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气候变暖对陕西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陕西42 a(1960—2002)气候资料,分析评价气候变暖对积温、无霜期等热量资源的影响,用T uyn thw h ite M em ora l理论模式计算了气候变暖对陕西省农业气候生产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气候变暖使陕西农业生产的热量资源增加,但降水量减少,气候生产力降低。同时讨论了气候变暖后陕西农业生产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暖对临沂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对临沂 1961-2006 年的气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深入的研究了气候变暖对临沂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临沂市年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冬春季气温在波动中上升明显,夏季几乎无变化,临沂气温升高主要是最低气温升高所致,自 1990s 以来,暖冬现象十分严重;≥O℃的积温经历下降再上升的过程,近 16 a 来上升最明显;霜冻终日提前、初日推后,无霜冻期天数增多;临沂的春播期提前,秋播期推迟.农业气象灾害加剧.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产利大于弊,对水稻、玉米生产不利.喜温作物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种植制度变为一年两熟制.气候变暖对临沂农业影响是利弊并存.  相似文献   

3.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CO2急剧增加。根据1990年的监测,其浓度已达353ppm(parts petmillion的缩写,意即百万分之几)。比工业革命时期(公元1750~1800年)增加近25%,高于16万年以来的任何一年。目前每年仍增加1.8ppm(相当于0.5%)。  相似文献   

4.
气温升高后,获嘉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大,粮食产量的波动增大,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将受到严重影响;打乱了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迫使农业生产发生大规模适应性调整;将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农业投资。  相似文献   

5.
选取河西走廊中部张掖市6县(区)1961~2006年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年降水资料。计算历年各地气温、积温、无霜冻期和农业气候生产力,分析河西走廊中部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河西走廊中部气温呈持续升高趋势,1987~2006年的平均气温明显增高,且冬季升温幅度最为显著,秋季次之,春、夏季升温幅度较小;≥0℃和≥10℃积温增多,无霜冻期延长,气候生产力增加。80年代后期气候明显变暖,喜温作物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有利于冬季大棚蔬菜等设施农业的生产;干旱发生频率加大,病虫越冬存活率上升,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相似文献   

6.
杜海香  孙彦坤 《黑龙江气象》2010,27(1):30-31,33
本文根据气候变暖的气象现象,结合有关研究,提出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依据黑龙江省主要气候特征和主要作物的生长习性,提出了黑龙江省作物区域布局和农作物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从而为黑龙江省应对气候变暖带来的问题提供了依据,以便于更好的使气象服务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农业的产量受气候控制,气候表现为冷暖和干湿交替的循环,因此农业产量也出现循环演变的规律,在冷期中生活资源的短缺所造成的生存压力,加剧了矛盾,促进了战争。而气候变暖可以缓解这些矛盾,因此,气候变暖有益于中国的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9.
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80年代气候变暖使黑龙江省热量明显增加,尤其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热量增加明显。气候变暖使三江平原东北部降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分析全省地表径流、旱涝区划,提出了水稻发展的最佳种植区。并根据目前水资源和最大供水量状况,预测了黑龙江省2010年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为2000年的160%,进而指出发展水稻种植的重点应放在黑龙江下游,挠力河与乌苏里江之间。  相似文献   

10.
广东地区的气候变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根据广东省86个站1961~2000年气温资料、广州市1908~2002年气温资料以及1958~2001年南海海平面资料,论证了广东省气候变暖的明显趋势;从热量资源、作物和品种布局、作物产量、病虫草害、农业气象灾害等方面论述了气候变暖对广东农业的可能影响,并提出了防范和适应气候变暖的农业对策.  相似文献   

11.
12.
近十年来我国气候变暖影响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51,自引:12,他引:5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科技界十分关注气候王馥棠变暖对我国经济发展可能影响的评估, 开展了许多重大项目和课题的研究。该文仅就气候变暖对我国自然植被、农业、森林、水资源、能源利用和区域海平面上升等领域影响评估研究的若干有意义的初步结果简要归纳和评述如下:取自不同GCM模型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影响评估模拟表明,我国的特征性自然植被类型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同当前气候(1951~1980年)下的模拟分布相比,到2050年我国几乎所有地方的农业种植制度均将发生较大变化;气候变暖将导致复种指数增加和种植方式多样化,但降水与蒸散之间可能出现的负平衡和土壤水分胁迫的增加以及生育期的可能缩短,最终将导致我国主要作物的产量下降。气候变暖对我国水资源最明显的影响将会发生在黄淮海流域,这个区域的水资源供需短缺将大大提高。同时,气候变暖将改变我国室内取暖和降温的能源需求关系:北方冬季取暖的能源消耗将减少, 而南方夏季降温的能源消耗将会增加。海平面的上升将使我国三个主要沿海低洼脆弱区,即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面临部分遭受海水淹没的威胁。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暖对水稻生育期影响的情景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度是影响作物发育速度的基本因子之一,温度的高低决定生育期的长短。利用全国水稻生态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气候带的水稻生育期与温度的关系。结果指出,水稻生育期平均气温升高1℃,生育期日数平均缩短7.6日。温室效应使气温升高1~4℃,将导致我国各地水稻的一季稻和早稻生育期缩短;东部地区目前的生育期等日期线北移;东北地区北移1~5个纬度;黄淮地区北移3~6个纬度。通过调整种植季节,选用合适的水稻生态类型,以水调温措施,可以减少生育期缩短的日数。  相似文献   

14.
黄维  吴炫柯  刘梅  何燕  刘永裕 《气象科技》2021,49(6):975-982
利用1960—2019年广西8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气温资料,将研究时段分成前30年(P1:1960—1989年)和后30年(P2:1990—2019年)2个阶段,分析早稻安全播种期和安全移栽期、晚稻安全齐穗期和安全成熟期的年际变化规律,并通过比较P1和P2阶段不同保证率下各安全生产期的差异,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广西双季稻安全生产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早稻安全播种期和安全移栽期主要表现为提前变化趋势,晚稻安全齐穗期和安全成熟期主要表现为推迟变化趋势,全区80%和90%保证率安全播种期和安全移栽期平均提前2 d,80%和90%保证率安全齐穗期平均推迟2 d,80%和90%保证率安全成熟期平均推迟5 d和6 d。②安全生产期的变化特征空间差异性较大,桂东北安全播种期和安全移栽期提前天数最多,达6 d以上,百色那坡、靖西地区安全齐穗期推迟天数最多,达6 d以上,全区大部分地区安全成熟期推迟天数在6~10 d,空间差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对本世纪40a铁岭市各季节气候分析,得出铁岭市气候变暖特点:春、秋、冬季增暖明显,夏季增暖缓慢。增暖使农业气候环境发生变化,并对农业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对铁岭市农业生产有利。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开展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对制定农业政策以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开发的WOFOST模型,利用太谷2000年和2001年的数据对WOFOST模型进行验证,确定该模型在山西太谷地区的适用性。文章分析了太谷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假定以1985年-2007年的变暖趋势增温,假设其它条件不变,从而构建了100年内每10a的时间间隔的气象情形。以这些气象情形驱动验证好的模型模拟100年内每10a的时间间隔气候变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气温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是单一的,未来冬小麦的产量是波动变化的。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暖与内蒙古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80年代以来内蒙古地区气候变暖,3-9月积温逐年增多,尤其是近几年增幅速度加快,水分蒸发量加大,而降水趋势基本不变;积温的增多虽然给目前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势必加剧土地的干旱和荒漠化。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气温资料,通过5种气候模式,对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的气温变化特点,以及未来50 a的变化趋势作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气候明显变暖,在1881-2001年120 a间哈尔滨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4℃,全省1981-2000年较1951-1980年间平均气温上升近1.0℃。数值模拟结果显示,2030年和2050年的气温将分别升高1.9℃和2.4℃,到2050年≥10℃积温带将北移约5个纬距。气候变暖对水稻、玉米、大豆和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很大,除大豆增产外,其他作物产量均有所降低。因此,必须进行作物结构调整才能逐步适应气候变化,获得增产  相似文献   

19.
尤莉  王国勤  阎军  李飞 《气象》2007,33(S1):31-40
利用通辽地区1950—2006年的气温、降水、降水日数、积温、日照、无霜期等资料,分析了科尔沁沙地地区近57年来的气候变化越势、突变和周期波动,探讨了科尔沁沙地气候变暖对当地农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地区1950年代以来气候变暖已成事实,1987年是气候变暖的突变时间点。气候变暖后,低温日数明显减少,高温日数增加;农业积温增加;无霜期延长,曰照时数增加;全年降水日数减少,特别中雨日数明显减少。气候变暖对科尔沁沙地农牧业的影响有利有弊,综合分析是弊多利少。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7—2022年江苏徐州农业气象试验站试验数据研究作物品种、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管理措施均相同条件下,气候变暖对半冬性冬小麦品种产量结构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播期冬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升温幅度为0.1~1.7℃。平均气温升高对冬小麦产量结构造成影响,平均气温每升高1℃,冬小麦穗粒数减少14.7%;平均气温升高对籽粒蛋白质、脂肪和氨基酸含量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籽粒品质。平均气温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关系数为-0.72(达到0.01显著性水平),与脂肪含量相关系数为-0.52(达到0.05显著性水平)。此外,气温升高对16种氨基酸中的14种产生负面影响,其中对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含量负面影响达到0.05显著性水平。导致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夜间最低气温升高,冬小麦呼吸作用加强,不利于冬小麦同化作用和有机物积累;气候变暖导致冬小麦开花期到成熟期高温热害增多,影响冬小麦生理生化过程,特别是限制了冬小麦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