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渤海地理位置优越,海洋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地质环境资料的支撑,现有研究通常分海区开展,缺乏实测资料支持的系统性研究。基于2008—2016年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环境地质因素的相关资料,通过网格化处理,量化渤海海域主要环境地质因素的特征参数,建立了以海底地形或底质环境变化类、地层不均衡类、活动构造类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地质环境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层次分析定权法和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研究区地质环境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渤海海域依据地质环境稳定性可划分为差等、较差、中等、较好、优等5级,大部分海域地质环境稳定性总体较好,地质环境稳定性较差的海域占比10.00%,尤其是黄河三角洲周边海域,不稳定环境地质因素活动断层、地震震中、浅层气及与潮流相关的环境地质因素较为集中,危险性较大。研究结果对渤海海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关定量评价方法可为中国海洋环境地质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现代黄河三角洲几乎处处都有人为地质作用,其结果开;成各种各样的人工地质体.本文简要介绍了黄河三角洲人为地质作用的类型、特征和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工程海堤断面为工程实例,结合当地的水位及波浪参数,利用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得出了护面块体稳定的极限条件及不同堤坝型式下海堤的冲淤状况,从而验证了海堤护面块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黄河农场地区地下水入海通量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系统地调查和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地理、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的水文地质试验和地下水长期观测,并尝试建立黄河三角洲典型地段-黄河农场地区的水文地质数学模型,定量分析该地区地下水入海量的变化规律及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当地的气象因素和黄河、小岛河及海洋的水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地下水的入海量,而且黄河的水位变化和气象因素是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入海量的主要因素。另外,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的入海量比地表径流入海量小得多。  相似文献   

5.
贝壳堤新知     
从渤海湾西岸一直延续到黄河三角洲和莱州湾南岸的贝壳堆积体,是我国晚第四纪以来最重要的地质现象之一,研究历史长,发表文献多,也是被认为研究比较详尽的地质体,以致成为国家自然保护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6.
现代黄河三角洲粉土触变性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现代黄河三角洲砂质粉土和粉质粘土触变性的对比试验研究,阐述了黄河口粉土的触变性。试验结果对解释粉土的失稳机制、解决工程地基的稳定性和防止地质灾害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海洋环境工程地质学是根据人类为协调其海洋工程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的迫切需要,在广泛的海洋工程地质和海洋环境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论述了海洋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对象,研究内容、范围、学科基本框架,以及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工程地质系统、相、效应与灾害和环境地质工程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受入海水沙减少、海岸带高强度开发和海洋动力作用等的影响,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侵蚀凸显。基于实测地形和波浪资料,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工程防护区海床侵蚀过程及稳定性变化。工程防护区海床侵蚀主要分布在近岸10 km内,2007—2015年距岸8 km区域内表现强烈侵蚀,堤前海床较2000—2007年时段侵蚀量增大,海床侵蚀向岸加剧。随着现行河口沙嘴的淤积延伸和孤东浅水区的不断侵蚀,孤东南大堤外海逐渐形成了"近岸区深,远岸区浅"的反剖面形态。随着工程防护区近岸持续侵蚀,等深线不断向岸移动,堤前海床不稳定性逐渐加剧,2015年84.20%的堤前海床处于强或极强不稳定状态。本研究可为新形势下黄河三角洲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由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成国栋副研究员主编的《黄河三角洲现代沉积作用及模式》一书由地质出版社出版。该书是1986年到1989年中国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和荷兰乌德勒支大学比较沉积学研究室合作项目“黄河三角洲现代沉积作用、沉积模式及其在古相沉积物中的应用”的阶段研究成果,由中方研究人员集体编写的。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以其巨大的输沙量而著称于世。其载荷主要是极细粒的粉砂物质。大量悬浮物使河水的密度增高,呈稀薄浊流倾泻入海。这种沉积作用既不同于正常河流,也不同于浊流,而应有自己独特的沉积机理和相模式。其向海加积的方式和因此而形成的粒序变化,也应有其特殊性。因此黄河三角洲是一个具有独特特征而需要研究的三角洲新类型。  相似文献   

10.
大鹏湾海洋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2001年,我局在大鹏湾深圳海域开展了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综合调查研究,结合实测的海底地形地貌背景,根据潜在的海底地质灾害因素和海底工程地质条件等资料及水化学有害因子分析,综合研究了大鹏湾海域的海洋地质环境;利用综合指数法,对大鹏湾的海洋地质环境进行了定量、半定量的综合评价;为大鹏湾的海洋开发工程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及邻区是风暴潮多发区,其造成的危害和地质特征也因其不同的岸段而表现不同。本文对野外调查中的海岸地貌和沉积物进行探讨,并指出其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2.
琼州海峡跨海工程新Ⅶ线区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因素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固定式)新Ⅶ线调查区浅层地质一地球物理特征的研究,揭示了研究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地质条件,并对区内主要地质灾害因素进行了评价研究,认为新Ⅶ线区内海底表面无障碍物,区内也无任何断层,目前在潮流的作用下仍在移动的沙波和沙垄是其主要的潜在地质灾害因素,而斜坡稳定性和砂土震动液化(海底以下20m范围内砂土层)在120年一遇的极端波浪荷栽作用下或在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的情况下均不会构成该跨海工程的潜在地质灾害因素。同时还指出,虽然区内地质条件均属于不具活动能力的限制性地质条件,但其对工程设施仍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危险性,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软土稳定性定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由于黄河三角洲特殊的地质地貌及水动力特征,而在本区形成一种工程地交差的软土沉积,总观其自然环境,影响其稳定性的动力因素主要是地震和波浪。根据极限平衡理论,线性波动理论等,计算了地震设计烈度7度和8度地震作用时及50年一遇的波浪作用时分别在软土土层中不同深度处产生的地震剪应力和波浪剪应力,与其相应软土层的不排水强度相比较可判断,本区软土在50年一遇波浪和7度、8度地震作用时能滑动破坏。  相似文献   

14.
海岸带工程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对于海洋工程的建设安全和沿海经济繁荣十分重要。在胶州湾海域已有地质、水文等数据的基础上,对胶州湾海底工程环境适宜性进行了分区。通过无监督机器学习的谱聚类算法,构建了胶州湾海底工程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胶州湾整体工程环境适宜性趋势为北高南低,从北向南依次可分为适宜性高、适宜性较高、适宜性较低和适宜性低四个区域。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胶州湾海域海底工程适宜性的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冲淤分布、沉积物类型、坡度、第四系沉积物厚度、水深、海流流速、断裂分布。本研究可为胶州湾工程环境和地质灾害预防提供参考,有助于海洋工程环境稳定和经济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钓口三角洲叶瓣体的钻孔、浅地层剖面调查资料,研究了钓口叶瓣体垂向地层结构特点,分析了因其所导致的潜在不良地质现象,如:地面沉降以及不均匀沉降、土体液化、软弱层及底辟、滑坡、差异冲刷,总结了其特征、成因模式及危害。因钓口叶瓣的地层结构特点与现代黄河三角洲整体地层结构特点相似,其所导致的不良地质现象也普遍存在于现代黄河三角洲。该区为埕岛油田所在地,在该区进行工程建设,应对这些可能存在的不良地质现象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环渤海地区地壳稳定性较差,沿海地带软土地基、沙土液化等不良工程地质问题较多,存在崩塌、滑坡、侵蚀淤积等环境地质灾害。特别是由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灾害严重。本文章介绍了环渤海港口工程地质环境,并就原生地质环境、次生地质环境、人为地质环境对港口建设的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地基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继民 《海岸工程》1992,11(2):53-65
本文是海洋大学地质系及河口所首次对黄河三角洲进行地基工程地质研究的成果。通过区域工程地质调查、钻探取样、现场标准贯入试验、十字板试验与实验室分析:静三轴和动三轴剪切试验、土工试验、粒度与粘土矿物分析以及结构研究等方法,测试了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的工程特性(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参数指标,并对其地基容许承载力、液化性、稳定性及地基处理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18.
现代黄河三角洲以粉质类土沉积为主,土体渗透系数是三角洲上进行工程开发活动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参数之一,其变化规律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采集原状土样,利用模拟加栽渗透实验,研究固结压力、渗透压力对黄河三角洲粉质土渗透系数的影响,得到土样在不同方向上渗透系数随固结压力和渗透压力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扫描电镜试验,从微观结构上探讨了土体渗透系数变化规律的机理。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埕岛油田开发中,平台就位作业一般采用插桩基础,对井场的海底地貌、浅表地层产生扰动破坏,拔桩后形成桩穴,桩穴重新充填后,地基土工程性质会发生变化.通过对平台拔桩移走后的海底场地进行水深测量、浅地层剖面特征调查以及场地中桩穴内外地层工程地质条件的对比分析,给出了埕岛油田海域因插桩引起的工程地质条件变化特征,并对桩穴内外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成陆时间最短的大型河口三角洲,由于其发育背景特殊、地质环境系统不稳定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地面沉降较为显著,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威胁。从监测技术和成因机理角度出发,系统综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面沉降现状:(1)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受新生地层自然压实、人为建筑重力压实、河流陆源输入减少、地下水与卤水开采、石油天然气开采以及海洋动力作用相对增强等多重因素影响,需要更详细、更系统地研究,特别是定量分离人为与自然因素在地面沉降的贡献方面,需要与其他学科如地质、岩土、力学、数学等交叉进行综合定量分析;(2)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的长时空尺度的持续监测与分析、历史周期分析与未来判断分析需加强,尤其要重视海陆相互作用对地面沉降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的研究;(3)地面沉降勘查、监测和精度研究及沉降评估和环境影响监测研究,尤其是海岸带退蚀与地面沉降之间的耦合关系等问题仍待深入。在今后研究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理论模型的深入探究和新技术方法的实践,机理研究应扩展至多种模型研究;预测灾害时,应扩展到与地面沉降问题较为紧密的地面开裂、断层以及地裂缝等研究上。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