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将星载SAR时间序列技术引入到地基SAR影像处理中,研究时序地基SAR影像监测地震后滑坡灾害。鉴于地基SAR设备与星载SAR传感器多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时序星载SAR技术实际上不能直接用于地基SAR影像序列的分析与处理。考虑地基SAR气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选用子影像集的方法,详细分析了时序地基SAR平均子影像集的生成、相干点目标的选取、沉降模型的建立与解算等处理步骤。以云南鲁甸地震后红石岩滑坡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GB-SAR影像数据依据各影像数据质量提取生成子影像集,然后利用多阈值相结合的方法提取相干点目标,最后对时序建模后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时序地基SAR子影像集监测滑坡灾害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庄耘  黄琰 《河南测绘》2006,(3):31-32
一、水准基点的选定和埋设 建筑物沉降观测的目的是通过观测建筑物上各沉降标志点相对于基点的高程变化值,研究建筑物沉降变化,提供设计和施工中的测量技术依据。因此要求基点一定要设置在稳定可靠的位置,点位应埋在远离地基大于2倍基坑深的地势高、土质坚的地下和旧建筑物的墙基上,标志埋设牢同可靠,不易碰胝和震动之处。点数不得少于3个,以便通过观测比较高差变化,发现不稳定点进行技术处理。  相似文献   

3.
上海地区进行大面积地基处理采用真空预压的方法尚属首次,本工程地基处理面积达70万平米,真空预压地基处理监测的主要指标为地表沉降、分层沉降以及孔隙水压力。选择合理的监测方法、布控合理的基准网尤为关键。地基处理过程中数据的变化趋势及与设计值的符合程度对其他类似项目是个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柯明  于成浩 《测绘科学》2010,35(4):202-203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上海光源的准直测量工作具有精度高、工艺复杂等特点,工作中使用到多种精密测量仪器,水准仪除了提供设备安装高度基准、地基沉降测量外,还用于在近距离进行非接触测量、平面度和平行度测量等,本文对应用情况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软土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承载力较差,软土地基要经过有效措施妥善处理,以保证后续工程的承载力及安全稳定。基于舟山某真空-堆载结合预压法处理软土地基工程,现场对孔隙水压力、土体分层沉降、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地下水位、以及地表沉降等项目进行监测,以及时对现场工作进行管理调整,并对其中一片区块的监测结果进行整理并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土体水平位移随着真空抽气进行越来越大,且浅层土体较深层土体位移大;地表及各深度土层在抽真空施工开始时发生沉降,且前期沉降速度较快,施工后期趋于平稳;地表及各深度土层沉降较为协调,土体未发生不均匀沉降,总体来说真空-堆载结合预压法处理软土地基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温州永兴北园软土地基采用改性真空预压处理方法,进行负压密封降水,在出水量明显减少,沉降量趋缓甚至无沉降的情况下,达到降低土层含水量;提高土体密实度、承载力;减少地基工后和差异沉降量的目的。本文依据软土地基恒载期的沉降观测数据,分别利用双曲线法和指数曲线法根据沉降观测数据进行沉降预测,通过对两种方法预测结果的分析比较,尽可能精确地推算地基最终沉降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软土地基高层建筑群沉降观测的讨论,提出了深埋水准点的要求与设计,并通过复测水准网计算出浅埋水准点的沉降,从而对高层建筑物对地表沉降影响范围的确定也提出了初步看法。为了验证设计及施工质跫,经常需要实测某些高层建筑物在施工中和建成后的实际沉降情况。讨论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的论文已不少,往往都是以研究某一幢高层建筑物为题。本文介绍沿海某大城市软土地基上的17幢高层建筑群的沉降观测情况。主要内容是:水准网及深埋水准点的设计;水准网及工作点高精度估计;水准网的观测,浅埋水准点高程数据的修正;高层建筑物对地表沉降影响范围探讨及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规律。  相似文献   

8.
高精度数字水准仪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沉降监测是各种变形观测当中最常见的一种监测方法,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得监测对象的沉降信息,以便对监测对象进行及时的数据分析和准确的预报,是广大测量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就电子水准仪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北京市地铁四号线沉降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和分析,对普及电子水准仪的应用和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软土地基路堤沉降观测的实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分析了高速公路施工的特殊性之后,明确了高速公路软土地基路堤沉降的观测项目和目的,提出了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方案,确定了以观测精度要求,作业特点和数据处理方法为目标的五个统一的现场工作要点的编制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有效的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特大桥沉降数据,为客运专线建设中的无砟轨道铺设工作提供依据,在对客运专线特大桥沉降变形观测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例详述该特大桥沉降变形测量的布点及观测方法,并编制了三点法沉降评估的通用程序,通过对沉降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得出一些特大桥墩身沉降及梁体徐变的规律,为今后客运专线的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提供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沉降观测是测量建(构)筑物垂直方向上变形的主要手段,现已成为城市高层建筑不可缺少的监测工作。将对称理念应用于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之中,有利于消除或削弱多项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提高测量精确度,保证沉降观测过程中所获得的测量数据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2.
软地基条件下沉降监测网的点位精度及可靠性分析,是保证变形处理数据准确性的重要条件.利用3种平差数学模型(基准)进行观测基准网的解算精度比较,结合实例,提出了选用拟稳平差,处理软地基条件下沉降监测网的解算方案.  相似文献   

13.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是检验及衡量结构、工艺、施工方法的实际效果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建(构)筑物沉降量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地基变形的实际情况,它是建(构)筑物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沉降观测也是研究地基基础的重要手段。同时,建(构)筑物沉降观测能及时掌握、了解建(构)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来分析建筑物的沉降变化的影响因素,以两个实例介绍该计算方法与步骤,通过关联分析,对沉降同地基的分层组成,加固的枫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应用贝叶斯动态模型的地基沉降概率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冠军  党亚民  章传银 《测绘科学》2012,37(2):52-53,90
考虑到地基沉降预测模型中参数的时变特性及预测结果的可靠性,本文提出地基沉降概率预测方法:运用贝叶斯动态模型建立地基沉降过程的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利用参数先验信息并结合含有噪声的前期沉降观测数据,对沉降状态参数进行Bayes后验概率推断,通过不断的"概率预测-修正"递推运算,获得最优沉降状态概率估计来预测地基沉降量。数值实例结果表明,与其他预测方法相比较,本文的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对数字高程模型分析中常用的内插方法进行了介绍,对拉格朗日(Lagrange)内插法、不规则三角网(TIN)内插、标准格网内插法进行了算法研究并在工程应用中编写计算机程序,在深圳软地基处理的沉降监测工程中对监测样本点的沉降进行内插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单基站CORS-RTK相比于多基站CORS-RTK以及网络RTK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文中结合淮南某矿区以地表移动变形为例,对单基站CORS系统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对坐标、处理后数据及中误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单基站CORS-RTK测量数据符合精度要求,对减少矿山沉降观测的工作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南京长江二桥八卦洲引线路基沉降观测和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南京长江二桥八卦洲引线的路基沉降观测,对观测设施的布设、观测的技术要求等各项工作作了必要的介绍,采用统计方法对观测成果进行分析,以确定点位的稳定性,最后运用傅里叶变换方法分析测量数据时间序列在频率域上的变化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可能存在的沉降规律作出分析,目的在于为工程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也用于指导类似工程的沉降观测工作。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2016年8月发射了"高分三号"卫星,为短基线差分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的应用提供了条件.SBAS-InSAR是一种利用较短时间和空间基线的影像干涉处理技术.从趋势上来说,SBAS-InSAR在进行长时间缓慢的沉降监测作业时有很大优势,可与多种技术相结合,完成复杂地况的沉降监测工作.传统方式进行沉降观测存在工作量大、范围小、工作周期长等困难,在范围较大、地形较复杂的地区进行测量有一定的局限性.为验证用SBAS-InSAR进行沉降观测的可行性,本文利用SBAS-InSAR技术和传统方式对大连市东港以及其他部分地区进行沉降监测,并将两种测量方式所得的数据结果进行对比,从而验证SBAS-InSAR沉降观测的精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20.
针对软基处理后的地基沉降情况进行分析,利用灰色Verhulst-BP模型对沉降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灰色Verhulst-BP模型是利用灰色Verhulst模型的残差值来改进BP神经网络模型,进而提高模型的模拟预测精度。在Matlab9.0平台上,通过Matlab语言编程实现实例检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灰色Verhulst-BP模型相对于灰色Verhulst模型更适合于S型序列的数据分析预测。该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能够较好地反映沉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