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王铮 《地理学报》2011,66(8):1008
最近我有幸得到叶大年、赫伟、李哲和徐文东先生的《城市对称分布与中国城市化趋势》。我没有一气读完,因为科学著作,必须边读边理解,还要边思考。大约两个星期,我读完了这篇专著。我不能不说,这是理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省际及主要旅游城市旅游规模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朱竑  吴旗韬 《地理学报》2005,60(6):919-927
借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较成熟的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理论,以多年入境游客数为指标,研究了中国省际层次和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规模分布规律。研究发现中国省际区域的旅游规模分布呈现首位分布,但位序-规模分布拟合度不高。根据各省市旅游规模变化和位序变化的协调关系,可以将我国省市分成:均衡型、增长缓慢型和加速增长型等三种类型。但对我国主要旅游城市旅游规模的分析表明,虽然其也基本符合首位分布,但是特征不明显。通过对位序-规模相关系数的回归分析表明,城市旅游规模分布更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发展、城市职能变化、旅游资源、边境口岸、重大事件、市场营销、突破型产品等因素对旅游规模分布的影响。文章旨在为区域旅游规模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途径,进而为国家旅游产业发展和大区域旅游投资政策的制定等宏观决策提供理论层面的参照。  相似文献   

3.
Zipf维数和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值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谈明洪  范存会 《地理研究》2004,23(2):243-248
城市位序 规模理论和分形理论是研究城市系统的重要基础。前者可以较好地刻画城市的规模分布 ,后者可用来深入地解释城市规模的分布规律。其中 ,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值和Zipf维数是这两个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参数。在研究我国城市规模的分布规律时 ,理论上可认为分维值和Zipf维数的乘积等于 1。但本文认为这种理论上的关系并不能直接套用到统计分析中去 ,如果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值和Zipf维数是利用对于样本的OLS (最小二乘法 )估计所得 ,两者的乘积应等于判定系数 (R2 )。最后我们对此结果进行了推导和证明 ,并对其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城市体系和城市内部两个尺度上总结交通网络与城市结构之间的关联.通过中美两国城市的实证案例,从交通网络和交通流的视角,提出了一个城市体系结构和城市内部结构研究的理论框架.其中城市的有序性是其共同理论的出发点,包括城市规模体系和城市内部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有序性,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居行的空间分布模式.可采用交通网络位置决定区位优劣,从而影响城市兴衰(城际尺度)、地价高低、人口疏密(市域尺度)和出行模式等加以理论解释.城市体系分布的有序性、城市内部结构的规律性、城市间以及城市内交通网络的拓扑特征,共同影响了微观层面个体的时空间移动以及群体层面的交通流分布,从而为链接微观与宏观两个尺度的地理环境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晓瑞  华茜  程志刚 《地理科学》2018,38(11):1809-1816
针对目前城市人口分布研究现状,在传统的空间句法模型基础上,将LBS大数据技术有机引入到城市人口分布研究中,从而构建了理论分布和实际分布有机结合的城市人口分布研究新思路。合肥市中心城区的案例研究显示:空间句法模型与LBS大数据分析所得到的人口集聚区域在空间上并不完全一致;根据空间句法模型和LBS大数据分析结果的综合对比,合肥市中心城区被划分为高密度、中密度和低密度3类人口分区,同时提出了不同密度分区的人口分布发展建议。研究表明,LBS大数据的适时、动态特点能弥补传统数据的不足,其与空间句法模型有机结合将能为城市人口分布研究提供更加精确高效的工具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妤  孙斌栋  李琬 《地理研究》2021,40(11):3173-3190
对于何种城市规模分布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学界在理论与实证方面都存在争议,且鲜见跨国的实证研究。基于2000—2015年LandScan人口数据和欧空局土地覆盖类型数据,识别了具有统一定义的全球近100个国家的所有城市,通过描述性统计和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城市规模分布对PM2.5浓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均衡的城市规模分布总体上能够降低国家的PM2.5浓度,这是因为均衡的城市规模分布能够通过促进分工合作和减少交通出行来降低PM2.5浓度。实证结果具有一定异质性,在人口密度较高或政府干预程度较高的国家,均衡的城市规模分布更有利于降低国家PM2.5浓度,而在人口密度较低或政府干预程度较低的国家,相对极化的城市规模分布更有利于国家PM2.5浓度的下降。本研究丰富了城市规模分布对PM2.5浓度影响在跨国层面的证据,对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杨洋  李雅静  黄庆旭  黄聪 《地理研究》2016,35(9):1672-1686
复合1992-2012年DMSP/OLS稳定夜间灯光等多源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运用多种城市规模分布理论方法,对城市用地与人口规模分布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系统比较。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城市用地规模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市人口规模增长速度,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比城市用地规模分布更为均衡;城市用地规模呈首位型分布但首位优势在减弱,城市人口规模呈位次型分布但首位优势在增强;位序迅速上升的城市主要位于山东省和河北省,位序显著下降的城市主要位于辽宁省。环渤海地区城市规模空间分布呈显著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极化特征,且城市用地规模分布空间特征比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更为突出。研究结论可为优化区域城市空间开发格局、促进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环渤海港口城市体系发展与布局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环渤海地区14座港口城市,从城市规模分布、城市经济发展外向性水平和城市空间结构3方面探讨环渤海港口城市体系的发展与布局。选用1993—2003年年末城市总人口数据,应用位序—规模法则探讨环渤海港口城市的规模分布;采用外贸出口额、外商直接投资额、出口依存度3个指标分析城市经济发展的外向性水平;测算城市体系中各城市间的直线距离,应用分形理论分析环渤海港口城市空间结构。结果显示:1)环渤海港口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型,接近位序—规模分布形式;2)在城市体系中,城市经济发展的外向性水平具有层次性,青岛、天津、大连3市相对突出;3)城市体系空间布局比较均衡。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规模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百萍 《地理研究》2011,30(8):1520-1527
借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较成熟的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理论,采用标准差、变差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系数等指标,对19992009年安徽省17个城市国内旅游收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旅游发展总体不均衡;安徽省城市旅游规模首位度小,分散分布明显;高位序城市旅游规模近年相对集中。通过对数据进行位序规模的回归分析:发现安徽省城...  相似文献   

10.
紧凑型城市发展是相对于分散型城市发展较为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为探索东北三省城市紧凑度现状及特征,首先,从土地利用紧凑性、经济紧凑性、人口紧凑性、基础设施紧凑性,环境协调等方面切入,建立紧凑度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东北三省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紧凑度进行了评价,并从空间和数量统计角度,应用SPSS软件,归类分析了城市紧凑度的分布特征;其次,以计算得到的紧凑度指数为基础,借助GIS软件,运用空间全局/局部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东北三省城市紧凑度分布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理加权分析方法,对紧凑度与影响紧凑度分布的主要因子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城市紧凑度呈现出较为突出的极化分布现象,不同主因子对紧凑度分布影响的差异性显著。  相似文献   

11.
广州大都市批发市场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州市为例,对大都市批发市场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大都市批发市场的集聚分布是一种常见现象;广州市批发市场的空间分布类型可大致分为老城区传统型、交通枢纽导向型、城市内部交通主干道沿线型和城市外围快速干线沿线及交叉口型4种;批发市场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区位、交通、集聚度、城市规划等因素影响;批发市场的功能、分布与其所面向的市场需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鉴于以往研究较少关注城市规模分布形态的规模差异性和城市规模分布演化与城市增长模式之间的关联,论文基于1953—2010年中国6次人口普查数据,选择了全部城市(包含地级市市区和县级市)和地级市(地级市市区)2种样本组,对中国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的形态特征、演变趋势及其与Gibrat定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主体符合Zipf定律的线性分布,但两端即小城市和超大城市因规模不足而偏离线性分布,这一现象也得到全球各国证据的支持;从演化角度来看,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在早期逐渐分散化并偏离Zipf定律,但从2000年开始转而向符合Zipf定律的方向回归,其中大城市率先在1990年就开始了转向,与这一阶段城市人口随机增长表现出耦合性,从而验证了Zipf定律和Gibrat定律的逻辑一致性。该发现对于促进中国城市规模分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根据地理对称原理分析了江西、湖南两省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以及城市分布方面的对称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评价两省在区位条件以及区域发展方面的非对称性。最后首次就两省地理环境对称性及区域发展非对称性的原因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江西与湖南在相同区域地质构造的背景下引发了两省在地质、矿产、地貌、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对称;自然地理要素的对称导致了两省城市、铁路分布的对称;而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机遇引起两省在人才地理方面的不对称、不同的发展环境引起两省在文化地理方面的不对称、人为的政治经济活动引起两省在经济地理方面的不对称。以上三个因素是最终导致赣湘两省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特大城市人口分布特点及变动趋势研究——以东京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理学界一直关注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解释,如城市地区居住和非居住活动的分布区位和密度,以及它们的空间联系.本文以东京为例,对特大城市的人口分布及其变动趋势作了较全面的分析,主要包括: 1)人口数量变动及其分布; 2)人口结构变动及其分布; 3)主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智能体的城市人口分布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人口是城市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快速增长的人口给城市安全、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获取不同尺度的高精度人口空间分布信息对于城市安全管理、提高资源环境的综合管理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常用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模拟方法存在的不足,构建了基于多智能体的城市人口分布模型,模型由影响要素、智能体、决策规则等组成。在两个不同尺度区域进行了模型应用实验,并以重力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与重力模型相比,此模型所模拟的结果具有更高的精度,且接近于实际的人口空间分布,为城市人口分布模拟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王妤  孙斌栋  张婷麟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11):1812-1823
洞悉世界各国城市规模分布规律有助于推动形成合理的城镇格局和促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基于2000—2018年LandScan等数据库,按照统一的人口集聚标准创新性地识别了全球各国的城市,分析了国家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全球各国城市规模分布在研究期间内呈波动均衡的态势。从空间演化来看,非洲、南美洲国家城市规模分布逐渐均衡,而亚洲、欧洲国家出现极化趋势;从现状比较来看,非洲国家城市规模分布的极化程度居于首位,欧洲国家则最为均衡。河流密度、城市人口密度以及工业化水平提高会促进城市规模分布均衡发展,而地形起伏度、国家不稳定程度增加则会强化其极化程度。相比于其他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尤其是城市人口密度)对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在不同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和政府干预程度的国家间异质性最为明显。研究深化了对城市规模分布及其形成机理的规律性认知,为形成合理的城市规模分布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撑。未来中国应通过构建适度均衡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扩大内外双向开放以及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国家经济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17.
为了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战略,对1952-2014年中国城市规模分布指数进行演化分析,并在时间序列分析基础上探索了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规模分布一改长期的分散化趋势,正走向集中化;人口规模增长、政策干预以及城市之间信息和交通成本的节约,都促使城市规模分布分散化;人均GDP长期以来促进了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但近年来开始促进分散化;对外开放水平则主要促进分布的集中。未来应以全国适度均衡发展作为指导方针;远期以市场一体化,近期以共赢互利机制建设为抓手,促进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协调分工,优势互补;注意政策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减少城市化格局的人为波动。  相似文献   

18.
北京城区广场分布、辐射及其文化生产空间差异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场是城市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城市中重要的文化生产空间。文章首先选择北京城区广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调查了三级广场的分布状况,结合人口分布对广场分布进行了评价;其次调查了北京城区一个典型剖面上的4个广场,用格林方法确定了4个广场之间的空间分割点,并依据对广场活动者的调查,确定了每个广场的空间辐射范围的平面形态,从而确定了这4个广场文化生产空间的大致范围;第三,调查了广场的文化活动类型,并将活动类型的差异与城市文化空间的圈层进行了比较,从而解释了广场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结论是,城市广场的建设属于城市实体空间建设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自觉的、理性的行动,本着公平的原则建设广场,将使城市各个地方的居民具有依托广场开展文化活动的可能,并借助广场创造城市新的多元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社区人居环境吸引力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雪铭  张建丽  杨俊  张力 《地理研究》2012,31(7):1199-1208
城市人居环境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就是人居环境吸引力。本文提出人居环境吸引力和引力场的概念,构建了社区人居环境满意度指标体系,运用引力势能模型计算出184个社区的人居环境引力势能,借助MapInfo软件中的Vertical Mapper工具得到大连市人居环境引力势能等值线图和空间分布图,研究表明:(1)运用引力场理论对人居环境评价研究,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2)大连市社区人居环境供求关系在空间上形成了"两心一带"分布格局;(3)大连市社区人居环境引力势能空间分异明显,大致呈东北西南向"带状"分布,在中心广场、西安路锦辉商场等值线由同心圆状向外逐渐递减;(4)社区人居环境供求关系与引力势能成正比,与社区与引力势能中心的距离呈反比,城市空间发展结构、海岸带是大连人居环境引力势能空间分布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增长与分布的时空间演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周春山  罗彦  陈素素 《地理科学》2004,24(6):641-647
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不仅人口增长迅速,而且内部迁居也频繁。利用第三、四和五次人口普查资料,采用数学模型对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分布的变化特点进行深入的探讨。首先分析了广州市人口的增长情况,广州市人口增长较前20年要缓,人口增长地区差异比较明显,城市中心的周边地区人口增长迅速,中心城区总体上人口减少;其次分析了广州市的人口分布状况,广州人口分布趋向规则化,均衡化,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北向偏移,人口密度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趋势变化,郊区化现象比较明显等;最后对广州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分布随城市规模和时空间变化特点进行了模型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