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6—DMAP抑制九孔鲍受精卵第二极体的释放诱导三倍体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当50%九孔鲍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后,用6-DMAP不同的浓度进行不同的持续时间诱导三倍体。结果表明,6-DMAP的诱导浓度为300μmol/dm^3、诱导持续时间为10min时,其诱导的三倍体率为90%以上,并且胚胎的孵化率高达85%,幼体的畸形率较低,为50%-55%。用该方法多次进行了九孔鲍三倍体生产诱导和苗种培育试验。本文还对6-DMAP的作用机理以及九孔鲍三倍体诱导中的诱导因子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耳鲍人工养殖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经过1a的养殖实验,研究了耳鲍(Haliotis asinina)在海南省人工养殖的可行性,发现室外水泥池池底波纹板流水养殖,其生长速度快,年平均壳长增长率为75.5%,成活率高达83.3%,比我省主要鲍鱼养殖品种九孔鲍和杂色鲍年平均壳长增长率分别高了13.8%和13.5%,成活率高了31.7%和30%,同时证实耳鲍不适合室内目前通用的工厂化笼养。  相似文献   

3.
九孔鲍和杂色鲍等位酶的生化遗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的养殖群体和杂色鲍(H.diversicolor diversicolor)的自然群体进行了10种等位酶的电泳检测和谱带遗传分析,在研究九孔鲍的18个等位酶位点和27个等位基因中,单态位点有Ldh-1、Adh-1、Sod-1、Sod-2、Sod-3、Est-1、Mdh-2、Me-1、Idh-1、Sdh-1、Sdh-2、Amy-2、Amy-3,在这些位点只有一个等位基因(Sdh-2除外):有5个位点是多态的,它们是Est-2、Est-3、Mdh-1、Aat-1、Amy-1(P0.99标准),多态位点的百分数为27.78%,在这些位点有2~4个等位基因。在研究杂色鲍的18个等位酶位点和26个等位基因中,单态位点有Ldh-1、Adh-1、Sod-1、Sod-2、Sod-3、Est-1、Mdh-2、Idh-1、Sdh-1、Sdh-2、Amy-2、Amy-3,在这些位点只有一个等位基因;有6个位点是多态的,它们是Est-2、Est-3、Mdh-1、Me-1、Aat-1、Amy-1(P0.99标准),多态位点的百分数为33.33%,在这些位点有2~4个等位基因。九孔鲍和杂色鲍在所有位点中共享大多数常见等位基因,因此在生化遗传上它们非常相似。本研究揭示了九孔鲍和杂色鲍群体等位酶位点及其等位基因谱带的变异式样,为九孔鲍和杂色鲍的遗传结构及遗传育种的研究提供了一批等位酶位点及其等位基因的参考图谱。  相似文献   

4.
黄勃  张本 《海洋科学》2002,26(9):55-56
自1999~2001年在三亚市渔业贸易公司龙坡鲍鱼基地对热带、亚热带暖水型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三倍体诱导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 ,采用冷休克抑制第二极体方法获得MII三倍体杂色鲍的胚胎、鲍苗及成鲍 ,并比较了低温 :3 ,9 ,13 ,15℃及低温与药物相结合两种方式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在水温13℃并结合药物刺激方法产生的三倍成活率、倍化率都比较高 ,适合于产业化推广。在2001年3~4月用此方法共培育MII三倍体杂色鲍1.4×105粒。三倍体与二倍体杂色鲍相比 ,在生长速度、成活率及出肉率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九孔鲍担轮幼虫畸形的形态与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振荣  钟幼平  霍振华 《台湾海峡》2004,23(4):449-452,i004
本文针对九孔鲍人工育苗中担轮幼虫出现的大量畸形现象,采用了组织病理学研究方法,通过石蜡切片的苏木精.曙红、苏木精.苏丹黑和苏木精.品红的染色结果表明:膜内畸形担轮幼虫的游离物质为多糖类,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尚未发现病原体,初步推断九孔鲍担轮幼虫的产生并非病原性疾病;本文还阐述了九孔鲍担轮幼虫的基本结构,认为健康成熟的亲鲍和适宜的环境条件是减少九孔鲍畸形幼虫的关键,强调幼虫选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杂色鲍与皱纹盘鲍!盘鲍杂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于1998~1999年在福建厦门和东山两地养殖场,对我国主要养殖鲍即杂色鲍与皱纹盘鲍、盘鲍进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皱♂×杂♀的受精率为3.5%~15.0%,平均7.6%。皱♀×杂♂的受精率为1.5%~4.0%,平均2.8%。杂交成功的受精卵的胚胎和幼体发育均正常。杂色鲍×盘鲍杂交组合的受精率明显高于杂色鲍×皱纹盘鲍,无论哪个组合杂色鲍作为雌性亲本的杂交受精率均比反交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人工四倍体皱纹盘鲍的发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化学药物进行诱导皱纹盘鲍四倍体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受精后10min开始,用1mg/l浓度的CB持续处理皱纹盘鲍受精卵30min,通过阻止极体释放,可获得21.9%的四倍体胚胎。用0.05g/L浓度的秋水仙素,在受精后40~50min的效应时间内开始处理,持续3min,能抑制皱纹盘鲍的第一次有丝分裂,四倍体诱导率最高为13.0%。此外观察到,秋水仙素对染色体组加倍最为敏感的效应时间,也是胚胎对诱导处理耐受性最弱的时期。化学药物的毒性作用和染色体的断裂或缺失,可能是导致皱纹盘鲍四倍体胚胎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分别用细胞松弛素B(CB,浓度0.5mg·L(-1))和低温(10℃)处理诱导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nobilis产生三倍体。抑制第一极体的三倍体诱导率分别达到44.1%和31.8%;而抑制第二极体的三倍体诱导率分别为90.2%和72.7%(胚胎初期检查)。CB处理组幼虫的日增长率显著超过二倍体(p<0.01)。养殖半年后,三倍体在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方面均显著大于二倍体(p<0.01);而养殖13个月后,三倍体的肉重和闭壳肌重分别比二倍体增加39.5%和67.4%。在繁殖期,三倍体在外观上没有生殖腺。  相似文献   

9.
皱纹盘鲍三倍体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将用低温休克法和细胞松弛素B诱导法,获得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三倍体诱导群与二倍体的个体,在室内同样条件下饲育,对其生长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三倍体与二倍体的当年稚鲍在壳长和体重的增长上无明显差异。(2)三倍体与二倍体的2龄鲍,在第二年前期生长无明显差异,但从第二年后期开始,三倍体的壳长、体重增长逐渐优于二倍体。(3)统计学分析表明,三倍体与二倍体的3龄鲍在体重、软体部和足肌的增长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4)在室内饲育19个月的鲍,三倍体诱导群的壳长比二倍体大10.2%,体重比二倍体大20.1%,足肌湿重比二倍体大17.6%。  相似文献   

10.
华贵栉孔扇贝的三倍体诱导及生长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别和细胞松驰素B和低温处理诱导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nobilis产生三倍体。抑制第一极体的三倍体诱导率分别44.1%和31.8%;抑制第二极体的三倍体诱导率分别为90.2%和72.7%。CB处理组幼虫的日增长率显著超过二倍体。  相似文献   

11.
李进寿  陈军  唐艳霞  柯才焕 《台湾海峡》2010,29(4):460-465,593,593
利用流式细胞仪(FCM)技术检测了杂色鲍血细胞在体内和体外对不同含量荧光微球悬液的吞噬率.其结果表明体内注射法测定吞噬率的方法不可行.在体外吞噬中,当荧光微球含量为血细胞含量的68.2倍时吞噬率达98.43%±1.27%,随着荧光微球含量的降低血细胞吞噬率也随着降低.当荧光微球含量为血细胞含量的6.82倍时吞噬率为63.45%±6.05%,以这一含量进行血细胞吞噬率的测定比较恰当.利用这一含量测定了正常鲍与经过低盐(S=18)海水胁迫24 h后鲍的血细胞吞噬率的变化,正常鲍的吞噬率为68.71%±10.05%,经低盐海水胁迫后鲍的吞噬率为49.49%±10.18%,吞噬率出现了显著的下降(p〈0.05).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相比传统的显微镜镜检记数法检测杂色鲍血细胞吞噬率更为方便可靠.  相似文献   

12.
比较了室内暗光条件下,采用网箱流水平面养殖和箱笼流水立体养殖两种养成方法,确认在现有条件下前一种方法养殖效果比较好。使用这种方法,将九孔鲍Haliolisdiversicoloraquatilis和皱纹盘鲍H.discushannai苗经过1a的养成,存活率分别为58.3%和59.65%,存活个体平均大小达到了商品鲍规格,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三种化学诱导剂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三倍体率、D幼孵化率、幼虫生长速度、生产成本等方面比较了细胞松驰素 B、二甲基氨基嘌呤、咖啡因三种化学诱导剂诱导太平洋牡蛎产生三倍体的效果。 CB的三倍诱导率最高 ,为91.5% ,但 D幼孵化率最低 ,仅为 5.8% ,且成本最高 ,为 6 - DMAP和咖啡因的 4倍和 50倍。 6 -DMAP的三倍体诱导率略低于 CB,为 88.0 % ,但 D幼孵化率最高 ,为 6 0 .5% ,其成本仅为 CB的1/ 4。咖啡因的三倍体诱导率最低 ,为 82 .4 % ,幼虫孵化率为 30 .2 % ,但其成本最低 ,仅为 CB的 2 %和 6 - DMAP的 8%。三种诱导剂诱导的三倍体群幼虫在生长速度及成活率方面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绒螯蟹多倍体诱导技术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抑制第二极体排放的方式对15℃孵育的中华绒螯蟹自然受精卵人工诱导三倍体,通过抑制第一次卵裂对18℃孵育的自然受精卵人工诱导四倍体,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倍性鉴定.分别使用CB,6-DMAP和KCl三种试剂对受精卵处理,发育至囊胚期检测,获得的最高三倍体诱导率依次是49.1%,51.7%和77.5%,获得的最高四倍体诱导率依次是50.3%,54.9%和79.8%.使用KCl试剂对抱卵蟹诱导处理,孵出潘状幼体检测,最高三倍体诱导率为85.3%,最高四倍体诱导率为27.3%.克服了以往三倍体诱导中离体培养的困难,首次获得了中华绒螯蟹三倍体潘状幼体,并极大提高了潘状幼体阶段四倍体诱导率.  相似文献   

15.
An incubating temperature of 15℃ is used to induce triploidy in Eriocheir sinensis through inhibition of the release of polar body I1, and that of 18℃ to induce tetraploidy through inhibition of the first cleavage. Flow cytometry is used to identify the ploidy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For induction of triploidy in fertilized eggs in vitro, the highest induction rate observed in blastula by cytochalasin B, 6-DMAP and KC1 is 49.1%, 51.7% and 77.5%, respectively. In the KC1 treatment of pregnant crabs with the fertilized eggs, the highest triploid induction rate observed in the zoea is 85.3%. For induction of tetraploidy, the highest induction rate observed in the blastula by cytochaslasin B, 6-DMAP and KC1 is 50.3%, 54.9% and 79.8% respectively. In the KC1 treatment of pregnant crabs with the fertilized eggs, the highest induction rate in zoea is 27.3%. Through this study such difficulty as in vitro culture is overcome. Triploid zoea Eriocheir sinensis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fh‘st time. The induction rate of tetraploid zoea has also been greatly improved.  相似文献   

16.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是继RFLP和SSR多态性标记之后的新一代遗传标记系统.本文采用EPIC的方法,分析了45个杂色鲍样品的血蓝蛋白HtH1基因第16内含子(H1 intron 16)的SNP数据.这45个个体分别来自日本、台湾和汕头3个不同海域的野生或养殖群体.日本群体的血蓝蛋白HtH1基因第16内含子呈现出长度多态性,共有3种不同长度,分别是1 900、780、440 bp,测序结果表明3个等位基因可以互相比对;而台湾和汕头杂色鲍养殖群体的均为1 900 bp.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杂色鲍个体大约96 bp长的片段含有1个自身杂合SNP位点;台湾杂色鲍个体约133 bp含有1个自身杂合SNP位点;汕头杂色鲍个体约153 bp含有1个自身杂合SNP位点.13个台湾杂色鲍个体包含的SNP密度为约31 bp含有1个SNP;23个汕头杂色鲍个体包含的SNP密度为约21 bp含有1个SNP.这些数据表明现有的杂色鲍养殖群体包含了丰富的SNP位点,利用SNP分子标记进行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为阐释不同浓度苯并(a)芘[B(a)P]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的毒性效应,以0.02、0.04和0.08 mg/dm^33个质量浓度的B(a)P对杂色鲍进行水体暴露胁迫,7d后检测肌肉、外套膜、鳃、性腺、肾和肝胰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结果显示:0.02 mg/dm^3的B(a)P暴露对杂色鲍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不明显,而0.04、0.08 mg/dm^3的B(a)P则显著抑制了SOD、CAT和GPx酶活性以及GSH含量,同时对GST酶活性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实验还发现,不同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对B(a)P胁迫的敏感性响应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鳃、肾脏和肝胰腺的敏感性响应明显高于肌肉和外套膜.上述结果表明,苯并(a)芘暴露对杂色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及组织差异性,杂色鲍的鳃、肾脏或者肝胰腺的抗氧化酶响应多环芳香烃胁迫的更敏感,可作为B(a)P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