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钻进工程数据库(DEDBASE)是在微型机上用DBASE软件和BASIC软件联合开发的计算机系统,它是微型机在钻进工程中先进的和重要的应用之一,是实现钻进工程生产管理、技术管理、技术咨询及优化决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基础。 钻进工程数据库(DEDBASE)包括钻进工程数据文件集合(DEDFA),数据库服务系统(DSS)以及动态优化分析系统(DOAS)。其中动态优化分析系统(DOAS)是钻进工程数据库的分析机构和应用程序,它以贮存在钻进工程数据文件集合中的各类钻进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当前的钻进条件(如钻进钻头、钻进规程和平均钻速等)能够用于:(1)查询钻进史料;(2)分析钻进规律;(3)单只钻头优化;(4)优化决策及监视岩性变化。通过分析室内模拟钻进数据韧野外钻进数据,证明钻进工程数据昨(DEDDASE)的上述应用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可信性。  相似文献   

2.
山区输变电工程崩塌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的构建和实施,山区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的输变电工程建设越来越多。然而,现阶段对于输变电工程崩塌(滚石)灾害识别、预测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难以有效解决山区崩塌(滚石)灾害频发与输变电工程安全建设、运营之间不断增长的矛盾。鉴于此,作者借助航空遥感、无人机航测、岩体结构分析工具、崩塌(滚石)运动数值模拟软件等新技术方法等,对山区输变电工程中崩塌(滚石)灾害识别与预测方法等开展了相关研究。提出:(1)基于区域工程地质分区-区段遥感分析-山体无人机航拍-岩体结构特征分析的思路,实现对长距离、大区域山区输变电工程的崩塌(滚石)危岩体快速识别和分析;(2)利用三维崩塌(运动)模拟方法快速识别崩塌(滚石)在杆塔(变电站)范围的到达情况,然后再利用多种方法对比确定能到达杆塔(变电站)范围内崩塌(滚石)的冲击特征;(3)山区输变电工程崩塌(滚石)灾害风险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构造地质成因分析,在油气田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在文献调研基础上详细对 比了油气田开发中构造地质成因分析的优缺点。总结了构造地质成因分析研究内容:(1) 通过构造演化历史分析和地应力 场等研究,确定断裂体系构造地质成因。(2) 井震结合开展精细的构造解释,分析构造地质成因。(3) 对构造地质成因研 究方法进行探索和改进。(4) 综合动静态资料,开展储层地质成因分析。(5) 与沉积相研究和成岩作用研究等紧密结合。 (6) 加强地质成因分析成果应用,为油气田开发提供基础。(7) 裂缝表征和建模。(8) 微构造地质成因分析。油气田开发 中构造地质成因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基础地质研究、野外露头观察描述、岩心观察和描述、镜下薄片观察、物理模拟、 各种测井解释、地震解释、各种分析测试统计、地质建模、动态监测和生产动态分析方法等。结合研究实践,对每一种方 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油气田开发中构造地质成因分析存在的8方面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土壤养分(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硫TS)含量的快速测定,以建三江创业农场为例,对土壤原始反射率进行了一阶微分(FD)、倒数对数(RL)、倒数一阶微分(FDR)、多元散射校正(MSC)和连续统去除(CR)变换,分析6种光谱变量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将在α=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的波段作为特征波段,运用多元逐步回归(SML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BP神经网络(BPNN)三种分析方法分别建立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硫的高光谱预测模型,并利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分析误差(RPD)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PLSR和BPNN建立的土壤养分含量预测模型均优于SMLR,能极好地预测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同时具有粗略估算全硫含量的能力.三种方法中仅有CR-BPNN能对全磷含量进行粗略估算.对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硫预测效果最佳的模型及其验证集决定系数分别为:MSC-PLSR (0.86)、MSC-PLSR (0.75)、CR-BPNN (0.56)、FDR-BPNN (0.67).  相似文献   

5.
丁敏  杜军  肖天贵 《冰川冻土》2020,42(3):1046-1056
利用1979 - 2018年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的3个气象站点狮泉河(西部)、 申扎(中部)和安多(东部)的观测气温(OT), 与ERA-Interim(ET)、 NCEP/NCAR(NT1)、 NCEP/DOE(NT2)和JRA-55(JT)4种再分析气温资料, 从年际变化和年变化两方面采用多年气温变化趋势、 均方差、 相关性等参数方法在羌塘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 从多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来看, 4种再分析资料在狮泉河(西部)的适用性较差, JRA-55资料在安多(东部)和申扎(中部)的适用性较好, 且冬季再分析气温资料与观测气温的相关性好于夏季; 从多年平均气温年变化来看, 均表现为冬季(1月或12月)最低, 夏季(7月或8月)最高的“单峰型”变化。综合来看, JRA-55资料在羌塘自然保护区的适用性较好, ERA-Interim对多年气温趋势变化表现不准确, NCEP/NCAR和NCEP/DOE与观测气温相比显著偏低。  相似文献   

6.
文章陈述了致灾因子、承灾体、易损性、风险识别、成生原因、变形破坏机理、破坏模式与成灾模式等基本术语的含义。为了提高防灾减灾的有效性,作者提出了崩塌滑坡灾害风险识别的方法,包括历史对比法、直接观察法、间接反演法、遥感遥测法、动态监测法和综合分析法等。考虑斜坡边界形态(a)、成分结构(b)、初始状态(c)、引发条件(d)、环境因素(e)和成灾条件(v)及其随时间(t)的变化,建立了包括6个函数的崩塌滑坡灾害风险综合分析计算模型:Rt=[(f(a)+f(b)+f(c))d(t)+f(e)]f(v)。采用专家赋值法,以2017年四川茂县"6·24"新磨村滑坡和贵州纳雍"8·28"普洒社区崩塌灾害为例分别对两者的初始、引发和临界灾害风险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性的追溯分析,只是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7.
华北大陆南缘中、新元古代大陆边缘性质及构造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周洪瑞  王自强 《现代地质》1999,13(3):261-267
华北大陆南部中、新元古代大陆边缘的演化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从沉积类型、沉积组合、火山活动和花岗岩性质分析入手, 探讨了华北大陆南缘中、新元古代大陆边缘的性质和演化历程。将其演化历史分为4 个阶段: (1) 裂陷火山活动阶段( 长城纪) ; (2) 拗陷、充填阶段( 蓟县纪) ; (3) 差异升降、充填封闭阶段( 青白口纪) 和(4) 活动大陆边缘发展和大陆增生阶段(震旦纪—早古生代) 。  相似文献   

8.
真核微生物作为高原湖泊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关键组成部分,对维持高原湖泊生态平衡和促进生态系统营养流动过程至关重要。为研究色林错表层水体真核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2022年6月对色林错南岸(NA)、北岸(BA)和入水口(RSK)表层水体进行采样。基于18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品进行分析,通过α多样性指数认识真核微生物群落的差异性,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衡量理化因子与α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并采用冗余分析(RDA)探究环境因子对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共得到1 343条OTU,分属9门15属,真核微生物群落主要由纤毛门(Ciliophora)和节足动物门(Arthropoda)组成。α多样性指数表明,色林错表层水体真核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较低。NMDS分析及ANOSIM检验显示,真核微生物群落的区域间(NA、BA、RSK)差异大于区域内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电导率(EC)、总溶解固体量(TDS)和盐度(Salt)与α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RDA分析结果表明,EC、TDS和Salt是影响色林错表层水体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本文阐明了色林错真核...  相似文献   

9.
刘畅  陈天虎  周跃飞  金杰 《矿物学报》2011,31(4):742-749
探讨了固定床除Cr工艺以油菜秆为微生物生长的缓释碳源,含SRB的混合微生物和油菜秆对Cr(Ⅵ)的还原和固定的共同作用。动态实验分2阶段开展:初始2周的驯化阶段和梯度增加Cr(Ⅵ)浓度的除Cr实验阶段。除Cr实验中,间歇对固定床出水pH、氧化还原电位、SO42-及硫化物浓度、DOC、Cr(Ⅵ)浓度进行测试,实验结束后对固定床中固体产物进行SEM、EDS和XPS等分析。结果表明,油菜秆固定床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效果明显。当进水Cr(Ⅵ)浓度ρ[Cr(Ⅵ)]〈19.52 mg/L时,出水Cr(Ⅵ)和Cr(Ⅲ)浓度均低于排放标准(0.05 mg/L);Cr(Ⅵ)被还原为Cr(Ⅲ),Cr(Ⅲ)以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附着于油菜秆和其它固体物质之上。分析认为,油菜秆在固定床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中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3方面(作为微生物生长的缓释碳源;吸附Cr(Ⅵ),降低其对微生物的毒性;作为Cr(Ⅲ)矿化产物的沉淀附着界面);Cr(Ⅵ)主要通过SRB的直接作用及H2S的作用被还原为Cr(Ⅲ);以油菜秆为碳源的固定床处理Cr(Ⅵ)的浓度上限介于15.05~19.52mg/L之间。  相似文献   

10.
熊自明  卢浩  王明洋  钱七虎  戎晓力 《岩土力学》2018,39(10):3703-3716
在我国,以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网建设、高速铁路网建设、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为代表的大型岩土工程具有尺度大、施工周期长、操作复杂和工程安全状况堪忧的特点。不同类型的安全事故持续不断,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居高不下。概括总结了2010-2017年间我国大型岩土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包括:(1)大型岩土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重大科技项目、成果奖励、规范;(2)大型岩土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方法方面研究进展;(3)大型岩土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监控与预警方面研究进展;(4)大型岩土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技术与平台方面研究进展;(5)大型岩土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智能化分析与控制方面研究进展。基于我国大型岩土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方面主要进展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大型岩土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方面面临的新挑战:(1)定量化风险评估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推广;(2)风险决策理论;(3)推行全过程安全风险管理计划;(4)构建岩土工程安全事故案例共享平台;(5)基于大数据挖掘技术的岩土工程参数分析与控制;(6)智慧岩土工程研究和建设。  相似文献   

11.
富钴铁锰结壳的控矿要素和成矿过程——以西太平洋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西太平洋海山的麦哲伦海山群和马尔库斯-威克海山群为例,研究了富钴铁锰结壳(富钴结壳)形成过程中地质要素和海洋要素的作用,重点分析了海山漂移和沉降、水道开合、最小含氧带(OMZ)、大洋环流,以及气候变化等要素对富钴结壳形成的控制作用。基于对麦哲伦海山和马尔库斯-威克海山结壳样品剖面Mn/Fe值曲线的综合研究,结合控矿要素和成矿背景分析,将该区白垩纪以来富钴结壳的成矿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1)自垩纪-始新世,(2)始新世末-晚渐新期,(3)晚渐新期-中中新期早期,(4)中中新期早期晚中新期早期,(5)晚中新期早期-现代,其中(2)、(3)阶段有利于发育富钴结壳。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地形因子对坡脚型滑坡运动参数(最大水平运动距离Lmax、坡脚运动距离L、等效摩擦系数f)的影响,建立不同滑坡规模的运动参数非线性统计模型进行反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滑坡规模下,最大运动距离Lmax、坡脚运动距离L、等效摩擦系数f均主要受滑坡高差(H)和斜坡坡度(α)的影响。(2)随滑坡规模的增大,Lmax、L受β的影响逐渐减弱,表现为坡脚阻止效应的减弱;f受β的影响逐渐增大,表现为滑坡运动能力改变。(3)随滑坡规模的增大,Lmax、f受γ的影响逐渐增大,表现为堆积场地的微地貌效应显著增强。最后,基于主要地形参数(H、α、β、γ)和滑坡规模(V)建立的最大水平运动距离预测统计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和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谢聪慧  徐建中 《冰川冻土》2017,39(6):1249-1257
为研究兰州市冬季亚微米气溶胶的吸光特性,利用2014年1月10日至2月4日黑碳仪(AE31)和高分辨率飞行时间质谱仪(HR-ToF-AMS)观测资料,对气溶胶的吸光特性进行了分析。首先根据黑碳气溶胶(BC)和棕色碳气溶胶(BrC)的光学特性差异对二者进行区分,然后分析两者的吸光特性。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亚微米气溶胶中黑碳和有机物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7 μg·m-3和29.3 μg·m-3。随着亚微米气溶胶浓度的增加,黑碳和棕色碳吸收系数均增加,但棕色碳吸收系数增加得更快。黑碳和棕色碳在550 nm处的平均吸收系数分别为(9.9±5.9)Mm-1和(51.0±28.1)Mm-1。棕色碳的Angstrom指数为4.4。另外,采用正定矩阵因子解析模型(PMF)将棕色碳的来源划分为六种(碳氢类有机气溶胶(HOA)、烹饪类有机气溶胶(COA)、生物质燃烧(BBOA)、燃煤排放(CCOA)、半挥发低氧化程度有机气溶胶(SV-OOA)和低挥发高氧化程度有机气溶胶(LV-OOA)),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计算了各来源的吸光贡献,其中BBOA和CCOA对棕色碳吸光系数的贡献为41.5%,其次是SV-OOA(32.8%)、LV-OOA(14.2%)、HOA(7.8%)和COA(3.8%),说明一次和二次有机气溶胶均为兰州地区棕色碳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建筑结构分析法研究塔河油田一区三叠系下油组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根据取心井岩心观察识别出12种岩相类型;通过连井剖面对比和测井曲线识别,采用层次分析的思路定义了7级界面;在岩相识别和界面划分的基础上划分出7种结构要素:河道滞留沉积(CHL)、河道充填(CH)、纵向砂坝(LB)、横向砂坝(TB)、落淤层(FS)、越岸细粒沉积(OF)和洪泛平原细粒(FF);建立了砂体建筑结构平面组合模式:平面以河道充填(CH)和砂坝(CB)为主。  相似文献   

15.
选择了5种机器学习模型,即k最近邻方法(KNN)、多元自回归样条方法(MARS)、支持向量机(SVM)、多项对数线性模型(MLM)和人工神经网络(ANN),利用海拔、相对湿度、坡向、植被、风速、气温和坡度等因子订正ITPCAS和CMORPH两种常用的青藏高原日降水数据集。五折交叉验证表明,KNN的订正精度最高。在三个验证站点(唐古拉、西大滩和五道梁)的误差分析,以及对青藏高原年降水量的空间分析均表明,KNN对CMORPH的订正效果显著,对ITPCAS在局部区域有一定订正效果,ITPCAS及其订正值的降水空间分布准确度高于CMORPH的订正值。主成分分析法表明降水订正是气象和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铁(氢)氧化物悬液中磷酸盐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氢)氧化物对P的吸持和释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P的生物有效性和水体富营养化。以两种环境中常见晶质铁氧化物(针铁矿和赤铁矿)为对照,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热重分析(TGA)和孔径分析以及动力学和吸附-解吸热力学平衡等技术方法,研究了弱晶质水铁矿对P吸附-解吸特性,并探讨了相关机制。实验表明,三种矿物对P的吸附分为起始的快速反应和随后的慢速反应,它们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过程,反应中OH释放明显滞后于P吸附,P吸附经历了从外围到内囤配位、单齿到多齿配位过渡的过程,与晶质氧化铁比,水铁矿吸附容量和OH释放量更大、慢速吸附反应更快、存在缓慢扩散反应阶段,吸附容量依次是:水铁矿(436μmol/m^2)〉针铁矿(262μmol/m^2)〉赤铁矿(228μmol/m^2),针铁矿和赤铁矿吸附P符合L(Langmuir)模型,而水铁矿更符合F(Fremldlictl)模型。中性盐介质(KCl)中在最大吸附量时P的解吸率依次为:水铁矿(85%)〈针铁矿(10%)〈赤铁矿(125%),柠檬酸通过配体解吸和诱导溶解两种机制促进P的解吸,最大吸附量时解吸率依次是:针铁矿(25%)〈水铁矿(32%)〈赤铁矿(50%)。  相似文献   

17.
武音茜 《矿产与地质》2008,22(6):579-584
RSOMP方法是根据我国矿山企业集团特点提出的一种评价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法,通过“资源配置(R)-集团公司结构(S)-运行机制(O)-市场行为与绩效(M)-生命周期(P)”等五方面对企业的资源、能力和制度综合分析,评价我国矿山企业集团的国际竞争力。认为资源配置结构和优势、资源储量消耗与补偿、运行机制、产品结构和品牌优势、产业链结构和优势、新技术研发结构和优势、新产品开发和优势、矿山企业集团结构和优势、创新团队与员工梯队和优势、对外技术传播和扩张能力等核心竞争力构成主要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因素。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认为云南铜业(集团)公司是我国拥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矿业集团公司。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岩溶地区的岩溶塌陷预测问题,根据大量岩溶塌陷实例确定6项岩溶地区典型的影响因子(岩性系数(RQC)、岩体结构系数(RMSC)、地下水系数(GWC)、覆盖层系数(SSC)、地形地貌系数(LPC)、环境条件系数(ECC)),采用熵权法计算各项影响因子的权重并结合云理论建立熵权正态云模型。通过模型对桂林西城区岩溶塌陷进行预测且结合实际塌陷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证明建立的熵权正态云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比较接近。表明该模型对于岩溶塌陷的预测分析方面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可靠性,且能够为岩溶发育地区岩溶塌陷的非线性、复杂性预测判断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于滑坡易发性预测建模,连续型环境因子在频率比分析时的属性区间划分数量(attribute interval numbers,AIN)和不同易发性预测模型是两个重要不确定性因素.为研究这两个因素对建模的影响规律,以江西省上犹县为例,考虑5种连续型环境因子AIN划分(4、8、12、16及20)和5种数据驱动模型(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BP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总计25种不同工况下的滑坡易发性预测研究.再开展滑坡易发性指数的不确定性(包括精度评价和统计规律等)分析.结果表明:(1)对于同一模型,随着AIN值从4增加至8再到20时,易发性预测精度先逐渐提升,然后缓慢提升直至稳定;(2)对于同一AIN值,RF模型预测精度最高,其后依次为SVM、BPNN、LR和AHP模型;(3)在25种组合工况下,AIN=20和RF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AIN=4和AHP模型精度最低,但在AIN=8和RF模型组合下的易发性建模效率较高且精度也较高;(4)更大的AIN值和更先进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出的滑坡易发性指数的不确定性相对较低,更符合实际的滑坡概率分布特征.在环境因子属性区间划分为8和RF模型工况下高效准确地构建滑坡易发性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20.
优势面分析作为环境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可为地下工程稳定性评价、设计和施工提供基础依据。将该理论运用于三峡、黑山峡、大柳树等重大水利工程,铁路国梁山隧道、高速公路老山隧道等重要交通干线工程,苏南核电站和蓄能电站、南京市地铁等工程中。通过对工程的选址定位、安全评价、设计施工等工作中的认识和体会,就研究目标(三个稳定性和突水分析)、问题关键(找优势面、优势层)、支护设计方法(四类)、支护和防水设计的人地谐调原理(针对性、地质工程原理、顺应自然)等多方面问题作以分析和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