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深入探讨中国沙漠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基础上,对中国沙漠生态旅游竞争力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分析了中国沙漠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对中国沙漠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研究,统计出8个主类、23个亚类、45个基本类型,资源组合特色多是自然风光与生态和环境的充分结合,景观上十分突出生态特色。为使评价具有客观的针对性,构建了沙漠生态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选取沙漠分布较多的6省区为样本,得出竞争力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陕西、青海,结果符合沙漠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该地区气候干燥炎热,水资源缺乏,因而使北部非洲的许多国家成了沙漠之国,利比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和苏丹等国的沙漠面积极其广大,其中尤以埃及最为严重,96%的国土是沙漠,因而其治理与开发对埃及国家稳定、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沙漠尘肺及其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沙漠边缘地区长期存在沙尘污染问题,在这些地区(包括西北的许多大城市)的居民健康长期受到危害,几百万当地居民患沙漠尘肺的危险性没有得到关注。近年来不断有沙漠尘肺的病例报道,笔者对国内外的沙漠尘肺的报道和研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建议在我国西北沙漠地开展沙漠尘肺的调查和评估,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控沙漠尘肺。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北干旱区沙漠戈壁广布,沙漠面积居世界第三,是受风沙和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为了了解中国干旱区各主要沙漠的基本情况、编制防治规划并探索治理沙害的途径与措施,1959年中国科学院组建了治沙队,对中国的沙漠开展了大规模的综合科学考察和定位试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裘善文 《地理科学》2009,29(6):938-938
中国著名沙漠学家吴正教授,作为1959年中国科学院组建治沙队的首批队员,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潜心中国沙漠的调查研究和室内外观测试验,取得丰硕成果,成绩斐然。新世纪以来,继出版风沙地貌与治沙工程学(科学出版社,2003)科学专著后,今又出版了中国沙漠及其治理(科学出版社,2009)一书。这是一部全面、系统总结中国沙漠50年的科研与实践成果写成的经典科学论著,由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4月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6.
田纯 《地理教学》1995,(1):27-27
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地质史上由水积和风积形成了浩瀚的温带沙漠。  相似文献   

7.
粒度分析是沉积物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辨识物源背景、指代沉积环境、推断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60年来,随着中国沙漠科学的不断发展,粒度分析在揭示中国主要沙漠的粒度特征、各类沙丘的粒度特征、沙漠化防治和古环境重建等方面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与此同时,中国沙漠粒度研究也存在试验方法和参数指代意义不够明晰、沉积环境的系统耦合模型缺乏、沉积物研究的时空延展不足等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拓展研究的时空范围、明确参数指代意义、构建系统耦合模型,并与其他沉积物指标相结合,实现多角度多尺度多维度的沙漠粒度分析研究,使粒度分析在中国沙漠研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9.
沙漠环境对沙漠公路工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邓永新  樊自立 《中国沙漠》1996,16(3):293-299
沙漠地区自然环境严酷,风沙活动对沙漠公路的影响贯彻于各个施工阶段,为获得沙漠工程环境因子及其影响的定量认识,采用二次矩阵方法对公路工程环境影响的程度进行量化评价并提出环境对策。  相似文献   

10.
11.
人造沙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中国沙漠植物区系相似性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任珺  陶玲 《中国沙漠》2003,23(3):289-294
应用Jaccard相似系数对中国沙漠植物区系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以将20个沙漠植物区系划归入蒙古沙漠植物区、西北沙漠植物区和华北沙漠植物区。根据科、属和种相似性系数的系统聚类结果,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祁连山山前及腾格里沙漠边缘和吐-哈盆地相对较为孤立。区系相似性数值分析结果基本符合各地区植物区系存在的特点,与传统的典型植被划分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徐峰文 《中国沙漠》1986,6(4):66-67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部,由于海拔高,纬度偏北,东西两侧受山地影响,形成了锡盟风大、干旱、寒冷三大气候特征。该盟总面积约202,580平方公里。大致为:东部山区、乌珠穆沁盆地、北部死火山露岩块地区、西部平坦草原,中部沙地和南部低山丘陵等六个不同类型区。中部沙地又分为浑善达克沙地和嘎亥鄂勒苏沙地。  相似文献   

14.
利用高分辨率影像,分析了库布齐沙漠西缘地区格状沙丘及沙丘场的迁移与形态变化,并结合区域气象数据探讨其动力机制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2003—2012年格状沙丘的主梁由顺直变为向东凸出,部分位置出现断裂形成缺口,同时主梁局部弯曲较大与相邻副梁相连形成“长沙脊”;2012—2020年,主梁变形幅度减小,部分位置变为顺直,但沙丘表面出现了新的小型副梁。迁移速率上,主梁从2003—2012年的4.66 m·a-1下降到2012—2020年的3.74 m·a-1,而副梁从2003—2012年的5.00 m·a-1上升到2012—2020年的5.70 m·a-1。2003—2012年副梁整体向东延伸,2012—2020年副梁向东延伸的同时向南摆动。这种形态变化和迁移特征的原因主要在于区域风况的变化,即2003—2020年研究区风况逐渐由西风为主的单一风况过渡到北风、西风和西南风共存的多风向风况。次风向的增强使得沙丘的发育模式由横向沙丘转为主副梁共同发育,这使得主梁迎风坡发育新的小型副梁,副梁的出现改变沙丘迎风坡的气流结构,进而改变主梁的形态。从1970年至今,库布齐沙漠西缘格状沙丘迁移与形态变化主要原因在于风况的转变,即区域风况由中风能-钝双峰型(1970—1979年)变为低风能-锐双峰型或低风能-宽单峰型(1980—2009年),再变为中风能-锐双峰型(2010—2020年)。风况的变化改变了格状沙丘的发育模式,进而影响其迁移和形变特征,这说明格状沙丘主副梁的发育需要多风向作用来维持,区域风况是格状沙丘形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17.
《地理教学》1997,(3):47-48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机械防沙体系效益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2,他引:28  
野外实测和室内风洞实验的数据分析表明,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高立式沙障和半隐蔽式沙障发挥了较大的防沙效益,平沙地上高立式沙障的防护距离在18H左右。3种高立式沙障防沙效益各不相同,以芦苇栅栏最佳,抗紫外线尼龙网栏次之,白尼龙网栏最差。随设置路段、地貌部位、风沙活动强度不同,各种高立式沙障使用年限有差异。沙漠腹地半隐蔽式沙障的掩埋速度为2.0~14.4m·a-1左右,并随时间推移有一个加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沙漠公路试验段防沙工程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塔克拉玛干沙漠石油公路试验路段风沙流流场结构观测表明:(1)草方格外露高度在15-20cm,就能有效控制风沙流;(2)在风速大致相同时,相同地貌部位上草方格固沙区输沙率只有流沙区的数千分之一;(3)当风沙流通过阻沙栅栏时能量被重新分配并急剧衰减,达到有效阻沙目的;(4)在其它条件一定时路基的零断弧形断面是较理想的过沙断面;路堤式断面的路基高度要适当控制并加强边坡防护。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全长436 km,是沙漠公路沿线一条重要的绿色长廊,沙漠公路防护林带以滴灌为主,灌溉水源就地开采沙漠公路沿线的地下咸水(3.26~26.65 g·L-1),建有110眼灌溉机井,设计滴头流量为3.6 L·h-1,每次灌水时间6 h。针对沙漠公路防护林滴灌的灌水效率,开展了滴灌与根灌的对比灌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滴灌水量转化成有效土壤水分的利用率不到50%,滴灌存在地表土壤水分蒸发损失、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为沙漠公路防护林提高灌水效率、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