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本文叙述了用天气-统计学方法制作中长期亚洲范围内大气环流型预报的一种客观方案。本方案是以统计学方法划分自然天气季节和对每个自然天气季节内的候平均环流型进行分类为基础的,着重点在于强调以认识大气中的物理过程为基础来选择预报因子。本文的结果指出,用经验方法制作长期天气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月平均环流预报是目前长期预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数值预报目前投入日常业务使用尚有困难,另一方面建立模式也需要丰富的实际经验。因此尝试用统计方法做月平均环流预报也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可以作为长期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也有利于认识大气环流长期变化的过程与规律,为长期数值预报积累经验。 我们曾在1972年提出一个500毫巴月平均环流形势的统计预报方案。这个方案是先计算纬圈谐波系数,再用平稳随机过程的自回归模式做系数的预报。但是在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3.
长期天气预报业务和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从预报内容、预报方法和预报水平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长期天气预报业务概况。从统计和动力两方面总结了长期天气预报方法研究的现状;其中重点介绍了用GCM做月平均环流预报的进展。最后展现了长期天气预报在未来十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长期天气预报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一汇  李小泉 《气象科技》1993,(3):1-9,F003
1 引言中长期预报(MRF与LRF)定义为3天以上的预报。具体是前者为3天至10天的预报,后者为更长时间的预报(月及季展望)。在60年代以前,中长期天气预报主要根据流型分类及统计方法作出的。预报员通过对这些环流型的主观解释以及对平均槽脊运动进行外推来估计平均形势。然后再根据预报出的环流异常形势凭主观或用统计方法估计未来的温度与降水。后来进一步发展和改进许  相似文献   

5.
长期天气过程的全球性和非绝热性吸引着人们从更广(全球)、更本质(非绝热加热)的角度认识大气环流的性质和规律,近年来一些从奇偶对称性出发研究大气环流的工作反映了这种趋势。为此,提出一个动力预报方案和一个统计预报方法,并对后者作了实际的计算。结果表明,用奇偶对称方法进行预报可能是中长期天气预报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6.
杨鉴初  史久恩 《气象》1979,5(10):4-7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天气预报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有了很大的进展。现在全国广大气象台站已有很多预报人员从事这项业务工作,对农业、林业、水利防汛、畜牧业及国防建设等方面都起了一定的保证作用。 三十年来,我国长期天气预报技术发展较快,目前在环流分析、下垫面影响、太阳活动、地球物理因素,气候变化、单站要素和群众经验等方面,都作了不少工作。进行了天气气候、概率统计和流体动力学、热力学等三方面预报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不论在实践  相似文献   

7.
大气环流异常对中短期天气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制作特征要素的合成平均图,是准定量分析前期大气环流异常对中短期天气变化造成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合理有效解释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利用欧洲中心格点资料制作预报和历史同期合成平均图,结合本地经验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并根据临近天气形势进行中短期预报订正,是2003年广西持续性大范围高温天气过程成功预报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引言美国国家气象中心发布第2~6天的5天预报已有多年。这些预报用的是平均环流法(Namias.1947)。这种方法使用物理-天气-统计法,预报高空环流及其高度距平,然后用这些流型预报地面温度和降水。50年代后期及60年代数值预报的进展不可避免地使气象科学的面貌发生了变化。这样,1970年通过主观修改逐日的数值预报方案代替了平均环流法。每天制作第3、4和第5天的这种预报。由于70年代数值预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现已可将预报  相似文献   

9.
一、夏旱的预报方法湖北潜江县气象站以前后期天气相互转化的特点为背景,通过对前期气候特点的分析,找出后期天气演变的规律,提出一种预报当地夏季干旱的长期预报方法。当地流行的农谚中有“冬干必有夏旱”、“九天的南风伏天的旱”、“春旺夏旱”、“春天的大雾夏天的旱”等,显然这些宝贵经验都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向自然作斗争中累积起来的,它反映夏季梅雨的多少,干旱的长短都受到其前期冬、春季气候异常变化的制约。因此他们就以群众经验为线索,  相似文献   

10.
中期天气预报是指5—10天左右的预报。近五十年来,各国对中期预报非常重视。早在本世纪的三十、四十年代,苏联有自然周期的中期预报方法,德国有大天气型、美国有天气型的中期预报方法,这三种方法都是以高空天气图上环流形势的分型为基础的。在四十年代,美国曾采用环流指数和环流指数循环的中期预报方法。这些方法的缺陷在于不能预报未来5  相似文献   

11.
环流统计相关作长期天气预报是目前气象台站主要方法之一。着眼于大气环流天气学方法,并用环流特征参数为因子作数学统计,这必须注意到,大气环流预报要求各环流系统之间相互配合,各天气系统之间作为一个整体对预报对象以作用,而数学方法则要求在计算时各因子之间尽可能相互独立、互不相关,若有几个因子(区域)互有相关,最好择取其一、实际上在同一时间(月、旬、候)天气图上,各天气系统之间(特  相似文献   

12.
前言从1983年起,我室开始建立新疆中强以上冷空气活动预报的能量学统计模型.这一方法,对我们制作半个月左右的中期预报有着重要意义.它把3~5天对新疆大型天气过程认识的预报经验,及5~10天对超长波、极地系统、西风指数、100hpa环流分型等天气统计方法的预报经验贯串起来,加之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的引进,使我们中期预报方法走上了天气统计、物理统计和数值预  相似文献   

13.
六、湖北省伏旱前期环流特征武汉中心气象台以往对于盛夏伏旱的预报,主要着重于从单站气象要素资料去寻找预报指标,以点带面来预报有无伏旱。1975年初,他们利用1953—1974年的500毫巴月平均图和月距平图,对伏旱前期冬季环流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湖北省伏旱前期环流特征模式,基本上能反映盛夏有无伏旱的天气趋势。关于旱涝标准的确定,他们是把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级,凡±25%以下为±1级,±25%—49%为±2级,±50%—74%为±3级,±75%—99%为±4级,大于、等于±100%为±5级。一个天气区的雨量等级则由该区多数站属何级来评定。  相似文献   

14.
现在在 NOAA 国家天气局业务基础上制作许多天气要素的统计预报,最成功和最广泛使用的预报是由所谓模式输出统计(MOS)方法制作的。MOS 预报主要应用于天气尺度,时效为每天两次高空观测(00时和12时)以后12至60小时。对于更长的时效,国家天气局使用的主要工具是一种结合统计和数值(动力)预报的所谓完全预报的较老方法。经典统计方法仍然是对于中尺度系统和时效小于12小时预报的主要工具。本文使用比较验证图表,讨论了这三种统计预报方法的使用和精确度,总结了每种方法的现状和最近的发展。指出 MOS 方法是怎样逐渐开始应用于过去主要是采用其他两种统计方法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对于延伸的和长期预报,很可能 MOS 未来将能够用于业务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工作和归档的任何时段。对于短时预报,MOS 可能将与经典的统计方法结合,并应用中尺度数值模式的预报结果作出任何时间的地方更新的预报。这样,到本世纪末,MOS 很可能成为所有天气自动指导预报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评述了长期天气预报现状,试图对预报质量上限和最大潜在可预报性做了估计,作者认为,发展经验统预报的最有前景的途径是通过对大气环流要素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16.
长期天气预报以什么作为预报因子更妥些?这里我们仅从某地区长期天气过程的演变,与大气环流中某些影响该地区长期天气过程变化的主要活动系统的变化,及其相互制约上来考虑问题。在500毫巴月平均图上,在亚欧范围内选取前期1—12月份各月500毫巴月平均图上十个关键区作预报因子,以此来表示主要活动系统,某地预报对象到底与前期那个月的500毫巴月平均图上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大气环流“三性”即:持续性、承继性、周期性特点,结合百色地区实际情况,分析归纳出在特定环流形势下百色地区春播期低温阴雨天气日数出现多、寡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8.
该文是为应用统计释用预报方法对影响华东地区的热带气旋(ATC)汛频数预报所做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发现:(1)影响华东地区的热带气旋汛频数的局地性异常变化是汛平均环流半球性调整的结果;(2)汛平均环流中的大气长波既反映了月平均环流的特征又和汛频数的变化存在着较好的关系,特别在异常年,其天气系统和相关地区也比较稳定;(3) 利用影响华东地区的热带气旋汛频数和环流变化的关系建立了汛频数的统计预报方程。在短期气候数值形势预报准确的基础上,应用统计释用预报方法所得的准确率为70%左右,若能预报出汛平均环流的异常变化,则可确定ATC汛频数的特多年或特少年。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大气环流“三性”即:持续性、承继性、周期性特点,结合百色地区实际情况,分析归纳出在特定环流形势下百色地区春播期低温阴雨天气日数出现多、寡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为了加深对长期天气过程的基本认识,文章综述了七十年代以来,特别是“七五”期间,我国在大气环流与长期天气预报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的关系、环流的遥相关及分型、海气相互作用、环流的季节突变现象等方面进行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