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数值模拟和水力学模型,对沾化电厂扩建后徒骇河供水能力进行了定量计算.通过分析取水前后典型站位及河道沿程水位、流量的变化,对影响取水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增大取水量的工程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运用半封闭港区水域泥沙回淤研究结果,以及电厂港池取水物理模型试验结果,提出电厂港池取水回淤计算模式。应用此模式对某港拟建电厂各取水工况进行港池航道回淤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介绍了青岛某化肥厂和电厂海水供水工程的取水方式和施工工艺.并结合工程实践,对主要的施工工艺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黄岛电厂取水工程潮流泥沙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孟国  时钟 《海岸工程》2006,25(2):13-21
建立了基于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考虑波浪及其破碎作用的二维潮流场和泥沙场数学模型,对黄岛电厂取水海域的潮流场、泥沙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对电厂取水口的泥淤积强度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电厂取水口附近海区流弱水清,取水口泥沙淤积轻微,对电厂取水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核电厂取水明渠泥沙回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啸 《海岸工程》1998,17(4):5-12
核电厂需用大量冷却水,用水量为工业用水的第一位。明渠取水是核电厂常用的取水方式之一。本文针对电厂取水明渠及口门外水流特点,分析计算了取水明渠内各部位及口门外过渡段的泥沙回淤率,并提出减少明渠泥沙回淤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徐啸 《台湾海峡》1998,17(1):9-15
本文在现场实测资料及模型试验成果基础上,针对嵩屿电厂三期工程具体特点,分析了九龙江河主取水口水域的自然条件和河床冲淤变化计算了取水口附近泥沙回淤量,并对取水口区域岸稳定性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嵩屿电厂三期取水口建成后,其附近泥沙回淤强度为25-27cm/a。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京津冀沿海地区海水淡化取水适宜性,于2016年对京津冀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项目和海洋地质环境进行详细调查,并对我国海洋取水现状进行综合研究。通过综合研究发现:从海洋自然属性角度出发,沧州和天津沿海地区属于淤泥质海滩,水浅坡缓、深水区离岸远、风浪作用下水体中泥沙含量高,适合开发大型(10万m3/d)海水淡化工程,取水方式适宜在海上建设沉淀池、采用潮汐式取水;唐山大清河口以西唐山沿海近岸海域属于淤泥质海滩,深水区离岸较远、水体中泥沙含量较高,适合开发大型(10万m3/d)海水淡化工程;大清河口以东唐山和秦皇岛近岸海域大部分属于砂质岸滩,深水区离岸较近、水质较好,适宜各种规模的淡化工程,且取水方式可采取开挖埋管道的形式采集深水区的海水;沿海海港码头工程岸段由于水深条件较好,适合建设各种规模的淡化项目。  相似文献   

8.
射阳闸闸下感潮河段电厂码头和取水工程淤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射阳港电厂三期扩建码头和取水口工程为例,建立射阳闸至河口段物理模型进行水流泥沙试验。试验研究表明,丁坝群并辅以开挖槽方案实施后,电厂河段减淤效果较好,三期取水口前沿河床平均高程从-4.41 m降低到-4.76 m,煤码头前沿港池的平均高程从-3.77 m降低到-4.49 m左右,能满足设计部门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运用泥沙冲淤的二维数值模拟和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分别计算取水前后半封闭港池泥沙回淤分布和回淤量的变化。数值模拟计算得出取水前港池泥沙回淤分布较均匀,取水后港池各部区域随其水流流态而有不同的回淤率;经验公式计算表明取水后港池回淤率增加6 mm/a,取水回淤贡献率为14%。  相似文献   

10.
介绍美国滨海18个核电厂址(共31台核电机组)取水设施特点及其生态影响。可以看出,在取水设施设计上,美国大部分核电厂采取了减小取水设施对水生生物的撞击和夹带的影响措施,包括采用闭式循环冷却系统;设置改进型滤网及滤网清洗和鱼回流系统;降低穿过滤网流速;设置离岸蘑菇头式取水口;减小取水流量;在取水设施外围设置屏障网等。虽然采取了一些控制措施,由历年监测数据可以看出,美国有些厂址的冷却水取水设施对鱼类、贝类等水生生物的夹带、撞击影响可能为中等水平,甚至是大的。与我国滨海厂址取水设施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核电厂未采取减小取水影响的措施。并且,我国核电厂址机组数量较多,冷却水取水量较大,取水可能带来的生态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应结合厂址特性优化冷却水取水设施位置、设计、建造和能力,以反映最佳适用技术(BTA),最小化环境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长江径流变化对南港盐水入侵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长江大通站长系列流量资料,按不同频率把枯季流量划分为丰,平,枯,特枯四类,并与吴淞,高桥氯化物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南港河段每年受到盐水入侵的影响,但入侵强度各年相差甚远,主要受控于径流量的丰竭,三峡工作兴建后对长江口咸潮影响,既有不利的一面,又有有利的一面,建议水库调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相似文献   

12.
2000年8月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和羽状锋的观测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CTD、多参数环境监测系统 YSI等仪器设备 ,于 2 0 0 0年 8月在长江口外海区对长江冲淡水结构、羽状锋等进行了现场观测。 2 0 0 0年 8月长江冲淡水出口门后 ,朝东北偏北流动 ,而当年 8月为长江径流量偏小的月份。通过动力分析指出了近口门段长江冲淡水分布类型与径流量的关系。长江冲淡水主流在近口门附近朝东北偏北扩展后 ,在科氏力作用下朝东南扩展 ,在转向区域为沿水下河谷北上的高盐台湾暖流水。高盐的台湾暖流水和长江冲淡水混合 ,生成口外羽状锋 ,强度大 ,阻挡了长江冲淡水向东扩展 ,并使冲淡水在当年径流量偏小情况下朝东北偏北运动。部分台湾暖流水在中下层能穿越长江口外而向北流动。羽状锋主要存在于长江口外 1 2 2 .6°E附近的 1 5m水层之上。在浙江沿岸、长江口外水下低谷西侧、吕泗近岸存在着上升流现象  相似文献   

13.
河口的水位变化是径潮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但近30年来,强人类活动对河口环境的影响已远超环境自我修复能力,导致水位发生异变。为研究这种变化,本文选取人类活动影响剧烈的珠江磨刀门河口作为研究区域,采用Copula方法定量分析在同一上下边界(上游流量和口外海平面)下由强人类活动引起的水位异变。结果表明:1)强人类活动后,河道地形下切显著,外海海平面对沿程各站水位的线性影响增强,上游马口流量对水位的线性影响减弱。2)强人类活动后甘竹至灯笼山站同概率水位事件明显降低;三灶海平面呈上升趋势;马口流量分布特性变化不明显。3)水位与海平面、流量的联合依赖关系发生明显改变,低水位与海平面关系的敏感度增加,而高水位与海平面关系的敏感度下降。低水位与流量关系的敏感度基本不变,而高水位与珠江流量关系的敏感度明显下降。4)强人类活动后各站水位变化幅度变窄,在相同概率海平面及流量驱动下,强人类活动后各站水位均有明显下降,水位与海平面、流量遭遇概率为0.1—0.9时,其月均水位下降幅度达0.01—1.24m。低海平面和低流量联合驱动下各站水位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高海平面和高流量联合驱动下月均水位的变幅,而且上游站位的水位下降幅度明显大于下游站位。本研究成果可为强人类活动的影响辨识及珠三角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利用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属于过度开发的河流.长期以来。重视经济社会效益,而较为轻视环境和生态效益;上世纪80~90年代,下游出现连年断流及"二级悬河"两个突出问题。过量引黄,引黄总水量大大超过母亲河的承受能力,生产用水与社会用水大量挤占冲沙用水及生态用水,是上述问题形成的直接原因。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保持河流永续利用,根本对策是在全流域建设高效、节水、防污型社会。节制社会经济用水;变粗放灌溉为科学灌溉;工业广用循环水;城市绿化及冲洗采用中水。制止对水质的污染。我们认为恢复黄河生态良性维持应包括三方面的指标:(1)下游排洪主槽通过调水调沙逐步恢复到6000m~3/s的过洪能力;(2)河水污染程度应稀释和降解到至少达到国家Ⅲ类水标准;(3)保证湿地及河、海、空中生物的良性生长环境。只要全流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发展,经过10~20年的努力,上述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相似文献   

15.
黄河是世界河流中携带泥沙颗粒最多的河流。泥沙的沉积不仅受物理因素,也受化学因素的控制,例如受表面电荷的控制。研究黄河口水中悬浮体颗粒的表面电荷,有助于探求河口区域的悬浮物沉积规律。 本文测定了不同盐度下黄河口水体中悬浮粒子的电泳行为,得到如下结果:(1)所有悬浮粒子均带负电荷。(2)粒子Zeta电位的负值随盐度增大而减小。这个结果与文献报道(欧洲一些河流的)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6.
长江河口潮波传播机制及阈值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口潮波传播过程受沿程地形(如河宽辐聚、水深变化)及上游径流等诸多因素影响,时空变化复杂。径潮动力非线性相互作用研究有利于揭示河口潮波传播的动力学机制,对河口区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2007—2009年长江河口沿程天生港、江阴、镇江、南京、马鞍山、芜湖的逐日高、低潮位数据及大通站日均流量数据,统计分析不同河段潮波衰减率与余水位坡度随流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潮波衰减率绝对值与余水位坡度随流量增大并不是单调递增,而是存在一个阈值流量和区域,对应潮波衰减效应的极大值。为揭示这一阈值现象,采用一维水动力解析模型对研究河段的潮波传播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潮波传播的阈值现象主要是由于洪季上游回水作用随流量加强,余水位及水深增大,导致河口辐聚程度减小,而余水位坡度为适应河口形状变化亦有所减小,从而形成相对应的阈值流量和区域。  相似文献   

17.
黄河清水沟流路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平  王涛  高文永 《海洋与湖沼》1997,28(2):165-171
根据1989年5月和8月枯、洪水两个季节黄河拦门沙区及河口海区地质和水文调查资料,结合黄河利津水文站近几年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对黄河清水沟流路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黄河来沙量渐少是清水沟流路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河口向南转向海动力作用较弱的莱州湾,海水沿河上溯力逐渐减弱,河流泥沙得以更顺利入海,并在口门外沉积;现流路河口海域的水动力作用虽然较弱,但涨,落潮流的分布  相似文献   

18.
湘江尾闾河槽演变和整治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88—1990年对湘江尾闾河槽进行实地考察所采集的河床底质和浅钻资料,及在艑山、岳阳、城陵矶三个测流断面所取得的水文、泥沙数据,从水动力条件和地质地貌及沉积相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河槽呈缓慢右移,右汊冲深,左汊淤浅,河宽逐渐缩窄的趋势。整治应以挖槽疏浚为主,浚深右汊中部河段,适当采取丁坝、潜坝、炸礁工程。引流归槽,以挖制河势,稳定航道。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北支潮汐能源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北支有着丰富的潮汐能源及淡水,航运、水产等资源,因长期未加规划、治理,以致远未开发利用,反使河道淤浅,迳流减少,通航能力降低,且有大量泥沙,盐倒灌南支,恶化航道、水质,亟待整治、开发。研究提出,北支潮汐能可有效地用以发电和疏浚河道。可利用北支有利的河势,建造大、小双库开发方式的潮汐电站,并利用该河上、下游端间具有潮时差的有利因素,使电站可以连续不断发电、供电。同时可利用建造的上、中、下游三座水闸,逐级集水攻沙,冲刷航道淤沙,提高通航能力,实现江、海直接联运。另可兼收淡水供应,水产养殖、旅游,以及沟通崇明岛与苏北的陆上交通等效益,潮汐电站工程可采用现实可行的新技术、新材料、新的结构形式,以降低造价,使我国潮汐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现代水下宏体底栖动物组合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属种组成及生态分布等方面对该三角洲四个基本单元环境中的底栖动物进行了系统组合分析,并探讨了水深、盐度及水动力等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的控制作用。指出本区底栖动物的生态分布与环境一致;在属种上与水深盐度及沉积速率有关,即河口附近属种单调,随着远离河口水深、盐度的增加,沉积速率的降低而增多,至浅海陆架区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