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主振荡型( P O P)方法分析了热带洋区月平均海表温度异常( S S T A)。结果表明,最重要的 4 个传播型 P O P对与 El Nino/ La Nina 事件关系密切,说明这类事件具有复杂的时空结构。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个能定量地综合多个传播型 P O P对作用的 P O P中性预测方案。非独立样本和独立样本试验表明,它具有 4 个月的预测时效,且其预测能力在 S S T 强异常的 El Nino、 La Nina 事件阶段强于弱异常的非 El Nino/ La Nina 事件阶段。  相似文献   

2.
Nino海区SSTA短期气候预测模型试验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采用奇异谱分析(SSA)与自回归(AR)预测模型相结合的方案,对Nino海区平均SST逐月距平序列作自适应滤波意义下的超前预报。结果表明,对1997-1998年这次强ENSO事件的超前预报十分有效;利用相应的历史样本作三次强ENSO事件的回溯预报试验,发现均有较高可信度。可见,该方案预报技巧稳定,独立样本试验和实际预报试验都有很高的准确率。将SSA-AR方案进一步完善,可望作为ENSO业务预报的有  相似文献   

3.
东亚夏季环流变化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理解季节预测模式对东亚夏季环流的预测能力。利用1991~2013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NCC)和日本东京气候中心(TCC)的三个季节预测模式(CFS V2、BCC_CSM V2和MRI-CGCM)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定量评估了模式对东亚夏季风(EASM)和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强度的预测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模式预测的EASM和WPSH对热带海温异常的响应能力,以及ENSO事件对EASM和WPSH预测的影响,阐述了预测误差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三个模式对EASM和WPSH的预测技巧较高,但TCC模式对WPSH的预测技巧相对较低。三个模式预测的850 hPa风场在西北太平洋存在一个异常气旋,使得预测的EASM偏强和WPSH偏弱。同时,二者的年际变率整体比观测小。三个模式预测的EASM和WPSH对热带海洋海温异常的响应随季节演变特征与观测比较接近,但NCEP模式和TCC模式预测的EASM对前期热带太平洋和前期、同期热带印度洋的海温异常响应要强于观测,NCC模式预测的EASM对前期和同期的热带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响应明显比观测强。此外,三个模式预测的WPSH对前期和同期的热带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大西洋的海温异常响应明显强于观测。三个模式预测的EASM和WPSH在ENSO年的平均绝对误差(MAE)整体而言要比正常年的小很多,NCEP模式和NCC模式预测的EASM和WPSH的MAE在La Ni?a年和El Ni?o年差别不大,而TCC模式预测的EASM和WPSH的MAE在El Ni?o年比在La Ni?a年大很多,表明ENSO事件是东亚夏季环流重要的可预报源。  相似文献   

4.
阎俊岳  谢清华  王伯民 《气象》1980,6(3):26-27
云状、云量、云的形成和演变,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大气稳定度以及空气中的水份状况。同时也是预示未来天气变化的重要征兆。本文使用近年我国远洋气象调查期间拍摄的云图照片和观测资料,介绍太平洋低纬地区经常出现的典型云状,试对热带海洋上空云系形成和变化的一些特点作初步探讨。 一、热带海洋上常见的云状 在海洋上,海面比较平滑,没有地形起伏造成的空气抬升;水面的热力性质比较均匀,低空没有强烈的湍流活动(洋流和近岸区除外)。但是海面上水汽充足,空气湿度很大,特别是热带洋面上,经常处于高温高湿的赤道气团或者热带辐合带控制之下,低层大气中积累了大量不稳定能量。在热力及天气系统(扰动)等影响下,对流最容易发展。因此,热带洋  相似文献   

5.
Nino海区SSTA的时频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50~2003年Nino海区SSTA资料,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SST变化的多尺度结构及其强度变化。结果表明,Nino海区的SSTA序列表现为多层次相互嵌套的时频结构,存在着2~7a、8~20a和30a以上时间尺度的变化,经检验显著变化周期为2~7a,10a以上和1a以下的周期信号较弱。冷暖事件的能量主要集中在2~7a的尺度上,以准4a尺度的周期振荡最为显著。同一事件在不同海区的频率结构也不相同,1970年以后各尺度上冷暖事件的强度明显增大,有向低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汛期降水的印度洋SSTA信号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用EOF和CCA方法研究了印度洋洋海表温度距平场与中国汛期降水场的遥相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印度洋SSTA场与中国汛期降水相关明显,海温场异常分布对中国汛期南北经向雨带的变化及中国西北,西南和长江黄河下游地区汛期旱涝的影响明显,揭示了中国汛期旱涝异常分布的印度洋海温变化的强信号现象,说明特定的印度洋海温分布可以作为中国汛期旱涝预报的强信号因子。  相似文献   

7.
热带海洋海气相互作用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用NCEP/NCAR40年再分析1000hPa月平均风场资料及COADS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对热带西、中、东太平洋、热带大西洋和印度洋五个区域的海气异常作了奇异值分解(SVD)。比较区域间SVD的主要参数和分析第一奇异向量及其时间系数表明,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可区分为三类;热带东、中太平洋属‘单元型’,ENSO是唯一重要的过程,热带西太平洋、印度洋属‘二元型’,除了ENSO过程,还应存在唯一重要的过程;热带西太平洋,印度洋属‘二元型’,除了ENSO过程还应存在另一重要过程,热带大西洋属‘多元型’,其构成复杂,ENSO循环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冬季黑潮SSTA影响东亚夏季风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NCAR CCM3模式研究了前期冬季黑潮区域海温异常(SSTA)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期冬季黑潮区域海温异常偏高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强度偏强,夏季风较弱,梅雨锋位置偏南,江淮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而华北和东北地区降水偏少;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9.
热带海洋变异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人禾  李强 《气象》2004,30(12):22-26
季风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随季节的变化所造成。热带海洋温度具有显著的年际异常,热带海温的变异不仅可以通过改变海陆热力差异,而且也通过热带地区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对季风系统产生重要影响,造成季风区天气和气候的异常。回顾了发生在热带东太平洋(ENSO现象)、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和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变异对东亚季风的影响及其影响的物理过程,并指出东亚季风与这些热带区域的海温变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对它们进行综合的研究,才能真正认识它们之中任一部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东亚冬季风气候变率对SSTA响应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1951/1952—2012/2013年冬季Hadley气候中心的月平均海表层温度(SST)和中国160个台站冬季逐月平均气温等资料,利用最新发展的广义平衡反馈方法(GEFA),结合EOF,相关分析等,诊断东亚冬季风对多个海盆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响应特征,探讨其成因。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海盆一致模(TI1,95%置信水平)和热带太平洋SSTA第三模(TP3,90%置信水平)对东亚冬季风的强迫最为显著,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8.44%和9.19%。当热带印度洋海盆一致变冷或TP3出现正位相时,东亚冬季风增强。热带印度洋一致变冷使局地大气冷却,对流层高层出现辐合中心。西伯利亚地区对流层高层辐合,低层辐散,且高层辐合强于低层辐散,使该区域的海平面气压(SLP)升高显著。阿留申地区对流层高、低层都出现辐散,SLP降低。赤道西太平洋的对流层高层出现辐散,低层为辐合,SLP变化弱。3个关键区SLP的变化导致了东亚冬季风增强。  相似文献   

11.
罗立 《贵州气象》2001,25(3):28-29
20 0 0年黎平县自然灾害属中等稍偏重 ,其中旱灾、水灾造成的灾害较重 ,且受灾面积广 ,粮食单产属中等偏差年。1 气候概况2 0 0 0年气候总的特点是 :春季降水偏多 ,气温偏高 ,夏季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大季作物受灾较重 ,秋季气温正常、冬季气温偏低 ,与历年平均值对照如表  相似文献   

12.
该文选用参证站资料的方法,对黎平县双江电站水库1954—2021年近68 a来逐年最大日降水量采用PearsonⅢ型研究方法和贵州省暴雨洪水计算公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黎平双江电站水库年最大日降水量年变化呈上升趋势,2010年以后上升趋势较显著。暴雨洪水设计以H1d=119.29 mm、Cv=0.47、Cs/Cv=3.5作为研究成果,防洪标准按50 a一遇的暴雨洪水设计成果为P=2.0%,日最大降水量=277 mm、洪峰流量=2509 m3·s-1;洪水校核按500 a一遇的暴雨洪水设计成果为P=0.2%,日最大降水量=391 mm、洪峰流量=3905 m3·s-1;消能防冲设计标准按30 a一遇的设计成果为P=3.3%,日最大降水量=252 mm、洪峰流量=2209 m3·s-1。研究成果对黎平双江电站水库预防灾害性强降水、安全渡汛和水库优化调度、提高产能具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黎平县作为国家旅游示范县,以古老的侗族风情和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到黎平观光旅游。随着旅游事业的兴起,开发旅游气候资源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为填补黎平旅游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空白,通过2年多对全县各景区的气候资源考察,查阅了《黎平气候区划》,并充分利用两要素自动站的观测资料,基本上得出了黎平地区旅游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性框架。  相似文献   

14.
利用黎平站1957—2007年51 a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黎平县各类灾害性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影响黎平县主要灾害性天气是暴雨、雷暴、低温降雪、冰雹以及干旱;除冰雹日出现的次数逐年减少以外,其它各类灾害天气出现的次数逐年增加,其中又以干旱最为显著。对此,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黎平历年气象资料的计算,分析,得出黎平县气候资源的优势,指出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气候因素,并提出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长金 《贵州气象》2007,31(2):20-21
黎平县在2005年的小区对比示范和2006年的大区示范推广均取得成功.通过2a的气候跟踪调查和定点观测显示,超级稻的产量除了品种的固有特性和栽培水平外,还与黎平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最好种植在海拔600m以下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利用Sobolev空间范数,给出了一般形式的Liénard型方程周期解估计,通过Schauder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周期解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18.
对于受迫Liénard方程,利用Sobolev空间范数,给出了周期解的估计,进而利用变分原理、Schauder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周期解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19.
1965-2007年沙澧河流域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65-2007年沙澧河流域12个气象站的逐月气候资料,采用FAO推荐的彭曼-孟蒂斯公式计算潜在蒸散量,分析了沙澧河流域43 a潜在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并在ArcGIS环境下通过Spline插值法分析了该流域潜在蒸散量空间分布特征,此外还对造成潜在蒸散量变化的主要气候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来看,潜在蒸散量年和四季从西北到东南基本呈下降趋势。从时间变化来看,年潜在蒸散量略呈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明显;冬、春季呈增加趋势,年际变化率分别为0.189 mm.a-1和0.540 mm.a-1,夏、秋季呈减小趋势,其中夏季减少尤其明显,年际变化率为-1.354 mm.a-1。日照是影响年和夏、秋季潜在蒸散量变化的主导因素,而气温是影响冬、春季潜在蒸散量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20.
2019年7月辽宁铁岭市开原遭受龙卷风袭击,灾后及时的灾情调查对于此次龙卷的定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刊针对我国龙卷灾情调查、灾调对于灾情预警的意义、观测手段的进步等问题采访了佛山市龙卷风研究中心李兆明博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