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蒸发测定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发祖 《地理研究》1988,7(3):78-88
土壤一植物一大气系统,实际上可以看成为地球表层中的一个界而。它是一个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变化和能量物质迁移运动最为剧烈的活动层。在这一系统中水的运动和循环过程又尤为活跃。在水循环的几个环节中,蒸发占着特别重要的地位。热量的释放和吸收是什随着蒸发过程同时进行的。于是蒸发A把物质守恒方程和热量平衡方程两者联系起来。同时,蒸发又是植物生命节奏中的重耍环节,它与植物生理活动和生物产量有密切关系。因此,自然蒸发的研究始终是地理学、气象学、植物牛理生态学、水文学、土壤学和农学等许多学科共同关心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大型主题公园布局初步研究*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保继刚 《地理研究》1994,13(3):83-89
主题公园是中国90年代旅游开发的热点,本文讨论了主题公园的特点和影响主题公园的因素,并以锦绣中毕和珍珠乐园为例讨论了主题公园的发展,最后对主题公园热提出忠告.  相似文献   

3.
专题地图符号构成元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耀峰 《地理研究》1997,16(3):23-31
在分析地图传输论和符号视觉变量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图符号构成元素。指出了符号构成元素由位置、形状、色彩(括色相、纯度和亮度)、尺寸(括大小、粗细、长短和分割比例)、网纹(括排列和疏密)、方向和注记(括文字数字、字体字级)组成。研究出了符号构成元素的设计模式为:选择,叠置或匹配,强化或减弱,拉伸或压缩。并讨论了符号构成元素的设计步骤。  相似文献   

4.
以贵州高原中部普定马官地区和云南高原边缘西畴峰丛-洼地区为试验区,研究和探讨了喀斯特洼地发育过程中的分形特性。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区域开发的理论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括和总结了我国区域开发的若干模式的原形.涉及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估的成本效益分析、各类厂址选择模式(生产接近原料地和消费区线性模式;企业原、燃、材料和产品运输最近便非线性模式,以及第三产业的服务半径或吸引区模式)、区域和区际投入产出模式,以及区域增长模式(新古典区域增长和非均衡增长模式).作者认为,将这些模式付诸于我国的实践时,应视具体情况进行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数值模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利用中国小麦生态实验资料建立了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发育阶段模式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模式,由这些子模式连结成为一个可以模拟瞬时光合作用的,充分考虑了叶片空间分布特征的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模式。运用该模式研究结果证明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与抽穗前10天至成熟期辐射量相关性最大。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可达到800kg/亩~1000kg/亩,与牛文元计算结果相近。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光合生产潜力存在3年~4年和9年~10年的变化周期。此外,文中还给出了CO2升高后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的可能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   总被引:47,自引:6,他引:47  
引入“意象”(image)的概念,借助从感觉形式研究聚落空间形象的方法,对中国古村落景观的多维空间立体图象作了初步研究。文章把中国古村落景观的基本意象概括为:①山水意象,②生态意象,③宗族意象,④趋吉意象等四个方面;并对不同地域古村落景观意象的差异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   总被引:85,自引:10,他引:85  
文章探讨了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研究方法。首先,讨论了区域城镇规模分布的Zipf模型,并通过分形退化分析将其应用范围加以拓广,从而与非分形研究接口;第二,引进了分形结构因子,以此开创了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FSF分析;第三,提出了表征城镇体系等级差异的差异度概念和度量方法。文章给出实例说明了各种方法的应用,并比较了三种方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毛汉英 《地理研究》1997,16(3):12-22
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三大基本国策之一,对今后20年~30年西北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中对影响西北地区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投资环境,重点开发地区的选择,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深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发展地理学*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蔡运龙 《地理研究》1998,17(1):17-22
可持续发展研究对地理学提出了挑战,也是地理学的发展机会,地理学家有责任在发展自己学科的同时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引向深入。地理学家要能对似乎已得到广泛认同的概念提出挑战性的思想,要在观念形态、经济-社会体制、科学技术三个层次上把可持续发展的论题引向深入,同时要对论题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有明确的界定,尤其要重视区域尺度和近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重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Sound travels faster at higher temperatures and relative humidities. It can be heard at a greater distance with a temperature inversion or when the wind direction is toward the listener. Snow and water vapor absorb sound and thus decrease the intensity and distance over which sound can be heard. [Key words: atmospheric acoustics,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temperature lapse rate, wind speed and direction, absorption, snow.]  相似文献   

12.
大气表面层与风沙现象相似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元  张鸿雁 《中国沙漠》1994,14(1):10-16
本文从二维稳定不可压缩湍流方程出发,采用一种特殊的无量纲化过程─—尺度化方法,在大气表面层流动中选择出一组特定的内在参考量,将方程组无量纲化后,使各项前所出现的相似参数,具有可代表所在项数量级的特点,从而以定量方式估计出方程中各项的相对大小。研究结果推断,就实验室风洞中模拟风沙现象而言,流动Re数的模拟既无可能又无必要,而近地层对数风速廓线,地表粗糙边界条件,湍流雷诺数和湍流强度的模拟,才是最关键的。  相似文献   

13.
Chapman 等大气潮汐专家认为,地球表面的太阳潮汐全口波被抑制,而半口波被放大,这个结论一直延续数十年。然而,根据南极地区三个站的资料计算表明:在南极地区,地面太阳气压潮汐的全日波远强于半日波,这与高登义等(1986)应用我国205个台站资料计算结果是一致的。 上述结果表明,南极地区近地面太阳气压潮汐全日波并未被抑制,而半日波也未被放大。这与Chapman等人的结论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一个用大气环境模式研究中国西北地区陆面特征改变之后影响其降水的数值试验,模式中假定西北地区的植被完全被裸陆代替,对6、7、8月进行数值积分,以便检查夏季大气环流对陆面特征的响应,数值试验的结论是:陆面反照率升高后,与之相伴随的是降水率下降,并且大气的下沉运动控制了该地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干旱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奇成 《地理研究》1990,9(2):51-57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是中国干旱区水文的主要特征之一。本文按山区和平原两部分阐明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特点,并对水资源作了估算。  相似文献   

16.
王浩 《地理学报》1991,46(1):107-114
本文从近地层动力学和热力学方程出发,用数值方法研究了林带对空气的湍流交换系数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林冠层以上,林带附近的湍流交换系数比较大;在林冠层以下,林带附近的湍流交换系数比较小。林带影响在高度为2.7—3.5倍树高、透风率为0.35左右铅直范围内最大。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文献[1]中探讨了我国大气透明度系数的空间分布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本文则探讨大气透明度系数的时间变化,特别是它的长期变化及其成因。结果发现:火山爆发可使大气透明度系数明显减小;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冬季大气透明度系数P_2、P_d有明显的减小趋势,P_2、P_d与用煤量等污染指标有很好的负相关。文中还对大气可降水含量的气候学推算方法进行了探讨。本文应用1820—1983年的地球自转变化率资料,分析出地球自转变化存在准44个月、准11年、准24年和准49年的周期。南方涛动指数的变化,大气活动中心位置的移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异常等,都能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思期中找到关系。已经发现,在地转长期(准24年和准49年周期)加(减)速时,南方涛动指数减弱(增强),大气活动中心向西北(东南)移动,非洲干旱区降水偏多(偏少);同时发现:在地转短期(准44个月周期)加(减)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升高)。  相似文献   

18.
19.
Evaluation of the 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 (AVHRR) sensor on-board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satellites shows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rainfall distribution can be detected on data acquired after a precipitation event. The thermal infrared spectral region of AVHRR data shows good comparison to rainfall amount and distribution recorded at NOAA cooperative weather service rain gauges. The thermal infrared information indicates a cooling of temperature associated with measured rainfall. Latent energy of evaporation, soil thermal properties, and transpiration contribute to the observed cooling. After surface drying following a rainfall event, thermal inertia and evapotranspiration remain sufficiently affected so that the increased soil moisture is detected through decreases in temperature, independent of land cover and soil type.  相似文献   

20.
An analysis of the atmospheric water balance over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is conducted for the time period June 1980 through May 1984 that includes the 1982–1983 El Niño event. Notabl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are evident in the moisture flux divergence fields, in the mean meridional transport of water vapor, and in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portions of the tropical atmosphere that are attributable to the 1982–1983 ENSO event. Estimates of the net gain/loss of atmospheric water are provided for 10° latitude belts; although the magnitude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vaporation and precipitation fall within the range of previous estimates, they are most probably underestimated. [Key words: atmospheric water balance, El Niño, hydrologic cycle, southern hemisphere, water vapor flu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