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以变形观测点的平均高程作为研究对象,对连云变电所地面沉降规律进行研究.在沉降区域内较均匀地布设一些能反映地面沉降情况的观测点,定期对其进行沉降观测,求得每期观测点的高程值.选用Gompertz曲线模型和Logistic曲线模型进行拟合,建立预测模型,对研究对象进行预测并进行精度评定.通过研究发现,该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地面整体沉降情况,可以作为研究地面沉降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天津市区至滨海新区快速轨道交通工程中山门西段SZm标段盾构区间工程的实际观测数据,确定了适用于天津地区的Peck公式以及纵向沉降的指数公式的参数取值范围,并利用确定参数后的公式对地面沉降进行了预测和实际的沉降观测,对比结果显示,参数的确定基本准确,经过修正后的公式可以用于天津地铁施工的地面沉降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选用拓展双曲线法、三点法和指数曲线法三种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变形预测方法,以VC++为开发工具,通过MFC编程实现了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变形的预测。并以新建哈尔滨西客运站工程Ⅱ标段DK919+950观测断面为实例,通过对实测工程数据的拟合得出了该断面的最优预测方法,为高标准铁路路基的沉降预测和铺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运用现代预测理论,以Visual Basic为编程手段,开发矿区地面沉降预测预警系统。使用逻辑斯蒂(Logistic)、泊松曲线、龚伯次(Gompertz)等模型实现对矿区地面沉降曲线进行拟合,利用拟合曲线可方便有效地预测将来一定时期内所监测区域地面的沉降值,为矿区地面沉降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Grapher二次开发技术绘制地面沉降过程曲线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面沉降过程曲线图可以形象地表示观测点在多个观测期间高程的变化情况,并为地面沉降预测提供依据。研究了新版Grapher软件的Automation技术,并用VB编程语言在客户应用程序中快速实现了地面沉降过程曲线图的绘制和地面沉降预测功能,做到了客户开发软件界面和功能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6.
董祥林  陈银翠  葛侃 《测绘通报》2012,(3):65-67,84
对工业园区松散层水文特征,松散层沉降、变形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地面沉降观测结果得出地面沉降与时间、疏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临涣工业园区地面非采动沉降预测方法与安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地面基本不产生疏水引起的沉降,大面积沉降没有造成建筑物原有裂隙有明显的扩展,对保障工业园区重大构筑物及设备的正常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金坛盐穴储气库工程建设的概况,提出了在该工程区域内进行地面沉降观测的布设方案,分析了沉降点的精度水平。  相似文献   

8.
某高速铁路北京至济南段地处华北平原,沿线经过的大部分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对穿越不同地面沉降速率区段的高速铁路工程,沉降观测得到的桥墩沉降量是工程沉降与区域沉降的综合体现。由于地面沉降速率在空间上是不均匀的,本文对区分工程沉降和区域沉降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对沉降观测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连云港220KV高压变电所因地面发生大面积的沉降,直接影响运营安全。为了探究地面沉降的规律性,指导生产实践,本文以土方量作为研究对象,对220KV高压变电所地面沉降规律进行研究。在沉降区域内较均匀地布设一些能反映地面沉降情况的观测点,测定这些观测点的平面坐标,再定期对其进行沉降观测,求得每期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得各观测点的三维坐标。利用南方CASS绘图软件具有的土方量计算功能,计算出每期沉降观测数据所对应的土方量。以土方量作为研究对象,选用Gompertz模型、双曲线模型、Logistic模型和指数曲线模型,利用1 st0pt软件对土方量数据进行拟合,建立预测模型,对研究对象进行预测并进行精度评定。通过研究发现,该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地面整体沉降情况,与目前只针对个别点的沉降情况来研究地面沉降变化规律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朱微  刘福春 《测绘工程》2007,16(6):54-57
从地面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出发,进行水准观测数据的处理,平差基准选定的探讨,并对常州市行政区域内历年来的水准观测数据应用时空分析,形变数字特征值及速率的非线性变化等方法,分析常州市行政区域内地面垂直位移的发展过程及特征,得出常州市区域内沉降漏斗迁移路径的变化规律,为常州市今后的地面沉降分析提供参考。最后讨论了引起地面沉降的原因,提出今后的弥补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选择概率积分法预计模型,采用VB语言编制程序,实现了对采动矿区地表移动主断面上及移动盆地内任意点倾斜、曲率、水平移动与水平变形的计算和预计;并基于Auto CAD平台,完成了主断面的下沉曲线、倾斜曲线、曲率曲线等图形的自动绘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L ogistic 模型在地面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胜任 《测绘工程》2016,25(4):78-80
随着城市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开展,由此引发的地面沉降对区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影响不容忽视,地面沉降预测与控制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表明,地面沉降基本经历发生、发展、成熟,最后到达一定极限沉降量的过程,这与Logistic模型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非常接近。文中建立地面沉降量Logistic预测模型,以某地区地面沉降实测数据为例进行定量模拟预测,结果表明,Logistic预测模型能很好的拟合沉降量—时间关系曲线,而且能够对地面沉降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预计结果的地表移动观测点选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表移动和变形的观测工作一直都是研究开采沉陷危害的比较直接方式,而合理有效的观测站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布设观测站时,除考虑采深影响外,还利用概率积分法预计下沉曲线,根据下沉曲线上的特征点选取观测点。通过对某矿的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精度更高,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为地表沉陷的观测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岩层与地表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由于Knothe时间函数虽然可以预计地表下沉,但在预计中有描述地表下沉速度的不足,并且其函数复杂.研究矿区单点动态下沉过程对于地表建筑物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Logistic模型拟合下沉曲线,得到了预计方程,结果表明预计精度较高.Logistic模型参数少,函数相对简单,计算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地下开采地表下沉预测结果的精度及可靠性,提出了基于混合智能优化算法(hybrid intelligent optimization algorithm,HIOA)与组合核相关向量机(multi-kernel relevance vector machine,MK-RVM)的地下开采地表下沉预测方法。首先,分别构建HIOA与MK-RVM算法,并利用HIOA优化MK-RVM的参数。然后,采用优化后的MK-RVM构建地表下沉几何参数预测模型和动态下沉预测模型。最后,利用以上模型对上山移动角、下山移动角、中心移动角、地表最大下沉及动态下沉进行预测,并分析预测结果的精度及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精度与可靠性较单一核函数相关向量机与支持向量机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6.
基于非等间距模型的建筑物沉降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清海 《测绘科学》2008,33(3):59-61
该文基于实测资料进行建筑物沉降预测。在灰色模型和泊松曲线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对非等间距数列进行变换处理的方法,从而建立了非等间距预测模型。结合建筑物沉降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种预测方法均能较好地反映建筑物的沉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地面交通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发展地下交通轨道,不可避免地会实施隧道工程,由此引起的地表沉降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本文以山东省某地铁隧道工程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测数据分析研究由此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一般认为peck公式只能对下沉最终值进行预测,本文将依据peck公式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面沉降值进行实时预测,结合实测数据,我们可以发现peck公式可以很好地预测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规律。  相似文献   

18.
根据区域沉降地区工程沉降监测特点,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区域沉降的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变形信息引入遗传BP神经网络工程沉降预测分析中,研究出一种基于遗传BP神经网络叠加区域沉降的工程沉降分析与预测方法.工程实例建模分析表明,其沉降预测值拟合精度较传统方法得到较大提高,能更好地反映工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矿区地表变形观测数据中含有的粗差对地表沉陷规律研究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采用小波阈值去噪法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了小波阈值去噪的基本过程,讨论了小波阈值函数,并对两种阈值函数进行了对比;使用Matlab小波工具箱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回归曲线,与地表实测沉陷值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相比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小波阈值去噪法能有效消除粗差对变形结果的影响,实现了矿区高精度、动态的地表变形监测,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D-InSAR的黄土高原矿区地表形变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InSAR技术已在数字高程建模、地表微小变形、地壳形变等方面显示出广阔前景,但其对黄土高原矿区复杂、剧烈、动态的地表形变监测能否有效,目前仍存在争议。针对此问题,该文以大同市南郊区采煤沉陷地为研究区域,利用两轨法D-InSAR技术,采用ALOS PALSAR数据获取了研究区域2008年1月1日至2月16日间的沉陷面积和最大沉降值。然后以晋华宫矿某工作面为例,利用开采沉陷预计方法进行验证,预计结果显示该工作面的最大沉陷值与D-InSAR测量值相差达24.04mm,并分析差异主要来源于SAR数据、地形、预计参数选取的限制。实验结果表明,D-InSAR技术能够比较准确且有效地监测黄土高原矿区地表形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