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巴西桑托斯盆地深水区白垩系—新生界的油气绝大部分分布于圣保罗高地,其次分布于盆地陆坡坳陷区。盆地的下白垩统区域性蒸发岩盖层为盐下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保证。根据盆地的构造格局以及烃源岩、储集层和油气分布的特征,划分出两个含油气系统: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和上白垩统含油气系统,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还可划分为盐下和盐上两个成藏组合。划定了含油气系统在盆地中的分布范围。认为圣保罗高地下白垩统盐下Guaratiba群湖相碳酸盐岩层系最有勘探潜力,盆地北部和中部的上白垩统土伦阶Ilhabela段浊积岩和新生界Marambaia组内浊积岩储层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西南部下白垩统盐上Guaruja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亦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
银-额盆地侏罗、白垩系油气超系统特征及其勘探方向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银-额盆地位于四大板块交汇拼合地带,发育于中生代板内拉分裂陷演化阶段,由一系列彼此分割相对独立的侏罗-白垩纪断陷湖盆群组成,发育典型的中生代侏罗,白垩系油气超系统。研究表明侏罗系油气超系统(主要为中下侏罗统)分布局限,煤系烃源岩发育较差,热演化程度高,自身储盖组合欠佳,因其与上覆下白垩统油气超系统的叠合,使得该油气超系统具有一定的含油气勘探远景。白垩系(主要为下白垩统)油气超系统分布广泛,湖相烃源岩发育,储盖组合良好,成藏配置较佳,尤以上白垩统--第三系与下白垩统叠合的凹陷油气勘探前景最为乐观,下白垩统油气超系统中最有利的勘探方向位于多期叠合,埋藏较深的单断箕状凹陷的斜坡区。  相似文献   

3.
坎普斯盆地为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拉伸裂谷盆地,由前裂谷期(非海相)、同裂谷期(过渡相)及后裂谷期(海相)三个构造层组成.含盐层序为区域盖层,盐下层序泥页岩和盐上层序坎普斯组泥页岩为局部盖层;主要烃源岩为下白垩统拉高亚费耶组湖相黑色钙质页岩;古近系和新近系浊积砂岩为主力储集体,上白垩统浊积岩也是重要储层,下白垩统尼欧克姆阶...  相似文献   

4.
中亚卡拉库姆盆地油气分布特征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卡拉库姆盆地是世界上仅次于西西伯利亚盆地和波斯湾盆地的第三大富气盆地。本文以获取的最新油气田储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石油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了该盆地油气的层系和区域分布特征及其成藏模式。受区域盖层控制,盆地内的油气主要富集于两套层系:中侏罗统卡洛阶-上侏罗统牛津阶碳酸盐岩储集层和下白垩统欧特里阶沙特利克组砂岩储集层。前者富集了盆地内68.0%的石油储量、84.0%的凝析油储量和44.2%的天然气储量,后者富集了盆地内36.4%的天然气储量。上侏罗统蒸发岩之下的盐下油气田的区域分布主要受有利储集相带和古隆起构造展布的控制;生物礁和古构造主要发育于盆地东北部的北阿姆河亚盆地,并导致盆地内已发现的盐下油气储量主要分布于此。受蒸发岩区域盖层和深大断裂的控制,盐上油气田主要分布于蒸发岩发育区之外、蒸发岩较薄且主要为硬石膏的地区、以及蒸发岩发育区内的深大断裂附近。蒸发岩之上的盐上层系并非油气特别是天然气勘探的禁区,源自盐下烃源岩的天然气可以在盐上储集层内聚集并形成大气田。  相似文献   

5.
中西非裂谷盆地白垩系两类优质烃源岩发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西非裂谷系位于非洲中部,主要为沿中非剪切断裂带分布的被动裂谷盆地,进一步划分为中非裂谷系和西非裂谷系。针对国内外对勘探程度极低的中西非裂谷盆地白垩系优质烃源岩展布、发育机理及油气成藏模式认识薄弱的现状,笔者在开展大量中西非裂谷盆地上、下白垩统两类烃源岩样品的主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从含油气盆地构造、烃源岩发育古环境、古气候、古生产力和有机质保存条件等分析出发,剖析了不同类型含油气盆地优质烃源岩发育主控因素,分别建立了中、西非裂谷系低勘探程度含油气盆地下白垩统、上白垩统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模式:中非裂谷盆地(Bongor、Muglad、Melut盆地)下白垩统裂陷期快速沉降、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勃发的水生有机质(藻类)控制的深水湖相优质烃源岩“生产力”单因素发育模式;西非裂谷盆地(Termit盆地)上白垩统拗陷期海侵、炎热潮湿气候条件下,陆源有机质输入为主,优越的保存条件(偏咸水体)优质海相烃源岩 “生产力+保存条件”双因素控制的发育模式。从而进一步锁定富油气凹陷和主力成藏组合,有效指导含油气盆地内选区选带,助推油气规模储量发现。  相似文献   

6.
自1928年冯景兰等依据该盆地中之红层,形成独特的丹霞地貌而命名为丹霞层以后,1938年陈国达研究粤北红层时,称丹霞层为新红色岩系,南雄层为老红色岩系,并认为前者层位在上,后者层位在下。1959年李作明等对广东红层进行首次综合研究时,将粤北红层划分为下白垩统文明司岩系、马梓坪群,上白垩统灯塔岩系和下第三系丹霞岩系等,认  相似文献   

7.
非洲下刚果盆地钾盐矿床特征、沉积旋回与沉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刚果盆地位于西非大陆边缘,形成于南美大陆与非洲大陆裂开初期,大西洋打开之时,在早白垩世形成了巨型钾盐矿床。文章在盆地内布谷马西矿区钻孔的岩芯编录的基础上,结合岩相学、地球化学和沉积韵律等研究,探究钾盐矿床沉积特征和盆地内蒸发岩沉积旋回,并总结了矿床沉积模式。下刚果盆地总体较平缓,西南低,北东高,自盆地边缘向中部,沉积厚度逐渐增大,钾盐矿床赋存于下白垩统Aptian阶蒸发岩系中。蒸发岩系主要由石盐岩与光卤石岩互层构成,局部夹(含水氯镁石)溢晶石岩、石膏岩和黑色碳质页岩夹层。矿床由多层水平_近水平层状矿体组成,单层矿体厚度几米至几十米,矿层比较稳定,延续范围广,主要矿层——光卤石层累计厚度超过100 m。主要矿石类型为光卤石型,仅局部为钾石盐型。矿石品位高,KCl平均品位为16.49%。成盐盆地在早白垩世只有一个成盐期,含盐系即为Ⅰ级韵律;根据沉积特征,又可划分为8个Ⅱ级盐韵律和若干个Ⅲ级盐韵律。整个成盐期总体沉积环境较稳定,未出现蒸发岩序列中断,但受地面的沉降变化和海水周期性灌入的影响,出现了石盐与光卤石的韵律互层沉积。下刚果盆地内蒸发岩沉积序列与正常的海相蒸发岩不同,底部缺乏碳酸盐和硫酸盐地层,指示其成钾物质来源于经过一定程度蒸发浓缩的古海水。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成盐期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构造条件,总结出下刚果盆地裂谷型钾盐矿床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8.
六盘山盆地南部分布有大型蒸发岩矿床,产出于下白垩统六盘山群乃家河组,主要以岩盐为主,伴生有芒硝及石膏矿.通过矿物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组成特征等因素分析,盆地蒸发岩矿床在沉积过程中存在深部物源的补充,具有热水沉积的特点.深部岩浆活动释放出的挥发性组分与沿断裂带流入深部参与循环的水体一起构成热流体,在湖底与湖水混...  相似文献   

9.
柴西南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一套湖盆含蒸发岩系。文章综合运用薄片、岩心、钻井、测井、化验分析等资 料,对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蒸发岩系沉积旋回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平面上由盆地中心向边缘呈现蒸发岩-混积 型碳酸盐岩-碎屑岩的环带状分布,纵向上发育2 个三级旋回及6 个四级旋回期次。各级蒸发岩沉积旋回具有不对称的特 征,即快速湖侵、缓慢湖退。总结出研究区的五种蒸发岩岩相组合类型。研究区蒸发岩为气候干旱、盆地基底快速沉降背 景下,湖退时残留盐湖中以蒸发结晶为主具有一定水深的成因,并建立了沉积旋回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藏北羌塘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羌塘盆地基底由元古宙变质岩系组成,具双层结构,下部为结晶“硬基底”、上部为变质“软基底”;构造上具两坳夹-隆和断凸断凹特征。盆地盖层由中泥盆统至第三系组成,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屑岩及白垩系、第三系陆相砂、砾岩。盖层中变形强烈,发育多组褶皱、断裂。在变形在平面上方向性、分带性、等距性明显;在剖面上具差异性、不协调性。盆地主要变形期为燕山期-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盐湖与台湾湖泊沉积物之古气候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位于干旱-半干旱区的内蒙古盐湖中沉积物提供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之相关讯息,能解读出最近23kaB.P.以来详细的气候变化:据今20~23kaB.P.期间,气候呈温干特征;之后,气候变冷进入末次冰期的极盛期。在14.5~20kaB.P.期间,降水量大幅度减小,夏季风萎缩,而冬季风更加强劲。自14.5kaB.P.开始,全球进入冰消期。约在11kaB.P.左右,出现异常降温的新仙女木(YoungerDryas)突变事件。自2.3kaB.P.以来,夏季风乃处于衰退减弱之趋势,其中仍有明显的气候波动。台湾的撤退池和嘉明湖沉积物,则记录着最近数千年来的气候变动,其中的冷暖变化竟也大多与内蒙古盐湖的记录相对应。似能说明20~23kaB.P.以来较大范围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海相三叠系异常水化学探盐找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盆地海相三叠系是四川探盐找钾的重要层位。通过地质背景的分析,盐类保存、水动力条件和水化学特征在不同水文地质区表现不一,反映在异常水型也极不一致。利用异常水点离子的比例系数在海水浓缩曲线图上的落点位置,判别水点成因类型,从而发现盆地东北宣汉、盆地西部平落和盆地东部万县向斜周边背斜水点具含钾溶滤水特征,值得重视和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龙作元 《物探与化探》2006,30(4):308-311
通过分析、总结电阻率测深法在青海阿拉尔盆地划分咸、淡水层的应用实例,着重论述了电测深曲线形态变化与含水层矿化度高低的对应关系,指出了曲线特征点(拐点等)是准确划分咸、淡水层的关键电性异常标志,阐明了该方法在划分第四系咸、淡水层的有效性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辽西金-羊盆地土城子组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辽西金-羊(金岭寺-羊山)盆地土城子组为一套红色陆相碎屑岩组合.据其岩层垂向叠置规律及不整合面特征,可划分出3个Ⅲ级旋回层序,14个Ⅳ级旋回层序及各旋回层序所对应的冲积扇、滨湖、浅湖、最大湖泛面、风成沙漠沉积体系.这些沉积体系的有规律叠置,构成了土城子期3次湖扩张-湖萎缩沉积序列,其顶、底为明显的不整合面所界定.通过对旋回层序的划分和对比,建立了辽西金-羊盆地土城子组层序地层格架,从而揭示了中生代侏罗纪上统土城子组沉积期的盆地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大浪滩盐矿床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浪滩盐矿床已定名的24种盐类矿物中,钾镁盐矿物占13种。光卤石为其中主要钾矿物,已富集成钾矿层。本文在对盐矿物分布规律及沉积物地球化球研究的基础上,阐明了盐湖演化发展规律及钾矿层与其他盐矿物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6.
盐湖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盐湖盆地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的综述,以启迪人们致力于盐湖盆地特别是陆相盐湖盆地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指出在世界上研究程度较高的盐湖油气盆地中,绝大多数都是海相沉积盆地,即关于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较为成熟,而国内外还未见系统的盐湖盆地特别是陆相盐湖盆地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成果,盐湖盆地的层序地层解释至今缺乏一个比较适用的模式或研究方法。其中,关键是如何解释盐岩沉积在层序发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盐岩沉积的湖平面变化特征,研究盆地发育与沉积充填历史。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中新生代盐盆地的构造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中新生代盐盆地分布于东部沿海的裂陷裂谷、滇西的撞击裂谷、西北的多旋回褶皱山脉的山前带以及中部的陆内裂谷和断块的一侧,四种不同构造环境中盐类矿床也各有特点.盐盆地构造控制影响了盆地的活动性和盐类物质的多源性,而这些情况在时间和空间上并不限于本文所讨论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东北部前陆褶皱-冲断带盐相关构造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以中、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1j)和雷口坡组(T2l)含膏盐碳酸盐岩层系为界,可以将川东北地区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组合,盐下构造-层序组合由震旦系-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组成,属于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为主的沉积;盐层构造-层序组合由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组成,属于一套含厚层膏盐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盐上构造-层序组合由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白垩系组成,属于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川东北地区发育了一套独特的构造变形样式,主要有基底卷入叠瓦冲断强变形带、基底卷入与盐层滑脱叠合变形带、隐伏盐相关构造滑脱变形带、双重构造、堆垛式三角带构造和背冲断块构造等。由于该区盐岩层厚度相对较薄,盐岩层系总体作为一个大型滑脱层系,控制川东北地区的构造变形。川东北地区主要构造变形机制包括区域挤压缩短作用、盐岩层塑性流动和滑脱作用、构造隆升和剥蚀作用、重力滑动和重力扩展作用等。川东北地区与三叠系盐岩层系有关的构造变形控制该区油气圈闭样式,有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  相似文献   

19.
晚第三纪盐源盆地位于夹持于鲜水河断裂与红河断裂之间的川滇块体的东南缘,并夹于木里弧与盐源弧形构造之间。为东西向展布并向南东凸出的弧形盆地,盆地中充填了巨厚的同构造期的磨拉石,是一个由顶底不整合面限制的构造层序,具有总体先向上变细后向上变粗变浅的完整沉积旋回;盆地自南而北的充填样式总体显示为冲积扇(水下扇)-深湖-湖沼-河流冲积平原,为一个南厚北薄楔形盆地,沉只特征表明该盆地具有单断张性盆地的充填特性,川滇块体向南东挤出作用使该区由原来的挤压状态下逆冲系统转变为引张状态下的向南东的构造逃逸系统,从而在川滇块体内形成晚第三纪盐源盆地,盆地的长轴垂直于川滇块体南东向挤出方向。因此,晚第三纪盐源盆地是大陆块体侧向挤出作用的沉积响应,沉积物的时代研究表明川滇块体这次挤出构造事件出现的时间为晚中新世-上新世,其与Tapponnier(1986)大陆块体侧向多期挤逸模式最后一期挤出事件相对应。  相似文献   

20.
复合生烃系统是指凹陷(或洼陷)具有两套或两套以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不同的有效烃源岩,它们具有多个成烃阶段和多期排烃运聚过程,形成了多种油气藏和多源油气藏。其特点可概括为“多套源岩、多阶段成烃、多源(混源)成藏的新模式”。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实践证明,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其分布特征与富含有机质生烃洼陷中存在的复合生烃系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渤海湾盆地复合生烃系统的组合特征可分为盐湖咸水湖相欠充填湖泊类型模式、半咸水微咸水深湖相平衡充填湖泊类型模式和淡水三角洲湖相过充填湖泊类型模式3种典型的湖相组合,其中所发育的烃源岩代表了复合生烃系统的基本特征。复合生烃系统发育在多幕式断陷活动的地质背景下,与不同油气储集性砂体相配合,通过不同的排烃方式和运移通道聚集成藏,形成了不同层系、不同区带和不同圈闭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从而在空间上控制了盆地内各种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