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由东华理工大学余达淦、吴仁贵和南京大学陈培荣三位教授联合编著的《铀资源地质学》一书于2005年6月出版问世,并作为国防科工委十五规划的教材.该书作者几十年来致力于中国铀矿地质找矿、科研和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并拥有众多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此书以中国铀矿床为中心内容,汇集了全球各种类型的铀矿地质资料;既有矿床个论和具体成矿规律,又有其产出和分布的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因此,不仅可以使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及博士生学习到铀矿地质总体知识,同时对科研人员也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笔者认为此书的学术价值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3.
《地学革命风云录》是一本关于板块构造理论的读物。许靖华著,何起祥译,全书约26万字,地质出版社出版。六十年代后期,在地学领域里出现了一场席卷整个地学界的伟大革命——板块构造理论的崛起。这场革命是从海洋勘探中发展起来的,为了保证海洋勘探工作的顺利进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斯克列普斯 相似文献
4.
如果读者想了解现代构造地质学各个领域内的新进展,则霍布斯[澳]、明斯[美]、威廉斯[荷]合著的《构造地质学纲要》一书作了精练而又系统的论述,同时又提供了构造分析的理论和构造综合的思维,并将几何分析和力学分析的概念渗透到全书各个章节,而且讨论了构造在时间上的演化规律、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以及动力起源问题。全书共分十章。构造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岩体受力的变形方式和变形结果。任一岩体受力作用时就发生位 相似文献
5.
变质岩区层状构造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变余原生层状构造和变质一变形分异形成的次生层状构造。次生层状构造按其成因又可分为:分异层状构造,构造置换层状构造及复合层状构造。正确区分不同成因,不同样式的层状构造是变质岩区重要基础工作之一,由于层状构造类型不同,不同变质杂岩区的岩层或地层序列的建立应有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7.
《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是由著名构造地质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瑞士苏黎世高等理工学院地质所前任所长J.G.兰姆塞(J.G.Ramsay)和M.I.胡伯(M.I.Huber)合写的一套新书。最近,经刘端珣、常志忠、张荣昌、徐树桐等译成中文,经北京大学郑亚东教授总校后,由地质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第二卷。书中阐述了当今世界上构造地质学方法的许多新进展,如Rf/φ法的实用化、弗赖(Fry)法、递进变形分析、剪切带应变分析、平衡剖面等。这套书的最大特点是将精 相似文献
8.
9.
这本图册以江西省武功山地区,中浅变质岩的一些典型构造形迹为基本素材,采用以各种构造形迹图片为主,并辅有简要文字说明。马杏垣教授为本图册作序,目前编辑工作已完成,即将由地质出版社予以出版。该图册作者汤加富、许温复同志,从多年来搜集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资料中,精选出代表性图片近300幅,并按原生、褶皱、线理、面理、断裂(包括韧性剪切带)、显微构造等六个方面,依次进行系统地组合编排。其中有不少颇具特色的构造图片,例如“舌状”、“饼状”、“锥状”、“剑鞘状”褶皱,及 相似文献
10.
《山东济阳坳陷第三纪杂类化石》一书于1992年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李玲俐、姚益民、向维达根据两年多的研究成果撰写而成,曾获胜利石油管理局1993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11.
12.
高级变质区的多学科综台研究,是当代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重点之一。1988年北约组织(***O)曾以“麻粒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为名组织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有专著“麻粒卷及地壳分异”出版可见肥年代末期以来国际地质学已把麻粒者作为下地壳的清要组成来研究。由于其自身发展演化所特有的复杂构造历史,高质变质区的许多地质现象具多解性,难以作出一致的科学解释。关键在干高水平的野外观察和解释,确保第一手实际资料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此国际地科联干1987年8月在斯里兰卡举办过“高级片麻岩区的演化”研讨班,以介绍高级变质区现代… 相似文献
13.
对《西藏活动构造》一书中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笔者有机会拜读了《西藏活动构造》一书。书中的许多观点、提法新颖,读后有使人耳目一新之感觉。尤其是书中关于西藏活动构造带的论述,对70年代P.Molnar和P.Tapponnier等人据卫片的解译结果提出了不少野外地质证据,使人们对西藏活动构造格架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仔细阅读后发 相似文献
14.
15.
一部优秀的基础地质教程——评《构造地质学》曲梅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构造地质学》一书由中国地质大学朱志澄教授、宋鸿林教授主编,于1990年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教材出版以来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读者好... 相似文献
16.
区域变质岩区填图的构造地层学准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区域变质岩区填图工作的关键问题是能否或如何在“地层学”意义上来划分填图单位。鉴于变质岩的构造特殊性,公认应当采用构造-地层方法,但是这里涉及的不单纯是工作程序和具体方法,而且涉及对变质构造特征的理论认识。本文以北京西山浅变质岩系为例,对构造地层学准则进行初探,因为这里可明确建立双重地层系统,便于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汤加富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85,(2)
一、引言武功山区位于杨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系交接带的南侧,属华南澄江——加里东褶皱带武功山——北武夷山复背斜的西段(图1)本区自1938年高平、徐克勤开始调查,到1957年发现新余式铁矿为止,只进行了一些概略调查。1957年后,江西省地质局有关单位,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地质工作,建立了区内震旦 相似文献
19.
20.
作者认为,鉴于浅变质岩部分或大部分经受了固流态变形作用的改造,它既保存有残余(原生)构造,又有后期新生的流变褶皱(褶叠层)及韧性剪切变形,并引起岩石组构的调整和构造置换。因此,提出采用“以岩性分层为基础,以构造解析为主导”的工作方法。换句话说,就是要遵循构造地层学准则,以便查明岩层的正常叠覆关系,正确建立浅变质岩区的填图地层单元。本文根据浅变质岩区的基本构造型式——褶叠层构造,进行详细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划分和对比地层的一些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