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有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基于RS和GIS软件平台,对吉林地区近10年来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解译,计算10年内土地利用的动态度和转移矩阵,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转移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居民地和旱田面积呈增加趋势,水体和林地面积趋于稳定,水田面积大幅度减少;居民地增加最显著的位置集中在吉林市及其周围地区,而旱田和林地变化主要集中在离居民地较近的山坡处。 相似文献
2.
3.
4.
GIS和RS技术在湿地资源研究中的应用——以大庆市湿地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庆市湿地为研究对象,以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为技术平台,介绍了湿地环境因子研究工作程序及湿地现状类型分布研究,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湿地资源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GIS与RS技术在湿地资源应用研究中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李琳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12)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省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均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及时、有效地监测土地资源的变化趋势,有利于土地资源的持续发展与规划.通过对厦门市同安区1998年和2008年两个时期的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析,得到其土地利用数据,结合GIS技术分析土地利用的转移情况及其产生原因,为厦门市同安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及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RS和GIS的农业土地利用污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已被确认为地表和地下水最主要的非点源污染源,而土地利用方式又是影响非点源污染的关键性因素。大规模的土地利用与开发、化肥与农药用量的增加、规模养殖业的发展、生活垃圾的增加等,这些非点污染源严重威胁水体质量,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为了更好地预测和控制、管理非点源污染,必须研究其负荷定量化问题。本文从以上几方面入手,讨论了非点源污染与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关系,利用组件GIS技术,以网格为评价单元,实现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定量计算及可视化分析。文章最后以上海市松江区作为研究区域,对该区的污染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新形势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一项新任务,本文通过介绍福建省泉港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技术路线与方法,分析了采用该方法获得的调查结果,为泉港区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规划和科学管理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和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整理景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以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市级投资重点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选取3类景观指标,对项目区内土地整理前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景观格局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景观类型中水田斑块占绝对优势,斑块分维数、形状指数呈下降趋势,表明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和简单; 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降低,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面积增加,最大斑块指数增大,景观破碎度降低; 平均分维数和平均形状指数增大,表明景观形状较整理前变得规则,但总体形态变得复杂;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降低,表明在增加了景观分布均匀程度的同时降低了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类型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9.
空间信息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杰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31(2):137-139
空间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一个方面,它与土地利用规划密切相关。为了使空间信息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分别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中摄影测量与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空间信息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和GIS的南充市顺庆区LUCC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法,精确解译顺庆区2000年与2007年两期Landsat-TM遥感影像,获得该地区土地利用/覆被的矢量图及定量统计数据,综合运用动态指标分析了LUCC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是LUCC的核心类型,三者面积之和超过研究区总面积的90%。7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速度较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草地、水域则有少许减少。这些分析结果为查明该区土地利用及变化情况,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制定国土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