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报道了中国地质学会等单位分别在北京科学会堂和地质科学院联合举行的庆祝著名老一代地质学家黄汲清、李春昱教授献身地质科学事业60周年茶话会和学术报告会简况;概括介绍了黄汲清、李春昱教授的学术生涯及其在研究石油地质理论、地层学、地质构造学、板块构造学以及地质普查和地质科研工作等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五年八月八日,美国南加州大学K.Aki教授,向云南省地震局科研人员作了题为“地震预报研究的科学基础” 的报告,现整理如下。 一、科学的地震预报必须考虑地震现象的三个要素 1.构造应力的加载。由地质学家、测地学家从大尺度地质特征、板块构造、水准及三角测量的形变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特提斯洋(Tethyan Ocean)最早由奥地利地质学家Eduard Suess在1893年提出.欧洲地质学家通过对它的研究发展了现代地质学,但并未对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提供核心科学支撑(Trümpy, 200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特提斯的概念从一个中生代的大洋演变成涵盖整个显生宙的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三个长期演化的大洋(图1;吴福元等, 2020),  相似文献   

4.
地震学家、地质学家米尔恩是英国人,于1850年12月30日出生在英国利物浦。米尔恩青年时代在英国皇家矿业学院学习地质和矿物学。1875年,英国政府派他作为英国专家组的地质学家,去日本协助指导矿山工作。1876年,日本政府聘请他担任东京工程学院地质学和矿物学教授,后又被东京帝国大学任命为世界上第一位地震学教授。1895年7月米尔恩结束了在日本的工作,回国后继续地震研究工作和社会活动,并被英国不列颠科学促进协会任命为地震学研究委员会干事。  相似文献   

5.
美国地质调查局资深地质学家和前首席地质学家詹姆斯(HaroldL.James)于2000年4月2日在美国华盛顿贝林汉逝世,享年87岁。詹姆斯于1912年6月11日出生在加拿大的纳奈莫,是威尔士人的后裔。他在纳奈莫和贝林汉长大,早年在一家锯木厂工作,后在贝林汉当煤矿工人。1938年在华盛顿州立大学获地质专业学士学位,1945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并在那里教授矿物学。1938年,詹姆斯开始在美国地质调查局工作。从1965~1971年,他是美国地质调查局的首席地质学家,1974年从美国地质调查局正式退休,但仍正式受聘于美国地质调查局从事地质研究工作直到1996…  相似文献   

6.
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板块构造理论,在一开始就能够成功解释显生宙时期发生的许多地质现象、过程和事件,但是在解释大陆内部和前寒武纪时期地质记录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就板块构造与大陆地质之间的关系来说,由于将陆内构造与陆缘构造之间在结构和成分上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割裂开来,结果导致传统板块构造模型不适用于前寒武纪地质,特别是不能解释太古宙克拉通基本地质特征的假象.然而,这些假象并不意味着,太古宙大陆地壳不是起源于板块构造体制,而是起源于所谓的前板块构造体制.目前所提出的前板块构造过程都是在停滞层盖构造体制下的垂向运动,不仅包括像重力凹沉、地幔柱和热管构造这样的内生过程,而且包括像流星撞击这样的外生过程.这些垂向过程不仅在太古宙引起了活动层盖构造的起始,而且在显生宙时期依然活跃,都是不同深度条件下地幔极向对流的结果,并非某一时期所特有.一旦将20世纪传统的板块构造运动学理论升级为21世纪整合的板块构造运动学-动力学理论,系统深入地检查物质和能量在板块边缘的垂向传输,即可发现板块构造能够解释太古宙克拉通地壳的岩石组合、构造样式和变质演化等常见特征.通过认识和理解汇聚板块边缘的结构和组成及其动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工程地质学家徐煜坚先生离开我们走了,可他的音容笑貌仍然不时萦绕脑际。回忆近30年来和徐先生的交往,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以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我是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和徐先生相认的。1964年中,河北深县发生了一次有轻微破坏的强有感震。在李四光教授主持下,由地矿部和中科院的有关单位组成了联合调查组前往  相似文献   

8.
笔者考证并记叙了在1933年叠溪地震考察、研究及救灾工作中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若干前辈的事迹.西南地区地震现场科学考察第一人常隆庆教授(1905-1979年):地质学家.他在震后赶赴叠溪地震现场进行科学考察,时年仅28岁.  相似文献   

9.
日本大学文理学部教授力武常次著的《日本各地的地震危险性》一书由日本“科学社”于1981年4月10日出版发行。该书为“科学社”出版的《科学丛书》的第18本。全书共分9章。第1章为《何谓地震危险性》,谈了地震危险性的定义及其评定方法;第2章为《袭击日本的破坏性地震及其成因》,以板块构造理论为依据,阐明了日本列岛大地震的发生机制;第3章和第4章是《地震发生概率的推算》,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论述了巨大地震重复发生时间间隔的统计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著名地质学家张伯声教授是我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创始人之一.他1903年6月23日出生在河南省荣阳县乔楼村,汉族.1926年于清华学校毕业后,同年赴美国留学.192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28—1930年又在美国斯坦佛大学地质系研究生部攻读地质学.1930年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焦作工学院、河南大学、北洋工学院、西北工业学院和西北大学,现为西安地质学院名誉院长.  相似文献   

11.
《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1,10(1):35-,10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著名构造地质学家、教育家、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马杏垣教授于2001-01-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二岁。马杏垣院士1919-05-22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祖籍河北省乐亭县;1938年秋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38年加入当时由周恩来领导的中共南方局地下党组织;1942年在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教;抗战胜利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1948年底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应聘为北京大学地质系任副教授;1951年在北京地质学院以优异的教学和科研成就晋升为教授;他学风严谨,强调一个优秀的构造地质学家,首先必须掌握辩证唯物的构造观和方法论,既要重视学习国内外最新的理论和方法,更要重视野外的地质实践和总结创新;他在北京西山、五台山、嵩山,以及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等典型地区的研究成果,是对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岩构造、重力滑脱伸展构造等领域的重要贡献;他创立"解析构造学" 推动中国构造地质学发展。 马杏垣院士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大半生,桃李满天下。他亲手培养的学生中,有的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乃至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成员。在庆贺他八十寿辰时,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1965年马杏垣教授的研究生)题词为:"贺马杏垣老师八十寿辰 老骥驰骋途千里,红杏光照春满园 "。  相似文献   

12.
板块构造是指地球外壳岩石圈块体在地球表面的(水平)运动及其相互作用.自50年前板块构造理论建立以来,对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早期的观点认为是"自下而上"机制,即板块运动受控于板块之下的地幔对流系统,特别是起源于核幔边界的地幔柱作用于板块底部,促使大陆裂解,并驱动板块运动.而现今较为普遍接受的观点则是"自上而下"机制,即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板块自身的负浮力(即重力大于浮力),板块构造和地幔对流均受控于板块的俯冲作用,因此板块构造又被称为俯冲构造.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地质和地球物理观测的支持.进一步研究表明,个别板块增速、减速与单一地幔柱活动在百万年时间尺度具有耦合关系;多个板块内稳定克拉通地区地表隆升、沉积速率与地幔柱相关的岩浆活动在亿年时间尺度存在时空相关性;而全球范围的超大陆聚合、裂解与超级地幔柱活动在二十亿年以来的地质历史时期表现为周期性耦合关系.这些不同时空尺度的耦合现象均表明,板块构造与地幔柱构造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地幔柱构造对板块运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需要将板块构造和地幔柱构造这两大地球构造体系加以联合,开展综合分析与研究,才能获得对板块构造和整个地球动力系统运行机制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3.
《地震地质》1989,11(4):3
马杏垣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 1938年在西南联大地学系开始学习和从事地质工作,1948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后,长期从事地质教育工作,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任教和担任领导工作,三十余年的精心教学,他培育了几代地质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相似文献   

14.
板块构造的启动时间及其在地球历史时期的演化过程,是地球科学的两大基本挑战.通过一个整体研究方法来分析地球历史时期的构造范式,可以解释自太古宙以来两种范式的板块构造.在这些解释中,早期的热俯冲与晚期的冷俯冲之间存在不同的变形和变质特征.汇聚板块边缘不同特征的区域变质作用记录了这两种不同范式的板块构造,这与太古宙和显生宙地幔温度的差异有关.以蓝片岩相变质作用出现为特征的现代范式板块构造出现在新元古代.这与表明古代范式的板块构造在太古宙早期已经启动的地质证据相吻合.地幔在地球演化史上的不断冷却可解释幔源熔体地球化学特征随时间的演化规律,而这个过程可能让无数小的板片数量逐渐减少并演变成更大的板片,改变洋壳、增生-碰撞造山带中岩石圈的厚度和保留程度,从而导致地球表面氧化作用,为孕育生命提供合适环境.  相似文献   

15.
地质学家马杏垣教授,应辽宁省地震学会理事长卢造勋邀请,于9月24日来辽宁省地震局做了题为"岩石圈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学术报告.马杏垣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名誉  相似文献   

16.
地壳板块运动的广义相对论理论板块构造学说问世以来,迅速地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 ̄[1,2],被J.T.威尔逊宣称为一次“地球科学中的革命”。它是当前最广泛采用的一种大地构造理论。但是,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人们也发现和遇到一些新问题。人...  相似文献   

17.
为了纪念板块构造学说诞生廿周年,曾经创立这一学说的大多数科学家于1987年4月云集休斯敦。讨论了板块构造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及发展方向。他们认为,今后许多重大课题的研究将是针对东南亚地区。在过去廿年中,板块构造学说作为一种“事实”比科学史上任何其它理论更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在此理论诞生的早期(60年代),地学界许多人曾怀疑为什么固体地球的运动机制既如  相似文献   

18.
苏联著名地震学家、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数理学博士萨瓦林斯基教授是苏联地震研究工作的组织者和国际地球物理组织的积极活动家,生于1911年7月 18日,卒于1980年1月22日。萨瓦林斯基出生于吐尔市一个工程地质学家的家庭,1932年毕业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1931年当他还是学生时就开始在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工作,1940年获硕士学位,1949年获数理学博士学位,以后成为该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主任,1950年任莫斯科大学教授。他发展了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新方法;根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板块构造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指出地体构造研究虽然刚开始,但已引起了地学界广泛的注意和极大的兴趣,其研究内容很丰富,包括地体的形态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等问题;地体概念是板块构造理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最新进展,它对研究地震构造、地震预报、地震工程和地震理论等将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是俯冲板块的动力学问题,可以通过地震学、矿物物理和岩石地球化学、地质构造和沉积学以及数值模拟对其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其中数值模拟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并使用数值方法模拟俯冲板块的动力学效应,直观地给出了定量化的俯冲板块的演化过程和地表响应,并用以解释其他学科研究所得到的观测和实验结果.因此使用数值模型进行定量化模拟是研究俯冲板块动力学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文章综述了使用数值模型研究俯冲板块动力学多个方面在近期取得的进展,包括板块构造的起源和俯冲板块的启动过程,俯冲板块的热结构,以及俯冲板块在上地幔、地幔过渡带和下地幔的主要动力学表现.使用数值模型得到的结果是基于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的理论结果,必须综合使用其他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模拟结果进行比对和验证,以最终理解俯冲板块的动力学过程.随着计算能力的大幅提升和模拟方法的不断进步,数值模拟方法将为研究包括俯冲板块动力学在内的地球科学前沿问题提供更为准确和高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