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极科学考察站,根据其功能大小可分为常年科学考察站、夏季科学考察站和无人自动观测站。到1992年为止,在14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和周围岛屿上,世界上有20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站,其中常年科学考察站50多个,夏季考察站100多个。无人自动观测站未进行统计。建站较多的国家有:英国19个,居各国之首,其次,阿根廷17个,前苏联13个,美国10个,智利、新西兰各5个,澳大利亚4个。中国在西南极的乔治王岛和东南极大陆上各建了一个站。最早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是阿根廷奥长达斯站  相似文献   

2.
胡胜利 《海洋预报》2005,22(Z1):77-80
本文使用南极长城站20a天气和温度降水气象观测资料,对影响长城站天气系统和气象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长城站建站20年来,气温从90年代中后期逐渐升高,到90年代未气温达到最高.进入20世纪后气温变化趋于平稳,但年平均距平仍在正距平以上.大风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缓慢减少,至90年代未到20世纪初大风天数明显增多,风速加大.长城站降水从90年代初期降水量开始减少,到90年代后期降水量最少.特别是1997年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少200mm.进入20世纪长城站降水量仍比正常年份减少100mm.对长城站20年气象要素分析表明,长城站近10年存在气温明显增温变暖,降水量减少,大风天数增多现象.  相似文献   

3.
编者的话     
长城站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1985年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决定组建中国第二次南极考察队,成员40名,来自全国各单位,提出了80多个科考项目,包括天文、高层物理、气象、水文、生物、冰川、地质、地貌、地球物理、测绘和通讯等十多个学科。这是我国派往南极的第一支多学科的考察队,目的旨在对长城站区的自然环境进行综合考察,获得各种自然科学数据,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二次队海洋地质与海洋测绘组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王先兰、宋德康组成,任务是完成长城湾沉积和水深考察。  相似文献   

4.
2006年南极长城站的气象要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第22次南极长城站越冬气象考察所获取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着重分析了2006年长城站的气压、气温、地温、降水、湿度、风等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特征,并同1985~2005年的多年统计值进行了对比。所作分析有助于了解和研究南极长城站地区的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5.
前言     
我国自1984~1985年首次赴南极考察并在西南极建立长城站以来,至今已是第10个年头。在此期间相继派出了9次南极考察队,第10次考察队也正在筹备待发。十年来我国的南极考察和研究事业从无到有,有了很大的进展,1988~1989年第五次南极考察队又相继在东南极建立了中山站,并在南极东西两侧各建立了一个越冬考察基地,我国的南极考察工作从此由建站阶段转入了科研阶段。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我国南极首次考察以来,一直承担着海洋气象观测和预报服务工作。为能更好地完成南极考察任务,于1988年成立了极地研究组,1991年成立了远洋极地室。1990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内和国际合作资助项目。我室于1988年开始跨入了南极研究的行列,为了从基础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抓了南极考察报告、南极冰数据库等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6.
在举国欢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2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6次受派赴南、北极科学考察的中国极地考察队的老队员、中国首次南极越冬考察队队长,我的心情格外激动,20年前远渡重洋、登上冰洲、鏖战风雪、建站升旗、扬我国威的艰辛岁月至今仍历历在目。中国首次南极考察越冬队的八名队员,听从祖国的召唤,南极的需要,义无返顾地坚守在刚建成的、站区条件还十分简陋的长城站,勇克第一冬的重重困难,度过了茫茫极夜的诸多艰辛,圆满地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我们中国首次南极越冬考察的重任,并于1985年12月7日,安全地回到了祖国。在首都机场受到了国家海洋局、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气象局、国家测绘局等部、委、局领导的热烈欢迎和接见。在杭州火车站,又受到了浙江省、杭州市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领导的热烈欢迎和接见。我们深深感到,这是祖国人民对我们首次南极越冬考察队工作的充分肯定和莫大鞭策。首次南极越冬考察为我国赢得了《南极条约》协商国地位,并从此取得了对国际南极事务的决策权。  相似文献   

7.
南极长城站、中山站考察支撑平台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在南极建有长城和中山两站。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经1986年、1992年和1996年的几次较大扩建后,目前站区总建筑面积约3400m^2余。中山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站区总建筑面积约2700m^2余。两站建筑设施主要包括:生活栋、科研栋、通信栋、气象栋、发电栋、车库、综合库、食品冷冻、冷藏库等。为了保障考察站的正常运行,两站除配备了供电、供水、取暖、通信等系统外,还建有油料储备供应系统、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水陆交通运输工具和工程机械等。长城站已运转了20年,中山站也已运转了15年,为了能满足我国南极考察事业发展的需要,计划在“十五”期间对南极两站进行逐步实施改建和增建部分建筑和考察设施。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中国兴起一股南极风。自1984年首次组建国家南极考察队以来已经9次组队进军南极,先后建起长城站、中山站两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取得了很大成功。相对而言,我们对处于北半球的北极的了解要少得多。极地作为完整的概念影响着全球环境和人类。由于地理的原因,早在850年,诺曼人奥特尔从挪威的北角进入白令海。之后,西方各国的商人、探险家、航海家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竞相率领探险队,从东西  相似文献   

9.
中韩两国原本在地域政治和民族文化上,素有历史渊源。自建站以来,世宗王站一直与长城站还有俄罗斯站的关系十分密切,走动很是频繁。  相似文献   

10.
使用南极长城站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澳大利亚南极局海冰外缘线资料和NOAA南极涛动指数资料,对长城站自1986—2014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长城站冬季气温有升高的趋势,升温速率约为0.19℃/10 a;冬季气温与59°W经线上海冰外缘线位置的年际变化特征呈显著正相关,但对于气候平均的海冰外缘线位置月变化比气温滞后约一个月;夏季气温有降低的趋势,其他季节总体增暖。长城站的风向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东南方向;1986—2014年间长城站年平均风速变化较小,大风的每年累积日数分布情况与年平均风速变化曲线相似;春季平均风速较大,并且约有半数大风风向为西北,夏季的大风天数少于其他季节。长城站年平均气压呈降低趋势,其变化与南极涛动指数呈负相关。年平均云量持续增加,且当风向为东北或西北时总云量较多;夏季平均总云量最多,冬季最少。长城站的年平均降水量变化明显,先减少后增多;降水量季节变化为秋季降水量最多,夏季次之,春季和冬季的降水量较少;日平均降水量西南风时较少,东北风时较多。雾的变化特点为春季和夏季雾天较多,其中1—3月的浓雾日数多于轻雾日数;大约三分之二有雾天的风向为西北向,约二分之一的雾出现在风力为3—4级时。  相似文献   

11.
张林 《海洋预报》1993,10(2):40-50
本文以中国第六次南极考察队在长城站观测到的气象资料与历史资料对照分析,介绍了长城站的天气特征,如气旋的来源、移动规律,海雾的特点,降水情况,特别是夏季的降水情况。较详细地介绍了1990年长城站的天气状况。 总结了长城站气压、风、气温、云、日照、降水及蒸发等项目的观测工作。对关城站的天气预报工作也作了总结,特别是极地气旋的预报和各天气要素的预报方法。并以1990年1月16日营救遇暴风雪的考察队员预报为实例,介绍了一次成功的预报。  相似文献   

12.
到了长城站,我们见到了所有的12名越冬老队员,感觉还是一样,内向中透露出一点收敛的笑容。他们都很高兴,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到来,时隔漫长的南极冬天,终于又见到新人了.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世界》2005,(3):1-1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由上海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启航,同年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的麦克斯韦尔湾。12月31日,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并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以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了长城站落成典礼,  相似文献   

14.
第四次南极考察长城站越冬队极地海洋气象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张文义 《海洋预报》1993,10(2):24-32
本文介绍了中国第四次南极考察队,在长城站进行气象考察期间,从获得的每日四次现场气象观测资料经统计分析,得出了1988年长城站地区气象要素分布特点。 利用长城站现场气象观测资料及接收到的地面天气图和卫星云图,开展了对长城站地区天气预报工作。并总结了影响长城站地区天气系统和出现的天气及影响长城站地区的气旋路径。对今后有关人员作好站区天气预报和科学考察工作顺利进行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人类发现、认识南极洲,只有近160年的历史。从探索南极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1772—1843年,帆船探险时期;19世纪7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英雄探险时期;20世纪20—50年代,航空考察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常年站考察时期。南极考察,在政治上、科学上、经济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40多个常年考察站、100多个夏季和临时考察站,开展了领域广  相似文献   

16.
一、任务和条件 1989~1990年度的第六次南极考察工作是围绕一船两站进行的。任务规定极地号船载人和物资由青岛港出发,横越太平洋至智利瓦尔帕来索港,再沿智利内水道南下,穿越德雷克海峡到达长城站;在那里完成长城站补给和局部地区调查任务后,直驶中山站,卸下最后一批建站物资;然后返航,经澳大利亚西部海域、南海、东海和黄海,再回到青岛港。诚然,极地号船去长城站和中山站均不是首次,从我国出发去长城站已有两个航次的经验,而径直去中山站则是第五次南极考察的任务,它基本上围着澳大利亚东、西海岸转了一圈。第六次考察任务有别于前几次,航线也更加复杂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长城站至中山站的一段,对我国船舶来说,是从未驶过的航线。而这段航线却要经过开阔的、多风暴活动及流冰的南大洋。该航区内又全无可供避风的港口,国际往来船舶极少。所以,  相似文献   

17.
长城站极地气旋与暴风雪天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胜利 《海洋预报》2004,21(4):35-39
西南极极地气旋是造成长城站暴风雪的主要天气系统。夏季每月侵入长城站气旋有6~8个,平均3~4d就有气旋侵入南极半岛乔治王岛地区.冬季每月5~7个,且强度比夏季大。极地气旋移动路径在夏季稍有南移,冬季气旋路径向北扩展。西南极极地气旋东移靠近南极半岛,气旋有阻滞现象,气旋受阻气流上升使高空扰动,低压和低压槽强烈斜压发展,在锋区后伴有向北移动极地冷空气入侵,是形成长城站强暴风雪天气重要原因。极地气旋给长城站带来大风降雨降雪天气,长城站95%以上的暴风雪天气是由极地气旋引起的。而长城站暴风雪天气有二种类型:一种由极地气旋前部与锋面影响,吹北风或西北风暴风雪;另一种是由极地气旋南部或高压脊前影响,吹南风或东南风暴风雪天气。而后一种则是风速猛、气温低、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18.
时讯     
南极历程备忘录首踏南极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由上海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启航,同年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的麦克斯韦尔湾。12月31日,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并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以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了长城站落成典礼,乔治王岛上的阿根廷、智利、巴西、苏联、波兰、乌拉圭等国的南极站站长、科学家和美国"公主"号考察船船长等出席了长城站落成典礼。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统计分析了南极长城站2000年以来阵性降水的种类、降自云层及出现频率,发现长城站共有霰、阵雨、阵雪3种阵性降水.同时分别从观测学和天气学的角度,对2006年出现的5次阵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南极阵性降水的一些特点,认为当长城站地处位置偏南、移速缓慢的气旋前部,或威德尔气旋后部,同时天空有积云出现时,都应考虑阵性降水出现的情况.所作分析对长城站阵性降水的观测和预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南极科考站附近气旋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听  魏立新  李珵 《海洋学报》2017,39(5):44-60
本文基于欧洲中心的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采用雷丁大学的气旋自动识别与追踪算法,建立了1979-2013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以及泰山站划定的统计区域内气旋数据集。基于这套数据,分析了3个站区附近气旋的气候特征,包括:气旋数量、空间分布、强度、加深率等,并研究了达到爆发性发展的气旋的时空特征。分析表明,长城站以及中山站气旋数量均有增加趋势,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泰山站气旋数量的减少趋势达到显著性水平。3个站区的气旋统计表明,长城站统计区域内气旋活动最频繁,且爆发性气旋活动相对较多;中山站、长城站气旋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具有季节变化,气旋数量夏季较其他3个季节偏少、偏弱;泰山站气旋活动最少,并且大部分影响到该站的气旋都处于消亡阶段,气旋的强度较弱,故气旋活动对该站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