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2.
徐起浩 《华南地震》2008,28(1):52-66
从1969年开始,雷州半岛每年或隔年频繁发生地裂缝,论述了雷州半岛地裂缝的分布特征.指出区内的地裂缝主要与地质构造、地壳活动(海岸抬升)相关,也和邻区强震、中强地震及区内的小震和微震部分相关.认为区内的地裂缝主要属构造蠕变地裂缝。推测与1969年其邻区阳江发生的6.4级强震对本区构造活动的激发并改变其地壳活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给出了西安地裂缝的新活动图象(1985—1989)井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西安地裂缝的构造特征及人文特征。对于构造特征,本文提出了不仅有构造的几何控制作用,而且有构造的力学控制作用。前者直观地表现在地裂缝的空间几何分布规律上,而后者则既表现在地裂缝的形成过程中,又表现在地裂缝活动与地震活动的时间特征上。人类活动主要是过量抽取地下承压水所导致的地面不均匀沉降,这是地裂缝运动速率比构造运动速率高一个数量级的原因。按照地裂缝的主运动即垂直差异运动速率,本文将地裂缝分为三个等级(A级≥20毫米/年,5毫米≤B级<20毫米/年,C级<5毫米/年)。西安地裂缝的活动度分级图较好地反映了地裂缝的多因迭加机制。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大同市城区位于大同断陷盆地西北隅,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为倾斜平原,其上发育有御河及十里河,主要有侵蚀-堆积河谷、剥蚀-堆积台原、侵蚀-堆积倾斜平原3种地貌类型,大同市城区主要位于剥蚀-堆积台原,组成台原的物质为中更新世的冲积-湖积物,岩土由不同粒度的卵石、砾砂、中细砂及黏性土互层组成,沉积韵律发育,为典型的河湖相沉积,厚度30 m~80 m.  相似文献   

5.
漳州好坑古地裂缝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庞忠和  邬伦 《地震地质》1989,11(2):96-97
作者在福建漳州盆地进行新构造研究期间,在漳州市以东约10公里处的好坑村(图1)发现了发育较好的晚更新世(Q_3)地层剖面及其中发育的规模较大的古地裂缝。这一发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供野外观测研究的新构造现象,这对于研究该地区第四纪时期的构造应力场、地震活动以及构造与地热资源形成分布的关系等均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介绍了发现的新地层、古地裂缝的基本特征及其构造涵义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对2006年4月21日在山西繁峙县金山铺乡中虎峪村发现的地裂缝进行现场勘察,分析排除了4月代县震群和降雨的影响,认为此次地裂缝是由于2005年7月~8月洪水曾漫过该区域,由于地表水的下渗在地下深部形成空洞,湿陷性黄土在重力作用下,产生局部不均匀沉降而形成。该结果对地震活动的研究和安定民心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镇江大杨林岩溶塌陷及地裂缝灾害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镇江大杨林地区发生的民房墙体开裂、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现象,从破坏特征看,应属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地质调查资料,辅以物探(csAMT法)、钻探、槽形钻等工程勘查手段,基本查明了该地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背景、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岩溶塌陷及地裂缝的形成机制。认为地下水开采是诱发岩溶塌陷的主要因素,并由此引发了居民区墙体及地面开裂,地袁水入渗侵蚀与持续干旱天气促进了农田地裂缝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基于分形理论的地裂缝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依据分形理论分析了清徐境内交城断裂带、地裂缝以及地貌的分形结构特征.同时根据分析结果讨论了地裂缝、断裂以及地貌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清徐地裂缝的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临汾盆地位于山西地堑系的南部,地裂缝灾害频发且成因复杂多样;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在侯马凹陷盆地的地裂缝,发育规模大,灾害严重,给当地居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以2007年出现在侯马凹陷盆地区的北张地裂缝为例,通过详细的地面调查和地表测绘查了地裂缝的平面展布特征,利用槽探揭示地裂缝的剖面结构特征.根据物探、钻探...  相似文献   

11.
耿大玉 《内陆地震》1991,5(4):305-316
给出了西安地裂的构造模型,并用断裂力学原理分析了地裂的形成与扩展过程,准定量地比较了抽取地下水所引起的地面不均匀沉降以及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裂位移在地裂总位移中所占的比例。提出了构造对地裂发育不但有静态控制作用而且有动态控制作用。认为西安地裂是构造地裂,而西安地裂的致灾作用主要是由过量抽取地下承压水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论西安地裂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景明 《地震地质》1989,11(3):85-93
西安地裂缝具定向延伸、多级羽列和成带、等距的分布格局,为水平左旋和南盘依次下落的同步位错。是基底断裂在统一区域应力场作用下,长期蠕动形成的隐伏微细裂缝,在地下水活动的附加作用下显现出来的一系列构造地裂缝。其发生方式为多点双向破裂,发生时间和活动高峰依次由南向北迁移。它们不均匀地蠕滑、时隐时现,有4、20、400和750年四种活动周期,可与渭河盆地的地震活动对应,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加强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中美两国的地裂缝灾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耿大玉  李忠生 《地震学报》2000,22(4):433-441
无震地裂现象常与地面沉降相伴生,在中国的7个省、美国的6个州致灾严重.中国现代地裂灾害观察研究滞后于美国约半个世纪.两国地裂的形成、演化、致灾及对策诸方面的对比研究表明,地裂灾害属自然与人类活动因素相叠加而引起的环境地质灾害.构造因素决定了地裂出现的位置,而人类活动因素,即过量开采地下水、石油等,决定了地裂致灾的强度.因而,相应的减灾措施既有科学技术方面的,也有社会管理方面的.本文给出的两国减灾实例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景明 《地震研究》1992,15(1):53-62
作者在发现多处历史地裂缝的基础上,研究了华北七省历史记载的94起地裂缝。发现四千多年来,它们与历史地震一样至少出现七个完整的活动周期,平均长前者312年后者长317年。两者活跃期和隐伏期相吻合。这一规律的发现为用地裂资料推断未来地震活动趋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西安地裂缝带的基本特征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实地观察和测量资料描述了西安地裂缝带的基本特征,着重阐明了深井水位动态变化和地面不均匀沉降与地裂缝活动之间的时空关系。认为西安市区超采地下承压水导致地面大幅度下沉是西安地裂缝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局部地质构造条件对地裂缝特征的形成有一定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安铁炉庙地裂缝与地下水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地裂缝的基本特征1977年8月—9月西安辛家庙铁炉庙一带相继发现地裂缝。铁炉庙地裂缝位于市东南郊渭河三级阶地内黄土塬前缘洼地的北侧,东起铁炉庙,经后村、小寨、西到吉样村,断续延伸约6.5公里,尤以铁炉庙地段最为发育。其总体走向为北70°东,倾角70—90°(一般为76°)。由数十条地裂缝组成裂缝带,宽度为8—20米,一般在10米左右。地裂所经之处,建筑物多被裂开。  相似文献   

17.
西安市地裂缝CO2异常特征及异常机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西安地裂缝0.5m和2.0m深处CO_2异常特征,并对其异常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0.5m深处CO_2异常范围较大,与地裂缝造成的破坏范围基本一致,其CO_2主要来源于生物作用;2.0m深处CO_2异常范围窄,与主地裂缝的位置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CO_2主要来源于断裂活动造成的碳酸盐岩破裂释气。  相似文献   

18.
大同阳高震区及其邻区壳幔速度结构与深部构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通过本区6条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资料对大同阳高震区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浅部基底断裂发育,而在其深部,根据波组特征、壳内界面及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和低速异常体的边界等推测有3处地壳深断裂带。本区最明显的上地壳低速体位于大同—阳原附近,其南界存在地壳深断裂,大同阳高地震群与该低速异常体和深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19.
大同 阳高震区及其邻区壳幔速度结构与深部构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成科  张先康 《地震地质》1998,20(4):104-398
利用通过本区6条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资料对大同 阳高震区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浅部基底断裂发育,而在其深部,根据波组特征、壳内界面及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和低速异常体的边界等推测有3处地壳深断裂带。本区最明显的上地壳低速体位于大同—阳原附近,其南界存在地壳深断裂,大同 阳高地震群与该低速异常体和深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多重分形理论研究了1989年大同6.1级地震前山西地震带(简称山西带,下同)小震活动时间分布结构的变化特征,发现震前各D_q值均有降维异常出现,且D_(+q)(q>0,下同)的异常尤为突出,取不同层次的地震样本进行计算其异常形态基本一致,表明震前小震活动时间分布从无序向有序转变所显示的内在结构异常变化是真实可靠的,这对我们今后地震分析预报的研究或许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