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陈浩  常志权 《地震研究》1994,17(3):254-263
本文对自然条件下虎皮鹦鹉声行为观测资料,进行了微机分析,所得到的BG声行为特性很好地反映相应的自然习性,这就为地震生物观测站的BG声行为与地震关系观测资料的微机分析提供了基本方法,进而提高了动物习性异常在临震预报中的有效性,所得到的BG始鸣时和终鸣时,分别与观测站的日出和日没时呈正相关,变化速率都为0.2,即很好地反映BG声行为昼夜节律的季节变化习性。所得到的BG单次叫声,变音调叫声,单音节和多音  相似文献   

2.
3.
近年来,我国多数地震动物观察站(SAOS)监测虎皮鹦鹉(BG=budegerigar)的叫声频度与地震的关系,并取得了一些观测结果。但是,所用的声记录仪未能考虑BG叫声的声学特性,而不能分辨BG不同的叫声和进一步提取震兆性叫声模式(EPCP),并易受到环境噪声的干扰而产生误计数。 据此,分析了BG不同声行为叫声的声学特性。BG叫声大致上可分为单次叫声(SC)、变音调叫声(VTC)、单音节和多音节抗议叫声(MoSPC和MuSPC)。由此,进一步研制了它们的模式识别系统。该系统是以单片机为核心的微处理机,对BG叫声进行预处理、编码、分析、显示和打印输出。 观察结果表明,在高声场旅游飞机噪声(TAN)干扰下,该系统的BG叫声识别率(CRR)为66.7%,而对TAN没有误计数。在含10次不同声强的TAN干扰(432秒)的30分钟内,该系统记录了588次叫声(SC、VTC、MoSPC和SPC分别为377、22、20和169次),仅丢失65次叫声,其CRR平均为90%。但是,SAOS目前使用的声记录仪,这10次TAN干扰所产生的误计数可能约为BGU叫声的2.6—13倍。 由此可见,这种模式识别系统不仅可满足于BG不同叫声的识别,且具有良好的抗噪声功能。这就使之可为地震前BG声行为观测提供更有用的信息。不仅可给出BG叫声频度的昼夜节律变化与地震的关系,并可为揭示BG的EPCP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蒋锦昌  陈浩 《地震学报》1994,16(3):381-388
在虎皮鹦鹉(Budgerigar(Melopsittac usundulafus)以下简称BG)声行为及其叫声模式识别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给出了BG声行为习性特征参数的定量研究。为综合分析地震前BG声行为习性异常开拓了新的认识。在室内光照下, BG的鸣叫具有自然性状的始鸣和终鸣时, 及其昼鸣夜息的节律习性。每天的昼叫声和夜叫声中, 单次叫声、变调叫声、单音和多音节抗议叫声分别具有与其行为活动相适应的占有习性, 而且具有相接近的峰相位, 并与相应的半值相位呈有规则的跟随特性, 平均约滞后半小时。颠倒照明后, BG叫声的峰相位比正常照明约滞后12小时, 与相应的半值相位的跟随特性呈不规则。   相似文献   

5.
零磁空间对虎皮鹦鹉声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锦昌  金海强 《地震学报》1998,20(4):421-426
零磁空间对虎皮鹦鹉(melopsittacus undulafus)声行为活动有明显影响.均匀和不均匀零磁空间中,叫声日频度比地磁场中平均下降44.710.0%.不均匀零磁空间中抗议叫声的占有率(OP)比地磁场中平均下降8.5%~20.3%,并呈适应性变化.均匀零磁空间中,75%的观察天数内的OP比地磁场中平均增高16.2~23.3%.零磁空间对虎皮鹦鹉节律习性的影响,仅仅终鸣时受到均匀零磁空间的一定影响,比地磁场中平均提前67 min.   相似文献   

6.
地震前虎皮鹦鹉(Melopsittacus undelafus L.)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浩  徐慕玲 《地震研究》1991,14(4):415-424
  相似文献   

7.
古今中外的大量震例资料表明,地震前多种常见鸟类出现习性异常,并以惊飞和惊叫为主.近年来,我国有关的地震部门研制了十多种智能化动物行为活动自记仪,并主要用于连续记录虎皮鹦鹉的叫声频度与地震的关系.但是缺乏鸟声学的基本研究,仅从一般电声技术上考虑.因此急待解决通频带随意性记录所带来的困难,即可能出现的震兆性叫声湮没在数以千计的一般叫声和干扰声中,缺乏观测结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前兆地声的观测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治真 《地球物理学报》1994,37(A01):251-260
  相似文献   

9.
徐宝山 《地震研究》1994,17(4):389-395
本文根据江苏省东台市Jiang港农场综合地震测报点微观观测虎皮鹦鹉的实验资料,详细介绍了1985年以来记录到的两次地震前鹦鹉异常反应。并对观测条件和方法、资料的可靠性、异常指标的确定,地震前兆异常与非震异常特征及其鉴别方法等分别作了介绍和讨论,还对动物的微观观测可能成为监视地震的一种有希望的短临前兆手段,进行了估评。  相似文献   

10.
11.
马志峰  黄积刚 《地震研究》1996,19(2):162-167
本简要介绍了枣庄地震动物试验的观测和研究概况,以鹦鹉鸣叫活动资料分析为例,探讨了试验区200km范围内,ML≥3.0级地震前所发生的异常活动。从而阐明利用动物出现的行为异常预报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我国首次研制出的地震专用的HWF-1型井下伽玛强度自动监测仪的结构和主要技术性能,该仪器还可同时自动监测井下水湿变化。对运用该仪器在江西南昌自流井处进行的试验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刘德富 《地球物理学报》1987,30(05):487-493
本文通过建立门限回归模型,研究了华北地区气候变化与强震发生的关系,发现明显有大约12年的延时相关。该延时尺度对中国其它地区和日本、美国的地震活动也同样适合。认为气候多雨是长期地震预报中的一个可用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气候多雨与强震发生的延时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建立门限回归模型,研究了华北地区气候变化与强震发生的关系,发现明显有大约12年的延时相关。该延时尺度对中国其它地区和日本、美国的地震活动也同样适合。认为气候多雨是长期地震预报中的一个可用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潮汐相位滞后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翔  陈燕 《地震研究》1998,21(2):160-164
根据楚雄台倾斜固体潮潮汐分析遥结果,发现地震前潮汐相位滞后出现3 ̄4个月的短期减小。从构造物理学上探讨了潮汐相位滞后、介质粘滞性与潮汐形变的关系,并且用楚雄应变潮调和分析结果好应变潮汐振幅因子迅速增大所证实。研究表明,潮汐相位滞后用于地城预报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短临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6.
1966年至1976年在华北相继发生的邢台、渤海、海城、唐山4次7.0级以上强震的震后异常与后续地震有某些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异常的起始时间与转折时间上,同时还表现在异常点的优势分布方向及其逐渐转移的进程上。研究这种关系对于判断同组强震的迁移趋势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水震波异常与中期强震危险性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鱼金子  车用太 《地震》1993,(4):30-37
近年来在我国井网中发现某些强震之前井水位记震特性的异常现象。本文根据理论分析、试验研究与井网中统计结果提出水震波异常与区域应力状态的变化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关系,然后广泛收集了华北地区15口井水位1985—1991年间的水震波资料并系统分析了1989年10月19日大同—阳高M_s6.1地震前后井水位记震特性的变化,确认强震前存在着水震波异常。  相似文献   

18.
强震前显著地震和逼近地震的震兆特征及判据指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加林  曹井泉 《地震》1995,(4):315-322
在研究国内26次强震孕育到短临阶段的地震活动图象演化的基础,对出现的两次重要的中等地震分别定义为显著地震、逼近地震,文章着重研究其主要震兆特征、判据指标、物理机制及在短临预报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