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修订后的寒潮标准,对广西近46a的寒潮天气进行统计,并对典型寒潮年进行环流形势分析。结果表明:广西近46a出现了61次寒潮天气过程,其中全区性21次,桂北区域29次,桂南区域22次;广西寒潮最早出现在11月份,最迟出现在3月份,1月是寒潮出现的高峰月;出现寒潮频率的地域分布为东高西低;历年出现寒潮的总站数略呈下降趋势,并具有2年及11年左右的明显周期振荡特征。典型寒潮年环流分析表明当极涡南掉,东亚大槽加深,乌拉尔山脊维持,冬季风的加强及中纬度西风气流是导致冷空气堆积并爆发寒潮的主要环流形势。  相似文献   

2.
韦春霞 《广西气象》2007,28(A01):14-15,22
2006年1月4~6日、2月16~18日和3月12~14日广西分别出现了寒潮、强降温天气。本文从天气学角度对3次强冷空气影响过程的天气特点、大气环流特征、冷空气源地及影响路径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中高纬环流形势相似、冷空气堆积区及南下形式相同是三次过程的共性,高压脊的位置、冷空气的强度及其影响路径、南支槽造成的降水等差异是造成广西不同程度寒潮天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2006年1月4~6日、2月16~18日和3月12~14日广西分别出现了寒潮、强降温天气。本文从天气学角度对3次强冷空气影响过程的天气特点、大气环流特征、冷空气源地及影响路径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中高纬环流形势相似、冷空气堆积区及南下形式相同是三次过程的共性,高压脊的位置、冷空气的强度及其影响路径、南支槽造成的降水等差异是造成广西不同程度寒潮天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一次全国性寒潮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MICAPS资料,从大气环流形势演变、物理量诊断分析两个方面,对2003年2月7~11日出现的一次全国性寒潮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寒潮暴雪天气是典型的欧亚环流发展和东亚大槽建立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由纬向环流转变为经向环流的环流形势调整,且以冷空气堆积、加强并大举南下为背景条件.由此揭示此类天气系统的特点,为类似天气的预报提供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自 2000年 10月上、中旬北疆出现了比较少见的寒潮天气之后,进入 11月份,我区北疆地区又遭受数次天气过程侵袭,致使入冬期明显提早;同时,接连不断的大雪天气,使北疆北部积雪迅速增厚,并突破历史记录,阿勒泰和塔城地区出现严重的“白灾”。 1平均环流形势特征 1.1 500hPa月平均环流形势 11月份 500hPa月平均高度场 (图略 )上,高纬呈 2波型分布,极涡偏向东半球,中心在堪察加半岛附近,次中心在加拿大北部地区;中纬度地区呈 3波型分布,环流经向度不大,北美大陆东岸低槽维持,欧洲沿岸低槽加深,欧洲高压脊强烈发展并维持,导致…  相似文献   

6.
数值预报产品对寒潮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检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8年冬季,河北省连续3次出现了大范围的寒潮天气过程,为近10 a来之最。特别是2008年12月3~5日为历史同期最严重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从3次过程的大气环流特征、冷空气强度及影响路径、要素特征等方面分析比较T213和欧洲数值预报产品(EC)与实况的异同,检验不同数值预报产品对寒潮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为以后更准确地预报寒潮天气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分析结果表明:T213和EC数值预报产品都能预报出寒潮爆发的典型特征,而T213具有更高的时空密度,对提高寒潮天气的精细化预报水平有更大帮助。  相似文献   

7.
2008年12月两次寒潮天气对比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陈豫英  陈楠  邵建  聂晶鑫  马金仁 《气象》2009,35(11):29-38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并结合宁夏寒潮预报系统的预报结果,对2008年12月2-4日和12月20-21日宁夏出现的两次典型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是在前期强烈升温的基础上,有强冷空气在西西伯利亚及贝加尔湖堆积并向南侵袭造成的;两次过程亚洲中高纬环流形势均表现为"一脊一槽"型,动力机制均为高空旋转低压槽与强锋区,促使寒潮爆发的流场均为"低槽旋转型";冷空气爆发后,宁夏上空均由强盛的冷平流控制,地面冷高压均进入关键区并达到寒潮强度;但由于寒潮发生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冷空气的强度、发展、移动路径不同,因此两次过程的降温幅度和对宁夏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宁夏冬季寒潮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8.
对1998年3月19-26日一次强冷空气造成的寒潮天气过程的中期环流形势,乌拉尔山以东阻塞高压的形成,国强和崩溃的高空形势以及面气压场特征进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寒潮天气是典型的欧亚环流发展和东亚大槽建立的过程,表现为由纬向环流转变为经向环流的环流形势调整,且以冷空气积聚,冷却和大举南下的为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9.
根据广西强对流天气的普查和统计分析,将全区日出现雷雨大风、冰雹总站次≥5的作为区域性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通过对1990~2001年共12a春季(2~5月)广西所出现的51次区域性强对流过程的环流形势场和对强对流天气有指示意义的一些物理量场的合成分析,得出了广西产生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的分布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利用铜仁市10个国家观测站2009—2018年逐日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统计分析出近10 a发生20次寒潮天气过程,对其分布特征及环流形势作分析,得出:(1)近10 a寒潮总体空间分布上看,多发生在铜仁市东南部地区,万山镇出现次数最多;(2)从季节分布上看,寒潮多发于冬季和春季,尤其是2月次数达到峰值;(3)冷空气从关键区南下入侵铜仁市的路径分为Ⅰ型东北路径(21%)、Ⅱ型东北路径(68%)、Ⅲ型东北+西北路径(11%)。(4)寒潮爆发的环流形势主要为经向型(42%)、纬向型(32%)和横槽型(26%)。(5)海拔高度是影响寒潮分布的重要因子,但不是唯一因子,跟地理位置和地形分布均有关;热低压的发展使得前期气温升高,是冷空气影响造成剧烈降温形成寒潮天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2006年4月11—12日寒潮天气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天气图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06年4月11—12日河南省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单站气象要素变化及成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横槽转竖是寒潮天气产生的重要影响系统;850hPa冷平流是强降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2002年4月三次A型寒潮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2002年4月三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分析总结得出:三次寒潮天气过程都是发生在一槽一脊环流形势下,如此强的降温在20天左右的时间间隔内发生是在四川盆地有资料记录以来从未出现过。与从前一槽一脊寒潮预报的着眼点相比较,这三次寒潮天气过程南支槽活动、冷空气路径、冷空气补充、降水等,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文中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供预报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全球变暖背景下南宁地区寒潮活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05年南宁地区8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分析近45 a南宁地区寒潮活动的特征及其多年变化特点,并且研究了环流场异常对寒潮事件发生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宁地区寒潮活动期区域差异较大:东部开始早,结束晚;西北部开始晚,结束早,寒潮出现在12、1和2月。近45 a来,寒潮具有两次跃变异常,分别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和90年代后期;寒潮活动总的趋势是减少的,减少频数为0.12次/10 a,这主要与日最低气温比较高有关。此外,针对强寒潮活动年和弱寒潮活动年,给出了500 hPa典型高度距平场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05年南宁地区8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分析近45 a南宁地区寒潮活动的特征及其多年变化特点,并且研究了环流场异常对寒潮事件发生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宁地区寒潮活动期区域差异较大:东部开始早,结束晚;西北部开始晚,结束早,寒潮出现在12、1和2月。近45 a来,寒潮具有两次跃变异常,分别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和90年代后期;寒潮活动总的趋势是减少的,减少频数为0.12次/10 a,这主要与日最低气温比较高有关。此外,针对强寒潮活动年和弱寒潮活动年,给出了500 hPa典型高度距平场特征。  相似文献   

15.
根据广西强对流天气的普查和统计分析,将全区日出现雷雨大风、冰雹总站次≥5的作为区域性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通过对1990~2001年共12a春季(2~5月)广西所出现的51次区域性强对流过程的环流形势场和对强对流天气有指示意义的一些物理量场的合成分析,得出了广西产生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的分布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6—2015年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大气环流特征量和2016年5月常规天气图和物理量场,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寒潮时空分布及其与大气环流特征量的关系和2016年5月3次寒潮天气过程天气成因。研究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寒潮频次由北向南减少,中部最少;寒潮频次年际差异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寒潮主要出现在1—5月和10—12月,频次站次4月最多,6月最少,春季寒潮频次最多;寒潮最早出现在9月1日(永昌)、最晚出现在6月7日(乌鞘岭)。月寒潮频次与月亚洲、北半球的极涡面积和强度、北极涛动、亚洲经向环流和冷空气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北半球极涡中心纬向位置和强度、东亚大槽强度、西藏高原1和2指数呈负显著相关,前一月亚洲、北半球极涡面积和强度、北半球极涡中心强度、北极涛动指数对月寒潮预报预测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使用多元回归建立寒潮月频次预报方程,通过了=0.1显著性水平检验。2016年5月3次寒潮天气均与极涡中心偏强有关,前期升温明显、高空强盛冷平流强盛、地面冷高压强烈是造成三次寒潮天气的主要原因,500 hPa横槽转向南压造成的降温幅度比小槽东移更大、影响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7.
NECMWF资料,分析1986-1991年22次寒潮的前期形势,建立了环流分型和MOS预报方程两种寒潮中期预报方法,并用几种特殊天气的韵律迭加来确定寒潮出现日期。经试报和实际应用,证明对临沂市寒潮中期预报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8-2014年20场北疆典型寒潮天气过程的高空、地面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北疆寒潮天气进行了环流分型和区域分型,总结了环流型与冷空气路径、区域类型的对应关系,重点统计了不同季节北疆寒潮爆发前一天内500hPa脊前北风急流、锋区强度、中低空冷空气强度、地面冷高压等特征量的平均值和最大、最小值,并检验欧洲ECMWF数值预报产品在北疆寒潮天气预报中的预报能力,为北疆寒潮精细化预报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2007年3月3日-5日华北区域爆发的强寒潮,从大尺度环流形势特征、天气过程特点及特强降温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强寒潮天气爆发预报着眼点。此次寒潮天气是由于西路冷空气和极地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地区合并加强;横槽转竖,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并且又有补充冷空气南下造成的。欧亚500hPa中纬度大“Ω”流型为寒潮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该大“Ω”流型与常见寒潮倒“Ω”流型的槽脊位置在东北亚地区接近反位相。且波长更长。  相似文献   

20.
基于TIGGE数据的我国寒潮自动识别预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6年中央气象台寒潮天气过程数据以及NCEP/NCAR 500 hPa高度场等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客观聚类方法与主观对比分析确定寒潮爆发的典型形势场,结合寒潮过程特征量阈值,建立了基于TIGGE集合预报产品的寒潮自动识别客观预报方法,并利用TIGGE集合预报数据对2008年1月和2009年1月两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利用500 hPa高度距平场进行聚类分析,一方面可以消除环流季节特征对划分结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寒潮这种强天气的异常扰动表现;基于集合预报产品的寒潮自动识别预报方法浓缩了集合预报产品信息,可直接为预报员提供寒潮发生的概率预报,从而在集合预报产品与我国实际灾害性天气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