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曹志华 《地震》2000,20(2):89-93
通过对197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上6次强震前中长期地震活动非均匀度CV值与地震活动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在4次强震前,非均匀度值出现长期(数年)趋势下降过程,地震活动群集度CV变化幅度在0.5~1.3之间。显示了地震活动群集程度变化与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密切关系,表示地震活动非均匀度CV值能够反映强震前一定区域内的前兆信息。同时,地震活动非均匀度在不同强震前的复杂变化特征也显示了前兆过程的复杂笥和多样  相似文献   

2.
3.
地震非均匀度的研究及在强震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14,他引:27  
李志雄  高旭 《地震》1994,(6):11-18
室内岩石破裂实验表明,主破裂前声发射事件在时间分布上随着应力增强存在着均匀-非均匀现象。本文据此提出了一个能够有效刻画强震前中小地震活动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性的参量-地震非均匀度(GL值)。据对中国大陆1920年以来43次Ms>7.0大震震前5年G时间变化扫描结果,发现除少数边界附近的大震外,所有7级大震震前1-3年,在震中一定范围内5级以上地震活动显示出明显的非均匀状态(GL值大于1.0);同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区域地震活动分期,强震复发周期、未来强震震级计算、相邻区域活跃期的相关性、强震纬向迁移以及6级以上地震的自律关系等入手,研究了南北地震带各段地震总形势。根据历次强震前中强震活动图象研究得出的北段平静—大震,中段、南段平静—活跃—大震特点,寻找目前北段存在的平静区,中段和南段的背景性空区。结合近二年来存在的背景性地震条带,诱发前震分布及 b 值扫描等结果,判定强震危险区。文中还对各段强震可能发生的危险点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5.
根据1900年以来发生在南北地震带上的大震资料。分析了研究强震的时空分布认为:(1)南北地震带地震主体活动地区每幕往南平均滑移约300公里。(2)从1988年开幕的南北地震带第Ⅳ个地震活动跃幕在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7.0级地震后可能已接近闭幕。该带的地震活动性可能会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6.
王炜等通过对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统计规律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地震空间集中度C值、地震危险度D值及地震强度因子Mf值等参数,这些参数在华北地区的地震预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地震空间集中度C值反应了地震在空间上的集中程度,地震危险度D值反应了地震在时间上的丛集程度,地震强度因子Mf值反应了地震活动增强的程度,这3个参数分别反应了地震在时空强等三方面的震兆.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比研究华北地区部分中强以上地震震前地震非均匀度异常与区域地震前兆观测群体异常的变化过程, 发现两者在地震前的异常时空演化过程中, 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在时间上, 部分地震震前的地震非均匀度异常出现后, 半年左右前兆观测异常在数量上将出现一次较大幅度的增加; 在空间上, 前兆异常展布范围与地震非均匀度异常范围大体一致。 研究结果表明, 地震非均匀度(GL值)在强地震前出现的异常变化从震例的角度, 表明可能与局部应力场变化有关。 地震非均匀度和前兆群体异常的这种准同步变化, 可能对判定地震孕育进入中短期阶段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翔  苏有锦  付虹  邬成栋 《地震研究》2012,35(2):163-170
运用地震活动因子A值参数全面、深入地研究了云南强震前尤其是强震活跃期首发强震前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的动态演变过程,研究结果显示:(1)强震前1~2年,在未来震中周围A值出现显著高值变化,异常阀值为A≥0.6;(2)强震前3~4年,A≥0.6的高值异常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外围或边界附近,省内A值异常较少。随着强震的临近,A值异常面积逐渐增大,并且向省内、未来震中迁移,震前1年或1~2年云南地区A值异常单位面积和省内外异常单位面积的比值出现明显转折回升。  相似文献   

9.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780 BC至今、100°—110°E、22°—35°N(中国南北地震带)区域的中国大陆5.0级及以上天然地震的分布规律。通过GMT软件绘制了南北地震带上地震震中和断裂分布图像,分析了南北地震带地震时空分布与地震活动性的规律。研究表明,该地区的大震与强震几乎全部发生在断裂带上,地震频次高、震中密集,呈现集群性等特征,地震活动性较高。该地震带中、南段相似,与北段存在显著差异。在南北地震带上,地震的活跃幕与平静幕持续时间,与活跃幕强度有关。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认识中国南北地震带的发震规律,地震的孕震发震和地震活动周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北地震带北段近期强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可能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跃期.从汶川8.0级地震以来ML≥5.0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近期南北地震带北段与中、南段存在较大差异.由南北地震带强震前孕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并结合当前5级地震活动情况,认为应同时关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和北段的强震危险性.甘东南地区出现的4级地震空区被2011年2月23日迭部-岷县交界ML4.4地震打破后,2011年11月1日空区周边又发生了青川Ms5.4地震,表明该空区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增强.类比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前的空区演化过程,认为甘东南地区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结合对甘东南地区主要大型断裂7级地震复发周期的综合分析认为,需关注南北带北段毛毛山断裂和金强河断裂、香山-天景山断裂东段、黄河断裂灵武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六盘山-宝鸡断裂和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沁-玛曲段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地震活动年度预报指标的研究,发现1994年云南地区的地震活动异常突出。不仅频度,能量,b值,小震调制比,响应比等常规的地震学参量有异常,而且地震波速比,尾波持续时间比,振幅比和高剪切应力值等均出现异常,异常项目多且幅度大,已具备了强震发生的条件,异常在空间分布上尤以滇西南地区集中,次为滇西北。这些异常为判定1995~1996年云南三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地震局原分析预报中心测震学科1988~1999年度划定的南北地震带强震(M≥7)危险区进行了回顾和分析。 结果表明, 从过程角度研究前兆地震活动图像及其演变是年度和中短期强震预测的有效途径, 这为南北地震带强震震情跟踪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将1966年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75次6.5级以上地震分为52组, 按华北-东北、 西南、 青藏块体、 新疆不同构造区域, 分别对其6.5级以上强震前4级、 5级以上地震活动图像进行了全时空扫描, 选取震前特征图像, 按构造区域进行分析、 总结, 研究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像演变的基本特征, 及其震前图像演化的共性和差异性。 研究结果表明: 强震前不同级别中等地震活动出现二个阶段异常图像转化具有普适性。 5级地震图像后期在时间和空间上配套出现的4级地震的异常图像, 可能是强震孕育过程中由中期向短期过渡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14.
湖北西部地区小震活动与台湾强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吕培苓 《地震》2004,24(1):71-75
简要阐述了湖北西部地区地震活动和台湾地区强震活动特征, 研究了1981年以来湖北西部地区弱震和台湾地区6级以上强震发生的关系。 结果表明, 二个地区地震活动有较好的相关性。 根据这种相关性实现对台湾强震的临震预测, 对应率较高, 预报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15.
在地震学参量年度异常的背景^(3),阐述了1995 ̄1996年云南地区发生的孟连、武定、丽江三次强震前的地震活动短期异常,包括地震平静、小震群、窗口地震、调制地震、地震波参数以及4级左右地震向震中迁移等。结果表明,这些异常特征表现突出,其演化进程显示了强震孕育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16.
陈虹 《地震》2000,20(1):45-52
提出了二个描述中强震发生前中短期阶段地震活动异常时空演经图像的参量σN、σE。分别将其用于华北地区、新疆地震区及南北地震带,并对其预报效能进行检验,对其异常的空间分布图像与强震发生地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二参量能较好地瓜倾吐夺前中短期阶段孕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地震活动的异常平静及丛集的现象。二参量异常的时空分布图像上示出在中强震发生前3个月至1年在震中周围地区有明显的异常分布,且随着时间逼近发震时  相似文献   

17.
强震前的地磁异常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武军  余素荣  丁鉴海 《地震》2006,26(4):52-58
震前地磁Z分量的日变化异常主要表现在幅度和相位上的变化, 文中利用我国50多个地磁台多年的资料, 重点研究了1997年11月8日玛尼7.5级地震和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5.7级地震。 发现玛尼地震和九江地震以及大多数中强地震前, 全国地磁台站地磁Z分量日变化幅度的极小值出现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异常特征, 即低点位移现象。 这种少见的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 发震日期为异常日后的第27天或第41天的前后4天, 强震发生地区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近。 结果显示, 在玛尼7.5级地震和江西九江5.7级临震前, 震中周围出现区域性Z分量日变化幅度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8.
The North Anatolian fault is a well-defined tectonic feature extending for 1400 km across Northern Turkey.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seismicity and faulting of this zone has been examined 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possible seismic gaps. Results suggest several conclus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ismicity. First, the earthquake activity appears not to be stationary over time. Periods of high activity in 1850–1900 and 1940 to the present bracket a period of relatively low activity in 1910–39. Second, there appears to have been a two-directional migration of earthquake epicenters away from a central region located at about 39°E longitude. The migration to the west has a higher velocity (>50 km/yr) than the migration to the east (10km/yr). The faulting associated with successive earthquakes generally abuts the previous rupture. Some existing gaps were filled by later earthquakes.At present there are two possible seismic gaps along the North Anatolian fault zone. One is at the western end of the fault, from about 29° to 30°E. Unless this is a region of ongoing aseismic creep, it could be the site of a magnitude 6 or greater earthquake. The other possible gap is at the eastern end, from about 42° to 43°E, to the west of the unexpected M=7.3 event of 24 November 1976.  相似文献   

19.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gradient can reflect the rate of vertical change in unit distance, and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velocity gradient can reflect the strength of the earth''s crust tectonic activities. In this paper, using long period leveling data combined with GPS data,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gradient values are calculated. Leveling data and GPS data are two different means of monitoring deformation, but the result is approximately the same vertical deformation gradi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velocity gradient and tectonic distribution has an obvious correlation. The most significant gradient anomalies along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are Xianshuihe fault, Longmenshan fault and Xiaojiang-Zemuhe fault, while the second gradient anomalies i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re Zhuanglanghe fault and Lenglongling fault. The Menyuan MS6.4 earthquake in 2016 occurred in this abnormal area.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high gradient area distribution, there is also the possibility of an earthquake occurrence in the Tianzhu and Jingtai area. The area of convergence of three major fault zones is the strongest tectonically active region of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相似文献   

20.
西北地区东部强震前地震活动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1900年以来西北地区东部10次强震前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分布特征以及演化过程的研究表明,西北地区东部强震前大多存在以下规律: 即在震中附近存在5级以上地震空缺的长期异常特征及中小地震活动水平升高的中短期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