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大奎 《地理学报》2008,(1):112-112
由南京大学与台湾大学联合举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地貌学研讨会于2007年8月6-17日在新疆召开.会议由南京大学王颖院士、台大林俊全教授分别担任主席。在学术交流会上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夏训诚教授、南京大学的王颖院士、朱大奎教授、台湾大学的张长义教授和林俊全教授分别作了“新疆罗布泊环境变迁”、  相似文献   

2.
吴立  李枫  朱诚 《地理学报》2011,66(11):1582-1583
为促进海峡两岸地貌与第四纪环境教育与科研的进一步互动与交流,由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地理学系、高雄市台湾地理学会和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2011年地形与第四纪环境教育研讨会"于2011年9月16日至17日在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海峡两岸地形与第四纪环境教育与普及。1会议概况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大陆方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  相似文献   

3.
由国际沉积学会和国际潮流学术委员会委托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举办的"国际潮汐动力和环境学术会议"于2002年8月8日至13日在杭州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新西兰和中国(中国台湾和香港)的86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出席此次大会的有前国际地貌学家联合会(IGA)主席、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大学Olav Slaymaker教授,国际海洋学研究委员会前副主席、本次会议科学委员会主席、新西兰Wakito大学Terry Healy教授、韩国海洋地理学会、第四纪学会主席、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副主席、韩国汉城大学Yong Ahn Park教…  相似文献   

4.
刘卫东 《地理学报》2005,60(5):876-876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和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新经济地理学研讨会”,于2005年6月20 ̄22日在台湾大学成功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以及美国、新加坡等地的60余名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以刘昌明院士为名誉团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卫东研究员为团长的大陆代表团20人赴台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的张文尝研究员、金风君研究员、王铮研究员、张平宇研究员,北京大学的王缉慈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曾刚教授和杜德斌教授,南京大学的甄峰副教授,…  相似文献   

5.
陈中原  张永战 《地理研究》2013,32(9):1768-1769
2013年8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八届国际地貌学大会"上,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会顾问、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海岸海洋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王颖教授获国际地貌学家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orphologists,简称IAG)荣誉会员(Honorary Fellow)奖,这是中国地貌学家首次获得这一殊荣。这是IAG  相似文献   

6.
在台湾,一般认为地貌学是地理学的分支。尽管许多地理学家和工程学家在这一领域作出很大贡献,但仍然是地貌学家作了大量的工作。在各个综合大学及师范大学的地理系,地貌学被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独立课程来进行教学。台湾现已有20个职业地貌学家,他们中的大多数正在一些高等院校,中学和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一、战前时期的研究从十九世纪到1946年这一时期,台湾才开始地形学的研究。但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由外国学者做的。这一阶段前期,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对台湾岛主要地形特征的勘探和形态描述。这时常常强调了陆地表面起伏和自然地理的描述,却忽视了对这两方面的起源及其发展历史的原因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苏联的地貌学是地学中一个很活跃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在不断扩大,方法也不断完善,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概念,新的方向,也导致对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任务这类重大问题的争论。这里着重介绍以下几个方面:一、星体地貌学。属地貌学总的理论问题。研究地球最大的形态——陆地和海洋——一直是地貌学家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只有在对大洋底部的地貌和地球物理研究蓬勃发展,和遥感手段能提供各种不同比例尺的大陆地形遥感图象,用来判读大陆结构的基本规律以后,星体地貌的研究才得到应有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地貌学在国土整治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地貌学与国土整治学术会与会者的共同认识。 此次会议于1984年11月8—13日在成都召开。参加会议的有105名地貌工作者。会上共收到论文120篇。 施雅风、丁锡祉、王乃梁、严钦尚和罗来兴等老一辈地貌学家亲临并指导了这次会议。 会议交流的内容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地貌学为国土整治服务 与会同志发言指出,地貌是构成国土的基本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研究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形成过程是国土整治的一项基础工作。应用地貌学的理论和方法能解决工程建设中急需的问题,尤其是在前期、战略阶段所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董巨峰 《地理学报》2008,63(1):109-109
"干旱、半干旱区环境演变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于2007年9月10-14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成功举办.会议由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国际地理联合会荒漠化与土地退化委员会(COMLAND)、中国第四纪研究会、中国地理学会等学术团体发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PAGES及中国科学院资助,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内蒙古阿拉善盟行署、南京大学协办.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于1984年11月8日至13日在成都召开了地貌学与国土整冶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有关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的105位老中青地貌工作者,这次会议共收到129篇论文。参加会议的同志欢聚一堂,互相交流,共同研究我国地貌学如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1.
由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支持,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丹霞地貌工作组和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主办,广东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管委会承办的“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丹霞地貌工作组第一次会议暨第二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11 年10 月28-31 日在广东省韶关市隆重召开。来自新西兰、波兰、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韩国、日本、中国等9 个国家95位专家、学者及景区技术与管理人员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1983地貌学年会着重讨论主题为“地貌学模型”。会议由M.J.沃尔德伯格主持,于9月23—24日在纽约洲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举行。这次会议有16篇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所提交的征文。与会者(225人)其中包括来自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和欧洲的访问者,他们听取了令人鼓舞的发言。  相似文献   

13.
1 成立过程与简史国际地貌学家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orphologists,简称 :IAG)是一个非政府间、非盈利的学术性国际组织 ,成立于 1 989年。进入 80年代以后 ,地学中的地貌学研究与交流十分活跃 ,仅限于国际地理联合会 (IGU)中有关地貌学专门委员会的活动已经满足不了全球地貌学家们的要求。因此 ,由英国地貌研究组 (British Geomor-phological Research Group)发起 ,于 1 985年 9月在英国的曼彻斯特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地貌学大会”,当时 ,由来自 54个国家的 60 0多名地貌学家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 ,各国代表就…  相似文献   

14.
全国第一届地貌实验与模拟研讨会在无锡市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地貌实验与模拟研讨会”,于1993年4月5-8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来自全国11个科研单位和5所大学的会议代表32人参加会议,其中青年人占有1/3以上。会议共收到论文30余篇,会前已汇编成简本文集。会上正式宣布成立“地貌实验与模拟组”。 这次研讨会的召开和地貌实验与模拟组的成立,是中国老、中、青几代地貌科研工作者二、三十年来,地貌实验与模拟研究成果的一次大检阅,也是我国地貌学研究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标志着实验地貌学在我国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说明了我国的地貌学研究,从宏观向微观、从定性向定量方面得到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02年11月17~23日,百位中日学者聚会昆明,召开“中日国际地貌学研讨会”,交流地貌学研究的新进展,分享新成果,研讨新动向。出席此次会议的日本学者共43人,包括国际地貌学家联合会执委、日本地貌学会会长TakasukeSUZUKI教授,日本科学院院士、日本地理学会会长MichioNOGAMI等学术权威。中方与会者分别来自云南、北京、江苏、四川、重庆、宁夏等地。会议使用英语交流。共收到论文72篇,其中日方33篇,中方39篇。大会发言交流22篇。除编印了会议论文集外,还进行了会间展板发表。会议交流的论文将在日本《地形》杂志发…  相似文献   

16.
李平日 《地理学报》2005,60(2):351-351
我国风沙地貌学开拓者吴正教授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潜心调查、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广袤的干旱区、半干旱区的内陆风沙地貌和治沙工程,80年代又移师东南沿海研究海岸风沙地貌和“老红砂”的成因及其发育模式等。20年前(1984年)他已为南京大学师生讲课并编写《风成地貌概论》讲义,  相似文献   

17.
一、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丽富饶的台湾宝岛,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透着华夏固有的灵气。台湾岛的开发和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是一千多年来我国大陆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创造的结果。无论从地质上,还是从经济联系、人民生活风俗习惯上。台湾与大陆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地质上看,据考古资料,在第四纪晚更新世的冰川运动时,台湾和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大陆与台湾的动物,可以自由往来,台湾的“左镇人”和“长宾文化”的主人就是这个时期从大陆迁到台湾的。同时,闽台两省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几乎也是相似  相似文献   

18.
由香港大学主办,得到该校查良镛基金会赞助的“地理研究与发展”研讨会于1990年4月27日至5月1日在该校举行,出席会议的大陆学者24名,台湾学者14名,其他各地(北美、马来西亚等)华裔学者6名,香港学者29名,旁听研究生等11名。 会议目的是为促进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和其他各地华裔地理学者的学术交流。会议议题包括:1.地理学发展与教学;2.资源的评估与开发;3.区域与城市发展;4.环境变化与保护;5.发展中的地理技术。提交这五方面的论文65篇。大陆地理学家提交的论文主要有:中国的国土开发整治研究(吴传钧),中国自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地理学会发起组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 2 0 0 1年学术年会”于 2 0 0 1年 8月 13— 15日在上海举行。会议以“中国地理学 10 0年 :地理学基础研究与教育发展”为主题 ,得到了海峡两岸和香港地理学家 ,以及美籍华人地理学家的积极响应。来自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和美籍华人地理学家近 5 0 0人出席了会议 ,其中台湾代表 13 8名 ,香港和美国代表近 2 0人 ,大陆代表 3 0 0多人。吴传钧、施雅风、李吉均、章申、刘昌明、郑度、陈吉余七位院士等大陆著名学者 ,张长义、陈国…  相似文献   

20.
1984年11月8至14日中国地理学会在成都市召开了地貌与国土整治学术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10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129篇。会议对1977年至1984年间地貌工作者在国土整治等方面的工作做了回顾,并广泛地交流了经验。会议还对2000年我国地貌学如何发展,怎样使地貌学更好地适应国土整治需要,更好地为四化做贡献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