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届全国生物磁学学术交流会于1985年11月13日—18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210名生物磁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上共宣读论文150篇。本文介绍了这次会议的概况及其特色;概述了磁生物学的由来及其研究工作发展概况;并论述了磁生物学与生物和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全国古地磁学、岩石磁学和环境磁学(以下简称“三磁”)应用研讨会于1993年9月14日至17日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科研、教学和生产系统的20个单位共36名代表出席了  相似文献   

3.
历史地震是研究地震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已为各国学者所公认。苏联学者于1977年出版了质量较高的《新编苏联强震目录》。日、美、英、印、菲等国的学者在历史地震方面也做过一些工作。1983年召开的欧洲历史地震活动性专题讨论会,提出了从发掘史料到服务于工程建设的一套处理宏观地震资料的方法的建议。我国的地震史料在质和量方面都居世界前列。1956年编辑出版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50年代后期,在李善邦教授主持下,编出了《中国地震目录》,1971年和1983年又经两次修订。1976年唐山地震后,组织有关领域一千余人编纂更为详备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五卷,从1983年至1987年陆续出版。近年,我国学者正在大力开展地震史料的地震学分析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环境磁学研究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环境磁学是八十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学科交叉特点的边缘学科。它主要应用岩石和矿磁学研究磁性颗粒的搬运、沉积以及转化受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环境变化影响的过程。近年来,环境磁学已提供了大量有关全球变化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等重要资料,其研究范畴迅速扩展,已成为当今地学的前沿学科之一。  相似文献   

5.

考古磁学技术为考古遗址的受热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南山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史前遗址之一,该遗址记录的最早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更新世末期.遗址揭露了距今约16 ka以来序列性的人类生活遗物及遗迹,包括大量的石制品和少量的陶片,以及与当时人类生活方式相关的疑似用火遗迹.本文对小南山遗址内疑似用火区及周边的散土样品进行了一系列岩石磁学测试,包括低频磁化率、逐步磁化率随温度变化曲线(χ-T)、磁滞回线、等温剩磁获得曲线、反向场退磁曲线和一阶反转曲线(FORC)等,旨在通过磁学指标为遗址受热温度、受热范围等信息提供定量化证据.实验结果显示,采样区域内两处疑似用火区(ZB、ZC)磁化率普遍偏高、逐步χ-T曲线在400~600℃之间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饱和等温剩磁偏强、FORC信号偏强;而表层烧土被清理后的疑似用火区(ZA)和非疑似用火区磁化率普遍偏低、逐步χ-T曲线显示样品在加热过程中逐渐发生热变化、饱和等温剩磁和FORC信号偏弱.这些磁学特征意味着ZB、ZC两处疑似用火区曾受过加热烘烤,而从ZA采集到的样品和疑似用火区外的样品则可能没有受热.逐步χ-T曲线结果显示疑似用火区高磁化率样品在400~600℃之间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而当温度达到700℃时则发生明显的热转化,指示样品历史最高受热温度应该在600~700℃之间.

  相似文献   

6.
陨石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陨石磁学研究是认识太阳系以及太阳系中星体的形成、演化以及生命起源等基础科学问题的重要研究内容.磁化率测量作为一种经济、快速、无损的手段被广泛应用于陨石分类,陨石中的磁性物质以及其携带的剩磁特征不仅为分析陨石的来源提供了约束,而且为研究早期太阳系磁场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文主要评述陨石磁学的重要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一、序言关于地球具有磁场、并且该场的方向与强度随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变化这一事实,早在数百年前即为人们所确知.但是,在地球存在的效十亿年内,它的磁场究竟是在何时产生的?又是怎样产生的呢?磁场方向与强度的空同分布遵循着何种规律?随时间的演变又具有哪些特征?等等,这些都是地磁学研究必须回答但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基本课题.  相似文献   

8.
全国古地磁实验方法和岩石磁学研讨会于1992年12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全国的37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北大副校长、国家基金委副主任陈佳珥教授、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光鼎所长到会祝贺。 与会代表围绕着如何提高古地磁数据可靠性、提高我国古地磁研究的整体水平这一中心议题,就古地磁学、岩石磁学和环境磁学(以下简称“三磁”)研究中的新原理、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新应用等多  相似文献   

9.
利用天体引潮力周期变化模型和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资料,分析2010~2011年云南、西藏地区的4次M5.0以上地震震前OLR异常,探讨了诱发地震的外部因素,即天体引潮力周期与红外异常发展的关联特征。结果显示:以临近发震时刻所在周期引潮力值最低点日期为OLR参照背景,获取的地震前后NOAA长波辐射OLR日增量分布图像显示:震中附近热异常明显,异常受构造控制,且其分布与断裂关系密切;异常演化经历起始-加强-高峰-衰减-再增强-发震-平静的过程,符合岩石因应力增加而破裂的规律。一方面表明地应力的临界状态演化过程可通过OLR辐射变化来反映。另一方面表明引潮力可以改变构造内部地应力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岩石的磁学性质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岩石磁学是古地磁学和环境磁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岩石的磁学性质对获得可靠的古地磁学和环境磁学记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较详细综述了自然界学了性矿物的晶体化学结构,主要磁学性质以及鉴定特征,并讨论了它们的磁学性质在古地磁学和环境磁学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球动力学研究地球的整体运动,地球内部运动及其与地表结构的相互作用和地表大型构造变形和破裂的力学过程。本文给出一个简要历史,从牛顿、泊松、到勒夫是处理均匀球体的,到列宾逊、竹内、迈内兹处理了层状地球,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的出现。大量应用数值模拟对构造现象的分析,震源机制的研究以及非线性动力学的应用等;讨论了反演问题,对参量及驱动力的反演有较详细的说明;介绍了一些国内有关全球和区域应力场分析,构造现象分  相似文献   

12.
首次将环境磁学磁化率特征方法应用于历史地震研究,阐明了云南抚仙湖沉积物磁化率突变与地震事件的相关性。所建立的时限近1000年,对应0~168cm沉积物的磁化率-地震剖面与近500年以来有记载的重大历史地震事件检验相吻合。发现距今500~1000年抚仙湖地区的8次未被记载的地震事件,指出发震的年代范围,对抚仙湖地区近千年的历史地震进行回溯。  相似文献   

13.
环境磁学在城市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和进展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磁学是一门介于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磁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已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本文在简述了环境磁学参数和不同环境中磁性矿物变迁和演化过程的基础上,介绍了环境磁学在城市环境污染的不同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探讨了环境磁学在土壤污染和大气等城市环境污染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了环境磁学在城市环境污染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地震地下流体发展概述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地震》2000,20(Z1):107-114
  相似文献   

15.
16.
汶川M_S8.0地震天体引潮力和温度变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是地应力达到一定程度后,短时间内发生的剧烈构造运动,反映的是地球构造应力积累达到一定强度后释放的突变过程.这一过程是复杂的,受多种因素作用的.我们计算了汶川8.0级地震天体引潮力变化,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发生在天体引潮力最低(2008年5月4日)→最高峰(5月14日)→最低(5月21日)周期的高峰区域内,表明当震源处岩石中的构造应力积累到岩石破裂滑动的临界状态时,受到适当方向上的天文潮汐应力触发的作用,可能发生地震.同时,利用天体引潮力最低(5月4日)为背景温度,逐日相减的方法,提取5月5~16日逐日温度变化图(图1 .  相似文献   

17.
18.
2013年4月20日在我国四川省芦山(30.284o N, 102.955o E)发生MS7.0地震,计算该地区潮汐变化,地震时刻引潮力处于最低相位点,显示引潮力的诱震作用属于典型逆冲断层作用类型。以此潮汐周期为时间指示(4月12日~4月23日),利用NOAA卫星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资料分析全国范围地震前后热辐射值连续变化,结果显示:伴随潮汐演化,在全国范围(17°N-55°N ~ 73°E-155°E)内,震前OLR仅震中及其相关联断裂附近发生了显著而连续异常变化过程:在时间上经历了起始增温→异常加强→高峰→衰减→发震→平静的演化过程;在空间上异常位置与震中基本吻合,发展过程表现出沿断裂带由分散→汇聚→分散的破裂过程,与岩石应力加载破裂演化经历:初始微动破裂→扩张破裂→应力闭锁→地震爆发→平静阶段的力学过程完全吻合,显示天体引潮力对处于临界状态的活动断层具有诱发作用,而长波辐射异常是地震构造应力应变过程辐射表征。将引潮力与OLR异常结合在地震前兆研究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环境磁学研究的简介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本文概述了环境磁学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原理和应用,提出了环境磁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对干旱区高山—新疆阿尔泰山中段连续的泥炭沉积序列进行详细系统的磁学分析,获得泥炭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类型、含量以及粒径大小等磁学特性,探讨了在富含大量有机质的氧化还原条件下磁性矿物的保存与变化机理.岩石磁学结果表明沉积物中亚铁磁性矿物的富集程度低,磁性较弱.主要含有磁铁矿、赤铁矿、顺磁性矿物以及大量的抗磁性矿物组分,并且证实泥炭沉积物中不可能含有生物成因的趋磁细菌.沉积物的磁性颗粒主要以细颗粒为主,但同时还存在粗颗粒成分.研究结果指示在泥炭表层酸性的亚氧环境中,亚铁磁性矿物在较短的时间内伴随着部分溶解和改造,导致沉积物磁性浓度的降低和粒径的减小,快速的沉积和埋藏之后,长期处于缺氧的碱性还原环境下,磁铁矿发生的变化很小或基本不会再次被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