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山西饮用天然矿泉水开发的战略思考韩凤财(山西省地质矿产局环境地质总站)1山西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处于华北地台腹地的山西,受其特有的区域地质构造和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的控制,蕴藏着丰富的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自1987年开展全省饮用天然矿泉水普查与对口勘察评价...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的基本特征与形成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属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之一,产地多,但类型较为单一。在已通过鉴定的74处矿泉水中,以偏硅酸锶型天然矿泉水最为普遍,占矿泉水总数的76%,次有溴碘型天然矿泉水,开发条件优越,开发前景良好,其形成和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本文试图通过矿泉水赋存的地质环境、水化学特征和形成条件等的综合分析,进而划分饮用天然矿泉水的成因类型.并在勘查研究和开发利用方面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8537-87)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PotableNaturalMineralWater)1主题内容与适应范围1.1本标准规定了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开发利用依据和水质、产品的要求。1.2本标准适用于所有的饮用天然矿泉水及其瓶装...  相似文献   

4.
矿泉水赋存于晋中盆地边山断裂带中,含水介质为二叠系砂页岩。1992年12月经山西省地质矿产局和地质矿产部组织鉴定,符合《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GB8537-87),属锌-锶重碳酸-钠钙型矿泉水。  相似文献   

5.
河北饮用天然矿泉水基本特征与形成机理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北省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广布,储量丰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8537-87)饮用天然矿泉水指标要求,截止1994年底经省级、国家级评审或批准的饮用天然矿泉水158处,有H_2SiO_3.Sr型,H_2SiO_3型,Sr型,I·Sr型,Br·Sr·H_2SiO_3型及Li·I·Sr·H_2SiO_3型等8种类型。根据其特征,分析研究了河北省饮用天然矿泉水形成的宏观地质背景和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王村矿泉水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碎屑岩裂隙水的混合水。它受深循环远源补给。矿泉水的动态稳定、水质优良、口感纯正,属锶—偏硅酸饮用天然矿泉水,是山西较好的饮用矿泉水源之一,有良好的开发前景。稷山南阳矿泉水是一个含锶—锌—偏硅酸等多种微量元素的重碳酸硫酸钠型饮用天然矿泉水。该矿泉水处于侯马断陷盆地内次一级断裂的复合部位,赋存于中更新统中下部的中细砂层中。水量丰富,涌水量可达800m ̄3/d。此矿泉水动态稳定,口感纯正,产地环境优美,无任何污染。自1988年发现,1989年开发利用至今,该矿泉水、矿泉饮料畅销不衰,是一处具有发展远景的优质矿泉水。  相似文献   

7.
盂县方山饮用矿泉水于1993年5月经山西省饮用天然矿泉水技术评审组审查鉴定符合《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达标组分为Sr(1.10mg/L)。可定名为低钠锶矿泉水。矿泉水出露于方山北侧,山间谷地的二叠系山西组砂岩中,谷地之南为方山森林公园。开发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8.
马国明 《江苏地质》2020,44(3):312-317
皖南黄山地区多处区域赋存有丰富的天然矿泉水资源,类型多为重碳酸钙型含偏硅酸矿泉水。该地区的矿泉水资源分布与岩浆岩体的分布密切相关,且主要与印支期(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形成的花岗闪长岩有关,在花岗闪长岩分布区普遍赋存含偏硅酸饮用天然矿泉水。研究区矿泉水受断裂构造控制,赋存于花岗闪长岩的构造裂隙、节理裂隙和风化网状裂隙中,系地下水在深循环过程中经较充分的水岩作用而形成。分析研究该地区矿泉水资源的分布和成因,对其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题为饮用天然矿泉水。碳酸矿泉水,硅酸矿泉水,锶矿泉水是我国饮用天然矿泉水的主要类型,约占全国已发现矿泉水的95%。矿泉水主要生产国及消费国都在欧洲。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的矿泉水的产量也在大幅度增长。而我国矿泉水产量近年也以较大的速度增长,但只有名牌产品才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21,(2)
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非常丰富,且类型多样。本文对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进行采集检测工作。根据水质检测结果及其分布,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温变幅较大,变化于13.0℃~52.9℃之间,平均为22.2℃; pH值介于7.0~8.1之间,平均为7.4,总体呈中性水。Piper三线图显示其水化学类型以HCO3(SO4)-Ca(Mg)为主。数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阴阳离子的变异系数较大,反映出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地下水化学组份形成与演化的因素相对复杂。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类型分析得出,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以单一锶型为主,二元复合型和多元复合型饮用天然矿泉水相对较少;饮用天然矿泉水锶含量等值线图显示,锶高值区主要分布于遵义市绥阳县和安顺市黔西县,而在黔东南州全区、贵阳市南部地区以及毕节市-六盘水市西部地区饮用天然矿泉水锶含量较低,未达锶型矿泉水限值。通过对全省饮用天然矿泉水锶含量等值线图的分析,探讨了贵州省锶型饮用天然矿泉水分布规律,为揭示全省锶型饮用天然矿泉水的成因规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非常丰富,且水质优良,本文对贵州省岩溶地区饮用天然矿泉水进行了系统的水样采集、水质化验等工作。检测结果显示,贵州省岩溶区饮用天然矿泉水pH值7. 0~8. 1,为中性水;溶解性总固体(TDS)含量介于160. 64~925. 10 mg/L之间,平均含量为369. 70 mg/L,属淡水;总硬度(以CaCO_3计) 136. 8~740. 6 mg/L,平均硬度为293. 0 mg/L,属微硬-硬水;有益元素锶含量介于0. 11~6. 91 mg/L之间,平均含量为1. 28 mg/L,总体上,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属中性微硬-硬富锶型淡水。Piper三线图显示其水化学类型以HCO~(3-)-Ca~(2+)(Mg~(2+))为主。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多种地球化学图解分析,旨在剖析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水化学特征,探讨其宏量组分来源。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Gibbs图解显示,其水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淋滤作用,部分受大气降雨影响较明显; Mg/Na-Ca/Na图解投点均落于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之间,且明显偏向于碳酸盐岩,指示其主要受控于碳酸盐岩的溶滤作用;HCO~(3-)-(Mg~(2+)/Ca~(2+))图解投点主要集中在方解石和白云石过渡区域,显示其主要来源于方解石的溶解,白云石溶解亦有一定贡献。通过宏量组分来源相关分析,对贵州省岩溶地区饮用天然矿泉水成因规律的认识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沁县七星泉(后泉)饮用天然矿泉水是山西发现最早的天然矿泉水之一。1987年11月经国家级鉴定为低钠、低矿化度、锶重碳酸-钙镁型饮用天然矿泉水。可作为瓶装天然矿泉水及矿泉饮料用水予以开发。  相似文献   

13.
淄博市淄川区饮用天然矿泉水按照含水层性质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和岩浆岩类构造裂隙水3大类。区内29眼井泉监测点饮用天然矿泉水检测结果显示,研究区存在锶型、锂型和锶锂复合型3种类型矿泉水。从水岩作用角度分析了矿泉水中锶和锂的来源,认为研究区广泛分布寒武纪碳酸盐岩,石灰岩尤其是鲕状灰岩中丰富的锶元素,是锶矿泉水形成主要的物源条件之一;地下水沿灰岩裂隙岩溶运动为矿泉水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水动力条件;研究区腐殖质经低矿化近中性的大气降水淋滤后,形成富含腐殖酸的偏酸性溶液入渗地下,对地下岩层产生溶解、溶滤作用,随着溶解过程的进行,岩石中的锶元素大量进入地下水中。  相似文献   

14.
承德市中关饮用天然矿泉水赋存于侏罗系张家口组地层中,在导水断层作用下,上升补给浅层地下水。该泉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经省、部级鉴定,属低钠、低矿化度锶矿泉水。  相似文献   

15.
沁水柿庄饮用天然矿泉水出露于柿在村北端氏小河的一级阶地上。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砂页岩是其主要含水段。经系统监测及理化检验,水位、水量、水质动态稳定,属低钠、低矿化度锶矿泉水。泉区自然环境良好,无工业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及矿泉水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适用于饮用天然矿泉水的3种趋势评价方法,即矿泉水再生量法、黑箱法和统计法。重点介绍前两种方法。同时对3种方法的应用条件和实用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河 北 省 蔚 县地 热 属 断 陷沉 积 盆 地 传导 型 中 低 温地 热 资 源 ,具 备 了 盖 层 、热 储 、热 源 以 及 传 热 通 道 等 地 热 系 统的 重要 条 件。 经勘 探 证实 ,该 区地 下 热水 微量 元 素锶 与偏 硅 酸含 量两 项 有益 微量 元 素含 量指 标 均达 到 了国 家 饮 用 天然 矿泉 水 标准 中的 相 关指 标,且水 资 源丰 富、埋藏 浅,有利 于 开发 利用 。  相似文献   

18.
太谷大佛山矿泉水为锶—偏硅酸重碳酸—钙钠镁型低矿化度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它形成于三叠系铜川组砂岩地层中。开发环境优越。  相似文献   

19.
南沟矿泉水自沁水盆地三叠系二马营组砂页岩中溢出,自流量4L/s,水中含锂0.423mg/L,锶0.450mg/L。1992年2月经山西省矿产储量委员会鉴定属锂—锶重碳酸—钙型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泉区自然环境好,无工业污染,是优良的矿泉水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