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中国地图为底图的插图在气象科技论文中较为常见。针对中国地图中南海诸岛附图的规范表达形式,应用GRADS(Grid Analysis and Display System)绘图软件,详细给出了正确绘制中国地图中南海诸岛附图的*.gs文件程序,利于同行参考和规范制图。  相似文献   

2.
结合气象科学特点,依据国家标准和规定,介绍气象科技论文中单位名称和单位符号的规范表达形式及需注意的问题,为基层气象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论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结合气象科学特点,依据国家标准和规定,介绍气象科技论文中量名称和量符号的规范表达形式及需注意的问题,为基层气象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论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引言检索了2019年发表在《自然》《自然-地球科学》《科学》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中大气科学领域的相关论文,其中《自然》系列杂志检索领域为Climate sciences;《科学》检索领域为Atmospheric science;《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检索领域为Earth,Atmospheric and Planetary Sciences,并人工筛选与大气科学密切相关的文章。得到有中国作者(含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不包含台湾地区)参与的论文共计31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13篇。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大气科学专业数据分析及制图软件:GrADS、NCL、Surfer,并针对4种类型的插图问题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处理方法.(1)截取的彩色图片应该用photoshop软件,在保存图像真实信息的情况下,提升图件的清晰度,达到出版要求.(2)大气科学科技论文插图要符合气象学术规范,如在气候诊断研究和短期气候预测中以及气象要素分析中,广泛使用统计方法,统计方法的结果要经过统计性检验.(3)分析不同尺度的大气现象时,要注意图片布局的合理性,同时图件的范围选择要与研究区域匹配.(4)大气科学类的风场、气压场或降水分布图等一般都会叠加在区域或者全国的地图底图上,地图底图应该正确表示;另外要特别注意气象台站、降雨雷达站等的涉密问题.  相似文献   

6.
1987年9月11日至16日,在安徽省绩溪县召开了全国局地气候学术会议.这次会议是由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地理学会、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联合召开的,收到论文181篇.其中山地气候方面的论文125篇,水域气候方面论文44篇,其他局地气候方面论文12篇.新疆有3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选送论文5篇,新疆大学地理系1篇,新疆地理研究所2篇,新疆气象局2篇. 论文内容丰富,质量较高,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水域到干旱区,从丘陵到高山  相似文献   

7.
《气象软科学》2007,(4):177-177
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软科学气象服务论坛,于2007年11月23日-25日在广州举行。本次论坛在会前征文中收到了77篇应征论文,年会全集收集了气象软科学论坛的62篇论文。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灾害性气候的预测及其对农业年景和水资源调配的影响”1993年度学术年会,于1993年10月对日-26日在湖南省大庸市索溪峪召开。参加会议的有该项目顾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陶诗言,特邀代表王绍武教授,承担本项目的研究人员,有关部门负责人等共计95人。这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摘要96篇,其中40篇论文在大会上作了交流。这些论文基本上反映了项目下属的5个课题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在第一课题的研究中,确定了研制“中国气候灾害图集”的方案,并完成了三年(1978、1979、1980)的样图初稿,对我国七种气候…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1995~2011年间中国学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简称CAJD)收录期刊上发表的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论文,了解我国气象服务效益评估领域科研状况。通过对气象服务效益评估论文数量、期刊来源、作者分布、关键词及基金等分布情况进行文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CAJD数据库收录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论文达110篇,作者合著率74.5%,合作度2.6,关键词中词频最高的是"经济效益",涉及各类基金项目资助40项。同时发现,尽管中国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研究发展迅速,但核心作者群有待加强,研究内容集中在评估实践方面,缺少在评估理论和技术上有所创新的论文。  相似文献   

10.
第13届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讨论会于11月1~5日在西安隆重召开。会议是由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专业委员会所属的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分会、中国气象局科教司、陕西省气象局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共同举办。共有246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共收到256篇论文和报告,并于会前编印了会议文集预印本。其中综述8篇降水微物理和人工增雨研究60篇,雹云结构和防雹68篇,云和降水数值模拟40篇,外场观测分析和观测方法40篇,室内实验分析5篇,业务技术系统25篇,以及相关学科研究8篇。本次会议采用大会报告和墙报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介绍自己的研究成…  相似文献   

11.
南海夏季海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一个水平分辨率较高的区域海洋模式计算了中国海的海流。本文给出了南海7月份的上层环流的数值模拟结果。结果表明:在南海北部的陆架区,一支较强的东北向海流穿过台湾海峡流入东海;在海南岛东南和越南沿岸以东海域有一个气旋式的涡旋;南海南部被一个反气旋式的大涡旋所占据。计算得到的这些环流特征与观测结果十分一致。另外,数值模拟结果还显示出,黑潮的一个分支通过巴士海峡的南部进入南海,虽然一部分海水不断被陆架诱导流向东北,但是仍有一部分海水可以一直向西流到海南岛以东海域。  相似文献   

12.
南海海洋站观测海气热通量的时间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西沙和南沙海气热通量时间演变特征,用海洋站观测资料计算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值及海面热收支年循环。结果表明:季风爆发前,西沙海气界面热量交换较弱,水汽通量较小,以海洋获得热量为主;季风爆发后,海气界面热量交换接近平衡。南沙全年主要是海洋对大气加热。南沙和西沙海面吸收短波辐射年周期特征明显,极大值出现在冬半年。西沙海面潜热通量存在半年周期特征,极大值也是出现在冬半年。结论:冬半年海面热通量变化对翌年的季风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索马里跨赤道气流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33,自引:8,他引:25  
李崇银  吴静波 《大气科学》2002,26(2):185-192
通过分析NCEP/NCAR多年再分析资料,清楚地揭露了南海夏季风爆发与索马里跨赤道南风气流建立之间的重要关系.对应南海夏季风爆发,总是已先期在赤道印度洋地区有西风加强和索马里跨赤道南风气流的建立;而且,若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晚),赤道印度洋地区西风的加强和索马里跨赤道南风气流的建立也偏早(晚).可以认为,索马里跨赤道南风气流的稳定建立是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重要物理机制之一,它的建立导致赤道印度洋地区西风的持续加强和向东扩展,并最终在南海地区形成西南气流.  相似文献   

14.
A Note on the South China Sea Shallow Interocean Circulation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1. IntroductionThe South China Sea (SCS) has many channelsconnecting with the outer oceans/seas (Fig. 1). Thewidest and deepest channel is the Luzón Strait, whichis the main entrance to the SCS from the WesternPacific Ocean, having a sill depth of about 2500 m.On the north, the Taiwan Strait connects with theEast China Sea, with a sill depth of about 70 m. Inthe vicinity of Mindoro Island, there are a numberof channels connecting the SCS with the Sulu Sea.The main channel is the M…  相似文献   

15.
EvolutionofIntraseasonalOscilationovertheTropicalWesternPacific/SouthChinaSeaandItsEfecttotheSummerPrecipitationinSouthernChi...  相似文献   

16.
The increase in southern China summer rainfall around 1993 was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tropical cyclones that forme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is study documents the connection of these two features.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tropical cyclones that forme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o southern China summer rainfall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around 1993, in particular, along the coast and in the heavy rain category. The number of tropical cyclones that formed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entered the South China Sea decreased,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summer rainfall was reduced in eastern part of southern China (but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 The increase in tropical cyclone-induced rainfall contributed up to ~30% of the total rainfall increase along the coastal regions. The increase of tropical cyclon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ppears to be related to an increase in loc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7.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South China Sea (SCS) SST and ENSO on winter (January--February--March; JFM)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 and its dynamic processes by using station observations for the period 1951--2003, Met Office Hadley Center SST data for the period 1900--2008, and ERA-40 reanalysis data for the period 1958--2002. It is found that JFM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 h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Nino-3 and SCS SST. Analyses show that in El Nino or positive SCS SST anomaly years, southwesterly anomalies at 700 hPa dominate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which in turn transports more moisture into South China and favors increased rainfall. A partial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independent ENSO influence on winter rainfall occurs mainly over South China, whereas SCS SST has a larger independent influence on winter rainfall in northern part of South China. The temperature over South China shows an obvious decrease at 300 hPa and an increase near the surface, with the former induced by Nino-3 and the latter SCS SST anomalies. This enhances the convective instability and weakens the potential vorticity (PV), which explains the strengthening of ascending mo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JFM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  相似文献   

18.
1998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与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活动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利用NCEP再分析及TBB资料,系统地研究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大气季节内振荡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南海及其临近地区30~60天低频振荡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南海及临近地区30~60天低频纬向风及低频动能的时间-经(纬)度剖面明显地反映出该地区的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加强是由于其临近地区(菲律宾以东)30~60天低频气旋发展及其向西扩展的结果,与孟加拉湾地区低频气旋的活动关系不大;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地区为850hPa低频动能的大值区,而200hPa上为一弱区,反映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该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有上弱下强的垂直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南海及其临近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活动主要为局地振荡型,夏季风爆发后才有明显的向北传播,成为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和天气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1980和1986年南海地区30~60天低频动能的发展特征与1998年的类似,说明了南海及其临近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局地振荡特征并不是1998年所特有的,它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有普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数值预报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1986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环流演变特征,由经向风速剖面图看出,南风首先在中南半岛迅速加强,然后向南海发展,南海夏季风爆发同孟加拉湾低压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地形和非绝热单因子敏感性数值预报试验表明,地形作用和凝结潜热等非绝热作用对南海夏季风的爆发都是很重要的,包含有这两种作用在内的控制试验成功地预报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中期演变过程,单独的地形作用或非绝热作用都不能预报出南海夏季风的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