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封面图片为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CropWatch生成的全球主要农业生产国2014年7月至10月最佳植被状况指数图(a)与耕地种植状况图(b),反映出作物长势与耕地利用状况的空间分布特征。CropWatch系统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创建,该系统以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结合有限的地面观测数据,构建了不同时空尺度的农情遥感监测多层次技术体系,可实现全球尺度,洲际主产区、31个主要农业生产国以及9个大国的省/州的农情监测与产量预测。依托地面实测数据,CropWatch系统可对其指标和方法进行系统验证,以保障全球大范围的作物生产形势监测结果与分析结  相似文献   

2.
结合中国农情遥感监测技术的发展, 重点介绍了“中国农情遥感速报系统”的建设背景、监测范围、监测内容、技术革新及其在农情遥感监测领域内的技术引领作用, 说明了系统运行监测结果在中国粮食决策关键期所发挥的作用, 并对粮食生产能力、精准农业及农情信息在线服务等3 个“中国农情遥感速报系统”的重点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2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炳方  张淼  曾红伟  闫娜娜  张鑫  邢强  常胜 《遥感学报》2019,23(6):1053-1063
面向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1998年中国科学院建立了"中国农情遥感速报系统"(CropWatch),持续运行20年后,现已发展成为"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CropWatch)。本文重点论述了2013年建立参与式全球农情遥感监测云平台(CropWatch-Cloud)以来,所采用的农情监测体系、可定制的农情监测云平台理念以及CropWatch-Cloud在国内外的应用推广情况,介绍了技术方法与农情信息服务方式的创新与进步带来的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系统总结了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发展的农情监测指标、农情预警能力、作物长势综合监测方法以及众源数据支持的作物面积监测方法,论文进一步阐述了CropWatch未来的发展方向,借助众源地理信息、大数据技术等的发展,打通从地块—村—镇—县—市—省—国家—全球的体系化全链条监测,满足从农户到政府决策部门对农情信息的差异化需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情遥感速报系统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9  
吴炳方 《遥感学报》2004,8(6):481-497
介绍了中国农情遥感速报系统的建设情况 ,系统内容包括农作物长势监测、农作物种植面积监测、农作物单产预测与粮食产量估算、作物时空结构监测和粮食供需平衡预警等。简要介绍了 1998年以来中国农情遥感速报系统在监测内容与监测范围、监测频率、技术发展以及质量控制与过程检验体系建立等方面的进展 ,并就中国农情遥感速报系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以HJ1卫星数据为实验数据,通过运用遥感处理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完成实验区遥感反演作物长势指标体系研究,并将农情监测数据进行web发布。为高分数据迅速投入使用和生产提供理论基础与实现途径,同时为农作物估产的运行化遥感提供了标准、快速的农情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准确及时的农情信息是国家与地方政府保障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云计算的出现为这一需求的实现提供了契机。本文阐述了农情遥感监测云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设计思想、总体架构、组成部分以及建设内容。在此基础上,以农情遥感监测产品信息服务为例,开发了一个农情遥感监测信息在线原型系统。该系统是农情遥感监测云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多尺度时间序列农情遥感监测结果与信息的管理、存储和维护,并且向用户提供查询与下载服务。农情遥感监测云服务平台建设框架的设计为全面整合专家智慧、IT技术、数据资源、服务方式以及平台的实现提供理论指导与建设依据。该平台的建立,将深刻改变农情遥感应用的模式,推动农情遥感的广泛应用与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时代的农情监测与预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情信息是世界粮农组织、各国政府、粮食贸易企业以及农场管理迫切需要掌握的信息。大数据时代的农情监测与预警正在由模型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大数据正逐渐成为监测与预警的核心驱动力。伴随着农情监测与预警大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农情监测与预警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2013年以来,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CropWatch)已逐步引入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关联分析、时空变化异常诊断等大数据分析方法,并应用于业务化运行的农情监测与预警中。大数据技术提升了CropWatch的数据挖掘能力,对CropWatch农情监测与预警时空尺度的拓展以及农情监测内容的精细化起到推动作用,促进了面向需求的CropWatch农情信息与预警精准云服务的发展,促成了大数据时代CropWatch农情监测与预警技术体系的升级。未来,大数据时代的农情监测与预警将逐渐向全自动化监测、实时化精准农业管理与智能化信息服务方向发展;通过众源采集技术高效低廉的获取农情观测大数据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大数据技术跨领域数据挖掘的能力,使得丰富多元化的跨界信息服务将成为大数据时代农情监测与预警的主流发展方向。大数据时代的CropWatch正在向基于大数据的农情监测与预警系统全速迈进。  相似文献   

8.
期刊博览     
《中国测绘》2010,(5):88-88
<正> 农田农情参数遥感监测进展及应用展望农情参数是指反映作物生长过程及其产生的状态指标,关键农情参数主要包括作物长势、单产、物候和旱情等,可用于指导农田的生产管理。遥感是关键农情参数获取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农情参数的遥感监测大多停留在大尺度、宏观监测的层面上,由于缺乏共时空分辨率、高准确度、低成本的农田信息获取技术,业务化的农田尺度农情参数获取都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与限制。导致难以为农田生产管理提供及肘的信息支持,这已经影响到精准耕作的发展与应用。文章在总结目前长势、单产、物候和旱情等几个主要农情参数遥感监测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技术在农田尺度应用的瓶颈,并从新数据源和农情参数监测新模型两个角度出发,对农田尺度农情参数的获取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基于遥感估产和农业统计的粮食供需平衡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曾澜  张勇  张雪  吴炳方 《遥感学报》2004,8(6):645-654
提出了适用于年内动态平衡的中国粮食供需平衡模型 ,利用遥感估产数据和统计数据 ,对中国世纪之交的粮食供需平衡的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文中的模型是合理可行的 ,同时通过比较基于遥感估算产量和基于统计产量计算的粮食供需平衡状况结果 ,表明遥感估产信息可以有效提高粮食供需平衡分析的可靠性和时效性 ,遥感估产应作为中国区域粮食供需平衡监测的重要信息源纳入国家粮食宏观管理的日常工作。通过对中国 1999— 2 0 0 2年粮食供需状况的计算分析 ,认为世纪之交中国年内粮食的供需大致平衡 ,但因为 2 0世纪末政府和农户存粮数量较高 ,近 3年来农户库存持续下降 ,造成粮食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 ,对于中国粮食的供需平衡面临的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0.
农情遥感信息与其他农情信息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情信息多种多样 ,来源不同 ,分散于各个部门或单位 ,缺乏相互交换与验证 ,综合分析与集成不够 ,特别是遥感信息为经济领域决策服务的渠道不通畅。为更好地应用各种信息 ,必须加强信息综合分析。对耕地面积、作物面积、作物单产、作物长势、粮食产量等几种农情信息中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了初步对比分析 ,肯定了遥感监测农情信息在客观性、时空连续性、可对比与可预测、低成本等几个方面的优势 ,同时也分析了遥感信息的不足和局限。认为遥感信息与其他信息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 ,而是互相补充、互相验证的关系。只有通过多源农情信息的综合分析和集成 ,才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情。  相似文献   

11.
巴彦淖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全市农业种植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亚洲最大的自流灌区一河套平原,该区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引黄河自流灌溉方便、光热充足,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美称,一直是国家、自治区确定的粮食主产区。长期以来,全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为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任民 《今日国土》2014,(12):15-15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正遭受着污染、退化的困扰。近日,农业部发布了《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这是我国首次将耕地分等定级。  相似文献   

13.
江威 《测绘学报》2023,(2):347-347
陆表水体是水资源管理、水生态治理及洪水应急监测不可缺少的基础信息,多源卫星遥感为研制陆表水体产品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论文首先对目前陆表水体制图产品和方法进行总结,构建全球地表水体产品验证样本集,分析评估全球中高分辨率陆表水体产品制图精度,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遥感大数据平台开展2000年和2018年中国区域陆表水体频率产品研制,提出了针对多源国产中高分辨率陆表水体智能提取方法,分析了21世纪以来中国区域陆表水体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刘一良  张景  王丝丝  苗晨  李晗  宋婉娟  张松梅 《遥感学报》2022,26(10):2106-2120
持续开展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对于认识和评估全球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和人类生存环境状况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是面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目标和愿景,提升综合地球观测能力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的务实行动。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聚焦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韧性城市等优先事项,通过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国际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协同,连续十年(2012年—2021年)发布和共享了“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共29个专题报告和100余个遥感数据集。此项工作取得的成果包括:在遥感技术方法创新方面,基于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和多源遥感影像,针对生态系统状况和人类活动痕迹的高精度遥感监测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算法模型和数据产品;在人类生存环境认知方面,显著提升了公众对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城市扩展、土地退化和自然灾害风险等全球生态环境热点问题的科学认知;在生态环境重点区域方面,对“一带一路”、南极、非洲、东盟等典型区域开展精细化监测和评估。该项工作是中国作为地球观测组织GEO(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联合主席国对国际社会的实质贡献,为相关机构和部门决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参考。本论文在此项工作开展十周年之际,系统阐述和总结了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和亮点成果,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不断加大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力度,全省连续1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1.034亿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超千亿斤,并以每年300亿斤的规模向省外调出粮食和粮食制成品,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大粮仓”、“大厨房”,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省国土资源系统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遥感已成为支撑国家资源能源调查、粮食安全监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灾害评估、国防安全等的重要信息源。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定量分析遥感相关文献所承载知识的时空分布、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梳理并提取遥感学科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的时空演化特征,可为遥感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重要科学支撑。对1962年—2021年间发表并被SCI数据库收录的遥感相关文章进行文献计量研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典型遥感卫星的文献发表及应用情况,系统剖析了1962年—2021年美国、欧洲、中国遥感研究热点及其变化过程,总结了美国、欧洲、中国学者在合成孔径雷达(SAR)、高光谱(Hyperspectral)及激光雷达(LiDAR) 3大遥感前沿技术的研究特点。结果表明:(1)遥感学科SCI文章数自1998年起呈现快速增长、加速增长的趋势。1962年—2012年全球累积发表遥感相关SCI文章69666篇,2013年—2021年全球累积发文100131篇。2014年,中国(第一作者)年度发表遥感相关SCI文章2048篇,首次超过美国(第一作者)年度1454篇跃居全球第一,此后一直领先。2021年,中国(第一作者)年度发表遥感相关SCI文...  相似文献   

17.
蝗虫遥感监测预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蝗灾日益肆虐,为支撑虫害及时精准防控,迫切需要开展大面积蝗虫动态监测预警研究。本文从蝗虫生境遥感监测、蝗虫发生动态遥感预警,以及蝗灾遥感损失评估3个方面介绍了当前研究现状,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3个方面:蝗虫监测预警的时空分辨率较粗,无法精准定位虫害热点发生区和重点危害区;遥感虫害响应机制与虫害生物学扩散模型耦合度较低,导致模型时空普适性较差;缺乏高时空精度的虫害监测预警空间信息服务产品。因此,当前急需发展面向全球、洲际、全国、区域的多尺度、长时序、高精度虫害精准监测预警平台。通过建立时空精细尺度的虫害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研制遥感机制与虫害生物学机理深度耦合的高精度预测预报模型,发布多尺度高时频的虫害监测预警空间信息产品和服务,以实现海量数据的自动入库和智能存储、多层次模型的快速调用和高性能计算、虫害测报产品的在线生产和可视化服务。建立从数据到模型到产品服务的全链路,从而切实提升全球应对重大迁飞性虫害的智能化水平,为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区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8.
结合生态遥感应用技术的发展,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农业与生态遥感研究室在区域生态遥感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研究室重点开展植被结构、蒸散发、降水量、土壤湿度、水土流失和热环境等生态因子的遥感监测技术研究, 以三峡库区、海河流域、三北地区为研究区, 开展生态遥感的综合应用。研究室以全球变化条件下的水生态管理、工程生态效应评估、区域人地关系等作为未来区域生态遥感应用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选择山西太谷一个 5km× 5km的实验区 ,利用样条采样框架结合GVG农情采样系统调查农作物分类成数。同时借助QuickBird甚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地面作物种植地块勾绘 ,并派出地面调查队伍进行作物填图 ,统计汇总出的农作物分类成数的真实值。然后将两种不同方法得出的分类成数进行对比 ,发现利用样条采样框架和GVG农情采样系统对于大宗粮食作物分类成数的调查相对误差在 3%以内 ,能够满足中国农情遥感速报系统的运行需要。而对于小成数作物的调查精度较低 ,且存在漏采现象 ,不能满足需求 ,同时也由于漏采现象的存在和图片判读的主观性。利用样条采样框架和GVG农情采样系统获取的大宗作物分类成数略大于真实值 ,存在少量的系统误差 ,需要进行地面验证并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20.
基于湖北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各类专题数据,以监利县、洪湖市、仙桃市、潜江市4个江汉平原典型粮食主产区为试点,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等探测和评估了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各类因子,并对试点区域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表明:①耕地类型占比和农作物种植区位优势与自然因子间存在较显著的关联;②影响粮食产量的最主要的人文因子为农业人口和有效灌溉面积。该结论可为农业部门提高江汉平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独立、客观的参考信息和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