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信息编码中两种主要形式,然后讨论地理要素常用的层次码及其扩充性能,分析了由于表示与存贮形式一致对代码扩充带来的不足,并介绍了一种将代码的表示与存贮分离开的编码方法,用这种方法编码可以在一给定存贮空间里,使其代码容量和扩充能力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基于GML 3.1的地理要素拓扑编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GML对地理信息进行编码能够很好地解决数据模型不统一造成的诸多问题。介绍了GML的基本特征和核心模式,探讨了地理要素拓扑编码的GML实现。GML 3.1拓扑模式的引入使地理信息的建模更加方便和准确。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理要素编码的数字地形图入库方法实现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建设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数据来源是各城市已经采集的不同比例尺的数字化地形图,而数字化地形图不能直接被GIS软件操作。本研究从实际出发,提出基于地理要素编码的数字地形图入库设计方法,将ArcGIS Engine和Objects Arx2007相结合进行嵌入式二次开发,利用C#,在.NET2005平台下得以实现,并在某城市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得到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4.
专题地图的地理要素与专题要素内容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地图是信息的载体,专题地图是突出地显示专题信息的地图,其制作原理和方法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本文主要阐述编制专题地图基础要素即地理要素的资料收集、制图综合与专题地图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5.
6.
7.
地理编码数据库是地理编码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地址匹配的效果。本文在青岛市地址体系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青岛市地理编码数据库的建设流程,包括地址数据获取、地址数据标准化、地址数据入库和地址数据库组织的建设,并对地址数据的更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利用分类方法快速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保持其现势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分类后变化检测是其中一个难点.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几何特征的面状地理要素变化检测方法,将提取的面状地理要素与待更新要素对比,计算两者多边形质心距离、形状系数、周长和面积相似程度等几何特征来判断要素是否发生变化,从而进行更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处理分类后多... 相似文献
13.
地理空间数据异构问题长期并将持续存在,作为克服语义异质的关键技术,地理类别概念之间的语义映射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综合利用地理类别概念集的本体属性内涵、分类层次结构等语义信息,提出一种基于本体属性特征学习的地理要素分类语义映射方法.该方法将本体属性特征作为基础语义框架,建立地理类别概念的语义特征向量化描述,并提出一... 相似文献
14.
地名通名与地理要素类型的关系映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规模的全国地名为数据源,采用人工辅助方式提取地名通名,建立地名通名和地理要素类型之间的映射关系,并通过实例分析了地名通名和地理要素类型的交叉映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大比例尺地形图要素分类编码编制是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库建库的前提,更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点之一.在《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GB/T 20258.1-2007国标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应用实际需要,提出一个面向地理实体的大比例尺地形图要素分类编码方案,方案中体现了实体要素和辅助要素的区分,既满足了目前大比例尺地形图生产的实际需要,又为未来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中地理实体数据生产提供了接口. 相似文献
16.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地理国情普查及监测是新时期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新思路,通过对两项工作的科学认识与把握,明确两项工作的区别与联系,确定具体共享的要素内容,在实际作业过程中,使作业人员尽快进入角色,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实现基础测绘工作与地理国情普查及监测更新工作协同生产,为推进新型基础测绘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王卷乐;李凯;严欣荣;郑莉;韩雪华 《遥感学报》2023,27(8):1757-1768
地理要素一般包括自然和人文两类对象。日益增加的遥感大数据和泛在的社交媒体数据为这两类对象的要素分类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基于遥感影像分类为主的自然要素提取和基于网络文本和社交媒体的人文要素提取,是当前地理要素分类的两大主流。前者以图像处理技术为支撑,后者则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核心。随着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分类方法的介入,两类要素分类呈现越来越多的共性相通特点。本文以机器学习方法的演变历程为媒介,剖析了其在自然地理要素遥感影像分类和人文社会要素网络文本分类方面的异同。以遥感单一对象、复合对象分类和微博社交媒体话题分类提取为实例,指出二者在机器学习分类方法上具有相通性。遥感大数据和网络文本大数据分类方法的相互借鉴能够促进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的智能分类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