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西走廊绿洲面积动态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绿洲是干旱区脆弱生态体系中由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物源基础和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地理单元,其动态变化能够反映区域内生态、经济以及社会的演替方向。以第四次和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同期气象与人类活动数据,应用转移矩阵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河西走廊绿洲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规律和环境因素对绿洲动态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河西走廊绿洲内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转移明显,相互间转化剧烈的地类包括耕地、居民工矿交通用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和草地;(2)河西走廊5个地级行政区绿洲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最大的为嘉峪关市(51.97%),最小的为武威市(3.68%);(3)驱动河西走廊5个地级行政区绿洲面积动态变化的主导因子与农耕产业关系密切,预示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效率仍需提高。  相似文献   

2.
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前景和承载能力的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灰色计量模型原理与方法,对2010年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前景和承载能力做了系统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此区域绿洲生态的保护和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治唐古绿洲沙漠化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并成 《地理学报》1998,53(2):106-115
运用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实地调查了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10大片沙化区域,其总面积约4700多km^2,揭示了这些古绿洲沙漠化区域的若干特征,简要探讨了其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沙漠化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运用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实地调查了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10大片沙漠化区域,其总面积约4700多km2。揭示了这些古绿洲沙漠化区域的若干特征,简要探讨了其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及种植业结构调整是提高西北干旱区绿洲水资源承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2000-2015年临泽绿洲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利用、种植业分布格局、水利设施建设等资料,采用水资源承载力平衡指数(IWSD)和地下水开采潜力指数分析了临泽绿洲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年际变化,并利用适宜灌溉规模对绿洲水资源最大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2000-2015年期间,在P=50%来水情况下仅蓼泉和板桥灌区能维持水资源供需平衡且地下水开采不超过最大允许开采量;受水资源管理改革、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绿洲单位面积耗水量下降0.35×104 m3·hm-2;优先保证绿洲内部生活、工业及生态用水,2020年规划下可承载灌溉面积为(3.51~3.91)×104 hm2。适当缩减绿洲边缘灌溉面积,协调各灌区井渠灌溉是实现绿洲“水-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能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河西走廊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约束性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5个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及协调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各绿洲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水平均很低,尚不存在良好协调发展区域;绿洲协调发展能力呈现为嘉峪关>金昌>张掖>酒泉>武威的顺序,嘉峪关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生态滞后型区域;金昌、张掖、酒泉、武威同属于濒临失调衰退阶段,其中金昌、酒泉属于生态经济同步型区域,张掖、武威属于经济滞后型区域,据此提出各绿洲的发展方向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河西走廊:绿洲支撑着城市化!——与仲伟志先生商榷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方创琳 《中国沙漠》2003,23(3):334-336
针对仲伟志先生在《经济观察报》(2002年10月14日)撰写的《河西走廊:城市化覆盖绿洲?》一文的若干观点,提出了自己近年来研究河西走廊得出的基本看法。作者认为,在河西走廊,有绿洲就有城市,有城市就有城市化;城市化不会覆盖绿洲,城市化会推动绿洲更加走向繁荣;水源绝不是城市化的最大瓶颈,城市化更不会制造沙漠;在保护绿洲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快走廊城市化发展进程,这是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绿洲支撑着城市化,合力共筑着河西走廊作为中国西部生态经济走廊的开发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的水资源问题与节水对策   总被引:18,自引:14,他引:18  
谢继忠 《中国沙漠》2004,24(6):802-808
建立节水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 也是解决河西走廊水资源问题的战略选择。文章通过对河西走廊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 从强化政府的水资源调控功能, 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深化水资源产权制度改革, 努力探索水资源市场化管理的运行机制; 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 探索和完善用水户"参与式管理"模式; 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发展高效、节水、特色农业; 发展高新节水技术, 加强节水水利工程建设, 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控制污水排放, 防止水质污染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河西走廊水资源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绿洲和绿洲所孕育的城镇与乡村聚落是西北干旱区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的核心,探究绿洲与居民点的关系对干旱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意义重大。研究通过Google Earth目视解译,识别提取河西走廊全域绿洲和城乡居民点空间特征信息,运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系统地对河西走廊2016年城乡居民点的规模、形态结构与类型特征进行分析,并首次提出了干旱区居民点的绿洲孕育指数,进一步分析了城乡居民点的绿洲孕育程度。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居民点规模与密度分异特征显著,居民点用地规模普遍偏小,平均规模仅为0.05 km2。居民点分布呈现高密度小规模和低密度大规模集聚分布的特征,居民点密度和集聚度均以城市为中心呈距离衰减规律。"热点"探测发现,山丹县以东是河西走廊地区居民点分布的热点区。(2)居民点形态结构分析表明乡村聚落的连接性和稳定性自东向西逐渐减弱,居民点面积差异性从城市"中心—边缘"在逐渐的缩小,其中瓜州县、玉门市和金塔县等区域居民点的平均形状指数和平均分维数耦合度高,自然分布态势强,斑块形状复杂。(3)绿洲孕育指数较高的嘉峪关"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城乡发展极大受...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河西走廊受地质构造、气候等条件影响,区内水资源形成与演化有特殊规律性,河流出山口进入走廊平原,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多次重复转化,流域水资源系统与生态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大规模的水土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导致区内水资源空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引发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重点分析研究了河西走廊河流—含水层系统的特征,探讨了水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约束下河西走廊的城市竞争能力与扩张幅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方创琳  步伟娜 《地理科学》2004,24(5):513-521
基于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7个城市市区的水资源供应状况及其短缺程度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与水资源短缺二者的矛盾关系,分析了在水资源约束下河西走廊城市竞争力和城市扩张的变动幅度等问题。认为河西走廊绝大多数城市"缺水又费水",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旱生性"。在水资源约束下,城市扩张的总体特征表现为以总量扩张为主,"农转非"空间和用地拓展空间大,以高耗低效扩张为主,水土资源投入产出效益普遍低下,城市发展处在主靠资源开发拉动经济增长的低级阶段,扩张质量有待提高。为了确保城市的有序竞争与扩张,建议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水为生命线,以经济发展为动力,以城市规划为法定依据,先发展后扩张,量水依法优质扩张,突出城市建设特色与个性,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战略和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福兴  杜虎林 《中国沙漠》1996,16(4):417-421
河西走廊是甘肃省主要的经济区之一,是国家下世纪初大规模开发大西北的纽带与依托。文章分析了该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区域经济特征,提出了“合理规划利用水土资源,边发展经济、边治理环境,实行资源节约型发展”的生态环境战略,经济增长与环境整治同步协调进行,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钱国权 《干旱区地理》2015,38(3):525-530
清代河西走廊年降水量平均约200 mm,靠天然降水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农业灌溉主要依靠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内陆河。为了高效利用水资源,实行了一些较为合理的水利制度,如四级负责制、农闲时的修渠制、浇地时的红牌制、计粮均水制、计亩均水制、计工均水制、奖罚严明制和流域统一管理制,并总结出了一些先进的水利技术。如引水时凿洞通水,飞槽渡水,偃水上流;行水时衬砌防渗,植树固沙;灌溉时串灌、漫灌、块灌、畦灌、沟灌综合运用,灌溉不足时相地移坵;验苗察土晴晒泡水法;保护水源涵养森林等。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河西走廊应实行全流域管理制,在不适宜水利开发的地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或退耕还草,争取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河西社会。  相似文献   

14.
河西走廊近50年来地表水资源时间序列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小波分析(wavelet Analysis)是时间-频率分析领域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技术,具有多时间尺度、多层次和多分辨的特性。应用小波分析原理对甘肃河西走廊近50a来的径流、降水、气温等影响地表水资源时间序列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资源具有多尺度振荡的特点,具有2~4a,5~9a,12~15a,以及20a左右的周期变化。径流与降水和气温具有同步的时间序列,但是它们的主要周期尺度不同。小波分析的应用对河西走廊水资源趋势和预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到周边沙漠和戈壁的影响,风沙灾害问题比较严重。依据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和承灾体易损性3个方面构建区域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和评估模型,对河西走廊风沙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高风险地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内部的沙漠区,如酒泉市、玉门市、金塔县、高台县、临泽县以及武威市的北部地区,约占总面积的10.8%;(2)较高风险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敦煌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和河西走廊的北部,约占总面积的56.5%;(3)低风险地区位于河西走廊的东南部,该区在祁连山的天然屏障下,植被盖度高,雨水丰富;(4)作为风沙灾害的主体和对象,河西走廊的社会经济因素对风沙灾害风险的贡献率较低。而作为风沙灾害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条件,沙源和风速仍是河西走廊风沙灾害风险的主要诱因;(5)经济发达城市在风沙灾害中具有更高的易损性,应该对城市邻近沙源进行重点防治。  相似文献   

16.
张戬  陈佳  黄馨  王子侨 《中国沙漠》2019,39(1):203-211
城市经济脆弱性作为当前脆弱性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为人-地系统耦合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决策支持和管理方法。依据城市经济脆弱性内涵,基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构建了城市经济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评价河西走廊地区及区域内五市的城市经济脆弱性,并采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影响区域城市经济脆弱性变化的因素。结果显示:(1)2006—2015年,河西走廊地区城市经济脆弱性呈现出先曲折下降(2006—2011年)再波动上升趋势(2012—2015年);(2)河西走廊地区的城市经济脆弱性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经历了东西高、中部低到整体较高的演变过程;(3)阻碍河西走廊地区城市经济脆弱性降低的障碍因子由适应能力逐步转变为暴露度。针对河西走廊地区各市主要障碍因子,提出针对性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水资源问题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9  
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有其特定的结构和模式:其结构主要地决定于水资源的供给和分配结构;其模式包括物质循环和能源循环两个方面。水资源问题主要是水土资源平衡问题、发展与污染问题、生态环境质量与蒸腾、蒸发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的水资源管理策略应该是:要严格控制高耗水企业的比重,引导企业增添循环用水工艺和设施,设立中水道系统;要抓节水技术的推广。造林的目标是农田生态防护作用、厂矿噪音隔离作用和居民生活、工作区的人造景观作用。人工水域主要布局在人口集中的城镇地区。经济开发强度的空间结构要以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为基础。运用水价来促进节水型经济结构的形成,并用特价水来支持某些产业。提供特价水的企业的经济损失应通过开征水资源调节税来补贴。该税种应全额用于政府支持水资源开发管理与水利建设。完善水资源的有关法规并使其具可操作性。河西走廊三大流域系统上下游间的分水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下游人民生存权和生态环境能否进入并维持良性循环的核心问题,必须从法律的高度解决。要变目前的部门决策为区域综合决策,并成立专家委员会,吸纳有关专家参与决策。对用水量大的项目和涉水工程,要建立起有专家委员会会同各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的质量监督委员会认证制度。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春季透雨日期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甘肃河西走廊25个测站1971-2007年降水资料,采用EOF、REOF、波谱分析方法,对春季第一场透雨日期的空间特征、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甘肃河西走廊春季透雨日期在空间场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第一主分量方差贡献占总体方差的36%.但不同地理条件下透雨日期有所差异,大致可划分为3个区,东南部早,西...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最近一次强沙尘暴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1996年5月29~31日在甘肃河西走廊又出现了一次强沙尘暴天气。从这次强沙尘暴和1993年"5·5"强沙尘暴的比较分析可知,春季在河西走廊周围易形成以沙漠为中心的高温低压区,与西西伯利亚向东南方向移动的高压冷气流形成明显的气压梯度,这就是大风的动力源。大风前期,在气温、压温比等方面有明显的预兆,由此可进行强沙尘暴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灰色计量模型原理与方法,对2010年河西走廓绿洲生态前景和承载能力做了系统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此区域绿洲生态的保护和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