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达州十年减灾规划(2001~2010年)>,是继<达县地区减轻自然灾害战略规划(1991~2000年)>的第二个十年减灾规划;也是撤地建市和迈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减灾规划.减灾规划指标总体上是预期性、指导性的,在规划的指导下,由专业、部门减灾规划和专项建设减灾规划支撑和具体化,并结合"十*五"、"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发展计划加以具体体现和实施.  相似文献   

2.
汪宝山  汪鸿 《四川气象》2003,23(4):17-20
《达州十年减灾规划 (2 0 0 1~ 2 0 10年 )》 ,是继《达县地区减轻自然灾害战略规划 (1991~ 2 0 0 0年 )》的第二个十年减灾规划 ;也是撤地建市和迈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减灾规划。减灾规划指标总体上是预期性、指导性的 ,在规划的指导下 ,由专业、部门减灾规划和专项建设减灾规划支撑和具体化 ,并结合“十·五”、“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发展计划加以具体体现和实施。  相似文献   

3.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前提。本文从自然灾害属性、特点和应急特点入手,探讨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应注重和加强的工作,即: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是起点和首选策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是灾害应急管理的主线;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基础;全民应急意识是有效应急的重要资源;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是自然灾害应急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陕北盛夏暴雨天气的形势分析及物理量计算得出产生暴雨的大环流形势并根据其影响系统分为三类,分析其能量场特征.  相似文献   

5.
《青海气象》2010,(3):77-83
<正>一只白色的圆形钟表静静地躺在泥淖中,时针停在了23时40分。2010年8月7日23时20分,一场特大暴雨突降甘肃舟曲,20分钟后,山洪泥石流咆哮着从北部山上横冲下来,顷刻间,1000多个鲜活的生命永远逝去。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和1°×1°NCEP资料对2006年7月2日发生在陕北南部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分析表明:该次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西伸北抬后缓慢撤退的过程中,低空气旋性环流及其前部的暖湿切变线是形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急流为暴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暖湿气流和不稳定能量,地面辐合是触发对流发展和释放不稳定能量的中尺度条件,有利的涡度散度场耦合、垂直运动的强烈发展和水汽输送及辐合形成了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会发展状况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息息相关,提高农村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对农村社会发展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作用。以湖南省各地级市州农村为研究对象,从敏感性和恢复力两个维度建立社会脆弱性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函数法测算敏感性、恢复力和脆弱性指数,分析2018年湖南省农村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结果表明,湖南省农村社会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现“东低西高”的分布格局;多数地区的农村社会脆弱性处于低位水平,地区分异显著,具有两极分化分布特点,张家界地区最高,长沙和衡阳地区最低。在中低社会脆弱性的农村,恢复力指数对社会脆弱性贡献最大,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水平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水平。在高社会脆弱性的农村,敏感性指数对社会脆弱性贡献度最大。  相似文献   

8.
自然灾害的影响与防范   总被引:19,自引:16,他引:3  
梁必骐 《广东气象》2007,29(3):39-41,65
讨论了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几种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危害,最后提出了加强防灾减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9.

 以1997 年TM 影像为遥感信息源, 探讨利用ERDAS IMAGINE 对陕北地区TM 影像进行重采样的方法。通过对最邻近法、双线性内插法和立方卷积三种方法优缺点的比较, 认为双线性内插法最适合陕北地区遥感影像的重采样。

  相似文献   

10.
采用1997、2004、2007和2009年的Landsat TM影像,利用遥感监督分类方法得到4期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土地利用信息,通过GIS空间分析以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得到1997—2004年、2004—2007年和2007—2009年3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速率、幅度、空间分布格局等相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耕地经历了先减少后略微增加的过程;草地经历了前期增加,中期、后期减少的过程;林地则是处于持续增加的状态,表现为前期显著增加,中后期增加速率减慢;同时12a间土地利用格局发生显著变化,1997年的耕地所占比例为38.6%,是主导类型,2009年的草地成为了主导类型,占33.8%。监测的4个年份,耕地、草地、林地、未利用地都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80、1989和1991年飞机对陕北地区云物理的探测资料,对降水性展状云系和降水微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系具有多层结构,正、负温区陆水含量高,暖层供水云厚度大,云雨粒子浓度在垂直分布上有明显的规律性,但冰雪晶浓度很低,谱型狭窄,云水转化的效率不高,具有人工增雨作业的基本环境、背景条件,尚有一定的催化潜力.  相似文献   

12.
对新疆(1949—1990年)各种自然灾害进行了广泛、深入、系统地调查、搜集,首次提出了各种自然灾害对新疆国民经济的最大影响资料,它对防灾、救灾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利用榆林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MICAPS资料、NCEP资料,对陕北北部(靖边县)的一次雹暴过程做了综合分析。表明:雹灾是由两个B中尺度强对流单体发展造成的;对流层高层反气旋辐散为雹云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本站气压持续降低、测站〉4m/s东南风的生成、配合对流层低层水汽辐合的增强,为强对流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地面能量比低值舌的活动是强对流生成和发展的触发机制之一。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大于35kg/m2强中心的生成,在强冰雹的预报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陕北丘陵区陡坡柠条林地与荒坡的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定点土壤水分测定与对比分析,研究陕北丘陵区陡坡柠条林地与荒坡土壤水分亏缺状况、年际内动态变化规律、干燥化特征及其自然降水的补偿能力。结果表明:柠条林地0~10m土层贮水量仅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26.2%~41.2%。荒坡地0~10m土层贮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39.8%~41.2%。土壤贮水量的分布是阳坡〈半阳坡〈阴坡,上坡位〈下坡位。年际间土壤水分的变异程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土壤贮水量的变化主要发生在2m以上土层内。土壤贮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但滞后于降雨量变化。生长季内,柠条地与荒坡土壤平均贮水量差异显著(P〈0.05),土壤越深,其含水量变化越小。两种利用方式的土壤剖面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干化层。柠条林地深层土壤干燥化强度明显大于荒坡地。丰水年柠条林雨水补偿的深度仅为1.0m,荒坡也仅为1.2m。柠条林丰水年的雨水补偿的深度比干旱年可增加60cm以上,5m土层贮水增量增加3倍以上。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1922~1932年特大旱灾的特点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黄河流域连续11a(1922~1932年)特大旱灾的特点及其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1922~1932年的干旱是至少200a一遇的极端干旱事件。这次极端干旱事件是处于相对增暖和百年尺度干旱背景下发生的,其时间长、范围广、危害重、多灾并发,旱灾、蝗灾、地震、瘟疫、匪患和兵祸,天灾与人祸交织在一起,酿成了惨绝人寰的大灾荒。这次极端干旱事件使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力遭受了极大摧残,群众生活处于极端困苦之中。  相似文献   

16.
以黑河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为基础,研究1960-2009年黑河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以及在气候变化影响下自然灾害的演变。经研究黑河市气温升高趋势明显,降水呈阶段性变化;近50 a来黑河市自然灾害有频繁加重的趋势,旱灾、水灾最明显,而低温冻害、冰雹的次数呈震荡式增高。  相似文献   

17.
周、秦、汉、唐时期,关中农业较为发达,为多个王朝建都之地。京师之地的粮食问题十分重要,汉代以后屡屡出现粮食紧张局面,其原因除移民、战乱等因素外,自然灾害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发现,周、秦、汉、唐时期,关中的粮食在秦以前基本自给,两汉、魏晋以后依赖关东趋于明显,隋唐时期关中粮食所需则自产自给和漕运并重。这一演变过程,与关中自然灾害的发生状况有着紧密联系。随着西汉以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类垦殖活动的日益加剧,关中地区水旱灾害发生频繁,对粮食安全产生了严重影响。期间的中央政府不断采取扩大农业垦殖、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漕运等手段,以解决京师用粮。  相似文献   

18.
陕北春季人工增雨的天气类型和催化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查1981~1990年4~6月高空、地面天气图分析资料,得出春季降水性层状云系产生的环流特征,主要有西风槽、低涡切变线、河套锢囚锋三大类五种分型.西风槽类层状云系面积较大,低涡切变线类次之。经向环流比纬向环流下的云系范围大.不同天气类型的降水持续时间和降水强度不同.以上天气类型是人工降水的有利天气.  相似文献   

19.
陕北植被变化遥感监测及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智辉  罗琳  苏锋  李新亚 《气象科技》2007,35(2):282-285
陕北北部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占全河的38%。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后,退耕还林草面积达9617.2 km2。利用1998-2004年NOAA卫星遥感资料,计算陕北北部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发现陕北植被指数增幅在50%-200%之间,其中吴旗县增幅最大。对延安北部及榆林市1998-2004年降水量资料分析,得出植被指数增加是退耕还林草工程初见成效,不是由于降水变化引起的。利用1980-2004年吴旗县气象站观测的降水量和水文站所测径流量进行时间序列相关分析、典型年对比分析,得出该县植被变化对年径流量产生了影响,年径流量和泥沙量减少近一半,对保持水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陕北苹果适宜区基地县北扩的气候论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全国苹果气候生态因子评分标准,用近30a气候资料对陕北苹果生长气候适宜性综合评判,修订了陕北苹果适宜栽培北界,并对新增的优质、适宜区县苹果生长气候优劣条件进行评述,提出有针对性的生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