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建辉  陈琳 《测绘通报》2023,(2):155-160+166
以长江经济带445个农业产业强镇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农业产业强镇空间结构存在差异,呈集聚分布特征。(2)核密度表现为“双核、四高、四低”的分布态势。(3)长江经济带农业产业强镇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形成了“上中游交界、长三角交界热,上游西部、中下游交界冷”的冷热点分布格局。(4)农业产业投入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农业产业强镇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农业产业基础是关键因素,农业产业产出是直接因素,农业产业区位是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海阳市"三生"空间划分和时空演变特征的研究是海阳市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合理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促进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从而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的矛盾。本文以海阳市为研究区,以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为主导,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采用Arc GIS软件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划分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进而采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法,探索海阳市"三生"空间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海阳市生活空间分布相对不均衡,生产和生态空间分布绝对平均,2005~2010年均衡度差异扩大,2010~2015年布局趋于稳定。基于海阳市"三生"空间在乡镇间分布的均衡程度及分布动态变化,本文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重庆市2006~2010年人口数据,运用GIS技术从人口密度、人口集中指数及人口集聚度3个方面对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从地理空间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与自然、经济及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研究结合重庆市主城区2011-2017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相关地形图、规划资料及交通专题资料信息等,提取城市路网和城市建设用地数据,基于GIS操作平台,采用空间核密度方法分析主城区城市路网时空演变特征,探索城市路网空间分布规律,以街道(镇)为研究单元分析城市道路与城市用地扩张之间的耦合关系,为合理规划交通道路布局,促进城市扩张与道路网络的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主城区城市路网分布具有空间不均衡性特征,路网演变有明显的方向性,以东西两翼带状区域变化为主,路网密度变化集中在低密度区。与城市用地扩张相关性研究中发现,城市路网是城市扩张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路网中密度区域对城市扩张的驱动效应最明显。  相似文献   

5.
研究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及方法,通过对各相关时期地图的数字化处理及分析,从街道网络空间视角结合整合度、深度值、整体-局部整合度等三方面讨论解放以来无锡老城街道网络的演变历程。研究结果表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相关道路的增减,街道网络的几何格网特征越发明显,城市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总之,研究运用历史地图数字化手段系统梳理了无锡老城的街道网络演变历史,为如何更好地进行无锡老城空间规划,保持城市历史脉络提供了街道空间视角的逻辑支撑。  相似文献   

6.
以2000~2013年多源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专题资料,根据一定的判别原则提取了重庆市主城区4个时相的城区范围。通过对主城区城市扩展强度、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的计算,分析了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变化情况;通过对主城区城市扩展空间象限方位、分形维数、紧凑度、重心转移的计算,分析了城市外部形态特征的演变。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外部城市空间形态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趋势;城市空间形态变化受政策和制度因素引导和调控;城市空间扩展形态受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行政区划边界的空间形态特征,对研究区域历史,优化区域结构,提高经济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利用分形维数、放射状指数和紧凑度3种定量测度方法,对河南省县级行政区划空间形态特征进行计算和分析,结合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研究发现,目前部分县级行政区划空间形态存在边界复杂程度高、行政中心边缘化和空间聚集性低等限制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文中研究的方法可以为改善区划空间形态,优化区划边界形状和管理开发区域空间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1999—2017年逐旬的植被指数(NDVI)和涪陵区1∶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2017年)的基础上,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中的植被覆盖度指数模型,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构建了地被指数模型;并借助GIS技术,对重庆市涪陵区的地被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得到涪陵区地被指数的空间分布成果。研究结果表明:①从整体上看,涪陵区的地被指数呈从长江和乌江沿岸向四周逐渐增高的趋势;②涪陵区地被指数最高的区域位于东南部的武陵山一带,最低值位于长江、乌江一带;③涪陵区地被指数低值区域与各场镇的空间位置具有较好的空间耦合性,说明人类建设活动对涪陵区地被指数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先进的空间信息技术-遥感(RS)技术对重庆市2000年TM/ETM数据和2006年中巴资源卫星数据进行解译对比.分析了重庆市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和动态特征,进而研究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问题,该文以湖南省5批共658个中国传统村落为例,借助ArcGIS10.2平台,综合应用核密度估计、局部空间自相关、最邻近点指数等方法,描述了传统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特征,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湖南传统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呈不均衡状态,热点地区在省域西部与南部。自然景观类地名多于人文景观类地名,以水文类地名、地形地貌类地名居多,地形地貌类地名凝聚在地势高峻的山区,水文类地名大多数分布于沅江和湘江流域;人文景观类地名同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环境关系紧密,其中,姓氏命名类地名反映了人口的分布与迁移,建筑园林类和美好寓意类地名是当地民俗、建筑、信仰等文化特征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