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贵州省织金—纳雍煤田构造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织金—纳雍煤田主要发育NE、NW、EW及近SN向四组褶皱与断裂,其中以NE向最为发育。在早燕山期近EW向最大主应力作用下,黔中隆起及其邻区发生剧烈造山运动,在煤田东部边界形成向西逆冲的区域性大断裂—遵义断裂,并伴生一系列近NS向褶皱及断层。自东向西的强烈挤压使得垭都—紫云断裂带发生压剪性活动,在西部边界靠近断裂带形成一系列NW向褶皱及断层。随后主应力转变为SE—NW向,受到隆起的阻隔及纳雍—瓮安断裂、垭都—紫云断裂的限制,在煤田中部形成NE向褶皱及断层,此时奠定了织纳煤田的基本构造格局。晚燕山期将早期NE向构造左行剪切成"S"形,晚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主要表现为对早期构造的继承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总结大同煤田构造特征及二叠系太原组赋煤边界形成条件,结合野外露头、钻孔岩性、三维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大同煤田构造区带划分、地层结构样式、构造演化及应力场特征,明确了二叠系赋煤边界成因机制。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以来,大同煤田主要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山期3期构造运动,其中燕山期构造最为复杂,具有幕式、挤压伸展交替演化特征,控制了煤田现今的构造格局;煤田由东部逆冲断裂构造带,中部向斜-单斜构造带和西部隆起构造带组成,煤田内部断裂多为NW-NWW和NE-NEE向,前者形成时期早,规模普遍较大;不同构造期应力作用控制着二叠系煤层的赋存特征,印支早期NS向挤压作用,控制煤田东北部边界,燕山期控制煤田东缘、西缘和西南缘边界。   相似文献   

3.
为了深入分析华北型淮南煤田大构造4期成因及其构造控水作用,利用淮南煤田大构造褶皱断裂形态与华北克拉通地史学、地层学、区域构造进行相互验证对比,并依据构造控水对矿区8对生产矿井影响进行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淮南煤田大构造为印支、燕山、喜马拉雅运动叠加形成,印支运动Ⅰ期形成淮南煤田近东西向构造线(体),Ⅱ期形成淮南煤田近南北向构造线(体),印支运动后淮南煤田主体构造格局基本成型,Ⅲ期燕山运动、Ⅳ期喜马拉雅运动对淮南煤田大构造格局影响不显著;根据运动时间、形成构造的切割关系,得出Ⅱ期构造切割Ⅰ期构造、近南北方向断层(裂)切割近东西向断层(裂)、Ⅲ期的岩浆岩均穿越Ⅰ、Ⅱ期断层带(组),不存在切割关系,不存在断层(裂)发育到新生代地层;Ⅰ—Ⅳ期构造对各个矿井水害影响程度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顾北矿。淮南煤田为石炭-二叠纪聚煤后全球构造事件参与者、见证者,淮南煤田大构造中蕴含的分期构造特征为研究华北克拉通及周边区域构造最直接的佐证资料。   相似文献   

4.
为查明宁武煤田北部构造特征及其对石炭-二叠系的控煤作用,结合野外露头、钻孔岩性、三维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宁武煤田构造区带划分、地层结构、构造演化及应力场特征,明确了宁武煤田北部主力煤层的控煤构造。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以来,宁武煤田主要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期构造运动,其中燕山期构造最为复杂,具有幕式、挤压伸展交替演化,控制了煤田现今的构造格局;煤田边界主要受NE—近NS向逆冲断裂带控制,内部由平鲁向斜、朔县向斜和宁武向斜3个赋煤区构成。煤田内发育NE—NEE、近NS向和近EW向正断层,且具有叠加改造和差异性分布的特征,平面多呈斜交、平行分布,垂向多为垒堑、顺向和反向断阶构造样式,共同控制了不同井田的煤层赋存稳定区。   相似文献   

5.
赣中煤田滑脱构造分布在九岭、武功山及武夷山的前缘。九岭北缘为重力伸展滑覆构造,南缘为双冲推覆构造,它们形成于燕山运动。武功山两侧发有滑脱构造,印支期先向两侧下滑,尔后褶皱,燕山期北侧向坳陷带推覆,最后又产生滑覆构造。武夷山在印支期南侧先滑后褶,燕山期两侧均向坳陷带推覆。由此,赣中煤田地质构造更为复杂,滑脱构造与找煤方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构造控煤在采矿安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现有资料对准东煤田构造研究较少,为使煤炭安全高效开采,需有针对性地进行煤田开采地质条件研究。以准东煤田构造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断裂构造信息,使用分形维数(分维)定量表征了构造复杂程度,探讨了准东煤田现今构造特征和构造动力成因,分析了构造特征对煤田开采地质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准东煤田断裂以正断层发育为主,少量大型走滑断层;通过对构造复杂程度的定量表征,煤田大部分区域构造分维为0.5~0.9,表明煤田的总体构造格局较复杂。准东地区主要经历了晚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四期构造运动,其中在侏罗系煤层形成后,燕山期南北和东北向挤压应力对煤田改造作用较大,且在该期构造运动后准东煤田构造格局基本形成。受多期构造演化作用的控制,准东煤田形成了多种典型控煤构造样式:复向斜型褶皱构造划分了卡拉美丽山前凹陷带的构造格局;叠瓦式逆冲构造主要表现为构造上盘剥蚀严重,含煤性较差,而下盘煤系保存较好,两侧逆冲断层使得煤层遭受切割,煤层在断层的分界处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增大了开采难度;推覆式构造主要表现为使煤系在垂向上重复出现,在煤田勘探时增加了找煤难度,发育...  相似文献   

7.
安徽淮南煤田阜凤推覆体之下的伸展构造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报道了淮南煤田阜凤推覆体之下包括犁式断层面、反向正断层、滚动背斜和小型负花状构造在内的伸展构造。这些伸展构造很显然是扬子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在三叠纪碰撞时,大别山造山带前陆位置岩石圈弯曲导致地壳上部产生非弹性变形的结果。根据大别山造山带的形成及相邻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判断,淮南煤田阜凤推覆体之下的伸展构造是在印支期初露端倪,燕山早期(早侏罗世)定型,燕山中晚期(中—晚侏罗世)就位的。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石炭一二叠纪成煤以来,经过多期次构造运动,对石炭一二叠纪煤田的赋存产生较大影响。本区的控煤构造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控煤构造在燕山腹地以逆冲推覆构造为主,燕山山脉南麓为平行式排列向斜构造控煤,石家庄以南的赞皇复背斜东翼,则表现为伸展型构造特征。在时间上,北部控煤构造形成于印支期、中部为燕山期、南部则为喜山期;因此,分析其煤田构造规律,对不同地区寻找类似隐伏煤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太行—燕山—辽西造山带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燕山期(J—K)Au-Mo-Pb-Zn-Ag-Cu-Fe金属成矿带,亦是燕山期煤田分布的重要地带。讨论了该区18个燕山期金属矿床及其相关的侵入体的同位素年龄,两者在时间上的总体一致性,以及重要煤田的形成与特征时代的沉积建造相伴生,均从年代学的约束方面提供了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构造事件的成因联系。在已有的燕山造山带岩浆构造事件序列的基础上,把成矿作用纳入其中,提出了该造山带燕山期岩浆—沉积—构造—成矿事件序列的初步框架。进而,从物质组成的角度,讨论了该造山带金属成矿作用与火成岩组合的成因联系;同时也讨论了成矿作用可能的源区以及成矿作用的阶段性与造山带之间的成生联系。提出了造山带与成矿作用的初步框架模型。前造山幕—初始造山幕(J1)和后造山幕(K21)比较宁静的构造环境和湿热环境为煤田形成提供良好的动力学环境。同造山幕的大规模岩浆活动为金属矿床形成提供重要背景:早期造山幕(J2)伴随古老下地壳的熔融,生成以安山质为主的岩浆活动及伴生主要的Au和Pb、Zn矿床;峰期造山幕(J3),陆壳升温达峰值,导致上地壳岩石的大规模熔融作用,形成大规模花岗质岩浆的侵入,伴生大量Mo矿;晚期造山幕(K11),“过热的”上部地壳开始降温,壳幔深部的镁铁质岩浆更多地喷出和侵入,伴生Fe矿床的形成,同时,新形成的侏罗纪下地壳熔融,伴生Cu矿。  相似文献   

10.
宜洛煤田高山南部勘查区属华北地台渑临台坳区,断层构造较发育。为了厘清高山南部勘查区的构造特征及其对煤层的影响,通过对区内二维地震、钻探资料以及野外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探讨了勘查区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规律,认为区内构造变形主要包括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3个阶段,断层构造主要有印支期近EW向断层、燕山晚期NW向推覆构造及喜马拉雅期NE向张性断层,对勘查区内煤层均有较大破坏,在勘查区东部二1煤层中存在“二层楼”现象。研究可为宜洛煤田下一步寻找煤炭资源提供新的思路和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1.
通过龙永聚煤盆地构造演化及富煤带赋存层段机理分析,发现聚煤盆地构造演化与富煤带展布有一定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一定样式的构造与一定层段的富煤带在走向、倾向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一定的富煤带产生在一定的滑覆、推覆构造及其组合中。龙永煤田西部主要产生印支期的滑覆断层,应寻找走向上的富煤带;龙永煤田东部主要产生燕山期的推覆断层,应寻找倾向上的富煤带;龙永煤田中部主要产生印支期及燕山期的组合滑脱断层,应寻找上推下留型、上滑下留型、滑褶集中型的走向、倾向的富煤带。此项研究为龙永煤田进一步寻找富煤带指明了方向,同类型的勘探区可以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彦军  赵学晶 《安徽地质》2012,(2):93-97,102
本文对成庄矿区褶皱、断层及3号煤层的构造特征进行了总结论述.通过对矿区节理的统计、配套和分期,对该区燕山期以来的主应力方位、期次进行了划分,将主应力划分为3期,同时将成庄矿区含煤地层形成以后的构造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应力阶段奠定成庄矿区煤田构造基本格架;中期应力阶段对成庄矿区造成的影响很小;晚期应力阶段完成了矿区内煤田构造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3.
陕渑煤田构造控水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构造动力演化为主线,深入探讨了陕渑煤田构造发育、组合、性质及其分布规律,阐述了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运动奠定了陕渑煤田主体构造格局,构造运动不仅控制了含水系统的结构形态,而且直接影响到地下水动力条件,尤其燕山期形成的NNE向构造对含水层改造最为明显;地质构造越复杂,岩层富水性就越强,且富水区多位于断层端部或其两侧影响带范围内;矿井突水点在构造复杂区域分布显著增多,大部分的突水点位于小断层附近,褶皱轴部及转折部位也是突水的高发区域。   相似文献   

14.
试论北京西山煤田逆冲推覆构造样式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西山煤田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燕山早期,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逆冲,构成对冲式组合。其中,九龙山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双冲构造的组合特点。燕山中、晚期,煤田内逆冲推覆构造进一步发展,并且被一些北北东向逆断层切割、破坏。在推覆体前缘,构造复杂。不仅煤层原生结构遭到破坏,而且煤层厚度也变得相当复杂,从而给煤田勘探和矿山开采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在原地系统中,构造简单、煤层厚度稳定,有利于勘探和开采。  相似文献   

15.
黔西煤田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地质力学观点,分析研究燕山期发育于黔西地区正、反两次扭动构造特征、成因及其复合叠加规律,并认为它们是黔西煤田后期改造主要控制构造。  相似文献   

16.
燕山地区中生代造山运动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93,自引:11,他引:93  
赵越 《地质论评》1990,36(1):1-13
燕山地区是东亚中生代地质构造发育的典型地区,是燕山运动的命名地。本文通过重新认识龙门组的沉积性质,并结合其它有关研究和资料,提出了大陆内部陆相环境地区造山运动时期的鉴定标志。依此确立和划分了本区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及其构造期、幕。分别编制了印支期(T_1—J_1~1)、早燕山期(J_1~2—J_2~2)、中燕山期(J_2~3—J_3)和晚燕山期(K_1—K_2~1)古构造图。论述了中生代各阶段的构造演化。强调指出早燕山构造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淮北煤田孙疃煤矿位于童亭背斜东翼中段,为一地层走向近南北的单斜构造,被一系列走向NE的正断层所切割。在系统分析煤矿地质资料基础上,结合淮北煤田区域构造特征,探讨了不同期次构造应力场及其对井田构造的影响,揭示了该矿构造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孙疃井田自北向南可以划分为3个构造分区,各区块小断层具有不同构造特征。2小断层断距与延展长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回归直线方程是显著的。3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沉积后,经历了两期较大的构造运动,早燕山期NWW-SEE向强烈挤压作用形成区内共轭断层;晚燕山期NNE-SSW向挤压形成区内NE向的主控断层及大量的小断层。  相似文献   

18.
为查明织纳煤田构造煤分布规律,通过整理分析贵州织纳煤田比德向斜、三塘向斜、珠藏向斜、阿弓向斜和关寨向斜等14个含煤构造单元共200余个煤田钻孔取心资料,并辅以测井曲线分析,综合分析6、16和27号等主采煤层的煤体结构区域分布特征及构造控制因素。研究表明:自西向东,织纳煤田内构造煤比例逐渐增大,西部主要为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煤,东部以碎粒煤和碎粉煤为主;构造煤的分布主要受构造演化和4条深大断裂影响,多期性构造运动造成煤体多期次变形,其中,燕山期是煤层发生构造变形的主要阶段,喜马拉雅期对早期构造变形进行了叠加改造;深大断裂影响了区域应力场分布,遵义-惠水断裂对构造煤的形成和分布影响最大,主燕山早期自东向西的区域性应力场受到遵义-惠水断裂阻挡,在煤田东部褶皱、断裂作用剧烈,发育逆冲、逆掩断层等构造,对煤体结构破坏严重,碎粒煤和碎粉煤发育。研究取得的认识对织纳煤田瓦斯灾害防治和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移动阅读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北地区的燕山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山运动导致喀拉昆仑-唐古拉侏罗纪特堤斯海封闭,形成巨大的燕山褶皱带;同时在大陆内部形成一系列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平行排列的山脉和内陆山间盆地,发育逆掩和推覆构造,以盖层为主的褶皱普遍,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形成丰富的内生金属矿产及许多有工业价值的重要煤田。本区燕山运动可分为两期五幕,即早期燕山运动包括早、中侏罗世,中、晚侏罗世以及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之间的三个幕,晚期燕山运动包括早、晚白垩世,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两个构造幕。最后对本区燕山期构造活动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燕山运动导致喀拉昆仑-唐古拉侏罗纪特堤斯海封闭,形成巨大的燕山褶皱带;同时在大陆内部形成一系列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平行排列的山脉和内陆山间盆地,发育逆掩和推覆构造,以盖层为主的褶皱普遍,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形成丰富的内生金属矿产及许多有工业价值的重要煤田。本区燕山运动可分为两期五幕,即早期燕山运动包括早、中侏罗世,中、晚侏罗世以及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之间的三个幕,晚期燕山运动包括早、晚白垩世,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两个构造幕。最后对本区燕山期构造活动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