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鄞县ML3.9和ML4.7地震的震源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2月26日和1994年9月7日在浙江宁波鄞县发生了ML3.0和ML4.7地震。本文使用华东地区部分台站的地震记录资料给出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参数。其主要结果是:该区的主压应力方向约为北东60°;3.0级地震的破裂方向为SSW,破裂速度为2.7km/s,破裂尺度为0.39km;4.7级地震的破裂方向为NWW,破裂速度为2.3km/s,破裂尺度为0.41km。  相似文献   

2.
沿乌鲁木齐-库尔勒350余公里长的测线上完成了穿越天山的地震转换波野外观测,得出天山造山带的深部构造剖面图和壳内P,S波速度结构模型.天山的结晶地壳可分为4层,各层的速度分别是:Vp值为5.9,6.3,6.6,6.9km/s;Vs值为3.2,3.5,3.7,3.9km/s。上地幔顶部的波速:Vp值为8.10km/s。Vs值为4.6km/s。天山地区的地壳厚度为42-56km,中天山最厚,达到50-56km。地壳中部存在低速透镜体。探测结果表明,天山大地构造可分为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3个区,其地壳深部构造特征各不相同。用颤动构造理论来解释天山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较板块构造理论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1992年8月19日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苏撒孟尔盆地发生7.3级地震,主余震为6.7级。地震发生于北天山褶皱带内。震中烈度Ⅸ度。极震区内地震滑坡、崩塌呈EW向带状分布,并有地裂、泥砂喷发现象发生。主震和主余震的宏观震中区均产生地震断层陡坎。主震断层陡坎最高3.35m,陡坎总长度为1km,陡坎走向为N65°E~N80°E,主震断层以逆推为主,并兼有右旋扭动。地震断层自南向北逆冲的水平距离是2m左右。主余震断层陡坎长3km,走向N65°W,高75cm左右。探槽开挖证实,主余震断层产状为N72°W/192°∠10°,地震时由南向北逆冲的水平距离是1m。Ⅶ度以上等烈度线特征、地震地表破裂和震源机制解结果三者有关地震断错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4.
沿乌鲁木齐-库尔勒350余公里长的测线上完成了穿越天山的地震转换波野外观测,得出天山造山带的深部构造剖面图和壳内P,S波速度结构模型.天山的结晶地壳可分为4层,各层的速度分别是:Vp值为5.9,6.3,6.6,6.9km/s;Vs值为3.2,3.5,3.7,3.9km/s。上地幔顶部的波速:Vp值为8.10km/s。Vs值为4.6km/s。天山地区的地壳厚度为42-56km,中天山最厚,达到50-56km。地壳中部存在低速透镜体。探测结果表明,天山大地构造可分为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3个区,其地壳深部构造特征各不相同。用颤动构造理论来解释天山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较板块构造理论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丽江7.0级地震的余震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从PDR-2数字化近源(6.2km≤△≤42km)台网记录的丽江余震中初选了74个地震,初定了震中位置,震中方位角。用相应的台网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了丽江地震序列的体波谱。对震级2.5≤M≤5.7、地震矩21.40≤longM0≤23.28的地震,得出了丽江地区地震系列的震源参数;以及P波、S波的logM0与Md的关系式分别为:logM0^p=0.62Md+19.93;logM0^s=0.59M  相似文献   

6.
张北地震近场观测资料的初步解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石金虎  赖晓玲 《中国地震》1999,15(2):151-158
本文对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强震的余震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处理。测定了205个ML≥0.5的地震的震源位置,发现其余震多集中在一个长10余公里,宽5 ̄8km的北东向条带内;计算了较大余震的震源机制解,推测引起主震的断裂带为北东向断裂;另外,对P波记录作了频谱分析,得到其拐角频率为10Hz左右。  相似文献   

7.
1923年关东M7.9地震的密集余震活动消失之后,在南关东地区已持续了几十年的地震活动平静可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最近10年左右环绕关东地震的震源区,由于相继发生M≥6.0的破坏性的较大地震,因而可观测地地震活动从地震平静中逐渐恢复。地震活动复的特征是:1)在一些特定局部区域发生较大地震之前,小震震级随时间逐渐增大;2)震中分布在环绕关东地震的震源区形成面包圈状图形;3)地震活动以10-20km/  相似文献   

8.
通过远震记录SH波位移脉冲的二阶矩的计算,得到了1988年澜沧地震(MS=7.6)震源扩展参数.采用最小二乘原理反演了震源过程的持续时间T、断层长度L和方向性参数D,并得到T=11.77s、D=15.05km·s、L=70.94km.结果表明,1988年澜沧地震为对称双侧破裂,两侧破裂长度均为35km.结合余震分布分析表明,在两个主震破裂区的连接部位存在着一个主震时未破裂的区域.由于主震时的位错,应变将重新调整.连接部位具有足够的强度,以储存可以激发较大余震的应变能  相似文献   

9.
宁河地震前后S波分裂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利用宁河周围4个地震台的DD-1型短周期三分向记录图,对1976年11月15日宁河Ms6.9地震前后5个月内,距主震10 ̄15km范围的88个前震及余震进行S波分裂分析,根据S波分裂的时间延迟Δt变化发现,宁河主震前S波分裂的相位移动显著增高,且高值出现在主震震中附近并随主震距离增大而减小;异常始于主震前25天左右,震源区异常时间更早些,异常值为40 ̄80ms,震后恢复到正常水平10 ̄35m  相似文献   

10.
大陆板内塑性流动波与地震迁移(一)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1994,16(4):289-297
大陆岩石圈下层的网络状塑性流动,通过能量的远距离传递,控制着板内地震的空间分布,而脉动式塑性流动波的传播决定了地震的迁移。根据地震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以喜马拉雅碰撞带为驱动边界的中东亚网络系统主要存在着两种塑性流动波,波速的沿网带分量分别约为1~7km/a和12~45km/a,边界起波的时间间隔平均为93.7a和10.8a,分别称之为“百年波”和“十年波”。塑性流动波的波峰带为地震的发生提供必要的能量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11.
根据地质构造情况、历史地震活动特征及主震后一天、三天记录的余震资料,利用自然类比法对1995年10月24日云南武定6.5级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进行早期综合判断,认为该序列为强余震极多型地震序列,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余震颇度会很高,强余震次数极多,持续时间较长,一个月内4级以上强余震数可能在79次左右,最大余震为Ms5.3级左右。早期判断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2.
青海共和7.0级地震与龙羊峡水库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龙羊峡水库建立于青海省和共盆地内,大坝围堰拦洪期间,于1981年11月23日在坝址附近发生最大震级Ms2.3的小震活动当时坝前壅水高度国39m。1986年11月大坝截流蓄水后约3年半,于1990年4月26日在距库尾约40km处发生Ms7.0级地震,其后至1994年10月发生Ms≥5级地震多次,且有震中逐渐靠近水库的趋势,共和7.0级地震引起了地震界是水库地震研究者的广泛关主,我们根据已发表的有关资  相似文献   

13.
Khan  SA 《地震研究》1999,22(3):316-324
本对1997年2月27日巴基斯坦地震(Ms=7.3)进行了分析研究,该地震发生在巴鲁奇斯坦(Baluchistan)省的剪切带内。1997年2月27日至3月22日记录的余震分布图,提出了破裂长度及破裂取向及破裂取向的第一手资料。破裂区范围为22km×110km,在剪切带西部呈北西走向,与区域构造趋势一致。采用Kikuchi Kanamori(1991)公式计算震源机制解,表明西北-南东向冲断层为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CDSN宽频带数字记录,计算了不对称双侧破裂模式的P波远场位移谱,用频谱方法研究中强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将它应用于1989年9月22日四川小金MS=6.6级地震的震源参数研究中。研究结果表明,断层长度为8.4km;宽度为2.9km;动力学参数:地震矩为4.7×1017N·m;平均位错64.6cm;应力降18.9×105Pa.并用余震震源深度分布的空间图象证明了:地震断层为走向NW33°的走滑断层,断层面倾向为北东,倾角约为20°。  相似文献   

15.
利用台湾约75台地震仪组成的一个密集的短周期地震台阵的走时和波形资料,我们研究了菲律宾海板块西南缘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从39个浅源地震图中,我们作出了深达4000km的合成地震剖面。利用初动走时我们建立了一个Vp平滑变化模型作为静态改正。通过带通滤波和反褐积去掉振源时间函数和衰减影响,并考虑上地幔不连续性的约束,我们模拟了波形和走时。最后将全部观测波场向下延拓处理得到区域模型TS.406。这个模型在105~190km处出现低速带,然后VP逐渐增加到406km深处。过了406km间断面,VP增加了5.5%。在过渡带中P波速度呈线性变化,一直持续到662km深处的过渡带基底,变化梯度为0.0027/s,VP累计增加了5.4%,同菲律宾海地区其它模型和全球平均模型相比,TS.406模型在300km深处上方的速度较低,  相似文献   

16.
为了理解地震的发生和地壳结构不均匀性的关系,利用南加州地震台网的固定台和临时台所记录的2863个兰德斯余震和区域地震,共计107401个P波和19624个S波高质量的到时数据,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兰德斯地震区P波和S波的精细的三维速度结构和泊松比分布.结果显示,地震的发生和分布与地壳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有密切的关系.总体上看,兰德斯地震区余震成丛分布,并被低速块体截断,其中4级以上地震大多分布于P波高、低速异常过渡区域或偏向高速块体一侧,这可能是因为高速区多属地壳脆性介质,易于造成应力集中,导致地震;反之,低速度区则可能代表破碎程度较高、富含流体或温度较高区域,因而更倾向于产生无震变形.基于兰德斯地震区强震震源位置、地震区P波、S波速度异常与泊松比分布推断,兰德斯地震区可能有流体存在.地壳流体易使地壳岩石弱化,从而引发大地震.  相似文献   

17.
田勇 《山西地震》1997,(1):64-70
通过对1970年以来太原盆地及其两侧区ML≥3.0地震的研究,发现在太原盆地北部,沿交城断裂,太谷断裂以及盆地两侧的4个隆起部位发生的ML≥3.0地震与华北地震区距大太原盆地600km范围内发生的Ms≥5.8地震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最近的报告表明,在大地震前和震时会发生大的磁场变化。在距1992年6月28日Mw7.3兰德斯地震震中分别为17.3km和24.2km处,连续观测的两个质子磁力仪台站LSBM和OCHM记录到该地震及其余震的数据。这两个台站是质子磁力仪差值连续台网的一部分,该台网沿圣安德烈期断层布设,自1976年以来一直运转。仪器是灵敏度为0.25nT或更高些,每10分钟通过GOES卫星向加州门罗帕克的美国地质调查局  相似文献   

19.
北京顺义4.0级地震和震后首都圈地震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华平  马丽 《地震》1997,17(4):411-416
1996年12月16日顺义Ms4.0地震,是北京地区近6a来最大的一次地震活动此次地震前,首都圈地区地震活动出现了近SN向弱震活动,11月份地震活动是全的月频次最低的月份,这些异常现象之后发生了顺义地震。此次顺义地震属非前生震群活动。这次地震活动是顺义及其附近地区1970年以来地震活动余震最多的一次。这次地震后应注意今后几个月京西北、张家口附近发生Ms5.0左右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刘巍  安卫平 《地震研究》1994,17(1):24-30
1989年10月、1991年3月,在山西北部大同盆地先后发生Ms6.1、Ms5.8两次中强地震。对比这两次地震的序列、空间分布及能量释放等存在很大差异。两次地震属同一地震序列,5.8级地震的活动规律具有晚期强余震的特点,是6.1级地震活动一次大的伏。进一步分析表明,大同-阳高的两次地震活动,以及在此期间山西地区发生的一系列5级左右地震活动,是华北地区区域应力场增强,较大范围内应力增加和传递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