沿海地区向沿边、沿江和内陆纵深地区发展的全方位开放新态势.目前全国开放地带总面积已达50多万km2,包括339个县市,逾3亿人口。5个经济...  相似文献   

17.
自然资源与垃圾资源的消长转换过程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种必然趋势。笔者运用能量守恒定律、物质不灭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从二者之间消长转换的总量、质量与速度等方面探讨其转换的动态行为、转换的不可逆性及后果,给出了资源消长转换的警戒点位及警戒点位系数,分析了役使资源消长转换加速的机制在于PRED的非持续失调发展,走持续发展之路是延迟资源消长转换进程的有效途径,也是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8.
厦门这个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特区,经过十丰的建设,其电子工业己初具规模,将成为我国的“硅岛”。厦门建成技术密集型的“硅岛”,有其理想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名》2009,(11):8-12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上,有一个关键词注定让人无法忘记,那就是。经济特区”。没有经济特区这个“钻头”,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历史空间中的掘进,就不会达到今天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与城郊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借鉴国内外城郊农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力求寻找我国城郊农业在市场经济导向下的发展途径,研究和探讨了城郊农业体制,生产结构,生产布局以及生产力水平等问题,并阐述了由传统型转换为市场型的机制,旨在推动城郊农业在市场经济中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