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1690年以来全球非偶极子磁场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J Bloxham和A Jackson地磁场模型,计算和分析了1690-1990年期间非偶极子磁异常的变化特片。结构表明,1690年以来一直存在的变化磁异常有7个,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的磁异常有3个,它们是1830年以后出现的北太平洋负磁异常、1850年以后出现的东南太平洋负磁异常和1690-1900年期间在南太平洋地区出现的负磁异常。各个磁异常的强度和中心位置随时间变化,变化趋势各不相同。与根据IGRF模型计算的20世纪的磁异常变化比较,除非洲负磁异常外,两种模型得出的其它磁异常在同一时段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应用五点剩余曲线法对玉溪深井高精度地温日均值进行分析,在异常结束后两个月内对应300km内M≥5.0和600km内M≥6.7地震,且异常幅度与震级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显示出明显的临震前兆特征。  相似文献   

3.
山西中南部流体前兆异常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6月前后,山西中南部出现了6项以流体为代表且具有短临性质的前兆异常。调查结果表明,异常中属人为干扰的有2项,占异常总数的33%,信度较低的异常有1项,占异常总数的17%,反映区域应力场活动的异常有3项,占异常总数的50%。根据以往震例及异常变化特征分析认为,1a内在山西中南部有发生5.0级左右地震的背景。  相似文献   

4.
缅甸7级地震的远场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平  沈斌 《地震研究》1994,17(2):120-129
本文分析了1991-1992年云南西部缅甸境内4次Ms≥6.8级地震中,距震中300-800公里的云南地震台站测到的前兆异常。研究认为,这些异常具有中期和短临异常性质,并具有异常时间同步,中期异常向短斯阶段过渡,特征清楚等特点。作者将距震中300-800公里内的异常变化与多次7级地震震例中震源区的异常进行比较,发现其异常形态及中期异常向短期阶段转折的特征甚为相似,因而认为这些异常是地震前兆。最后对  相似文献   

5.
证实了特大地震主要发生在具有很大海沟平行向负重力异常(TPGA)区,而具有很大海沟平行向正重力异常的地区其地震活动很少。这些观测资料显示,在至少100万年时间尺度内,在给定的消减带内孕震特性的空间变化与前弧地质构造存在稳定联系。笔者观测到的这种相关性与这样一个模型一致,即前弧地质构造中的各种水平向地形异常、重力异常和孕震特性均受到板块边界空间变化的摩擦力特性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江苏及邻区地震时序的多重分形特征及其预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地震研究》2002,25(3):257-261
研究了江苏及邻区1970年以来5.5级以上地震的多重分形特征,着重用推广GP法研究了地震前后多重分形的广义维数谱Dq和奇异性谱f(a)。研究结果表明:所有震例的广义维数谱和奇异性谱均经历了远离地震时,异常出现时和异常消失时的三个特征变化阶段,异常出现的时间在震前半年至一年半内;多数震例异常在震前几个月内回返恢复,少数在震后数个月内恢复。上述结果说明利用地震时序的多重分形特征对于该地区半年至一年尺度的中强地震预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苍山5.2级地震的地形变特征及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杰  冯志军 《地震》1997,17(4):417-424
运用新方法对苍山地震前后的形变资料进行了异常识别,重点分析形变异常的变化特征及机制。结果显示;(1)苍山地震是大面积应力积累、调整的结果;(2)以外围区100-200km中短及短期异常为主,而震中100km内的近源区异常并不显著;(3)进入短期的异常标志是中短期异常出现转折或反向。  相似文献   

8.
杨杰英 《高原地震》2002,14(4):36-41
对2000年1月15日姚安6.5级地震前后云南水汞异常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9个观测台站中,地震前有1个观测台站的水汞出现中期趋势异常,1个台站的水汞出现远震异常,4个台站的水汞出现短期异常,1个台站的水汞出现临震异常。地震前3个月内,水汞短期异常有活跃,平静的过程,在平静中(仅1个台站出现临震异常)发生姚安6.5级地震。姚安地震发生在距出现远震异常的水汞观测台站70km的地方。出现远震异常的水汞观测台站附近,可能是未来强震的发震地区。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均衡重力异常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重力异常图等有关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均衡重力异常的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地壳新构造运动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原内各块体的均衡状太民并不均一,而且异常幅值大小与地壳的相对隆起或沉程度相关;(2)高原均衡异常同强地震分布有较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朱航 《四川地震》2002,(4):19-21
在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特大震发生前数日内。攀枝花仁和地震台钻孔应变测值与应变仪钻孔内的水位测值出现大幅临震异常。叙述了对异常的发现,判断与地震预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油田放射性异常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地表放射性异常与地下油气藏的关系,在4种类型的9个油气藏上收集了310口井的测井数据,同时在5个油气藏上进行了地面放射性测量.上述资料证实,异常从油层到地表具有延续性,在同一油层上方放射性异常随测点与油层距离加大而减弱,复合式油气藏各油层异常独立存在,不同类型油藏异常总体形态相似,异常幅值与油藏圈闭条件有关.这些为油气物质垂向运移及放射性异常深部形成机制提供了直接证据.在此基础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油田放射性异常物质来源主要是生油岩的观点和油气盆地内流体微运移循环的设想,建立了油田放射性异常综合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献[1](“区域-时间-长度算法”)的研究成果,利用改进的RTL算法在较大范围内对华北地区35次震例开展RTL空间扫描研究。结果显示,24次震例主震前3个月内在覆盖主震的区域、或在主震周围但与之相距较近的区域(两之间距离小于1。,大多数在0.5。以下),有明显的RTL异常显示,据此可粗略判定未来可能的主震位置。3次震例在震前4~12个月内震中区有RTL异常,但震前3个月内震中区异常消失,异常迁移至主震震中外围。8次震例震前1年内震中附近区域没有RTL异常显示。从比例来看,3个月内有短期RTL异常的震例占69%,1年内有中短期RTL异常显示的占77%,1年内无异常的占23%。研究结果还显示,少数震例在3个月的短期阶段尽管有覆盖未来主震的、较明显的RTL异常,但同时在研究区域内还存在另外的RTL异常区,这给地点判定带来困难。中最后给出实际工作中应用RTL方法进行地震短期预测的大致计算步骤及粗略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和ENSO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观测资料的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与ENSO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在E1Nino事件发生之前,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尤其是在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异常偏强,通过海一气相互作用它可能是E1Nino的一种重要激发机制.同时,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异常加强同东亚中高纬度地区30-60天振荡的加强和强东亚冬季风有关.另一方面,ENSO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也有重要影响,在E1Nino期间,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明显减弱;其结构明显趋于正压性.  相似文献   

14.
江宁台地电阻率异常震例的数学模型建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83年以来的十多年时间内发生的8次地震前,江宁台地电阻率均显示了重复形态较好且规律性较强的前兆异常。本文分析总结了江宁台地电阻率震例异常的规律,建立了起了异常震例的灰色模型GM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两种方法检验结果表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预测结果更接近实际震级。同时,充分研究单一台站的震例异常规律,有利于地震预报研究的深,可从特性的研究中找到共同性,促进地震综合预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曹刻  石绍先 《地震研究》2003,26(1):20-25
建立了Synthesis法前兆群体异常信息提取的数学模型。选取滇东地区1995-2000年9月间常用的20项前兆资料,研究中强地震前后Synthesis法前兆群体异常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Synthesis法前兆群体异常占时率为0.158,为小概率事件。地震对应率为5/6=0.83,虚报率为1/6=0.17,地震均是在异常结束后3个月之内发生,是对应概率很高的短期预报指标。成组异常出现均有成组地震对应,群体前兆“组异常”特征显著。处于计算前兆观测点中心的澄江地震前,异常幅度突出,预示了Synthesis值计算有利于提取近源短期异常。实际检验了Synthesis法在地震短期预报中的预报意义,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云南近期M≥5级地震前的地磁短临异常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云南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中强震前1个多月内,大多数地磁曲线都有较明显的加速上升或加速下降过程,笔用这些异常对其中的几次地震作了一定程度的预测。通过对这些地磁短临异常的分析,认为在云南M≥5级地震前,多台项地磁会出现准同步异常;在成组地震连发的过程中,地磁对后续地震的预测尤为有用,通常是第1个地震发生后,异常明显恢复,在下次地震发生前再次出现新异常,且异常可以多台同时、多次出现;地磁对时间预报的贡献较大,但在地点判断上相对困难,预报时地点必须参考其它预测项目。  相似文献   

17.
正负地震差值Se值在华东地震中期预报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反映应力调制作用的正负地震差值Se值对华东地区进行空间扫描。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华东陆地5级地震前1-3a会出现正负地震差值Se值异常,未来地震会发生在异常单元150km区域内或周边地区,而霍山地区出现Se值异常后,能较好的对应华东海域和陆地5级以上地震。因此,该方法在华东地区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8.
吉水温度微动态形成的水动力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鱼金子  车用太 《地震》1997,17(4):389-396
井水温度微动态观测越来越受到有关学者的关注,已成为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动态观测的主没项之一,观测结果表明,无论是水温的正常动态还是震前的异常动态的形成,用传统的热传导或对流机制难以给出合理解释。因此笔者根据观测到的事实、异常特征与同震效应等提出了水动力学机制,即含水层变形→含水层的内孔隙压力变化→井-含水层系统内水流变化→井水温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通过2001年施甸5级震群前地震学各项参数异常的动态追踪,研究了中强地震孕育、发生的中短—短临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云南地区出现b值、小震调制比、波速比等地震活动性参数异常以及中强地震的有规律迁移的中期异常背景上,出现了孕震区的频度、b值、应变加速等群体中短异常,以及云南省内的3、4级地震连续增频、3级日频次异常和显的3、4级地震平静的短临异常。特别是3、4级地震异常平静,标志了明显的临震信息,并初步探讨了中强地震连续发生中如何识别单个地震的震兆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井水温度微动态形成的水动力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井水温度微动态观测越来越受到有关学者的关注,已成为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动态观测的主测项之一。观测结果表明,无论是水温的正常动态还是震前的异常动态的形成,用传统的热传导或热对流机制难以给出合理解释。因此笔者根据观测到的事实、异常特征与同震效应等提出了水动力学机制,即含水层变形→含水层内孔隙压力变化→井-含水层系统内水流变化→井水温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