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祖辉  杨玉阁 《地下水》2011,33(2):134-136
应用降水倾向率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相关检验)法对凡河流域1964~2008年雨量和雨日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60.2 mm,多数年份降雨量在600~900,mm之间.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份,平均降水量为601.3 mm,占年平均降水量的79.1%,夏季降水...  相似文献   

2.
典型表层岩溶泉域植被对降雨的再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表层岩溶泉域植被结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监测桂林丫吉试验场S31号泉域内香椿和云实两种主要植被的穿透雨和树干径流特征以及钻孔和表层岩溶水的变化。结果表明:香椿林的总穿透雨量1 861.83 mm,占总降雨总量的59.65%;云实灌丛总的穿透雨量为1 626.42 mm,占总降雨量的52.11%;穿透雨率随降雨量增加而减少。香椿林的树干径流总量为89.4 mm,占总降雨量的2.86%;云实灌丛的树干径流总量为27.79 mm,占总降雨量的0.89%;香椿林和云实灌丛的林冠截留总量分别为1 169.97 mm和1 466.99 mm,平均截留率为37.48%和47.01%;用水量平衡法计算得出以灌丛覆盖为主的S31号表层岩溶泉域年蒸散量为1 623.81 mm,占降水量的52.03 %,年径流深度为1 497.39 mm,占降水量的47.97%。植被冠层改变了降雨对表层岩溶带的补给形式和补给量。降雨经过植被冠层的截留后转化成穿透雨和树干径流进入表层岩溶带,穿透雨以连续波状的形式补给表层岩溶带,而树干径流则以快速集中的方式补给表层岩溶带。   相似文献   

3.
近实时卫星降水反演数据具有覆盖范围广、空间连续性和时效性较强以及开放获取等优势,是重要的全球性降水资料。针对2021年河南省“7·20”极端暴雨,基于116个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及其空间插值数据,综合解析了4种GPM近实时卫星降水数据(IMERG early、IMERG late、GSMaP NOW和GSMaP Gauge NOW)对极端强降水事件的表征能力。结果发现:(1)IMERG early、IMERG late对站网累积雨量的低估程度在20%左右,GSMaP NOW和GSMaP Gauge NOW的高估程度分别达到了约35%和70%,但2种GSMaP数据更易探测到500 mm以上的累积雨量。(2)在雨量过程方面,4种GPM数据对小时降水事件均具有较强的分类辨识能力,但未捕捉到主要雨峰过程,定量误差较突出,与地面降水量之间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GPM降水数据对小时雨量低于10 mm的降水事件以高估为主;对于小时雨量超过30mm的降水事件以低估为主,甚至存在普遍低估。(3)在空间格局方面,4种GPM数据的精度指标均具有较强的时间波动性,IMERG数据的空间相关系数和体积临界成功指数...  相似文献   

4.
兰州雨量谱的气候变化与极端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兰州站1951-2005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进行雨量划分级别,分析了55 a来兰州分级降水雨量谱和极端降水的气候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兰州年降水量逐年波动下降,长期变化趋势为每10 a下降9.0 mm,近20 a达到每10 a下降22.6 mm;年降水日数的长期变化趋势为每10 a下降3.6 d,近20 a为每10 a下降3.7 d.主要是由于小、中雨级的降水减少明显造成.兰州近20 a大雨以上级别的极端降水量增多,变化趋势为每10 a增加9.9 mm,年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为每10 a增加0.4d.兰州年降水强度的长期变化趋势为每10 a上升0.1 mm·d1,其中小雨、中雨级别的贡献并不明显,主要的增加贡献是由大雨以上级别的降水强度增加所导敢的.极端降水的强度在近20 a的变化趋势为每10 a增加5.7 mm·d-1.兰州近20 a的年降水量中极端降水量占的比例由15.9%上升至1 6.2%;极端降水日数增加,其比例从1.8%上升至2.0%,在2000年极端降水所占的比例更是达到雨量的25.4%和雨日的4.0%水半,呈现出向极端降水增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典型小流域降水特征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祁连山排露沟流域降水特征及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 降水的季节性强且分配不均匀, 存在明显的干季(11月至翌年4月)和雨季(5-10月)之分;排露沟雨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88%, 占全年降水频数的70%;干季降水仅占全年的降水量12%, 占全年降水频数的30%. 降水事件主要以0~5 mm的降水为主, 占全年降水事件的78.8%, 占全年降水量的30%;0~10 d的降水间隔期出现的频率高达86.1%, 占全年无降水期的55.5%. 降水受海拔高度的影响明显, 沿海拔梯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降水的峰值出现在海拔3 400 m的区域. 径流受降水的影响, 主要集中在雨季, 占全年的95.6%, 干季径流仅占4.4%. 径流与日降水、旬降水及其雨季月降水显著相关, 其复相关系数均<0.7. 径流主要受降水量和前期降水的影响, 对于前期无降水基础、雨量<20 mm降水过程, 径流变化迟缓, 而对于前期有一定降水基础, 雨量>25 mm的降水过程, 径流变化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北地区近百年来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降水是影响区域自然及经济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东北地区哈尔滨、长春及沈阳3站1906~2007年降水量实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近百年降水量变化的统计特征及其趋势.哈尔滨、长春、沈阳近百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544.7mm、604.0mm、709.8mm.除个别月份外,降水量的概率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在年内,1月降水量最少,占年降水量的1%;7月最多,占年降水量的26%~29%;连续最大3个月(6~8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2%~67%.降水量集中指数为14~18.年降水量变异系数为0.21~0.22,最大年与最小年降水量之比2.94~3.12.近百年内,降水量异常偏多年份为哈尔滨站的1932年,没有发生异常偏少的年份.长春站表现出显著的趋势性减小,哈尔滨及沈阳站未表现出显著的趋势性变化.在近百年中,1900~1935年东北为少雨期,1936~1959年为多雨期,1960年代以后则为少雨期.  相似文献   

7.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气候暖湿转型后的最新事实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林纾  李红英  党冰  陆登荣 《冰川冻土》2014,36(5):1111-1121
应用1981-2011年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19台站逐日降水资料, 研究了该区域年和四季降水量、雨日、降水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整个河西走廊秋季及酒泉市东部到张掖市冬季降水呈显著增加; 夏季雨日显著减少, 秋季雨日显著增加; 秋季降水强度普遍增强. 与1990年代相比, 2000年代秋季、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比重分别提高了9.4%、3.9%和1.8%, 仍有暖湿化倾向, 其中, 秋季暖湿化显著, 而夏季降水比重却减少了15.3%, 有暖干化趋势. 2000年代降水量、雨日和降水强度极端气候事件明显增加: 从季节看, 秋季发生频率最高, 约占同季全部极端事件的80%左右, 其次是夏季和冬季, 各占60%, 春季和年各占50%; 从要素看, 雨日发生频率最高, 占全部极端事件的近70%, 降水量次之, 占60%, 雨强占50%. 与1990年代相比, 2000年代500 hPa、200 hPa和700 hPa 高度场、相对湿度及比湿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对秋季降水有利而对夏季降水不利.  相似文献   

8.
闽北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通过分析闽北地质灾害与降水的关系, 建立了闽北地质灾害与降水的关系模型(有效雨量) , 并应用GIS技术开发了闽北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闽北地质灾害的发生与近10天的降水均有关系, 与当天大暴雨和近3天降水的关系最为密切, 群发性地质灾害大多在近3天合计雨量≥180 mm或近3天雨量≥100 mm且中4天(或远3天) 有连续性暴雨的情况下出现。降水量(有效雨量) 大小与地质灾害的发生呈指数关系, 出现地质灾害的有效雨量为: 在中南部高易发区为60 mm, 在中北部中易发区为75~80 mm, 在北部低易发区为100 mm。  相似文献   

9.
柑桔园林下穿透雨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柑桔林下穿透雨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测定期间,穿透雨量占总降雨量的68.3%,5月的穿透雨量最大(245.1 mm),而穿透雨率最大值(73.3%)出现在8月。穿透雨量与降雨量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而穿透雨率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柑桔林下穿透雨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变化,各观测点间穿透雨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而且穿透雨的空间异质性(穿透雨率的变异系数CV)随着降雨量或降雨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聚类分析也显示出穿透雨在不同观测点间具有差异性。柑桔林下穿透雨呈现明显的聚集效应。  相似文献   

10.
私人日记是重建高分辨率历史天气气候序列的珍贵史料来源。以《查山学人日记》中的雨日记录为指标复原了日记史料相对缺乏的19世纪早期(1800—1813年)上海地区的梅雨特征,并将雨日区分为5个降水等级,同时将1951—1998年上海龙华站器测日降水量划分为与日记降水记录相匹配的5个降水等级,然后根据龙华站梅雨期、汛期各级雨日数与降水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复原了1800—1813年的梅雨量和汛期降水量。结果显示:(1)1800—1813年的梅雨相对典型,平均入梅日期为6月10日,出梅日期7月7日,梅期雨日数20.1天,梅期长度27.1天,梅雨量257.3 mm,汛期降水量669.5 mm,与利用《雨雪分寸》重建的梅雨期大体一致,梅雨量有较大差异。(2)整体上看,该时段平均入、出梅日期比龙华站各年代有所提前,梅期雨日数和长度略有增加,梅雨量偏丰,梅雨强度偏强,汛期降水量在适中水平。梅雨特征量、汛期降水量与龙华站各年代不存在显著差异,与20世纪80、90年代最相近。(3)复原的“梅期雨日数、梅期长度”、汛期降水量与区域旱涝状况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与东亚夏季风强弱变化指示的降水空间变化特征也比较相符,反映出文中所用的日记资料以及复原方法和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聊城地区“85.7”暴雨洪水初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曹荷生 《水文》1989,(2):58-60
因受西风槽影响,1985年7月23~24日聊城地区自东北向西南先后普降暴雨(简称“85·7”暴雨)。雨区包括聊城市全部和冠县、茌平县部分乡镇,点雨量大于200mm的乡镇有22个,面积达768km~2。聊城市区有90%的面积水深达0.5~0.8m,大面积农田积水达5天之久,经济损失严重。雨后我站与聊城地区  相似文献   

12.
祁连山中段北坡最大降水高度带观测与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2006年6月至2008年9月,在祁连山中段北坡黑河流域上游进行了降水空间变化的统观测.结果表明:在黑河上游流域中山区,夏季降水量从东向西呈减少趋势,递减率约为80 mm·(100 km)-1;最大降水高度带位于海拔4 500~4 700 m左右,年降水量为485 mm.该高度带与本区最大相对湿度高度层(海拔4 600 m左右)以及夏季气温零温层高度(海拔4 680 m左右)相一致.研究区域2008年夏季的凝结高度大致位于海拔4 900 m左右,个别降水日的凝结高度可降至海拔4 460 m左右.在最大降水高度带以下的高山和中低山区,年降水量随海拔升高的递增率为17.2 mm·(100 m)-1,夏季降水量的递增率为11.5 mm·(100m)-1.  相似文献   

13.
毛乌素沙地沙柳灌丛降雨截留与树干茎流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沙柳灌丛降雨截留量及树干茎流的实验观测,分析了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对沙柳灌丛的降雨截留量、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的影响,并确定了截留量、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在降雨分配中的百分数。实验期间降雨总量为136.5 mm,沙柳灌丛的截留量、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分别为34.0、98.5和4.0 mm,占降雨量的百分比分别为24.9%、72.2%和2.9%。沙柳灌丛的降雨截留量、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与降雨量和10 min最大雨强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而截留量、穿透雨量占降雨量的百分比与降雨量之间呈显著的双曲线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4.
福建南安市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福建省南安市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工作成果,总结该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尤以滑坡和崩塌的危害性最大。全市共发现地质灾害140处,其中滑坡72处(含土质滑坡67处),崩塌65处(土质崩塌55处),泥石流3处。南安市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规模小、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其控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岩土体性质、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南安市属于低山丘陵地貌,其中低山山地占全市面积的50%,丘陵、台地占25%;花岗岩、凝灰岩分布面积广,其残积层厚度较大,约5~17m,岩性为残积砾(砂)质粘性土,是致灾的主要土体。98%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有直接的关系,当过程雨量达到100mm时,滑坡开始产生;过程雨量大于200mm时,滑坡普遍发生。直接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灾害共134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95%,坡脚开挖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总数的84.4%。论文还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曾波  谌芸  王钦  徐金霞 《冰川冻土》2019,41(2):444-456
利用四川地区122站逐日降水数据,采用均值、气候趋势系数等统计方法,对1961-2016年不同量级不同持续时间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和攀西地区小雨、中雨、大雨和总暴雨所占年降水量比例接近,高原地区小雨降水量约占50%以上,中雨约40%,大雨约10%;整个四川地区小雨日数占总降水日数75%以上,量级越高降水日数越少。年降水量在盆地和攀西地区为减少趋势,高原则相反,年降水日数除了在高原局部微弱增加外其他地区皆减少且大部分区域减少趋势通过99%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种趋势显著性主要体现在小雨量级降水。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加,高原、盆地东北、攀西和盆地东南的部分地区出现了降水量和降水次数增加趋势,这可能说明高原地区年降水量的增加由小雨量级降水效率以及中雨和大雨降水次数增加导致,盆地和攀西部分地区年降水量的增加主要由降水量级大的降水次数增加导致。  相似文献   

16.
50 a来我国干湿气候界线的空间变化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干燥度指数为干湿气候区的划分标准, 通过近50 a来年降水量干湿气候界线与干燥度干湿气候界线变动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在气候变暖, 降水区域差异性显著的情况下, 我国干旱/半干旱分界线与半干旱/湿润分界线也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 且具有"U型"分布特征. 在东北北部, 250 mm年雨量线为干旱/半干旱分界线, 450 mm年雨量线为半干旱/湿润分界线, 半干旱气候向西退缩, 范围缩小; 在东北南部、华北区与河套地区, 300 mm年雨量线为干旱/半干旱分界线, 700 mm年雨量线作为半干旱/湿润分界线, 干旱气候与半干旱气候向东南方向扩展, 空间范围在扩大, 成为"U型"分布的凸出部位; 在西南区与河套以西的西北东部, 250 mm年雨量线为干旱/半干旱分界线, 500 mm年雨量线为半干旱/湿润分界线, 干旱半干旱气候变化不大. 决定我国干湿气候界线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与强度导致的东南季风、孟加拉弯暖流所导致的西南季风以及西风环流等综合作用的降水量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雨型随机性所导致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空报、漏报率过高问题,为提升山洪灾害预警精度,依据概率分布传递扩散原理,以雨型特征参数为控制条件,提出了基于参数控制的随机雨型生成法,建立了基于随机雨型的山洪灾害临界雨量计算模型及考虑决策者风险偏好的预警模式。以裴河流域为例,对不同雨型集下的临界雨量进行对比分析,并确定研究区6h临界雨量阈值空间。结果表明:雨峰位置、峰值倍比、前期土壤含水量对临界雨量的影响范围分别为32%~34%、33%~34%、15%~22%;雨型较前期影响雨量对临界雨量影响幅度更大;由雨峰位置系数和峰值倍比(r,bmax)双因子雨型集所确定的6h临界雨量阈值空间为98~185mm;考虑决策者不同风险偏好的临界雨量预警模式合理可靠,对更合理地开展山洪灾害预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823年(清道光三年)我国发生大范围、多流域的严重雨涝,这是在小冰期寒冷气候背景下的重大气象灾害和极端气候事件.文章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复原了1823年的气候实况并绘图显示,指出该年我国华北夏季雨期长、多大雨,北京6~8月雨日53天、降水量663mm超过现代(1971~2000年)平均值5成;长江中下游全年多雨,梅雨期长...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新疆和田地区降水事件特征及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变化趋势,分析了该地区1961-2015年,7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研究了不同级别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年、季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年平均降水量、 日数、 强度均为增加趋势,其变化率分别为3.7 mm·(10a)-1、1.15 d·(10a)-1、0.046 mm·d-1·(10a)-1,1986年为和田地区年平均降水和降水日数发生气候转折的年份,春、夏季转折时间与年际转折时间一致,冬季转折年份不明显.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4.0 mm,小量降水占各级降水量的42.4%,夏、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8.4%;年均降水日数为49.8 d,微、小量降水日数占各级降水日数的95.3%,夏季降水日数占全年的48.0%.各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年际间均为增加趋势,其中小、中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增加是年际增加的主要原因,小量降水强度的增强是年降水强度增强的主要原因;四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变化趋势也是增加的,其中夏季增加趋势最明显,降水强度除春季减弱趋势外,其他季节均为增加趋势.在和田地区,春夏两季降雨量决定了全年的多寡,小量级别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是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主要形式,降水日数是决定年降水量的主要因素;降水量和降水日数都存在明显气候转折年,目前正处于转折点后的增加阶段,小、中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增加是降水事件年际变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张善红 《地下水》2010,32(5):114-115
选取商洛市1961年1月至2010年2月逐月降水量作为降水分析基本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累积距平法等方法,市降水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月份变化的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序列的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商洛市年平均降水量变化不平衡,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5~10月份的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81.01%;年平均降水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平均以-11.59mm/lOa速率减少,春、秋季节降水减少,变化率分别为-13.58mm/10a、-11.2mm^2/10a,夏、冬季降水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