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无锡市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是按照无锡市防震减灾十年目标纲要建设的,目前已正式投入运行。我局综合各方专家意见和资料,对台网的组成,台站的布局、选择、建设取得了一些经验。总结建设的体会,供其它台网建设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指出在经济建设中必须增产与减灾防灾并重。经济建设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如不加以防范也有影响环境,导致灾害的负面作用。因此,需要将减灾贯穿经济建设的全过程,把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努力推动减灾产业化,使减灾成为发展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3.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断层探测成果数据库建设是山西省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章介绍数据库建设使用的数据库模板、入库软件等,简述资料收集整理、数据转换入库、检测汇交的过程,并以运城市地震小区划项目为例进行成果展示,讨论数据库建设中数据格式转换、坐标转换等关键点的技术处理。该数据库的建设方法可为其他数据库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二、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九五”调整建设规划──建设中国第三代地震地下流体综合监测网的设想70年代末到80年代后期,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第二代水位水化观测网已相继建成,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地温观测网在我国某些地震重点监测区的建设已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5.
结合我室的馆藏建设,着眼于省级地震科技文献信息工作的新视角,从全国地震科技文献信息网络节点建设进行初步探讨和研究。加强图书管理,搞好藏书建设搞好图书馆工作的必要条件。一个好的图书馆不仅看其藏书量和藏书质量,而且要看其利用率。提高利用率,加速书刊传阅,就必须优化馆藏提高服务技能和书刊周转。  相似文献   

6.
地震应急指挥管理信息系统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姜立新  帅向华  张建福  李志强 《地震》2003,23(2):115-120
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是防震减灾建设的核心内容,我国的研究和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地震应急指挥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构成、设计和实现还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根据所从事的项目建设过程,对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建设一期工作。  相似文献   

7.
杨军 《地震学刊》2002,22(1):43-46
为推进经济的可持续与跨越式发展,配合“数字江苏”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家所造成的损失,在“数字江苏”中建设防震减灾数字系统势在必行。本文从防震减灾在可持续与跨越式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防震减灾数字系统的组成,“数字江苏”中如何包含防震减灾数字系统,防震减灾数字系统建设进程及展望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大庆油田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近年来,GIS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或区域的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本文着重论述了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以及建成后的系统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和所能实现的功能。应用GIS技术建设大型企业防震减灾系统是一个新的尝试,所完成的系统不但能对企业在地震应急中起到辅助决策作用,而且对于日常管理也是十分方便的。该系统的运行为大型企业防灾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地震科学研究的变革性进步,持续引领在地震断层行为和地震过程研究上的科技前沿,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决定采用竞争性的方式重新建设一个或多个新的地震科学中心,并公开征集新中心的建设愿景、科学方向、功能设置及基础设施建设思路。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SCEC)积极响应并提出24份方案,本文予以概貌性描述,为进一步深入解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城市抗震防灾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开发平台的城市抗震防灾系统的设计,和系统建设的目的,原则及软件,硬件配置等问题,建立了系统的框架结构,设计了各个模块的主要功能,该思路正在结合具体的城市实施,探索为城市抗震防灾系统的建设提供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陇西旋卷构造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本详细叙述了陇西旋卷构造的展布特征,认为陇西旋卷构造展布在青藏地块、阿拉善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之间,其整体向固原、宝鸡一带收敛,向西北方向撒开,主要旋回面两侧相对作反时针扭动,总的可以划分为六盘山—南、西华山—毛毛山、香山、炭山—窑山—烟筒山、大、小罗山—牛首山和青龙山五个旋回褶带。该构造在卫星照片上有明显的显示,现今仍有强烈活动,对7级以上地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並有地震自外旋带向内旋带迁移,震级逐渐增大的特点。本文认为陇西旋卷构造的形成是受青藏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的活动的影响所至。  相似文献   

12.
我国500年来大旱大涝与日食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连续四次极地日食或连续三次极地日食加中纬日食形成厄尔尼诺,而两次低纬日食或一次赤道日食即可形成拉尼娜,经此从日食资料和旱涝资料找出了500年来我国大旱大涝多发生在厄尔居诺、拉尼娜年的规律,并用贝纲德对流花样和大气运动的不连续性说明了它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岩石圈热状态及其东西部差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青藏高原几条地球物理研究剖面,并对其地表大地热流和岩石圈温度场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温度场分布具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征。进一步论述了青藏高原东西部的地质构造差异、热差异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日本海及中国东北地震的深度分布及其应力状态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日本海及中国东北的地震深度分布。证实了日本本州北部至中国东北的贝尼奥夫带(Benioff)基本是连续的,该带的倾向约为北85°西,倾角约为29°,深度在150公里以下贝尼奥夫带厚度约为20公里。研究了日本本州北部至中国东北的震级M_b≥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发现中国东北地壳应力场与日本海地壳的应力场方向一致,来源于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在俯冲带上,深度在100公里到200公里之间的情况较为复杂,大多数地震显示的主压应力方向与贝尼奥夫带的倾向、倾角一致,有的T轴取向与贝尼奥夫带的倾向、倾角一致,有的特征方向与贝尼奥夫带倾向、倾角均不一致。深度在200公里至500公里之间,主压应力方向近于水平,并与贝尼奥夫带走向垂直,张应力轴相对集中。深度大于500公里时,主压应力方向与贝尼奥夫带的倾向、倾角一致,张应力轴相对集中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三大地块的碰撞拼合与古欧亚大陆的重建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根据最新取得的华北地块的古地磁数据,并与目前收集到的按一定判据经过筛选的华南地块、塔里木地块、蒙古褶皱带与中亚褶皱带、西伯利亚板块以及稳定欧亚大陆的数据对比分析,对中国三大地块--华北、华南、塔里木地块的碰撞、拼合及其与北邻的西伯利亚板块的构造关系,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并尝试作了古欧亚大陆的重建.  相似文献   

16.
The Tangshan earthquake(M=7.8)which occurred on July 28, 1976 is the greatest event among the modern catastrophes in China. It occurred in a region that was the most densely networked with seismic stations, a region that had the longest history in seismological work and had received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介从新疆叶城至西藏狮泉河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它北起塔里木盆地,横跨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地区到冈底斯西段,全长800余公里.探测结果表明,不同测点的地壳内部有的有两个低阻层,有的则只有一个低阻层,壳内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10-35km,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30-65km。在南昆仑缝合带以南,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有从南向北不断加深的趋势;而在其以北的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则与此相反.上地幔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100-150km之间,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350-550km之间.  相似文献   

18.
19.
何跟巧  常秋君 《内陆地震》1990,4(4):367-373
观测断层气体的动态,研究它的异常变化与地震的相关性,是一种新的短临预报方法。1990年青海茫崖6.7级地震、共和6.9级地震前,断层气Rn、Hg的异常变化特点是临震突变幅度大、异常反应范围广。  相似文献   

20.
通过介绍焦作市地震局试行“目标管理,定量考核”的管理办法,探讨了现代管理方法在地方地震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并对其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阐述,用实际工作事例论证科学管理在地方地震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