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国强  李鹏 《地震》2012,32(2):129-134
利用中国大陆GPS连续观测站资料, 获取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造成的连续站同震位移。 计算结果表明, 位于我国东部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台站在水平方向都有明显的同震位移, 且离震中越近同震位移量越大, 其中绥阳站的水平同震位移量最大, 达到33 mm。 通过对时间序列分析发现, 有明显同震位移的连续站, 震前水平方向的运动速度都有放缓的趋势, 可能是一种形变前兆现象。 这些GPS观测到的同震位移及震前运动速度异常, 对于进一步研究前兆地壳运动、 地震动力学特征以及精化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3.
4.
5.
福建省地震局GPS观测技术应用于1992年开始,起步早,发展快。本文阐述了福建省地震局在“九五”、“十五”期间以GPS观测技术为主的福建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建设历程,重点对“十一五”期间正在进行的“福建省GNSS连续观测台网”项目进行了介绍。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独特,福建GPS观测在地震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福建GPS观测在地震应用中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简述,并利用福建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对福建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十一五”结束后,福建GNSS连续观测站达到41个,将成为我国大陆GNSS连续观测站最多、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这将有力地推动地球科学创新和地震预报攻关。  相似文献   

6.
GPS用于区域地壳运动及地夺危险区判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国华 《中国地震》1998,14(1):40-46
利用现有的GPS复测资料(1992 ̄1995),分析了华北部分区域当前地壳水平运动状态,得到了如下结果:(1)监测区在整体上表现为张性运动,主张应变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2)监测区存在两个较大剪应变区-北京地区和临沂附近的郯庐断裂两则;(3)存在一个北北西-南南东条带状的压性区,最大面压缩们于北京地区.(4)位移场具有明显的分区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GPS连续观测站基线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风霜  武艳强  孙东颖 《地震》2011,31(4):86-97
本文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1999年初至2010年9月底的资料, 对中国大陆90条GPS基线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这些基线在正常情况下的趋势性运动特征, 总结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和2008年汶川两次8级大震前GPS基线时间序列的异常变化,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GPS基线近期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内部GPS连续观测站基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1999年初至2010年4月的资料,对中国大陆内部80条GPS基线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这些基线在正常情况下的趋势性运动特征,总结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和2008年汶川MS8.0两次大震前GPS基线时间序列的异常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GPS基线近期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GPS连续观测站基线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1999—2009年的资料,文中应用小波方法对中国大陆的有关GPS基线时间序列进行了分离,通过对各个频段小波分解结果的分类分析,我们获得如下看法:①在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级与2008年汶川Ms8.0级强震前,部分GPS基线小波分解中低频段(A8,D8,D7,D6,D5)在数月至1年以上的时间内发生较明显的变化,说明浅源大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大区域构造活动增强相关;②与北京十三陵(BJSH)相连的BJSH-YANC,BJSH-JIXN,BJSH-TAIN,HLAR-BJSH,CHUN-BJSH基线近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显示北京周围地区压性活动增强,首都圈地区2006—2008年大面积垂直形变结果也反映该地区存在一定的异常。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这种形变异常变化是否与汶川地震有关。但也许提示2008年华北北部地区的构造活动已从常态活动开始转向异态活动,有可能是强震孕育的信号,应给予密切跟踪研究。  相似文献   

10.
推导了地球内应力场变化与地面位移场和重力变化的关系;讨论了利用地面位移变化速率来计算地球内应力场变化的边界元方法;最后,利用中国新疆伽师地区的GPS观测资料,对该地区地壳内的应力场变化进行了计算,并分析和讨论了该地区地壳内的局部应力场变化与地震活动和断层构造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连续观测站的噪声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立人  符养 《地震学报》2007,29(2):197-202
分析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在全国布设的27个GPS连续站开始运行以来至2005年11月的站坐标时间序列. 在对数据进行清理的基础上, 分析了各站坐标分量噪声的功率谱密度, 计算了表征各分量的噪声特性的谱指数. 谱指数显示, 大部分站的各坐标分量时间序列的噪声可以用白噪声+闪烁噪声的模型来描述, 少部分则可用白噪声+闪烁噪声+随机漫步噪声的模型来描述. 采用最大似然估计准则, 定量估计了模型中的各噪声分量. 结果表明, GPS站坐标时间序列中白噪声甚至不是噪声的主要成分. 因此, 仅顾及白噪声得到的测站运动参数的误差估计, 实际上是过高的, 或者说是过于乐观的. 相应地, 对这些运动参数作出解释时, 如果不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有可能会对读者产生误导.   相似文献   

12.
应用GPS技术监测山西断裂带的水平运动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沿山西断裂带所布设GPS监测网的4期复测资料(1996~1999),分析了山西断裂带近期水平运动状态及其与位于监测区北端附近阳原 浑源地震(M=5.6、39.8N、113.9E,1999-11-01)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1996~1997年山西断裂带的水平运动不显著;② 1997~1998年山西断裂带水平运动的强度增大,在震源区、忻州地区和介休东北地区出现了3处相对较高的应变区(110-6);监测带的优势运动方向与其走向相一致,但不存在明显的走滑运动;③1998~1999年山西断裂带优势运动方向尽管与其走向相一致,但与上一年相比,方向大体相反、量值相近;④ 1996~1999年山西断裂带的累积水平运动逐步清晰,从趋势上看可分为3部分:忻州地区以北地区优势运动方向为北北东(0.8cm);曲沃以南地区为南南西(1cm);中部地区较杂乱,其南半部形变较大些,但整体不存在优势运动.总体来说,山西断裂带现主要受来自北北东 南南西向张应力场的控制,但不存在走滑运动;1997~1998 年该区可能存在一次较为明显的应力扰动,1999年度基本恢复;阳原 浑源地震是在这一过程之后发生的,该次扰动可能是地震发生的触发机制.从长趋势看,今后要注意的是上述3个运动单元的接合部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GPS技术为基础,在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古浪-海原断裂带的甘肃天视一带布设了现代地壳运动监测网,并完成了第一期观测。初步处理结果表明,GPS测量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等特点,可以成为监测现代地壳运动的最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李润江  孟令顺 《地震研究》1989,12(2):137-145
均衡状态是评价一个地区现今地壳构造活动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对东北南部地区普拉特—海福特均衡重力异常特征的分析,并通过均衡重力异常与深部地壳测深结果、地形趋势面自由空气重力异常以及与艾理均衡重力异常结果的对比分析,以达到:(1)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基础资料;(2)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东北南部地区及海城震区的均衡状态,以期在海城震区深部地球物理特征的研究方面获得进展。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和香山-天景山断裂带的现今走滑及逆冲运动状况进行更加精细的观测研究,我们沿甘肃兰州至宁夏中卫一线布设了1条由12个站点构成的跨断裂GPS加密测线网。该测线网的站点在空间分布上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已有站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1条平均点距约22km的密集型GPS跨断裂剖面。在第1期观测中,考虑到测区周围存在2个“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连续观测基准站(西宁XNIN、盐池YANC),我们尝试采用了各观测组未必同步的“自由观测方式”,而在数据处理中采用了GIPSY先进的“精确单点定位”策略。结果表明,由“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连续基准网作为支撑平台,在局部区域的GPS加密监测中采用灵活的“自由观测方式”和简易的“精确单点定位”数据处理策略,能够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更加有效地实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震重力监测体系的结构与能力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民育  詹洁晖 《地震学报》2000,22(4):360-367
对我国现行地震重力监测网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实施后形成的中国地震重力监测体系的结构和能力进行了评估,得到的主要结论有:① 现行的地震重力监测网对5级左右地震有较好的监测预报能力,但对6级以上强震因测网范围太小而无此能力;② 网络工程实施后的中国地震重力监测体系,对7级以上大震有较好的监测预报能力,但对6级左右至7级地震,因测点太稀而分辨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17.
应用GPS研究现今地壳运动的一些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第3代GPS卫星的基本特征以及国际全球导航卫星系统(IGS)目前提供的各种星历、卫星时钟和追踪站时钟的精度、地球极移参数、日长及其变化等,同时阐述了国内外GPS地壳形变观测网的最新发展状态,重点介绍了川西地壳形变科研观测网。讨论了GPS瞬时定位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评述了利用GPS观测数据研究慢地震取得的成果及其动态。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世界上最高最大最活动的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吸引了广大学者和科研人员的关注,在此地区开展的各项研究工作.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GPS监测青藏高原及邻区所得到的速度矢量场.观测结果表明:高原南北向收缩、高原物质东流、高原东部地区地壳物质相对喜马拉雅汇聚区作大规模的顺时针旋转等高原动力学特征.并就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利用GPS观测结果研究地壳运动分布动态及其与强震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简要论述了应用最小二乘配置原理、利用GPS观测资料,建立基于不同参考基准和不同运动学与几何变形含义的地壳运动模型及不同空间分辨率应变场的方法。同时,结合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区域网和有关GPS连续站观测资料的处理与分析,从GPS观测能够直接获取地壳相对运动和反映研究区域几何变形时空分布状态,讨论了关于地壳运动动态与强震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月12日汶川(31.0°N,103.4°E)MS8.0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区域网GPS观测站相当密集的地区.1000个站的GPS 非连续观测区域网分别在1999,2001,2004年和2007年作了4次观测.震前区域网GPS观测站得到的水平位移表明,汶川大地震主要力源是印度板块向北对中国大陆的挤压,但同时也受到东部与南部板块的挤压.与其它地区相比,震前震中附近水平位移最显著的特点是,汶川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上位移分叉部位,即震中北部明显向东北位移,震中南部明显向东南位移,而震中附近的水平位移则明显小于其北面和南面的水平位移.简要讨论了应变计算结果的精度.为获取地震前的异常信息,分别采用趋势曲面拟合和统计方法研究了汶川地震前(1999—2007年)区域网的应变积累,寻找震中的大致区域.除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震中及其周围地区外,1999—2007年震前区域网的应变积累的趋势曲面拟合表明,汶川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第一剪应变积累大、范围最广的区域的东侧,且在此区域内积累较大的面压缩区的东北边缘.应变分量的统计分析表明,震前其分布在此区域及其附近同样有明显的异常,剪应变和面膨胀积累均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