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Landsat卫星1972-2013年间五个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结合野外实际调查和室内解译分析,运用RS和GIS技术,提取影像中盐湖湖水边界信息,并绘制了五个时期盐湖面积变化的图谱。并结合库木库勒盆地气象数据(年降水量、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对盐湖面积变化进行响应分析,探究盐湖变化与气候之间的相关性,并讨论气候变化对库木库勒盆地地区内盐湖面积变化的影响机制,分析不同气象因子对盆地内盐湖面积变化的作用。得出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对盆地内盐湖的面积扩大均有促进作用,而且平均气温的作用占主导性的,这为库木库勒盆地盐湖的演化以及盐湖资源开发提供相应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东昆仓山库木库勒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伟的昆仑山耸立于青藏高原的北缘。以其巨大的高程,独特的自然景观著称。本文着重讨论东昆仑山库木库勒高位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通过地层剖面,构造地貌特征的分析,并辅以生物化石资料,笔者对库木库勒盆地的形成时代,地貌发育各阶段的构造环境和气候条件进行了探讨。对构造迁移、岩溶地貌、盆地成盐演化以及盆地周围山地上升幅度等若干问题提出了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3.
根据野外考察和室内研究资料 ,总结了库木库里盆地盐湖分布 ,卤水化学成分 ,盐类矿物组成 ,盐湖沉积特征 ,盐湖地质地理背景和盐湖形成演化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4.
5.
6.
基于RS和GIS的济宁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RS/GIS技术的支持下,选择南四湖流域典型市域——济宁市为研究区,基于多源数据,揭示了研究区1987~2008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点,进一步构建"隐患-状态-免疫"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改进TOPSIS模型实现了100 m×100 m栅格水平上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较为剧烈且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其总体特征为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持续下降,建设用地急剧扩张,水域面积则先降后升;20 a来,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先恶化后改善的变化趋势,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加大是2000年后研究区生态安全好转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区生态安全状态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山地丘陵区和南四湖区最好,中部和西北部地区最差,其余区域基本处在预警状态。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生态建设和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广东省灯塔盆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GIS与景观斑块分析软件支持下,定量分析灯塔盆地景观生态格局.灯塔盆地景观组分主要有水田、旱地、灌草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等5种斑块类型,由于受沟谷相间的丘陵地貌格局的控制,水田作为优势景观组分具有最复杂的空间结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具有相似格局特征,但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差异,针叶林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海拔较高的部位,而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在盆地内部的丘陵、台地.研究结果表明,灯塔盆地景观格局的复杂性主要受地貌因素控制,人类活动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典型地带性植被景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已基本消失;人 相似文献
8.
西藏是我国主要盐湖成盐区之一,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5个时间段的Landsat遥感影像中提取了西藏面积大于20 km2的93个盐湖(不包括干盐湖),影像成像时间分别为1973—1977年、1990年前后、2000年前后、2010年前后和2017年,建立了西藏盐湖空间数据库,并分析了其1973—2017年的变化趋势。结论为:(1)总体上盐湖总面积呈增加趋势,且2000年之后,盐湖扩张趋势加剧,至2017年,被研究盐湖总面积已增至1990年前后的1.68倍。(2)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西藏中北部盐湖呈萎缩趋势,其余地区扩张。(3)盐湖湖面变迁与气候波动密切相关,1971—1990年气温和降雨量波动不大,引起西藏中北部盐湖萎缩的主要原因为冰川和冰雪融水补给的减少;1991—2017年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蒸发量减少,导致西藏盐湖呈现全面扩张的趋势。(4)扎布耶盐湖湖面动态变迁遥感解译结果与扎布耶长期观测站水位观测数据基本一致。1973—2009年其水位整体上呈波动式上升的趋势,而从2009年开始有所下降。landsat8从2013年开... 相似文献
9.
基于RS和GIS技术下城镇空间变化分析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城镇空间变化分析,是城镇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对城镇远景规划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也是区域生态环境演变调控研究的重点内容和基础内容。本文将引用RS和GIS技术方法对城镇空间变化进行研究。其基本思路是,利用RS的TM卫片数据进行宏观监测,再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方便地进行城镇分布状况和迁移变化的空间分析与评价。该技术方法已被成功地应用于新疆城镇分布状况及动态变化研究项目中,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盐湖科学数据存在分散、局限于单学科领域、多元异构、数据共享性差等问题,不利于引导盐湖科学领域的重大和协同产出。为进一步促进盐湖科学数据的信息化,更好地服务于盐湖科学研究,在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从分析盐湖科学数据特点、数据现状和用户需求入手,对多学科多源数据整合、数据质量控制、软件协同、各主题数据库结构和逻辑关系、数据挖掘等关键性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利用GIS空间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完成了盐湖资源与环境数据平台的设计及功能开发。该平台实现了对历史与现在的、分散与多元的盐湖科学数据的有效整合。通过将盐湖领域科学数据资源聚集、挖掘和融合,以期达到用数据和信息的杠杆引导盐湖科学向符合信息时代特征方向发展,建立以数据驱动的科研创新范式,为我国盐湖科研创新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1.
GIS、RS支持下的石羊河流域景观利用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干旱内陆河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分析该流域过去20 a间在生态环境自然演替和人类活动干涉下的景观格局特征。从整体上看,研究区各景观类型的利用向非均匀化方向发展,说明区域内各景观类型间的比例差异进一步增加,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活动对景观整体的影响。依据累积耗费距离理论,采用最小累积阻力表面(MARS)和耗费表面(MCR)模型,借助表面扩散技术,研究了该流域景观结构紧密性和生态功能空间差异,进而构建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等景观组分来加强生态网络的空间联系,最后提出景观利用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流域降水变化及其与太阳黑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鄱阳湖流域1961―2000年的降水栅格数据和太阳黑子相对数数据,采用滑动平均、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鄱阳湖流域1961―2000年降水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小波分析方法探讨鄱阳湖流域降水变化规律与太阳黑子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1961―2000年鄱阳湖流域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并在1996年发生突变。通过小波分析发现鄱阳湖流域降水主周期为10 a,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相同,且两者的小波方差系数达到0.86。在1996年发生突变之前,降水量在太阳黑子活动的上升期比下降期小,鄱阳湖流域降水周期变化与太阳黑子活动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遥感和GIS的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气候变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水资源匮乏,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生态安全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以遥感和GIS为技术手段,根据PSR模型框架机理建立了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然后以流域内县级行政单元为评价单元综合评价了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状况上游好于中游,中游好于下游;流域内各县生态安全度主要集中在Ⅱ级和Ⅲ级。针对不同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给出了不同的恢复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盐湖卤水层给水度分布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择柴达木盆地马海盐湖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区布置给水度采样点11处,采样深度1.61~148.5 m,采集给水度样品75件。结合研究区以往37处采样点的72个测试数据,共计取得48处采样点145个测试数据。根据给水度实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柴达木盆地马海盐湖卤水层给水度分布变化。其主要特征表现为:① 给水度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卤水层WⅠ至WⅤ的给水度分别介于0~0.263 5、0.009 4~0.209 9、0~0.277 8、0.006 2~0.135 9、0~0.107 7。在采样点MHK-022~MHK-026处,各卤水层给水度值较小,均小于0.06。在盐湖东北部,各卤水层给水度值较大,均大于0.08。② 给水度在垂直方向上受地层静压力的影响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上部卤水层WⅠ的给水度均值为0.105,下部卤水层WⅤ的给水度均值已降至0.038 7,不足卤水层WⅠ给水度均值的40%。③ 给水度在垂直方向上还表现出旋回性的变化特征,这种沉积旋回的出现可能是对成盐期间气候波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技术和GIS的小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根据贵州省平坝县克酬流域1973年MSS影像数据,1989、1995、2000年Landsat TM影像数据,利用RS和GIS信息获取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流域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方向,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和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该流域土地利用以农田和灌草用地为主,1973~2000年林地和灌草地减少,农田、水域、村镇、交通用地增加,林地转化为灌草、灌草转化为农田及农田转化为村镇居民点和公路用地是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海拔高程、坡度等地形因子有密切关系。1973~2000年农田、林地和灌草分布的海拔高程和坡度均呈增加趋势,这和上述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化规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基于RS和GIS的艾比湖区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生态环境脆弱的艾比湖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2001年和2007年3期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资料,采用支持向量机(SVM)方法,进行景观分类与制图,利用ArcGIS制作了艾比湖区域的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及转移过程空间格局图,定量研究了艾比湖区域1990—2007年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分析了景观类型转入/转出贡献率。结果表明:①在整个研究时段内耕地的面积在不断增加,其中2001—2007年间耕地的年平均变化率为6.79%。未利用地的面积有所减少。②在转入和转出过程中,耕地和草地之间的转化比较明显;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由耕地和未利用地转化而来的;生命支持能力脆弱的未利用地与草地之间的转换较为密切。③绿洲景观有整体向东迁移的趋势;林地在2001—2007年间迁移的距离最远,为6.1450 km。④景观类型转入贡献率占优势的为耕地,转出贡献率占优势的为未利用地。 相似文献
17.
硫酸钾是一种有着广泛应用的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其生产技术主要是通过海水或卤水中的硫酸盐与氯化钾反应制得。我国盐湖资源和盐类储量极其丰富,这为硫酸钾的制备生产提供了更多途径。但对于不同水化学类型的盐湖,需采取不同的提钾制备硫酸钾工艺路线。在以往盐湖钾盐提取和硫酸钾生产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碳酸盐型盐湖扎布耶盐湖中钾盐和硫酸钾的提取和制备方案进行了论述及设计,并指出了蒸发结晶法、化学沉淀法和吸附及离子交换法等几种方法在技术上都有其可行性。但在工业生产中可以考虑将这几种方法有机结合,以达到钾的最大富集,降低硫酸钾生产成本,并有利于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8.
榆林市农业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根据1986年和2000年两期TM影像资料和其他辅助资料, 运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 分析了榆林市农业景观格局变化, 包括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变化速度和区域差异等特征, 以及各景观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 并对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14a间, 榆林市未利用地减少1305.56km2, 其中主要是沙地减少; 耕地、林地、草地分别增加567.11km2、99.6km2和616.79km2; 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率最大, 分别为-22.11%和18.18%; 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各类型间的转化突出表现为未利用地向草地转化, 草地向林地和耕地转化。榆林市近十几年景观类型发生了明显转换, 土地整治取得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19.
草地资源分布和动态变化是荒漠化监测的重要内容。利用1976年、1996年、2001年、2006年四期遥感影像,在RS与GIS支持下解译提取了贵南县草地信息,通过动态度模型和空间变化分析了青海省贵南县草地资源变化。结果表明:30 a来青海省贵南县草地面积减少了12.62%,其中高盖度草地面积减少了28.87%;主要转化为耕地、未利用地和林地;1996—2006年,草地面积缩减趋缓。1976—1996年间有16.6%的高盖度草地退化为中低盖度草地;1996—2006年高、中、低盖度草地面积转换变化不大。通过草地斑块的重心分析显示草地空间变化向多个方向偏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