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河县连续3天出现霜、这几天的气温、地温都高于0℃,霜一般都凝结在较干的植物面或物质上,这种现象很少见。有人认为,有冰晶结构出现就应记录霜,有人认为既然地面最低温度高于0℃,就不应记霜,究竟怎样记录正确呢?气象学定义: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冰气在地面或地物上直接凝华而成的冰晶,呈白色且具有疏松的晶体结构。并且贴地层空气温度必须低于0℃。为此记录霜不合适,但地面物体上确实出现了霜,这应怎么办呢?1气温、地面最低高于0℃时出现霜的原因从天气图上看,这场霜的形成主要是冷平流入侵使下垫面温度降低造成的。另外…  相似文献   

2.
利用自动站草面温度判定霜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大气探测工作中,判定霜形成的必要条件是贴地(或贴近地物表面)层温度〈0oC。在实际观测中存在空气最低温度〉0℃、地面最低温度〉0℃、草面最低温度〈0℃的不同观测日,天气现象中分别记录有霜和无霜的问题。应用自动气象站资料可以对当日是否出现霜作出准确判定,这对大气探测工作,特别对初霜目的判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海北高寒湿地微气象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04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海海北高寒湿地微气象要素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辐射、热量平衡各分量日平均变化中,瞬时最高值出现在中午,最低在早晨。地面长波有效辐射日最高出现在中午,日最低出现在下午。地面反射率表现出早晚高白天低的"U"型分布状况,1月日最低达0.68,而7月日最低仅为0.12。动量通量、垂直风速、水平风速、摩擦速度等均在下午大,夜间到清晨小。垂直风速除10月全天为上升运动外,其他月份夜间还出现下沉运动,而且冬季明显。海北高寒湿地夏季热强明显,冷季热强减弱。因湿地长久积水,地温日变化平稳,40 cm地温<0℃的维持时间不到2个月,60 cm地温全年均>0℃,即季节冻结层浅薄。  相似文献   

4.
1982年5月10—12日,陕、甘、宁、青出现一次超极地路径的强寒潮天气过程。表1为这次过程的天气实况。1l—12日,柴达木盆地、宁夏、陕西和陇南日平均气温下降11—13℃;青海东部、甘肃大部下降14—16℃。这次冷空气势力强、来势猛,降温主要集中在一天左右,任意24小时日平均最大降温为9—15℃。甘肃中部、河西走廊和武都地区北部最低气温降到0—-4℃,最低地温普遍降至-5℃以下,陇东的最低气温和地温都在0℃左右,甘南自治州的最低气温降到-5—-10℃,只有陇南南部的最低气温在3—7℃,最低地温在0℃左右。  相似文献   

5.
秋末冬初常遇到冻土记录与地温记录不配合的问题,为此我们统计了1979—1983年五年冻土与地温资料,发现地面最低温度小于-4.0℃无冻土有29天,08时5厘米地温在0℃以下无冻土22天,甚至08时5厘米地温为-1.9℃尚无冻土。这种差异在开始冻结的浅层土壤中最为明显。冻土是由含水分的土壤温度降到0℃以下时而出现的冻结现象。影响土壤增热和冷  相似文献   

6.
基于天山北麓7个气象站1963~2010年逐月0 cm最高、最低地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了天山北麓地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48 a来,天山北麓0 cm最高地温以精河为高值中心,总体上呈西高东低的特征,最低地温以乌苏、乌鲁木齐为高值中心的中西部地区普遍较高;(2)0 cm地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最低地温增幅尤为显著,达0.87℃/10 a;(3)0 cm最低地温在2002年发生突变,而最高地温未出现突变;(4)0 cm地温异常年份主要发生在2006年之后,以偏暖为主。  相似文献   

7.
该文使用1961-2020年霜的观测数据分析了贵阳和威宁站霜的气候分布特征,用霜在白天的持续时长与08时的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得知贵阳站气温、露点温度、地温、5 cm地温与霜持续时长有较好的负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大于0.7,威宁站气温、露点温度、5 cm地温与霜持续时长有较好的负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大于0.4。贵阳和威宁上述几个气象要素在霜消前的变化特征如下:贵阳威宁站的气温均高于地温,二者平均温差贵阳站为2.17℃,威宁站为3.31℃;贵阳站气温和地温的差值有最小的标准差1.53℃,威宁站5 cm地温有最小的标准差2.09℃。从这两个因子的平均态来看,当贵阳站气温和地温之差大于2.17℃、威宁站5 cm地温大于5.09℃时预示着该站霜的消融。  相似文献   

8.
我在对某站11月份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月报表的审核过程中,发现该站20日02时20厘米的地温记录为29.6℃,与前后记录相比,显得甚为特殊(详见下表)。该记录是否有误读?应为多少?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反复分析。 从地温变化规律来看:在同一定时观测上下层的变化,一般情况下,02时的地温由浅到深,应该是由低到高,而且变幅也该有较规律。但该站20日02时0—20 cm的各  相似文献   

9.
2013年12月15日-21日,安顺相继出现了雨夹雪、降雪、霜、雾等一系列复杂的天气现象.该文拟通过分析降雪及之后转折为霜和雾的过程,对这次时段较长,复杂的天气现象前期和后期的天气特征和动力、热力机制作出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雪过程是在强冷空气影响下,高低层的有利配置下出现的:中层500 hPa槽东移,700 hPa西南涡切变影响,中底层西南急流左侧水汽辐合,整层强烈上升运动,水汽抬升到中层,16日以后地面高压和高空槽后负涡度区使得层结维持下沉气流,地面均压场,风速较小,近地层有一定的水汽,地温和气温在0℃以下,这样稳定维持的形势导致连续出现了霜和雾的天气.  相似文献   

10.
龚慕涛 《气象》1987,13(12):41-41
1987年第3期《气象》的台站园地栏,就启东站1988年11月4日最低气温6°0℃、地面最低温度4.9℃出现霜现象,发表了卫浩天等读者来信和张之锜解答的文章,从关于霜的形成与地面物体属性的关系,论述了地面最低温度高于0℃的情况下,在覆盖观测场的干草束上有霜形成是可能的。 笔者并非认为在地面最低温度高于0℃就不能出现霜,而是在地面最低气温4.9℃和成霜条件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