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经“阿拉伯之春”后,中东多国在动荡与冲突中难以自拔,而反政府武装组织“伊斯兰国”却趁机兴风作浪。“伊斯兰国”的肆虐不仅使得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更复杂,也给世界和平的维护带来了巨大挑战。“伊斯兰国”长期活跃在伊拉克-叙利亚边境地带,它的兴起将会对平淡的两伊关系带来重要变数。论文从地缘政治的视角归纳了IS兴起后两伊关系在宗教、经济、外交、军事等四大方面的变化,并指出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变化是促使两国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伊斯兰国”兴起后两伊关系迅速改善,促进中东三大地缘集团鼎立新格局的形成,也引起域外各国势力的政策变化。  相似文献   

2.
中东地缘政治新格局与伊朗核危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年以来,冲突和动荡席卷整个中东地区。中东地缘动荡呈现"串珠式"和"多点开花"态势,伊斯兰势力逐渐崛起成为中东地缘格局中的新"增长极",中东的地缘政治重心的"双核"格局逐渐成型,"三角格局"态势渐趋明朗化。中东地缘新形势客观上为伊朗扩大地区影响、推进核计划提供了契机,但其地缘形势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目前,中东地缘政治变局并没成为美国武力解决伊朗核危机的最佳突破口,制裁、渗透和威慑将是美国对伊朗战略的首选。伊朗核危机再次陷入"紧张—缓和—再紧张—再缓和"的"无限死循环"可能性极大。  相似文献   

3.
简论21世纪初美国中东战略中的美国-伊朗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对伊朗战略是美国中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朗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的变化将引起中东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9.11事件以后,美国中东战略的焦点转变为“反恐”:军事上以打击恐怖主义组织和活动、占领中东的战略要地为目标,在中东大力传播美国的“民主、人权”意识,在重建伊拉克、阿富汗、推进中东和平路线图的口号下“改造中东”,经济上控制中东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扩张美国在中东的市场,实施“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构想,弱化中东和平进程的意义,千方百计使美国的国家利益最大化。美国-伊朗关系,始终围绕着两国国家利益这一核心展开。本文简略地分析了21世纪初期以来美国-伊朗关系的特征及其变化、影响当今美国-伊朗关系的重大障碍,预测了美国的伊朗政策走势,结论是:21世纪初期美国-伊朗关系根本改善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4.
援引批判地缘政治学话语权和地缘政治想象分析方法,在对“民意”“政治性民意”“政治性民意势力”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2010—2015年中东北非地区相关国家政局变动中“政治性民意势力”的形成背景、过程及其影响。结果表明:中东北非国家“政治性民意势力”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国内背景和复杂的国际背景;“政治性民意势力”的形成经历了从民意事件客体的呈现,到民众聚集并上升为政治性议题,再到国内外势力借力博弈形成挑动抗议、推动政变的政治力量的过程;“政治性民意势力”形成以后,多行为体借力博弈下,在国别、区域上呈现不同的扩散轨迹和规律;“政治性民意势力”一方面造成了中东北非相关国家的政局变换,另一方面则推动区域地缘政治格局的变迁。这是对民意事件的地缘政治理论解读和分析,是一次较为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韩增林  王雪  彭飞  刘天宝 《地理科学》2019,39(7):1037-1044
依据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选取恐怖袭击事件总起数、恐怖袭击死亡人数、恐怖袭击受伤人数、恐怖袭击财产损失程度4项指标构建国家安全态势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标准差椭圆和核密度估计法对1970~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安全态势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时间上,从1970~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安全态势日益严峻,阶段性特征显著,共经历了“兴起-活跃-回落”3个阶段;在空间上,国家安全态势标准差椭圆向北偏西方向移动,重心转移路径为西亚北非地区-南亚地区-西亚北非地区;“9·11”事件发生前后空间特征呈现由三大“恐怖主义活跃区域”和1个“U型恐怖主义潜伏圈”向两大“动荡核心圈”和3个“动荡次中心”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伊朗地处大国利益交汇和碰撞的中东腹地,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环境对伊朗崛起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在大国环伺下,"双核一强"与"一盟"并存是这一地区地缘政治环境的典型格局。大国运用"离岸平衡手"阻挠伊朗崛起,这是伊朗崛起较为不利的影响因素;而中东国家内部之间的相互依赖、竞争与互补则将为伊朗崛起创造良好的条件。尽管伊朗已成为中东变局的重要赢家,但崛起道路依然困难重重,所以伊朗要善于利用中东地缘政治结构中的利好因素,方能实现国家崛起之愿望。  相似文献   

7.
"破碎地带": 当代国际关系的地理枢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忻华 《世界地理研究》2003,12(1):100-106
“破碎地带”是指从巴尔干半岛经中东、克什米尔地区、喜马拉雅山南麓直到东南亚的一条斜贯欧亚大陆南部的地带。这一地带民族众多,各种宗教、教派纷繁复杂,是世界主要文明交汇与碰撞的地方。同时这一地带国家林立,且各国大小不同、强弱迥异、贫富悬殊。这一地带处于沟通海陆的战略要地,历来还是世界各大国竞相争夺的焦点。冷战以后,世界各大国追求国家安全和争夺自然资源的活动更加复杂。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深层次矛盾在这里不断集中并加深,使之成为动荡之地和恐怖主义等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发源地。因此,这一“破碎地带”是解读当今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运用ArcGIS软件与DPS软件,结合世界银行数据库与《非洲统计年鉴》等,分析21世纪以来非洲跨国移民空间格局及其对FDI影响,结果表明:基于目的地国、原籍国的跨国移民分别集中于北非地区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其中前者呈现以"摩洛哥-埃及-苏丹"为中心的集聚格局,而后者先以科特迪瓦最为集中,随后逐渐被南非所取代;北非地区F...  相似文献   

9.
基于联合国人口司国际移民存量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1990—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间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特征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沿线国家或地区间人口迁移规模扩大,增速加快,迁移路径更加多样化;(2)沿线国家或地区间人口迁移空间分布呈集中性特征,迁移目的地集中于俄罗斯、印度、沙特阿拉伯等国,来源地集中于俄罗斯、印度以及亚洲大部分国家;(3)沿线国家或地区间人口迁移网络具有临近效应、国际地缘政治效应和路径依赖效应;(4)沿线国家或地区间人口迁移网络具有明显的社团结构特征,可分为独联体社团、中东欧社团、中东社团、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社团、北非-海湾-南亚-东南亚社团、中国内部社团。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12月12-13日,第三届"地理学与中国全球战略高层论坛"暨"《国情与发展》战略研究组"第二届年会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和华东师范大学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协办,来自中科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大学、加拿大莱斯桥大学等30多所海内外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会议围绕"一带一路"、"地缘政治"等热点问题提出讨论,成果  相似文献   

11.
自1984年,"点-轴开发"理论和中国国土开发、经济布局的"T"字型宏观战略提出以来,"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在20世纪80~90年代得到大规模实施。海岸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2个一级重点经济带构成"T"字型,长江经济带将内地2个最发达的核心地区(成渝地区和武汉地区)与海岸经济带联系起来,其腹地几乎包括半个中国,其范围内资源丰富,农业、经济和技术基础雄厚,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以水运为主的、包括铁路、高速公路、管道以及超高压输电等组成的具有超大能力的综合运输通道,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是除海岸经济带以外的其他经济带所不能比拟的。"点-轴开发"理论和中国国土开发、经济布局的"T"字型宏观战略(海岸带和长江沿线作为全国的一级发展轴线)已经得到国内诸多知名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认同,符合中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合理化的要求,以海岸地带和长江沿岸作为今后几十年中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一级轴线的战略将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中亚地缘战略及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亚的地缘政治意义十分重要。中国的中亚地缘战略主要包括打击"三股势力"的边疆安全战略、力争大国在中亚地区维持政治格局平衡的地缘均势战略和确保中亚稳定、可持续的油气资源供给这三个层面。中国的中亚地缘战略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创造了安全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增进相关国家的合作,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按照"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内涵要求,从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5个维度入手,尝试性地构建包含32个单项指标的"美丽湖南"建设水平定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判标准;以市(州)为评价单元,探索性地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模评价"美丽湖南"建设现状。结果表明:1)分维度看,2011年湖南省各市(州)政治子系统评价均值为0.651 4,评价结果为Ⅱ级,处于"美丽"状态;生态、经济和社会子系统评价均值分别为0.501 8、0.450 2和0.473 0,评价结果为Ⅲ级,处于"较美丽"状态;文化子系统评价均值为0.419 7,评价结果为Ⅳ级,处于"欠美丽"状态。2)整体而言,2011年湖南省各市(州)系统综合评价均值为0.492 7,综合评价结果为Ⅲ级,总体上湖南省处于"较美丽"状态。3)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建模评价,简便高效,结果客观可靠,在区域建设水平综合评价中适用、有效。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与中国对外航空运输联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降低贸易成本、增强国际联系、构建"一带一路"的基本条件。建设国际航空网络与陆路运输通道、海上航运通道,共同组成"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基于2014年的OAG计划数据,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航空运输联系空间格局,并运用枢纽度模型识别国际航空枢纽。研究表明:1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空客运联系广度和强度均高于货运,其中国际客运联系集中在泰国、俄罗斯和新加坡等国,而国际货运联系则主要集中在俄罗斯;2中国对外航空网络格局总体上表现为"轴—辐"与"点—点"模式并存;3上海、北京和广州为中国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航空客运枢纽机场,上海同时还是国际航空货运枢纽。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铁外交的地缘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宇  葛岳静  马腾  刘晓凤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2):1489-1499
高铁的空间运送能力极强,但建设耗资巨大,并因此对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产生着迅速而深远的影响,也使得高铁的贸易格局兼具国际政治和外交属性。中、日、德、法是目前主要的高铁出口国,在国际高铁市场上竞争激烈。本文从地缘政治的"空间—权力"视角出发,基于对国家发展的安全利益、发展利益和影响利益逻辑,综合考量高铁修建的基础条件、高铁出口竞争国的空间利益格局、中国的竞争优势等方面,采用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尝试得出中国“高铁外交”的地缘空间及合作方式。主要结论为:①中国“高铁外交”的优先发展空间主要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韩国、美国和巴西等国;②中国与美、韩、俄、哈、澳5国可展开多层次的高铁合作,与印、泰、越、印尼4国可从发电、输变电等前期工程开始合作,与巴西、马来西亚两国可根据市场需求先进行前期的工程合作;③除高铁优先发展空间外,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可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风险的前提下融资、投资和承建;④在中国利益重点区域之外,从高铁修建的经济利益出发,在经济基础较好且已有铁路合作的国家进一步进行高铁合作可行性较大,如罗马尼亚、爱沙尼亚、波兰、匈牙利、塞尔维亚、白俄罗斯等国。  相似文献   

16.
国外对地缘视野下边境地区的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边境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国土安全屏障和对外开放门户。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边境地区成为地理学、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热点。科学认识和总结国际边境研究是推进学科发展的前提。本文以科学引文索引(Web of Science)中边境研究的学术论文为依据,借助于Citespace科学计量工具,系统回顾了国外1990-2015年边境研究的发展脉络、研究领域重点和研究趋势。从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来看,1990年以来刊文量最大的期刊包括《政治地理学》(Political Geography)、《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等。国外边境研究的领域集中于政治地理、环境生态、商业经济、公共管治、人文艺术等方面。地缘政治视角下的领土、国家权力始终是边境研究的重要内容。新世纪以来,边境研究在汲取了批判性地缘政治学、人本主义地缘政治的精髓后,逐渐增强了对边境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反思。在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边境的地理涵义和政治属性、经济商贸交流、边境一体化、边境冲突与安全、文化与社会建构、跨境合作制度等领域的研究趋势。最后提出,未来中国边境研究应增强边境地区的综合性发展战略研究,搭建适应于中国特色发展的跨境合作平台与机制,融入国际政治学、民族学、自然地理学等多学科视角。  相似文献   

17.
顾伟男  刘慧  王亮 《地理研究》2020,39(5):1070-1087
科技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民心相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以来取得显著进展。以"一带一路"沿线65国为研究区,运用WOS核心集合论文合作数据构建国家间科研合作矩阵,通过GIS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以及负二项回归分析法,探究沿线各国2013年和2018年科研合作网络的多元化结构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在全球尺度,"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知识流动日趋频繁,但内部合作紧密程度不及与沿线以外地区的合作程度。沿线区域对全球的科研合作网络由欧洲、美国和中国"三足鼎立"骨架结构向欧洲、美国、中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密集区构成的"多边形"骨架结构转变。②"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合作网络的空间结构,由中国、中东欧区组成的"双核发散"向"一区多点"构成的"多极化"空间结构转变;等级结构则呈现典型的"中心-外围"等级层次结构,且由单核心向双核心转变;控制结构呈现出由"单核心"向四周高、中间低的"多超多强"盆地型控制结构转变。③沿线国家的科研实力、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等国家主体属性以及地理邻近性、社会邻近性等是沿线科研合作网络形成的主要机制,其中科研实力、社会邻近性的作用最大,地理距离对科研合作的阻碍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8.
宋赛萍 《地理教学》2012,(10):17-18
一、活动背景"中东地区"这一节课是属于"自主学习、认识地区"的内容,知识的掌握、深化、运用都应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各大洲及其主要国家,基本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中东地区是世界长期的热点问题,学生在很多新闻媒体中经常听到有关中东的报道,战争不断,但学生对中东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突出特征等了解不够全面。因此采用自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分析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动关系,运用Multilevel P2模型分析国家之间的经济互动,从组织结构层次和个体层次探讨国家间经济联系形成的机制。研究发现:稳定的政治环境是促进经济联动的基础,区域内部的贸易与投资等能够加速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资本存量、产业结构等因素具有提供者效应,劳动力、基础设施等因素具有接受者效应,都能够增加国家之间的经济联动性。  相似文献   

20.
"虚拟水"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应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虚拟水”是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它主要是指缺水国家通过进口粮食而实现本国的水资源安全。中东和北非地区事实上已经实施了“虚拟水”战略,以保障当地的水资源安全。中国疆域辽阔,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衡性明显,通过对2000年中国各省(市)进出口粮食情况的分析发现,中国各省(市)之间已存在“虚拟水”现象,将各省(市)“虚拟水”进出口量与当地的水资源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可以发现中国各省(市)进出口“虚拟水”有4种表现形式,出现这些表现形式有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