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湄洲岛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海岛生态安全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新型生态指数(RSEI)、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水产品产量等19个评价指标,结合综合指数法和熵权法对2010—2019年湄洲岛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对近岸海域水质后引入协调度函数、障碍度模型对影响湄洲岛生态水平的主要障碍指标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湄洲岛的生态安全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生态安全指数为0.606,处于生态较安全水平,同年的PSR生态系统协调度值为1.691,达到了协调水平,近十年压力指数有所缓减,状态指数呈上升趋势,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变强。  相似文献   

2.
基于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的特点和生态环境评价的需求,结合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提出了宁波市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基于宁波市的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对本文提出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计算,得到宁波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压力和状态指数。结果表明,宁波市的生态环境压力高于浙江省均值,其生态状况和生态保护大致与浙江省平均水平持平,说明现阶段宁波市的生态环境状态处于较为适中的状态,宁波市的生态保护较浙江省平均水平略低。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福建省龙岩市景观生态安全程度及空间分布规律,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概念模型构建了城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结合多时相遥感数据、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理论,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得到2001年和2008年龙岩市景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2001-2008年间,龙岩市景观所承受的外界压力增加,各类景观结构稳定,景观活力、生态状态处于良好水平;2001年景观生态安全均值为7.27,处于较高安全水平,2008年平均值为6.65,处于中等安全水平.因此,研究时段内龙岩市景观生态安全状况处于好中临降的趋势,建议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优化土地利用格局,以提高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值.  相似文献   

4.
张蕊 《北京测绘》2021,35(3):349-353
为及时掌握祁连县生态脆弱性真实状况,以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 tem,GIS)为技术手段,选取表征气候、地形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文等方面的10个指标构建祁连县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熵权法相结合确定各指标权重,对祁连县2005 2015年间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Index,EVI)进行了定量评价、时空演变分析和驱动力探讨.结果 表明:(1)2005-2015年间,祁连县生态脆弱性以中度和重度脆弱为主.(2)研究区2005、2010和2015年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分别为3.39,2.78,2.72,整体呈现逐渐好转的趋势.(3)本文在生态脆弱性评价的基础上,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探讨其驱动机制,以期为祁连县后续治理提供更加精准的绿色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该县目前的耕地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当地的耕地资源保护提供参考撰写此文。采用PRA技术进行农户调查,得到农户普遍关注的耕地质量因素有坡度、灌溉条件、土壤质地、产量、肥料投入、作物长势、沙化和水蚀程度,将这些因素通过基于遥感数据的SVMI、MSAVI、SARP等指标反映出来,构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构建生产压力指数、耕地状态指数以及农户行为指数,从不同角度分别描述耕地质量,并进行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当地将近70%的耕地质量现状较差,并且其中大部分耕地面临巨大的退化危险;60%以上的耕地其社会经济条件和管理行为是不可持续的。最后,针对不同等级耕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以生态系统格局结构响应视角为出发点,科学测度空间冲突强度,提出引导策略以期优化城市发展模式并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从南昌市的空间外部压力、暴露性程度及生态格局结构响应3个维度选取与空间资源紧缺程度、城市扩散程度以及空间格局完整性程度相关的9个指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多因子综合分析法测算空间冲突强度,基于冲突的周期性模型划分空间冲突类型,对南昌市进行快速城市化空间冲突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空间冲突强度空间分异显著,表现为整体以东南进贤-西北安义为轴向两端递减,高、低冲突区均呈现出“核心集聚、多点分布”的格局。(2)从县域尺度来看,安义县、进贤县空间冲突强度较低,东湖区及西湖区空间冲突强度较高,并呈现出距离东湖区越近,空间冲突指数越高的空间梯度特征。建议强化城市分区管控、建立冲突预警机制,保障区域内生态安全,实现区域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景观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研究国家尺度的常态化景观格局变化监测,该文围绕景观监测的内涵、景观建模、指标的逻辑架构和监测尺度等方面探讨构建景观监测系统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并提出一种景观监测指标体系:以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为主要数据源,基于科学性、易于理解性、数据可获性、应用性的原则甄选了26个指标,涵盖有关景观格局的组成要素和其空间配置的8个监测主题,采用PSR逻辑框架,通过分析各指标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从生态压力、状况以及响应三个方面对景观格局进行评估、预测。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国土资源情报》2004,(4):16-18
台湾矿业曾经辉煌一时 ,上世纪 40年代至 80年代 ,矿业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台湾矿产资源消耗 ,目前能源中的 98%、稀土金属和金属矿产品 1 0 0 %依赖进口。只有一些非金属矿山和砂砾石仍值得开采。而且 ,由于认识到矿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污染 ,因此认为其是不可持续的。但是 ,矿产品对其他行业、对日常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需要规划出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为了管理和描述当地矿业的未来。基于这个战略思想 ,研发出一些指标 ,以便追踪这个进程和评价其成就。本文介绍的是由经济事务部矿山局发起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指标研究”项目成果 ,主要采用的是压力 -状态 -响应模型 ① ,供讨论。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动态监测是自然资源监测评价的核心内容。自然资源治理从单一要素治理向综合要素治理转型,水资源监测需要从系统化视角切入。基于此,以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一湖两海”水域为案例区,基于驱动-压力-状态-响应(driving-pressure-status-response,DPSR)模型构建了一种综合水域动态监测体系,形成了水域动态监测框架与指标体系,同时结合专题地图可视化技术对案例区水量、水温、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进行动态分析和专题图表达,为“一湖两海”水域保护与治理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生态状况为指标,通过构建生态功能、生态结构、生态胁迫3项指数的生态状态评价体系,对2015—2017年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重点生态功能区总体生态状况呈下降趋势,其中,下降比较明显的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中的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局部)、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局部)、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下降趋势较缓。本文对长江经济带范围内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作了客观科学的分析与评价,以期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开展自然保护区监测预警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意义重大。研究从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2个方面选取指标,建立综合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并在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成果应用。结果表明:(1)大巴山自然保护区现状人类活动总体较少,主要以农业开发、交通开发、居民点与其他活动等类型为主,呈逐年减少趋势,但交通开发存在不同程度的新增,表现为“黄色预警”状态;(2)现状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较高,呈逐年趋好态势,但空间分异明显,表现为“绿色预警”状态;(3)综合人类活动“黄色预警”和生态系统健康“绿色预警”状态,采取“最低原则”,判定综合预警级别为中警,警情信号为黄色。  相似文献   

12.
三江源地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带,是高原生态系统的典型,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式,利用遥感、气象观测、统计年鉴等数据来源,选取20个指标,对三江源地区生态安全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以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景观生态学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茂县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指数法分别获取研究区2000年、2007年、2015年的景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值;并结合景观生态安全系统分级标准用ArcGIS软件将四川省茂县的景观生态安全状况,定量分析出危险级、风险级、敏感级、良好级、安全级5个等级;再利用转移矩阵剖析2000—2015年期间四川省茂县景观生态安全动态变化过程。研究表明:茂县生态安全状况之间的转换平稳,且转换面积和比重保持在一定的范围。该研究思路与研究结果可为四川省茂县区域宏观规划及山区地貌景观有效评估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建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是进行国家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和规划的必要手段。针对我国国土资源和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特点,根据前期对国际上可持续发展指标调研结果,提出了基于系统学方向原则的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题评价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多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分析南水北调东线江苏受水区2000—20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采用CAMarkov模型对2010—2020年间该区土地利用情况的演变规律进行模拟;同时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受水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1)受水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研究期间林地和水域面积有所扩大,大量耕地转变为城乡建设用地;2)基于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2010年土地利用格局的模拟结果与实际进行对比分析,模拟正确的栅格数达到了99.1%,Kappa系数达到0.99,能够较好地反映受水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趋势;3)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结果显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分别为0.51,0.68和0.73,分别达到预警、敏感和良好等级,受水区的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开始协调发展,整体呈现好转趋势。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哈尔滨市阿城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展城市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对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促进城市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哈尔滨市阿城区为例,运用P—S—R概念框架模型,构建阿城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指数法,计算出2003-2008年阿城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综合值,分析阿城区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划定安全级别。研究表明,2003-2008年,阿城区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V”型发展模式,始终属于“敏感级”。2003-2006年,阿城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持续恶化,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从2003年的0.7783下降到2006年的0.6413。2007年以后,阿城区土地生态安全水平逐渐提高,2008年阿城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已回升到0.7453。  相似文献   

17.
基于PSR模型的四川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引发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评价其生态健康状况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2000—2016年间四川省社会、经济、农业、生态等市级数据,以及降尺度模型获取的县级数据,建立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分市级和县级2种尺度对四川省区域的生态系统健康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在2000—2016年间,四川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得分从0. 610上升到0. 687,整体的生态状况越来越好,但区域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成都市的优势突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明显;对各县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等级为"不健康"及"病态"的县占总数的27. 9%,一半左右的县在"正常"等级以上,等级为"病态"的县主要集中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应对川西北部的生态健康状况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国土资源管理正在从数量管控向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方向发展.为了配合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设、获取关键科学现象和科学数据,提出建立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可分为9部分监测内容,即土地利用变化、土壤属性、作物长势、土壤污染和盐溃化、土地利用集约度、农用地流转、土地生态状况、基于地块的土地质量调查和土地退化监测,合计35个指标.指标体系结构包括监测内容、监测指标、数据来源与监测方法、监测尺度(区域、地块和样点)和监测周期.该指标体系能够配合国土资源部开展野外科研基地建设,满足基地开展长期综合监测和数据管理的需要.下一步需要从体现区域差异性和行业特色的角度进一步完善指标,并发展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综合评价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简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国际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评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76年FAO发布的《土地评价大纲》,其中指出土地适宜性的前提之一就是土地利用方式必须是持续的,即在当前环境条件下的可维持性与稳定性。但是直到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的针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持续发展”的概念才得以明确定义并迅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讨论与响应。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后,国际上一些土壤学家和土地评价专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伸到土地利用,提出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sustainable landmanagement…  相似文献   

20.
采用E—E—S协同模型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求取权重,利用模糊物元分析方法,对2001—2010年哈尔滨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哈尔滨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是不稳定的,2001--2003年为“安全”状态,2004~2006年为“临界安全”状态,2007~2010年为“较安全”状态;(2)影响哈尔滨市土地生态安全的因素并非协同统一,森林覆盖率、人均耕地、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是正效应,而农药施用量、城市化水平和就业率等指标为负效应;(3)今后要提高科技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引导农民合理施用农药,实现整体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