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芳烃化合物是原油和烃源岩抽提物中的主要馏分,经过小型氧化铝两步层析法,可以得到分离度高的二环芳烃和三环芳烃化合物.塔里木油田不同地区的上奥陶统烃源岩和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抽提物芳烃馏分的GC-IRMS分析表明芳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除受热演化程度影响外,还受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成烃过程的影响.无论是烷基萘、烷基联苯、烷基菲的亚系列,还是单体化合物,如1-甲基菲、9-甲基菲、2,6-二甲基菲等的δ13C值均表现为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偏重,两套烃源岩之间亚系列的δ13C差值最高可达16.1‰,单体烃之间差值可达14‰.综合塔里木盆地不同时代烃源岩和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及单体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可为油源对比提供强有力的佐证.塔中地区大部分奥陶系原油9-甲基菲具有偏负的δ13C组成,贫伽玛蜡烷,富含升藿烷,主要来自于上奥陶统烃源岩;而塔东地区原油和部分塔中地区原油富伽玛蜡烷、贫升藿烷,9-甲基菲的δ13C组成明显较重,表明其主力油源岩为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  相似文献   

2.
原油饱和烃与硫酸钙和元素硫的程序升温模拟实验中,通过分析反应过程中有机气态烃(C1~C5)和无机气体H2,H2S,CO2等组分的产率变化及其演化特征,剖析了模拟实验中的反应机理和反应机制.硫酸钙-饱和烃系列中,HES的生成量很少,属反应程度较低的TSR反应,整个体系以烃类自身热裂解为主.元素硫-饱和烃系列中,由于元素硫受热生成硫自由基而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加速了烃类烷基基团C—H键的裂解,C—H键的裂解碳造成了CO2产率的提高,C—H键的裂解氢生成H2的同时,与硫自由基结合生成大量的H2S,整个体系属硫自由基的催化反应.元素硫-饱和烃系列中,由于硫在低温阶段对C6+烃类裂解的促进作用和高温阶段对气态烃的消耗作用,造成元素硫和硫酸钙两个系列烃类气体产率曲线出现交叉现象.  相似文献   

3.
运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和田河凝析油进行了油源对比,并对相伴生的凝析油与天然气的成因关系进行了判识.研究结果表明,和田河凝析油具有高的姥鲛烷/植烷比(Pr/Ph),高的C28规则甾烷相对含量(25%),丰富的C26-C27三芳甾烷和三芳甲藻甾烷以及较重的碳同位素组成等地球化学特征,与寒武系烃源岩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应源自寒武系烃源岩.多项分子化合物成熟度参数表明,和田河凝析油成熟度并不高,为成熟-高成熟原油范畴.和田河凝析油与天然气虽均源自寒武系烃源岩,天然气亦为原油裂解气,但一系列证据表明,和田河气田的天然气并不是由伴生的凝析油裂解而成,原油裂解生成天然气的过程也不是在现今储层内发生的(非原位裂解气).井口条件下产出的液态凝析油应该是呈分散状溶解在天然气中,是由天然气携带注入气藏的.  相似文献   

4.
烃源岩热演化是含油气盆地烃源岩评价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油气动态成藏研究的基础.通过系统分析地层沉积样式,结合盆地热史恢复结果,应用Easy%Ro化学动力学模型,模拟了四川盆地86口代表性钻井和200余口人工井点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史.结果表明,在盆地不同构造单元,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烃源岩热演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并据此建立了四种热演化模式:①加里东期成熟,早晚二叠世期间快速演化定型,以川南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为代表;②加里东期未熟,早晚二叠世期间一次快速演化定型,以川西南下寒武统和川南下志留统烃源岩为代表;③加里东期成熟,晚海西-燕山期再次增熟,以川东、川北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为代表;④加里东期未熟,晚海西-燕山期持续增熟,以川中地区下寒武统和川东、川北下志留统烃源岩为代表.通过对比研究沉积速率、热流和增温速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剖析了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的控制因素,即川西南和川南局部地区主要受控于早晚二叠世期间峨眉山地幔柱和玄武岩的异常热效应,而盆地其它地区则受沉积地层埋深增热和盆地热流演化的共同作用,其中沉积地层埋深增热对烃源岩增温效应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5.
2013年塔中地区中深1与中深1C井在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地层中实现了突破,发现了寒武系盐下内幕原生油气藏,揭开了寒武系勘探的新阶段.同时中深1、中深1C井盐下寒武系油气的发现,再一次引起了有关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源的激烈争论.本文利用色谱、色谱-质谱及碳同位素分析手段,对中深1和中深1C井寒武系油气的地球化学组成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并通过油(气)-油(气)、油-源对比,对它们的烃源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中深1和中深1C井盐下寒武系油气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族群,其中中深1井阿瓦塔格组挥发油与天然气应源自中-上奥陶统烃源岩;而中深1井肖尔布拉克组天然气、中深1C井肖尔布拉克组凝析油与天然气则均应源自寒武系烃源岩.塔中地区中深1和中深1C井盐下寒武系地层中两种不同来源油气的发现,表明塔中地区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油气资源,既有源自寒武系的油气亦有源自中-上奥陶统的油气.  相似文献   

6.
通过模拟实验,人们已经对原油及其族组分中高碳数烃类在高温裂解过程中对金刚烷类化合物生成的贡献有较深的了解,但是缺乏对轻质组分的关注,忽略了它们对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生成以及参数应用方面可能存在的影响.本文利用塔里木盆地HD23井正常原油挥发前后油样的裂解动力学模拟实验,结合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来探讨原油中易挥发组分是否对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生成和成熟度参数存在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原油中易挥发的轻烃组分(≤n C12)对单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生成具有明显的贡献,且主要发生在原油裂解的早期(Easy Ro1.0%),同时影响单金刚烷成熟度参数的变化特征;但对双金刚烷类化合物及其成熟度参数则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实际地质过程中可能造成原油中轻烃组分损失的次生改造作用(如运移、气洗和生物降解作用等),可能会对原油后期裂解的单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生成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单金刚烷类指标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7.
自塔河油田发现以来,关于主力烃源岩是寒武系还是中上奥陶统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英买2和塔东2井原油作为中上奥陶统和寒武系烃源岩来源的端元,对比分析了塔北轮南与哈德地区原油、沥青吸附烃和沥青包裹体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其三环萜烷C_(21)/C_(23)比值小于1,指示其与上奥陶统烃源岩有关,而储层沥青和沥青包裹体中饱和烃中甾烷C_(28)/(C_(27)+C_(28)+C_(29))比值大于25,指示其与寒武系烃源岩有关.但塔北原油该比值小于25,具有上奥陶统烃源岩特征,表明塔里木盆地原油来源具有复杂性.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藏原油组分与碳同位素组成对比表明,塔北(含塔河油田)、塔中等油藏原油主要处于以英买2和塔东2原油为端元构成的二元混合区间内,指示了塔北和塔中原油呈现出寒武系和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生成原油发生混合后的特征,从塔北南坡向塔中北坡方向寒武系烃源岩贡献逐渐增加.在钻井地层、沉积相资料约束下,以地震反射特征为基础,重新编制了寒武系、中下奥陶统和上奥陶统烃源岩空间展布,指出优质烃源岩空间上主要位于盆地斜坡带,纵向上主要发育于水进过程中最大海泛面.受盆地构造格局迁移演化影响,不同区域烃源岩的叠置不同.盆地原始沉积结构和后期改造过程共同控制了油气分布,塔中北围斜区-顺托-古城地区长期临近斜坡区,必将是近期油气勘探的重要战场.  相似文献   

8.
晋县凹陷高硫重质稠油饱和烃馏分中检出了异常丰富的含硫甾烷化合物.从结构上看,这些含硫甾烷是以噻吩形式并入到甾核D环上或者结合到侧链C-22位上的.结合文献中甲硫基甾烷和分子内含硫甾烷的报道,提出了含硫甾烷的四种形成机制和富硫沉积中甾类的成岩演化途径.甾类侧链上的烯键同时存在氢化作用和硫化作用两种过程:H2S或HS?的非生物化学氢化作用形成长链甾烷;硫化过程成功形成侧链含硫甾烷;环化或者硫化的不成功,则形成短链甾烷.这种侧链氢化/硫化机制,为晋县凹陷原油和烃源岩中高丰度短链甾烷(峰高超过规则甾烷和植烷以及正构烷烃)的发育提供了可能的成因线索.  相似文献   

9.
不同地质环境下原油裂解生气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烃源岩生成的油主要有3种赋存形式:源内分散液态烃、源外分散液态烃和源外聚集液态烃.3种赋存状态液态烃由于所处温压环境不同,周围介质的条件不同,有机无机的相互作用导致原油发生裂解条件有差异.原油与不同介质配样的生气动力学实验表明,不同介质条件下甲烷的生成活化能分布差异较大,碳酸盐岩对油裂解条件影响最大,可大大降低其活化能,导致原油裂解热学条件降低,体现在油裂解温度的降低;泥岩次之,砂岩影响最小.碳酸盐岩、泥岩和砂岩对油的催化裂解作用依次减弱,不同介质条件下主生气期对应的Ro值:纯原油1.5%~3.8%;碳酸盐岩中的分散原油1.2%~3.2%;泥岩中的分散原油1.3%~3.4%;砂岩中的分散原油1.4%~3.6%.压力对原油裂解作用的影响较为复杂,在慢速升温条件下,压力对油裂解生气有抑制作用,而在快速升温条件下,压力对油裂解生气作用影响不显著;压力的大小在原油裂解的不同演化阶段作用效果也不同.以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为例研究油裂解生气量,原始生油量2232.24×108t,剩余油量806.21×108t,油裂解气量106.95×1012m3.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陆相大规模优质烃源岩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松辽盆地晚白垩世青山口组和嫩江组一段选取40块烃源岩样品,利用气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对烃源岩氯仿抽提物的饱和烃和芳烃化合物开展了定性分析,同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对重要生物标志化合物开展了定量检测,目的是寻找陆相大规模优质烃源岩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标志.检测结果显示,烃源岩(Ro〈0.7%)中生物标志物含量或分布的差异,指示不同的沉积环境.青一段烃源岩除萜烷、规则甾烷、4-甲基甾烷含量高外,还具有甲藻甾烷、C31甾烷、芳基类异戊二烯烃含量高的特征,并检测到单质硫和羊毛甾烷等特殊化合物,反映湖泊盐度高、水体分层的泻湖型沉积环境;青二、三段烃源岩各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含量较低,反映淡水、浅水的湖泊三角洲沉积环境;嫩一段烃源岩的萜烷、规则甾烷、4-甲基甾烷含量高,但甲藻甾烷、C31甾烷、芳基类异戊二烯烃含量低,反映水体盐度低、分层性差,细菌发育并对有机质改造强烈的淡水-微咸水开放湖泊型沉积环境.综合分析表明,陆相大规模优质烃源岩形成环境的主要地球化学标志是烃源岩C30藿烷含量一般大于1500μg g^-1,伽马蜡烷含量大于190μg g^-1,C27甾烷含量大于200μg g^-1,4-甲基甾烷含量大于100μg g^-1,芳基类异物二烯烃含量大于3μg g^-1,脱羟基维生素E含量大于10μg g^-1.  相似文献   

11.
借助于定量GCMS分析技术,系统分析了一组取自辽河油田生物降解程度不同的原油样品的芳烃馏分,结果表明随生物降解作用程度的加深,原油中各类芳烃系列的浓度和分子组成特征均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就各类芳烃化合物的浓度而言,常规的烷基萘系列、烷基菲系列和烷基二苯并噻吩系列的浓度均呈现出随生物降解作用的加深而下降,而三芳甾烷系列的浓度则随生物降解作用的加深而升高,表明在生物降解过程中芳烃化合物也很容易遭受降解破坏,但不同的芳烃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抗生物降解能力.芳烃分子地球化学参数二苯并噻吩与菲(DBTH/P)和甲基二苯并噻吩与甲基菲(MDBTH/MP)的比值可以很好地反映烃源岩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和水体盐度的相对大小,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比值在生物降解过程中随降解程度的加深而显著升高,这一现象说明对生物降解原油而言,它们已不具有其原有的地球化学意义,不能用以判断烃源岩沉积环境的性质.甲基菲指数、甲基菲比值和甲基二苯并噻吩比值是常用的确定原油成熟度和缺乏镜质体的烃源岩中有机质成熟度的重要芳烃参数,但在生物降解原油中这些芳烃分子成熟度指标均呈现出随生物降解程度的加深而下降的趋势,从而表明对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改造的原油而言这些参数...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温模拟技术,对原油、氯仿沥青"A"、原油族组分(饱和烃馏分、芳烃馏分、非烃馏分和沥青质馏分)、烃源岩和干酪根样品进行模拟实验并对其产物进行系统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样品模拟实验的气态烃产率特征存在着明显差异,尤其是原油组分中各馏分由于化学结构上的不同,这种差异性更加明显.此外,不同类型样品裂解气体组分中C2/C3值不仅与C2/iC4值而且与模拟温度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模拟温度在500~550℃时,C2/C3值约为2,对应的C2/iC4值约为10.当模拟温度大于500℃以后,烃源岩和干酪根裂解气的C1/C2,C1/C3明显高于原油和氯仿沥青"A"的裂解气.在同样的模拟温度下,烃源岩和干酪根裂解气的干燥系数明显高于原油和氯仿沥青"A"裂解气,当模拟温度在500~800℃范围内,两者的差值总体上在10%以上.这些特征为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的区分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地球化学参数.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柯克亚地区凝析油气藏成因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塔里木盆地柯克亚地区油气藏中天然气和原油的地球化学剖析,发现天然气的C2/C3与C1/C2,C1/C3、干燥系数等的分布关系揭示出研究区不仅存在两种明显不同类型的天然气,而且在空间分布上也具有规律性.一类天然气为原油裂解气,分布在浅层X25以上储层中;另一类天然气为干酪根裂解气,分布在深层X27~X8及E2k储层中.原油正构烷烃摩尔浓度的分布反映该地区原油经历了多种类型次生变化作用,且这些次生变化作用都与原油成藏后气态烃类的充注过程有关.根据柯克亚地区油气藏中乙烷、丙烷单体烃的碳同位素值、原油和凝析油中轻烃异庚烷值、庚烷值以及芳烃成熟度参数,指出柯克亚地区油气藏原油和天然气不是同期注入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古近系沙河街组是阳信洼陷最重要的生烃层段.其湖盆充填具阶段性和沉积演化的旋回性,形成了由沙四段、沙三段与沙一段组成的复合生烃系统和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利用Rock-Eval生油岩评价仪、色谱-质谱仪等实验分析技术对不同层系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其中生烃潜力指标包括有机碳含量(TOC)、残余生烃潜量(S1 S2)、氢指数IH、氯仿沥青"A";成熟度指标包括热解峰温Tmax、奇偶优势参数OEP、饱和烃轻重比(C21 C22)/(C28 C29)及∑C21-/∑C22 、镜质体反射率Ro、莫烷/藿烷及甾烷生物标志物参数C29ββ(ββ αα)、C29ααα20S(20S 20R);古环境指标包括异构烷烃参数Pr/Ph、Pr/n-C17、Ph/n-C18及伽马蜡烷等.结果表明,沙四段为弱还原-还原性的半深湖沉积,沉积了一套中等厚度、分布局限的烃源岩(TOC平均为1.5%),其较深位置的烃源岩基本进入成熟阶段,多形成成熟油;沙三段属弱还原-还原性的半深湖-深湖环境,其烃源岩中有机质丰度较高(TOC平均为3.5%),大部分烃源岩处于未成熟-低成熟状态,主要形成未熟油;沙一段为湖水咸化、还原性的半深湖相环境,其烃源岩中有机质丰度高(TOC平均为5%左右),但处于未成熟阶段,主要生成生物气.  相似文献   

15.
生物降解作用对辽河盆地原油甾萜烷成熟度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借助于色谱质谱(GCMS)仪,通过对一组取自辽河油田遭受不同生物降解改造的原油中甾萜烷生物标志物的分布与组成特征的定量分析,发现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原油中的甾萜烷分子成熟度参数如Ts/Tm,C31升藿烷22S/(22S+22R)和C29甾烷20S/(20S+20R)比值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对遭受生物降解改造程度不同的原油而言,除了C31升藿烷22S/(22S+22R)比值几乎不受影响外,Ts/Tm比值呈现出随生物降解作用强度的增加而下降,而C29甾烷20S/(20S+20R)比值在轻微-中等生物降解作用阶段几乎不受影响,而在严重生物降解作用阶段则会显著升高.导致这一变化的内在控制因素是不同立体构型的生物标志物在抗生物降解能力上存在明显差异,抗生物降解能力弱的生物标志物的消耗速度快于抗生物降解能力强的生物标志物,如18α(H)-22,29,30-三降藿烷(Ts)基本不受影响,17α(H)-22,29,30-三降藿烷(Tm)的浓度则明显升高,在C29甾烷组成中异构体20R快于20S,结果致使相关比值随生物降解作用强度的变化发生明显变异.因此,在利用生物标志物的分布与组成特征研究生物降解作用原油的成熟度时...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原油裂解成气过程中正构烷烃、甾烷和萜烷等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的演化规律及压力的影响,对东营凹陷古近系的低熟原油样品在高压釜中进行了原油裂解成气模拟实验,实验设计了2种不同的实验压力条件下(常压开放体系和20MPa压力封闭体系),以升温速率30℃/h升温到650℃.从300℃开始,每隔50℃对实验产物进行特征检测,加压实验通过注水加压实现.样品来源于中国东部东营凹陷古近系的低熟原油.实验结果显示,常压和20MPa下,原油在达到450℃后进入原油裂解成气阶段.在原油裂解成气之前的一定温度范围内,原油已经开始不同层次地裂解,包括高分子正构烷烃向低分子正构烷烃的演变.原油裂解成气过程存在重烃气二次裂解生成甲烷气的过程,主要发生在550~650℃,表现为Ln(C1/C2),Ln(C1/C3)和干燥系数显示升高的特征.压力(20MPa)对原油裂解总体是一个抑制的过程:相对常压开放性体系,20MPa下原油转化率降低,原油主裂解成气门限温度升高和原油裂解主成气温阶时间延迟,高温下较高碳数的正构烷烃或其他化合物得到保留,∑C21^-/∑C22^+,Ln(C1/C2),Ln(C1/C3)和Ln(C2/iC4)和干燥系数等参数值在主原油裂解成气温阶内降低,Ph/nC18,Pr/nC17在二次裂解阶段(550~600℃)下降.压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Ts,Tm,C31升藿烷和C29甾烷等生物标志物及其成熟度参数在原油裂解高温阶段的演化,并且在不同的温阶这种影响表现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珠江口盆地珠一和珠二坳陷所产原油饱和烃馏分中,检测到两个新的C15倍半萜烷,文献资料将其鉴定为2,2,4a,7,8-五甲基-反-萘烷和2,2,4a,7,8-五甲基-顺-萘烷,相当于18α(H)和18β(H)-奥利烷中的D/E环构成的二环倍半萜烷.珠二坳陷那些高姥植比和富含陆源三萜类奥利烷、双杜松烷的凝析油中,这类新倍半萜烷相对丰富;而在珠一坳陷那些富含4-甲基甾烷、贫陆源三萜类和低姥植比的湖相原油中其含量明显偏低,表明新C15倍半萜烷在成因和来源上与陆源有机质有关,它们在研究区具有指示原油母源的作用.不同结构的倍半萜烷母源不同,它们在珠江口盆地原油中与指示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性的指标Pr/Ph比呈现完全不同的相关性:Pr/Ph比与指示陆源有机质输入的新倍半萜烷和杜松烷的含量正相关,而与指示细菌输入的补身烷和重排补身烷的含量负相关,可能反映新倍半萜烷的形成需要偏氧化的地球化学条件.扩展至烃源岩中发现,恩平组碳质泥岩和泥岩中新倍半萜烷含量迥异,高姥植比(7.0)的碳质泥岩中其丰度远高于低姥植比(约为2.17)的泥岩,但后者与同样低姥植比(约为2.29)的文昌组腐泥型湖相泥岩中含量相当,因此陆源有机质可能只是新倍半萜烷形成的充分条件,而偏氧化的沉积-成岩环境可能才是此类新标志物形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尽管已经有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海相原油沥青质中以及原油中1,2,3,4-四甲基苯与1-烷基-2,3,6.三甲基苯系列化合物检出的报道,但其来源仍然未得到证实.分别利用瞬间热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与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联用技术(GC-C-IRMS)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塔北与塔中地区典型海相原油沥青质的热解产物组成与热解产物中单个化合物的碳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原油沥青质的热解产物中普遍检出了高含量的1,2,3,4-四甲基苯.热解产物中1,2,3,4-四甲基苯的δ^13C值在-19.6‰—~24.0‰之间,正构烷烃的δ^13C范围在-33.2‰—35.1‰之间.1,2,3,4一四甲基苯相对于正构烷烃以及原油沥青质显著富集^13C(分别达10.8‰~15.2‰与8.4‰~13.4‰,证明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沥青质热解产物中检出的丰富的1,2,3,4-四甲基苯来源于营光合作用的绿硫细菌(Chlorobiaceae).由此可推测塔里木盆地多数海相原油沥青质的母源应形成于静水条件下H2s充溢的强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9.
联苯系列化合物与苯并萘噻吩系列化合物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联苯系列化合物与苯并萘噻吩系列化合物的形成机制 .联苯系列的成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含有共轭烯键的链状化合物或含有共轭烯键链的化合物芳构化 ,二是硫作用于普通链状化合物夺去部分氢形成 (硫化氢和 )共轭烯中间体 ,进而芳构化形成联苯系列 ;苯并萘噻吩系列的直接前身物质之一可能是苯基萘系列 ,含有共轭烯键的链状化合物或具有共轭烯链的化合物以及饱和与不饱和链状化合物在硫的作用下都可以转化成苯并萘噻吩系列 .联苯系列化合物对热稳定 ,但在硫或氧存在条件下可以分别转化成硫芴系列和多环芳烃或氧芴系列和多环芳烃 .联苯和甲基联苯之和在联苯系列总量中的比例可以用来判断环境 ,在成熟度不太高的前提下 ,如果比例数高说明环境偏咸 ,反之则说明环境偏淡 .原油中苯并萘噻吩系列化合物含量高表明原油曾经历过丰富硫的作用 .但这个作用可能发生在油源岩中 ,也可能发生在油藏中 .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塔中18井揭示了一个94m厚的侵入岩体侵入到志留系砂岩中,在侵入岩体异常热作用下,砂岩中原来存在的原油变成了黑色的碳质沥青,沥青反射率高达3.54%,已到了非常高的热演化阶段.塔中18井碳质沥青的C27,C28和C29甾烷分布特征与邻近的塔中11,塔中12,塔中45和塔中47井同层位的样品较为一致,仍保留着"V"字型分布的特征,仍能作为有效的油源对比标志,并表明其油源为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但萜烷类的一些油源对比参数与邻近井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异,不能再用作油源对比标志.邻近的塔中11,塔中12,塔中45和塔中47井样品氯仿沥青"A"碳同位素δ13C值位于?32.53‰~?33.37‰之间,属于塔里木盆地正常古生界海相原油范畴,但塔中18井异常热作用下形成的碳质沥青碳同位素δ13C值位于?27.18‰~?29.26‰之间,具有明显偏重的特征.饱和烃组分上,塔中18井碳质沥青的饱和烃中含有相对较多轻烃组分(nC14~nC20),轻烃和重烃之比(ΣnC21?/ΣnC22 )位于4.56~39.17之间,而邻近的塔中11等井轻烃和重烃之比(ΣnC21?/ΣnC22 )位于0.85~1.92之间;塔中18井饱和烃还具有强烈的偶碳优势,OEP(奇偶优势指数)值位于0.22~0.49之间,而邻近的塔中11等井不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或奇碳优势,其OEP值位于0.88~1.05之间.另外,由于异常热作用下含烷基的芳烃化合物的脱烷基化作用和芳环的稠合作用,塔中18井与邻近的塔中11等井相比,含有相对较高的不含烷基取代基的芳烃化合物(如菲等)和相对较高的多环芳烃化合物(如甾蒽、芘、苯并[a]蒽、苯并荧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