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川西龙门山冲断带构造油气藏类型及分布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野外地质考察和地震剖面解释表明川西龙门山冲断带具有复杂的构造地质特征,认为研究区发育类型众多的构造变形样式,主要有背冲断块、三角带构造、逆冲断层带和断块构造、断层相关褶皱构造以及双重构造等,不同类型的构造变形样式形成不同类型的构造油气藏。不同类型构造油气藏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在平面上具有分带性,并与龙门山冲断带的主干断裂密切相关,如北川-映秀断裂与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之间主要发育与断层相关的褶皱型油气藏;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与广元-关口-大邑断裂之间主要发育三角带构造型油气藏以及一些断滑褶皱型油气藏,等等。在纵向上具有分层性,区域性滑脱层之上发育各种类型的构造油气藏,主要有背冲断块型油气藏、逆冲断裂带内的构造油气藏等,滑脱层之下发育双重构造型油气藏、断层相关及与背斜有关的构造油气藏。  相似文献   

2.
二连盆地阿北安山岩油气藏的勘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北安山岩油气藏位于二连盆地阿南凹陷阿尔善构造带阿北背斜构造上,为火山岩体圈闭,储集层为下白垩统阿三段安山岩,属熔岩台地相,非均质性强,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裂缝,次为孔隙,含油饱和度低,仅12.5%,为低孔、低渗、低饱和油气藏,且为弹性驱动封闭型弱底水块状油气藏。这种油气藏的形成,受控于深大断裂发育带断层交叉处的火山岩体圈闭,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裂缝既是运移通道又是主要储集空间。勘探这类油气藏  相似文献   

3.
大庆长垣反转构造样式及其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庆长垣位于松辽盆地中部坳陷区,其内部的反转构造主要分为断层控制型和非断层控制型。探讨了伸展构造体系中反转构造的识别方法,同时分析了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对今后找寻油气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曹磊  邢彩霞 《地质与资源》2011,20(2):141-144
断块油气藏断层发育,构造复杂,应用确定性地质建模技术可实现构造模型的三维可视化.通过对油气藏顶底层面断层线的精确编辑,实现油气藏内部断层之间复杂的切割关系,从而形成油气藏精确构造模型,解决了内部被多条断层切割的复杂油气藏构造建模研究过程中回避内部断层的缺陷.该技术可以建立油气藏精确构造模型,并在梨树断陷河山地区地震反演的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周文  金文辉  谢润成  陈文玲  丘东洲 《地质通报》2012,31(11):1838-1851
对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油气成藏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划分出该区在燕山—喜马拉雅期强烈构造改造作用下可能残存的5套含油气组合。总结了区内典型的成藏特征,提出该区下古生界地层中油气具有多源供烃、多期成藏特征,并经历了“古油藏”阶段,构造隆升剥蚀作用是造成油气保存条件不好的重要因素。提出在晚期构造强烈改造区中也存在油气保存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这类地区主要位于“隔槽式”褶皱主背斜的断层下盘、两翼潜伏构造及复向斜等下寒武统、下志留统区域性泥岩盖层分布地区。研究区地层中存在原生、次生、再生型油气藏,无论哪类油气藏,“构造型油气藏”在构造强烈改造后保存下来的几率变小,“非构造型油气藏”(主要是岩性油气藏)保存下来的几率较高。通过分析研究区古油气藏的破坏条件,提出了五大类10亚类油气藏破坏类型划分方案,指出研究区存在多种破坏类型的古油藏。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川东北地区北西向构造在平面上的展布特点和纵向上的表现特征,以及晚期北西向构造对早期构造改造和破坏的分析,提出了与北西向构造有关的四种构造类型,并认为晚期北西向构造对早期构造的改造和破坏程度不一,而使油气富集存在明显的差异。晚期北西向构造的作用既可使早期形成的油气藏遭到破坏,也可以使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得到改造而重新聚集组合成新的油气藏。同时晚期北西向构造的作用控制了本区油气藏分布,即在北面向构造显示较强的地区,油气藏埋藏较深;在北西向构造显示较弱的地区,油气藏埋藏较浅。因此,在本区油气勘探中应重视晚期北西向构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提供直接与油气藏存在有关的信息来寻找油气藏,是一个新课题。近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油气藏的存在可引起电阻率异常以及自然极化与人工(激发)极化异常,利用电法、电磁法可以提供直接与油气藏存在有关的多种信息。因此,研究直接寻找油气藏的电法勘探方法并与其它地球物理方法结合,有可能提高预测油气的可靠性,提高油气钻探的成功率,同时可以解决非构造油气藏的勘探问题,扩大寻找油气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南堡凹陷老爷庙的构造带进行综合地质研究,认为老爷庙构造带整个含油,油气藏分布受构造,岩性双重控制,主要油气藏类型有背斜油所藏,断块油气藏和断务油气藏;油气藏自沙一段至明化镇组分为:深层”自生自储“型轻质油-凝析气藏,中层”下生上储“型油气藏和浅层次生油气藏三类;各类油气藏合连片构成复式油气田。  相似文献   

9.
勘探开发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以石灰岩储层为主的碳酸盐岩油气藏复杂多样,不同于世界典型的中新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在地质条件方面存在四大特性:(1)小克拉通多旋回构造运动,构造改造强烈;(2)烃源岩古老,海西晚期石油资源与喜马拉雅晚期天然气资源造成盆地富油也富气;(3)石灰岩为主的次生改造型储层非均质性极强;(4)埋深大,储盖组合较差。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四大特性:(1)以非构造油气藏为主;(2)经历多期油气充注与调整改造,流体性质复杂多变;(3)大面积、中低储量丰度的小型油气藏叠置连片;(4)油气水产出复杂,油气产量主要来自少量高效井。  相似文献   

10.
针对宝饶复式油气藏复杂的构造及油气水分布规律,开展了该油气藏沉积、构造、生储盖条件及其组合关系等研究,认为宝饶构造带沉积储层与油气运移、构造圈闭匹配关系良好,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是吉尔嘎郎图凹陷油气富集最为有利的构造带,其中K1bt^2是油气最富集的层位;进一步探讨了宝饶复式油气藏油气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油气藏类型,认识到其油气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及断层封挡作用的影响,构造及岩相的复杂性导致了油气藏  相似文献   

11.
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地区的一个老油区,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勘探和开发,但仍有较大的资源潜力。主要勘探新领域有:寻找非构造油气藏(隐蔽油气藏)、老油田内部滚动勘探、钻探古中生界深层。费尔干纳盆地此前的钻探目标均是围绕大构造背景上的背斜圈闭进行,非背斜构造的研究和钻探很少。笔者研究认为费尔干纳盆地寻找非背斜圈闭油藏前景广阔;在对老油田内部钻采、试油资料的详细分析后,认为老油田内部主力逆断层的下盘和背斜构造的侧翼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盆地的古中生界不仅可以新生古储,而且其本身也可以生油,在盆地局部隆起及边部都存在古中生界成藏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晚白垩世坳陷盆地坡折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晚白垩世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的综合研究,从基底构造、古地理位置、地层产状和厚度、钻井和地震资料特征及构造发育情况等方面表明,该区在青山口组-嫩江组坳陷期发育侵蚀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构造坡折带.由于多种类型坡折带的存在,制约着盆地充填可容空间的变化,控制了区内的层序发育、沉积体系展布和非构造圈闭类型.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湖盆坡折带附近是非构造油气藏发育的有利部位,可以应用坡折带理论指导本区的隐蔽油气藏勘探.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复杂多样,依据圈闭类型可划分为构造类、地层岩性类、复合类等三大类油气藏.其中地层岩性油气藏还可分为风化壳型、礁滩型、白云岩型三个亚类.根据圈闭与储层特征,三大类油气藏可进一步细分为12个类型.构造类油气藏受局部构造圈闭控制,储层发育,横向连通性好,油气分布比较均一,油气水界...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在构造和地层-岩性油气藏、下伏和上覆调整油气藏之间空间分布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及形成条件之间关系,对陆相断陷盆地油气空间互补分布成因及分布范围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聚集圈闭类型和侧向运移条件的差异是造成构造和地层-岩性油气藏平面互补分布的主要原因;反转断裂沟通与下伏油气藏调整程度是造成下伏与上覆调整油气藏剖面互补分布的主要原因。利用地层砂地比值大小可以确定构造和地层-岩性油气藏平面互补分布范围。当地层砂地比大于40%时,主要形成以构造为主的油气藏;当地层砂地比小于20%时,主要形成以地层-岩性为主的油气藏。利用下伏油气藏内反转断裂分布范围便可以确定出上覆调整油气藏范围,上覆调整油气藏分布范围即为其与下伏油气藏剖面互补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5.
济阳坳陷潜山油气藏体系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潜山油气藏是一种重要的油气藏类型,其分布严格受构造带控制。文章通过分析济阳坳陷内潜山油气藏的特点,总结了各次级构造带潜山圈闭油气藏组合特点和分布规律,提出“潜山油气藏体系”概念,指出陡坡带、低凸起带、缓坡带是断陷盆地潜山油气藏体系最发育带,而凸起带和洼陷带次之;最后提出了断陷盆地潜山油气藏“两步走”的勘探思路。  相似文献   

16.
塔南凹陷南屯组现今的复合箕状断陷结构,是由盆地内部的多个断块、翘倾掀斜分割改造的缓坡—沉积中心—沉降中心—陡坡组成大型断陷盆地后形成的。通过构造、沉积、反演和试油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区内油气藏类型及其展布受沉积过程、同生断层及后期构造的控制,与普通的陆相箕状断陷盆地明显不同。缓坡一侧的翘倾掀斜部位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发育断层分割或遮挡的构造-岩性油气藏;沉积中心的储集砂体主要为远岸扇和三角洲前缘成因,多发育透镜状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在沉积和沉降中心之间的翘倾掀斜部位为远岸扇储集砂体,多发育透镜状岩性油气藏和背斜-岩性油气藏;陡坡一侧的沉降中心主要为近岸水下扇储集砂体,以透镜状岩性油气藏为主,也可见到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7.
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新近系珠江组发育古珠江三角洲前缘的连续型尖灭砂体和受波浪或潮流等改造再沉积的独立型尖灭砂体。根据研究区珠江组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实践,综合砂体类型与构造背景,把珠江组岩性油气藏分为3类:上倾尖灭型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在东沙隆起区侧翼的鼻状构造带;背斜-上倾尖灭复合型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在凹陷内部的古潜山构造带;断层-上倾尖灭复合型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在断层下降盘的逆牵引构造带以及由倾向相反的正断层所夹持的凸起带。珠江组岩性油气藏为下生上储型,古近系文昌组提供了充足的油源,有利的构造背景和由断层、不整合面、渗透性砂岩及构造脊联合形成的油气垂向、横向运移路径是岩性油气藏成藏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唐庄油田位于济阳坳陷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西端,多年来一直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阵地。由于构造的复杂性和多物源等条件,该区勘探难度逐渐增大。从20世纪60年代的背斜构造油气藏逐渐过渡为断块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从古近系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至新近系中新统馆陶组勘探层位有5个。笔者首先从油气成藏条件入手,分析了该区的油源条件、构造特征,对储集层进行了详细的评价。对该区的油藏类型和油气富集规律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该区发育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及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等多种油气藏,油藏从沙河街组三段至一段都有分布,且由南向北油气藏的层位依次抬高,全区各层位油气藏叠合连片构成复式油气藏。最后指出下一步勘探的三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在对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钻遇油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典型油气藏进行解剖的基础上,将中生界潜山油气藏分为构造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两大类,并根据油气聚集的构造位置及相对应的油气藏类型,建立了凸起主体型、凸起陡坡型、凸起缓坡型、凹间(内)高地型、逆冲褶皱带型5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0.
储层构造裂缝定量预测与油气渗流规律研究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裂缝型油气藏是21世纪石油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之一,但裂缝储层本身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究难度。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尚缺乏一个能全面解决构造裂缝定量预测问题的研究方法,对裂缝型油气藏预测及评价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储层裂缝研究主要涉及 3个方面的关键内容,即地下裂缝识别、裂缝空间分布预测和裂缝参数定量表征。构造裂缝发育规律、形态特征以及油气等流体渗流规律主要受控于构造应力场和储层岩石物理性质的非均质性。强调构造应力场与岩石力学属性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已成为构造裂缝空间定量预测的主流,固体应力场和流体压力场的联合作用构成流体运移的驱动机制。我国拥有相当数量的裂缝储层的地质储量,进行裂缝型油气藏研究与预测,无论对西部还是东部深层油气藏的勘探突破均有深远意义。系统综述了储层裂缝定量研究和预测方法以及裂缝储层油气渗流规律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