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澜沧—耿马地震震源动力学参数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本文使用沧澜—耿马地震主震后在震区建立的数字地震仪记录,用波谱法测算澜沧—耿马余震的震源动力学参数。就这些参数的统计特征,对该双主震型两主震区的地下介质不同状态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2.
北部湾地震的动力学参数与应力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震源机制和动力学参数方面讨论了北部湾地震的震源应力场,结果表明,主震是在北东东向构造的作用下发生的,同时计算了动力学参数如破裂长度,地震矩,应力降,破裂面积和平均位错等,并探讨了非线性地震与较大余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1668年郯城8.5级地震震源参数及其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野外考察资料系统地计算和屯1668年郯城地震的震源参数,讨论了其特点进而提出了计算地震断层动摩擦阻力和应力的公式,给出了衡量地震断层破裂彻底度的判别指标和主震后强余震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5.
在震源谱的多台多震尾波解法的基础上,应用Brune震源模型,求解1995年10月6日陡河ML5.9地震前后在其周围发生的48次小地震的震源因子和震源波谱,进而估算了地震矩、拐角频率和应力降,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在陡河地震前后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震震源因子表现出相当大的稳定性,震源因子的峰值频率和随频率的变化形态都很相似.发现震前一年左右曾多次出现应力降较高的事件.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应力降由地震矩和拐角频率计算得到以及地震矩和拐角频率的相关关系,实际上,这里的高应力降指的是拐角频率高于正常值的情形. 相似文献
6.
丹江口水库及邻区地震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讨论震源参数和M震级关系以及论述利用地方震尾波估算地震矩方法的基础上,尝试性地系统估算了丹江口水库及邻区内43次ML≥2.5级地震的震源参数,并讨论了丹江口水库地震的特征。丹江口水库及邻区地震震源参数的初步分析表明:丹江口及邻区属低应力降地区。水库蓄水的附加引张应力效应可能使得丹江口水库中局部以引张应变为主的地区应变迅速增加,地震应力降高于该区一般地震原有水平、从而诱发地震。此外,丹江口水库地震的破裂长度可能和震源机制的破裂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7.
8.
鄞县ML3.9和ML4.7地震的震源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2月26日和1994年9月7日在浙江宁波鄞县发生了ML3.0和ML4.7地震。本文使用华东地区部分台站的地震记录资料给出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参数。其主要结果是:该区的主压应力方向约为北东60°;3.0级地震的破裂方向为SSW,破裂速度为2.7km/s,破裂尺度为0.39km;4.7级地震的破裂方向为NWW,破裂速度为2.3km/s,破裂尺度为0.41km。 相似文献
9.
10.
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的求解及其相似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根据广东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区域性地震记录,利用遗传算法采用由"三段几何衰减模型"拟合得到的广东地区的衰减模型,得到广东地区Q值与频率的关系(Q(f)=454 8f0 37),由此衰减模型反演得到各台站的场地响应,最终得到72个中小地震的震源参数;并研究了广东地区震源参数的特征及其相似关系。这些地震的地震矩在1012N·m与1014N·m之间,求出与地方震震级之间的相似关系;该地区中小地震的应力降在0 02到3 2MPa之间,未显示与地震的规模(地震矩)有明显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希腊西部1983年1月1日至1994年12月31日期问SES(VAN法的震电信号)的特征与地震参数间的可能相关。在这一期问,约阿尼纳(IOA)和皮尔戈斯(PIR)VAN台站的所谓选择性图地区,总共有55次mb≥5.0的地震。对其中的29次地震获得了矩心矩张量解;在IOA台18次地震之前有震电信号,而在PIR台则有11次。这些地震没有1次在发生之前在2个台站同时都有震电信号。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IOA台站震电信号矢量的方向与所预报地震的震源位置有关,尽管邻近的地震经常有矢量方向不同的震电信号。(2)在10A台29次地震中的9次逆冲型地震都观测到了震电信号,但它们的矢量方向不是唯一的。(3)在PIR台观测到的凯法利尼亚至伯罗奔尼撒以西地区震前有震电信号的11次地震具有法向分量度不同的走滑型。这些地震在PIR台震电信号的矢量方向主要是向西的。(4)1987年年底上述地区的震源机制从主要为走滑型变为逆冲型,这与敏感地点从PIR台转移到IOA台一致,说明震源机制与VAN台站的选择性特征间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CDSN宽频带数字记录,计算了不对称双侧破裂模式的P波远场位移谱,用频谱方法研究中强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将它应用于1989年9月22日四川小金MS=6.6级地震的震源参数研究中。研究结果表明,断层长度为8.4km;宽度为2.9km;动力学参数:地震矩为4.7×1017N·m;平均位错64.6cm;应力降18.9×105Pa.并用余震震源深度分布的空间图象证明了:地震断层为走向NW33°的走滑断层,断层面倾向为北东,倾角约为20°。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中国CDSN长周期数字资料,采用理论地震图试错法,确定了1988年云南澜沧7.6级强震的震源机制参数,改进Kikuchi方法,计算出震源破裂时间过程函数,讨论了该地区发展地质构造。 相似文献
14.
丽江7.0级地震的余震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从PDR-2数字化近源(6.2km≤△≤42km)台网记录的丽江余震中初选了74个地震,初定了震中位置,震中方位角。用相应的台网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了丽江地震序列的体波谱。对震级2.5≤M≤5.7、地震矩21.40≤longM0≤23.28的地震,得出了丽江地区地震系列的震源参数;以及P波、S波的logM0与Md的关系式分别为:logM0^p=0.62Md+19.93;logM0^s=0.59M 相似文献
15.
为计算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震源参数,根据断裂力学的有关公式分析了断裂扩展过程中应力和位移的变化,利用弹塑性力学中的达格代尔塑性区中最大位移的公式计算了应力场的初始剪切应力τ。和地震释放的总能量ET;根据不同作用行震波资料和历史地震等烈度线所得出的不同震级的地震矩,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山西地区不同震级地震矩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大同一阳高6.1级地震的地震矩和其它震源参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20个WWSSN台记录到的渤海地震(1969年7月18日,MS=7.4)远震P波波形与理论地震图进行了对比。确定了渤海地震的震源参数为:地震矩2.6 1019Nm;震源破裂持续时间为12S;震源深度为35 km;两个节面为:(1)走向=24,倾角=85,错滑角=170;(2)=115,=80,=5。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CDSN宽频带数字地震波形记录,通过波谱分析研究了巴塘3次续发性中强地震震源的几何参数和动力参数,并同余震震源空间立体分布图像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
20.
近期发展的震源反演方法并没有充分利用区域地震图的宽频带性质,原因是用平行层模型计算的格林函数和真实地壳的复杂传播现象不同。这种反演通常去掉了短周期成分,并且只反演记录中选定的部分。在本文中,我们介绍一种估算震源参数的方法,它可以较好地应用整个宽频带记录,而且只采用目前仅有的不完善的格林函数即可。这个方法通过分别拟合格林函数的各个部分来使得记录图与合成图主要的地壳到达波到时差别不大。确定震源参数的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