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十七、关于地下流体学科“九五”立项的讨论地震地下流体监测、预报研究工作已开展20多年了,这期间经历了多次7级以上强震,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资料和地震监测预报的经验。对这些资料和经验通过“六五”、“七五”、“八五”的资料清理、短临预报实用化攻关和短临预报...  相似文献   

2.
“八五”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攻关进展之七─—地震短临前兆标志体系及综合预报方法研究取得新进展我国在地震前兆观测及其预报探索继“六五”地震前兆清理攻关、“七五”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攻关以后,选择了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难点即地震短临预报阶段的前兆标志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利用地下水动态和水化学异常预报地震,目前被认为是突破短临预报的有希望的前兆手段之一.根据对临汾盆地近期危险性的研究,认为在我国大陆未来十年左右的活跃期内,临汾盆地可能发生5—6级甚至7级左右地震.临汾地区自1979年开始建立地下水观测网以来,随着地下水预报地震研究工作的开展以及观测的实践,发现原有水网质量不能满足地震监测预报的要求,因而设想在2—3年内,结合地质、水文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下水动态预报地震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全国地下水动态观测清理攻关工作的综合报告。自1979年以来逐渐形成的“深浅结合、点面结合、控制活动构造进行应力—应变场观测”的地下水动态观测井布网原则,以及在此原则指导下部署的国家井网是行之有效的。对当前我国的地下水位观测仪器、观测井网的建设及评价、地下水位动态的影响因素以及用地下水动态预报地震的效能等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在经典的水文地质学专著中,有这样两句话:“地下水动态是地下水均衡的外部表现;地下水均衡是导致动态变化的内在原因”。也就是说,水位变化反映着含水层内水量的均衡。属于正均衡,水位上升;属于负均衡,水位下降。这一观点,在很长时期内成为研究地下水动态的基本指导思想。无疑:这在研究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中是正确的。尽管在邢台地震后广大地震工作者观测到一些与含水层水量变化毫不相干的水位动态,但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对那些动态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全国第二代地震地下水观测网的建设和大量观测资料的取得,为研究地下水动态提供了新鲜的思路与途径,推动着地震地下水工作的飞速发展。在1981年国家地震局组织的地下水影响因素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地震地下水动态及其影响因素》专著中首  相似文献   

6.
由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会资助、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组织进行的地下水动态预报地震方法实用化攻关研究项目,已于1989年3月胜利完成。科技人员提交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报告。本文概述了这些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水位异常的识别与单井预报地震、震例剖析与群井预报地震、新的预报方法的探索、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7.
鉴于我国已进入了以振兴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时,我国地震活动在经历了1977—1984年的相对平静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活跃时期,国家地震局为适应这一形势并服务于新时期的战略任务,在“七五”计划实施中突出了短期地震预报的前兆攻关研究、中长期地震危险性预测的深入研究和地震  相似文献   

8.
在1987年初召开的地下水位专业短临预报方法攻关课题座谈会上,讨论确定了1987—1988年地下水位攻关的主要课题有:一、地下水动态短临预报方法与提高第二代水网效能的研究;二、井孔映震能力及短临预报指标的研究;三、地下水动态预报地震的新  相似文献   

9.
经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批准,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吉林省地震局、通化市地震办公室共同举办的全国地下水动态映震机理研讨会,于1992年7月29日至31日在东北边陲集安市云峰发电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名地震监测、分析、预报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介绍了国外地下水动态的研究现状;交流国内在这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今后深  相似文献   

10.
云南地区地下水动态的地震源兆与场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世芹  刘丽芳  付虹 《地震研究》2004,27(2):126-132
在地震预报中,对发震地点的预测一般都是“以场求源”。如何区别源兆与场兆的特征,是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必须回答的问题。根据云南1979—2000年间的20余年中地下水动态观测的事实,作者在“七五”、“八五”攻关项目的基础上,对地震源兆与场兆的地下水动态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源兆特征为短临异常多、空间分布密集、以高频异常为主;场兆特征为中短期异常多、空间分布稀疏、以破年变异常为主。该分析对进一步开展地震预测预报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前言     
为了便于在我省各级地震监测预报部门推广本省的地震预报经验,并能更集中地反映我省广大科技人员在地震前兆预报方法实用化攻关研究中取得的成果,经研究决定,以《四川地震》专辑的形式,汇总出版我省承担的地震前兆预报实用化攻关研究的各项(地震学、大地测量、定点形变、地下水动态、水化、地电、重力、地磁、地应力和综合预报)三级课题成果。由于篇幅所限,分两期发表。本期集中反映综合预报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下一期将汇总各单项预报方法及有关预报评分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动态映震理论与预报地震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车用太 《地震》1990,(6):19-25
本文根据我国的地震地下水动态震例与映震机制的室内外实验研究结果,检验了国内外地下水动态的映震理论,提出了地下水动态映震场的观点与地下水动态映震的特殊机制问题,并对我国现有的地下水动态预报地震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扼要论述了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建设的概况,较详细地介绍了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的丰富多彩的信息,阐述了我国地下水微动态形成的理论与试验研究结果,探讨了地下水动态在震前、同震及震后的异常动态,并着重指出地下水动态信息的开发与利用有广阔的前景,它不仅在为地震预报服务,而且可以在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与新构造研究方面及其他国民经济领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内外已发生的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点,结合三峡工程诱发地震地下水监测网与金沙江下游水电工程地下水监测网建设的经验及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建设与运行中得到的科学认识,探讨了水库诱发地震的地下水监测井网建设中的布网区及其范围、观测井间距确定、观测井位置选择、观测含水层选择与观测井深度和结构设计等若干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
蔡作馨  杨鼎鸿  程庆斌  邓宁  林昊  邓聪 《地震》2006,26(4):9-14
在宁德地震台进行的地下水数字化单井综合观测实验中, 采用“恒流式”单井综合观测方法, 配套相应的技术系统, 实现了对地下含水层氡浓度和水位实时动态的连续综合观测, 而且记录到两者具有与固体潮相对应的同步性半日波微动态。 分析认为, 这一方面为地下水有关测项预报地震力学基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观测事实; 另一方面, 为试图通过综合观测以期有利于识别干扰与地震前兆信息研究思路的实践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主要介绍了我国在“九五”期间实施的前兆台站流体测项的数字化中推广的仪器型号、主要性能指标及改造的规模,观测取得的成果及其有待完善的技术问题;简要介绍了我国长江三峡工程诱发地震监测系统中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网的布设,观测井下地下水特征,数字化观测技术系统及建设的基本结果;最后介绍了流体学科前兆台站分级分类管理的改革意向。  相似文献   

17.
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水库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简称金沙江水网),是中国第2个专门用于水库区地震前兆监测与研究为目的的企业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文中简要介绍了该网的布设、观测网的技术构成、观测井与观测含水层的基本特征及试运行的基本结果,从观测井-含水层特征及观测到的水位与水温多月、月、日动态特征,评估了其地震前兆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8.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7.8级地震发生在地下水观测井密度较大、观测时间较长的地区,地震前后记录下大量可贵的资料,为深入研究唐山地震地下水异常变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震后不少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近年来,我们从研究震中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区域水动态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研究以攻关的形式,集中全国800多名科技骨干,组织了地震学、定点形变、大地测量、地下水动态、水文地球化学、地电学、地磁学、重力学、钻孔应变应力及综合预报等10个学科方法的学术攻关小组,历经两年取得了5个方面的突出进展。这是国家地震局继1983—1985年的地震前兆系统清理研究之后的又一重大科研活动。10个学科方法的分析预报指南及其相应的计算机软件程序的研制,不仅是我国20年来地震预报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中国第一代预报工作者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实用化研究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地震分析预报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观测与新灵敏组分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在地震前兆探索中,不少国家都开展了利用地下水或土壤中气体——化学组分变化预报地震的研究工作。中、苏、日、美等国开展了地下水中的常量组分、微量组分、气体组分、同位素组分及其它物理参量的观测和研究,观测项目可达数十种。 多年来,我国以观测地下水中氡含量为主,对氡的地震前兆机理、氡含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氡的地震观测点的环境条件、测试方法、预报效能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不少有意义的科研成果。当前测氡仍是我国地震前兆观测中的主要项目,并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其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