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近两年大口径闪烁仪(Large Aperture Scintillometer)LAS观测资料的分析,揭示了乐至县丘陵地区感热通量的气候变化特点,并探讨了感热能量与其它气象要素的关系.初步分析了当地陆气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0—2001年在四川盆地中部乐至县进行的大口径闪烁仪(Large Aperture Scintillometer)外场观测和气象站观测获得的资料,用梯度法和Bruin法分别计算了丘陵地区表征地气相互作用的重要物理量——地表感热通量,并对两种结果(月平均)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利用LAS的观测结果对丘陵地区地表感热通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首次揭示了四川盆地丘陵地区地气相互作用的一些新事实。这些结果对深化不同类型区地气相互作用的认识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气候分析预测、气候数值模式中考虑地气相互作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丘陵地区地气相互作用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0-2001年在四川盆地中部乐至县进行的大口径闪烁仪(Large Aperture Scintillometer)外场观测和气象站观测获得的资料,用梯度法和Bruin法分别计算了丘陵地区表征地气相互作用的重要物理量--地表感热通量,并对两种结果(月平均)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利用LAS的观测结果对丘陵地区地表感热通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首次揭示了四川盆地丘陵地区地气相互作用的一些新事实.这些结果对深化不同类型区地气相互作用的认识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气候分析预测、气候数值模式中考虑地气相互作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0~2007年四川省乐至县大口径闪烁仪(Large Aperture Scintillometer,LAS)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降水日与非降水日、干旱日与非干旱日地表热量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非降水日显热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13:00左右,降水日显热通量的日变化受降水影响,降水使显热通量减小;非降水日的月平均显热通量有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8月,最小值在1月;降水日也有2个明显的月平均显热通量峰值,它们是4月和7月,12月最小;夏秋交替的9月非降水日与降水日的显热通量差异最大;干旱日和非干旱日的显热通量都是1月最小,干旱日8月显热通量最大,非干旱日是4月最大;6~10月干旱与非干旱日的显热通量具有明显差异;干旱越严重的月份,月平均显热通量越偏大;相同时次的显热通量平均值,干旱日较非干旱日的明显偏大。  相似文献   

5.
大口径闪烁仪及其在地表能量平衡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LAS仪器的测量原理及数据处理方法, 并利用中荷合作项目CEWBMS中获得的河南郑州LAS测站2000年的观测资料, 同时结合其它辅助资料, 对观测点附近地区的能量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由LAS测值得到的显热通量值, 以及结合净辐射资料间接得到的潜热通量值, 合理地反映出了当地能量平衡状况的季节变化, 显示出一年之中当地大部分的净辐射能用于潜热通量的释放。其数据结果所表征的当地下垫面干湿程度的变化与同期的降水及土壤相对湿度相比, 表现出了相当好的一致性, 这为拓展LAS在局地地表能量平衡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6.
荒漠化遥感监测与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内外遥感技术在荒漠化监测与评价中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对荒漠化及其动态变化遥感监测方法进行了总结,数字图像处理将成为区域土壤荒漠化遥感监测的主要手段。土地及生态环境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应将遥感和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最新成果运用到荒漠化监测与评价中,对荒漠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再深入研究.统一出一套完全切实有效的体系,以利于各地区荒漠化评价结果的对照比较。  相似文献   

7.
冯锐 《辽宁气象》2002,(4):26-27
通过对NOAA/AVHRR遥感图像数据的地物光谱特征和水体信息的分析,结合水体光谱和空间特征,确定洪涝淹没范围的自动提取模型。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植被指数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丽  刘青 《贵州气象》1997,21(5):26-31
1引言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位于东经103°30'至109°35',北纬24°37'至29°13'之间,全省面积17.6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低纬高原山区。境内岩溶地貌发育强烈,丘陵起伏,槽谷纵横,高原和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87%,丘陵占10%,河谷坝地仅占3%,面积超过万亩的大坝不足20个,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和西南部的遵义、安顺、铜仁和兴义地区,是省内耕地集中,农业发达的地区。主要山脉多作东北一西南走向,是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北部大娄山为贵州高原的北界;东北部有武陵山,其主峰梵净山,海拨2572m;西部乌蒙山脉地势…  相似文献   

9.
用遥感监测土壤水分数据和实测数据或相近年代相同物候期实测数据相对比,0~10cm深土壤水分遥感监测的精度一般都超过80%,有的超过90%,遥感监测土壤水分等级图与土壤水分垂直分布规律相吻合,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模型与服务系统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周咏梅  王江山 《气象》1996,22(12):24-26
介绍了利用气象卫星AVHRR资料对青海省冬春季积雪进行监测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积雪遥感监测系统的建立,确定积雪范围,计算积雪面积和深度,提供积雪分布图和雪情分析报告,为防为抗灾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水库调配、统筹兼顾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对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环境改善及生态系统稳定意义重大。阿克苏河作为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态输水的最大补给源,其流域内的水库在维护塔里木河下游农业和生态安全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EOS/MODIS卫星遥感数据,建立了长时序的水库面积遥感监测数据库,分析了2009—2020 年阿克苏河流域内的三个主要大型平原水库水域面积的动态变化,探究水库面积的年内和年际变化规律,结合人类活动和气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阿克苏河流域3 座平原水库年内面积总体呈现“前高-中低-后高”的走势,由减少趋势向增多趋势转变的时间“拐点”出现在8 月,主要与当地农业灌溉用水密切相关;同一水库月内面积变化较大,因用水需求较大,月最小面积在3—7 月变化剧烈;上游水库面积年际间逐年减少,胜利水库面积总体逐年增加;耕地面积的扩充尤其是水浇地的增加,增大了用水需求,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的竞争性用水需求加大;蒸发对平原水库有影响作用,使得水库周边局地湿度增加,局地生态改善。  相似文献   

12.
低空风切变是影响飞机起飞和进场着陆阶段的一个危险因素,它严重危害航空活动的安全。同时,它具有时间短、尺度小、强度大的特点,随之带来了探测难、预报难、飞行难等一系列问题,是一个不易解决的航空气象难题。本文试图从纯理论的角度探讨一下风切变是如何影响飞行活动的,从而为低空风切变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低空风切变对飞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虎道 《四川气象》2001,21(3):20-21
低空风切变是影响飞机起飞和进场着陆阶段的一个危险因素,它严重危害航空活动的安全。同时,它具有时间短、尺度小、强度大的特点,随之带来了探测难、预报难、飞行难等一系列问题,是一个不易解决的航空气象难题。本文试图从纯理论的角度探讨一下风切变是如何影响飞行活动的,从而为低空风切变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植物物候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遥感监测方法的植物物候研究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通过对植物物候生长季概念的遥感界定,归纳总结了物候监测的基本原理、遥感数据源以及4种常用的遥感监测方法,并指出各种遥感监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遥感监测技术为支撑,对地区、大洲和全球尺度上物候与气候关系的研究、物候与人类行为关系的研究进行了阐述,指出植物物候的变化常常是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针对当前物候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探讨了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充分发挥卫星遥感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该文以2020年遵义市正安县汛期发生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为研究个例,通过卫星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的遥感影像反演,识别强降水影响区域,分级标识灾害风险,探索山区的三个叫应,以期发挥卫星遥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为防汛救灾和流域的上下游联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山区防汛指挥调度,既要关注强降雨区域,也要考虑河流走向、上下游降水增叠效应,尤其是对于高大山脉前海拔高差明显区域的地表径流汇流增强作用,应加强判断联动叫应;(2)降雨量大小和地表水体增加量、存在的灾害风险隐患未必成正比,防汛工作不能一味只根据降雨量大小来做出灾害防范决定;(3)该案例作为一次天气过程造成影响的试点分析,为进一步探索对应关系提供参考基础,叫应关系的最终确立需要更多天气过程案例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对正安县洪涝灾害防御决策指挥具有重要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卫星遥感资料在森林火灾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 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近几年,由于气候干旱和火灾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气象卫星监测林火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卫星资料在森林保护工作中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介绍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同时,旨在拓宽思路,为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的建设提供更完善的卫星遥感应用服务。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气象卫星红外遥感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微波探测信息,对2008年7月22日发生在淮河流域的一次暴雨强对流性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了解两种探测结果间存在的异同点。结果表明:虽然气象卫星在时空分辨率上不如天气雷达直观,但从卫星云图上可以观测到在雷达回波图中无法分析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且通过Tir=Twv线所处位置的分析,能够了解对流系统的发展趋势。而从高时空分辨率的雷达回波强度分布以及径向速度中,则可以清晰地观测到系统的小尺度变化特征以及不同高度的径向速度特征。综合两种探测信息可以相互弥补不足,了解到更多的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8.
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与预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病虫害作为严重的生物灾害已危及到世界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病虫害对我国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日益加剧,植保部门目前使用的测报和防控方式无法满足大范围的精准、高效、绿色科学防控需求.因此,建立基于遥感手段的高效、无损的大面积病虫害监测预测方法,将提升我国大面积作物病虫害的监测和测报精度与防控水平,有利于减少农药施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出现的多种形式的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为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和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对相关技术方法进行综述,本文从多尺度下的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与预测机理、监测方法、预测预报方法、典型模型与应用等方面阐述了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和预测预报研究进展,并探讨了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建议通过建立全国尺度的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预测系统,构建作物病虫害绿色智能防控体系,实现病虫害大面积、快速的监测、预测预报和精准、高效、绿色科学防控.  相似文献   

19.
植被指数差异在干旱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1、2002年春季降水和土壤墒情及NOAA/AVHRR气象卫星资料,分析了不同年的植被指数差异与同期降水量和土壤相对湿度差异的关系,结果表明,年际间植被指数的差异可以明显地反映作物受早程度的差异,此方法可以用来定性地分析年际间的干旱程度和受早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