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Kepp.  JD 何葵 《世界地质》1991,10(1):78-79
环大西洋显生宙造山带内前中生代地体已经由IGcP第233项工作组成员收集了一张二叠纪复原再造图上,即一个封闭的大西洋。最初提出在环太平洋造山带应用地体概念需要对环大西洋造山带的概念作某些修改。因而,地体重新定义为这样的一种地区,其内部地质特点具有连续性(包括地层、生物群、构造、变质作用、火成岩、成矿作用、地球物理特点及古地磁记录),它被断层或代表海沟杂岩的混杂岩,或一条隐地缝合线所圈定,穿过这种界限,相邻地体(1)具有用相变不能解释的一些截然不同的地质记录(外来地体);或(2)可以具有类似的地质记录(近源地体),只有根据代表叠生大洋岩石圈的地体边界的存在才能识别它们。地体可以依据年龄和构造背景划分:原地叠瓦状基底/冒地斜、陆隆、大洋岩石圈、大洋岩系、岩浆弧杂岩、弧缘盆地、海沟杂岩、断裂(disruptes)地体(构造混杂岩)、原岩不明的变质岩、源地不明  相似文献   

2.
中生代增生楔地体在其大洋与大陆边缘源岩石的年代和岩性,在泥砾混杂堆积与混杂岩基质的年代以及在构造特点诸方面都有差别。它们的分布及其与岩浆岩弧的可能关系、对古动物、古植物残迹的古地理分析、对碰撞变形作用及区域构造分带的分析等都是确定中生代增生方式的基础。 Tukuringra-Dzhagdinsk(TD),Galamak(GL)和Ulbansk(UL)地体都是增生楔,它们是由古生代至中侏罗世向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俯冲作用产生的。俯冲作用的消失是由  相似文献   

3.
滇西广泛分布前侏罗纪变质岩。由于该带地质构造复杂,矿产丰富,特别是在80年代,哀牢山带和澜沧江带相继发现蓝片岩(段新华和赵鸿,1981;周维全,1982),更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关注。“川滇西部特提斯岩石圈构造演化”研究运用现代变质地质学的观点,将变质建造、变质作用条件、变质变形历史和同位素年代学、区域构造和大地构造相结合,探讨滇西三江地区前中生代变质岩与特提斯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关系,把该区变质岩的研究提到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4.
Ieco.  JP 曲玮 《世界地质》1991,10(1):81-83
西非克拉通因其地体增生始于晚元古代直至晚古生代而引人注目。克拉通可能形成于约3000Ma,是太古代时期发育的一个相当宽广、古老地盾的二部分。Eburnean(Bitrimian)构造热事件(约2200~1800Ma)形成了新的增生地体,大陆序列的沉积与含叠层石碳酸盐岩的发育在约1000至700Ma交替进行。在约800~700Mn原始地盾解体过程中,西非克拉通以案时方式完全个体化(包括南美San Lurs地盾),其残留部分被大洋域所围绕。它的裂开边缘的行为相当于一个威尔逊型旋回的被动边缘,这一旋回在约680~600Ma之间通过与其它解体碎片的连续碰撞而结束,从而产生了克拉通周围的大洋、岛弧和陆缘地体的增生。这些碰撞和增生非常明显:(1)在北部(摩洛哥的Anti-Atlao)约680Ma(Leblanc,1980),呈东西走向;(2)在东部约600Ma沿南北走向的Pharusion和Dahomeyian造山带(向南延伸至San Luis克拉通周围的巴西造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的成因与地壳增生   总被引:87,自引:54,他引:87  
吴福元  孙德有 《岩石学报》1999,15(2):181-189
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极为发育,特别是中生代印支—燕山期岩体分布面积巨大,可称之为巨型花岗岩省。其主要的成因类型是I-分异型和A-型,而S-型花岗岩极为少见。区域地质分析表明,这些花岗岩的主体是在古亚洲域洋壳消失后形成的,其成因与由大量板块俯冲而导致的区域深部热异常或地幔柱有关。从地球化学特点上看,这些花岗岩主要表现为低的初始锶(ISr≈0.705)和高初始钕(εNd(t)>0,显示其形成与地幔关系密切。对其年轻的钕模式年龄(tDM<1000Ma)的分析表明,地质历史上的新元古代-显生宙也是地壳增生的重要时期;同时,垂向增生也是地壳生长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7.
8.
东昆仑造山带前陆盆地的叠加褶皱及其变形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东昆仑造山带的三叠纪洪水川群复理石岩系中,发育着两组斜歪-倒转褶皱:一组轴迹方向为北西向,与造山带主体构造线近一致;另一组为新发现的北东向,与造山带主体构造线近垂直,形成叠加褶皱.每一组褶皱均是压扁、纯剪切、纯剪切+简单剪切三种变形机制的产物.北西向褶皱轴面的南西倒和北东向褶皱轴面的北西倒,与国内外典型的前陆盆地中的褶皱形态不尽相同,反映了动力基础是板块碰撞之后的近于垂直的北东及北西方向挤压应力相继作用下形成的叠加褶皱.北东向褶皱的发现,揭示了造山带中构造应力场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胡朝元 《地质论评》1958,18(4):281-289
一、前言中国地质有很多特点,这些特点引起很多地质学家们的注意和争论,看法的分歧也就反映在各区地质名称上的极不统一,例如很多人谈鄂尔多斯地台,山西地台,四川地台,准噶尔地台……,但这些地告如何理解?它们与世界上其他地台是否相似?另一些人则谈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陕北盆地……这些盆地又怎样理解?它指现代地形上的或是地史上  相似文献   

10.
东昆仑造山带前陆盆地的叠加褶皱及其变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光久  拜永山 《地球科学》1999,24(2):125-128
在东昆仑造山带的叠纪洪水群复理石岩系中,发育着两组斜歪-倒转褶皱一 轴 方向为北西向,与造山眩本构造经近一致;另一组为发现的北东向,与造山带主体构造经近垂直,形成叠加褶皱每一组褶皱均压扁、纯剪切、纯剪切+简单剪切三种变形机制的产物,北西 褶皱轴面的南西倒和北东向褶皱轴面的北西倒,与国内外典型的前陆盆地中的褶皱形态不尽相同,反映了动力基础是板块碰撞之后的近于垂直的北东及北西方向抗日挤压应力相继作用下  相似文献   

11.
那丹哈达地体与东亚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中国黑龙江省境内的那丹哈达地体属于侏罗纪裂解的地体,主要由石炭、二叠纪灰岩和绿片岩、三叠纪层状燧石以及中侏罗世的硅质页岩组成。它们都被包裹在较年轻(晚侏罗世-白垩纪的)碎屑岩中。该地体的地层古生物、岩石以及构造特征完全与日本列岛的美浓地体相同。在日本海形成之前,两个地体曾与西锡霍特阿林地体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超地体。与那丹哈达地体和美浓地体十分类似的构造地层地体在琉球岛弧,菲律宾以及婆罗洲也能找到。三叠纪中国大陆拚贴作用完成之后,所有这些地体在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期间沿着亚洲大陆东缘组成了一个增生杂岩带。  相似文献   

12.
河北北部及辽宁西部一帶,前热河山地区域,中生代地层及火山活动甚为发育。东部义县、北票、阜新、黑山一帶,为我国东北著名产煤区域;中部朝阳、凌源、建昌、平泉等地,为广大油頁岩分布地帶。此等地区过去會經中外地质学者多次調查研究,并有  相似文献   

13.
引言近年来,北美克迪勒拉是通过分离的构造地层地体增生而形成的这一认识已经得到可资利用的新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古生物资料的支持(Jones等,1981;Jonts等,1983;Coney等,1980;Davis等,1978;Balke等,1983)。同样的增生过程似乎也影响了环太平洋边缘的大部分地区。为了探讨这一假说,我们已经编制了初步的环太平洋地体图。本文的目的是回顾Coney等(1980)和Jones等(1983)所提出的地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澳洲大陆向海洋方向的生长是现今保存在新英格兰造山带的地体逐渐增生的结果。这个造山带是众多以断层为界的构造地层地体的拼贴,其中包括火山弧(大陆边缘火山弧和洋内岛屿火山弧)、前弧盆地和俯冲杂岩。其主体属中晚古生代时期。在每一地体向澳洲大陆边缘增生期间或期后,都有横推断层作用造成某些地体解体成一系列不连续的构造岩块。含有各种外来岩块且以蛇纹岩为基质的混杂岩带标志着主要地体缝合线的存在。这些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大陆是由地体增生引起大陆生长的一个最好实例。该区内有外来地体的复杂组合,它们是在晚古生代和新生代归并和增生的。地层学、沉积学、古生物地理学和古地磁证据表明多数(也许全部)东南亚地体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起源于冈瓦纳大陆。地体缝合线的标志有大规模走向滑移断层和狭窄活动带,后者包括有蛇绿岩、混杂岩和增生杂岩。该  相似文献   

16.
经过对近年的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总结,认为松潘-甘孜造山带西部碰撞结合带在古生代以后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即晚三叠世的岛弧盆收缩期,侏罗纪至白垩纪的碰撞造山期,新生代的陆内走滑、推覆改造和高原隆升期.晚三叠世俯冲碰撞作用强烈,形成了一系列火山弧和火山岩浆弧;侏罗纪至白垩纪发生的俯冲碰撞造山,形成了以弧-陆碰撞造山为主,并有弧一弧碰撞造山、弧后挤压造山等多种形式的、复杂的复合造山带;在古近纪、新近纪经历强烈的走滑、推覆改造活动;在第四纪由于高原隆升形成了现今的新生代山脉.  相似文献   

17.
斯堪的那维亚,Sualbard及东格陵兰地区加里东造山带呈正北方向构造就位,其位置远离环大西洋地区古生代造山带之主要组合。把这些造山带组合相分开的主要原因是泥盆纪造山活动的发生。本文重点讨论斯堪的那维亚和Sualbard地区加里东带的地体特征及其增生历史。 Sualbard地区,地台型石炭纪及更年轻的岩石上覆于褶皱了的晚志留纪到中泥盆世老红色砂岩(ORS)地层之上,老的岩石其变形则相对强一些。前ORS残余出露于Svalbard北东、北西及南西等三个彼此相分开的地区。北部地区被一条大的高角度断层及一个ORS地堑所分开,而西部地区则被一个火断层分开。晚奥陶到志留纪重要的构  相似文献   

18.
大别造山带北部的中生代火山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杜建国  张鹏 《现代地质》1999,13(1):57-65
大别造山带北部的北淮阳中生代火山喷发岩带形成于后造山阶段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可以划分为2个独立的火山旋回,分别对应于高钾钙碱性系列(HKCA)和钾玄岩系列(SHO),从岩石构造组合和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提供的约束条件分析,前者形成于晚侏罗世的陆内挤压环境,造山带是有“山根”的增厚陆壳,而早白垩世钾玄岩系列岩石的出现表征着造山带已发生“去根”作用,北淮阳处于陆壳减薄的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19.
郝用威 《地质通报》1990,(2):147-156
本文根据黄陵地体、神农架地体和武当地体在沉积建造、岩石组合、变质作用、岩浆活动特点,现有同位素地质年龄及古地磁资料,进行了详细分析与区域性对比。并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上述三个地体从元古代到中生代时期,在中国二个古板块运移过程中,它们发生离散和拼合的演化历史。还指出本区的地震活动带的分布,是受地体之间的沉陷带或地体内部深断裂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东北亚是由古生代中期至早中生代时期的大陆碰撞及其后晚中生代时期沿太平洋边缘出现的地体增生与左行走滑断层作用共同形成的。西伯利亚、中朝与扬子陆块的碰撞时代尚有争议;一些地质学家基于古地磁资料与生物古地理资料认为中朝陆块与扬子陆块是在早中生代时期沿秦岭缝合带碰撞对接的,而其他地质学家更趋向于中晚古生代碰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