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电镜下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肠淋巴样组织内颗粒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其变化过程。颗粒细胞经鉴定为嗜酸性颗粒细胞,常存在于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靠近肌肉层的淋巴腔中,以具有大型非匀质颗粒为其主要特征。牙鲆肠淋巴样组织内嗜酸性颗粒细胞的变化可分为增长期、成熟期、分泌期和衰退期四个时期,嗜酸性颗粒细胞具有明显的外排现象说明肠淋巴样组织是鱼类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刘云  姜国良  姜明  杨栋  张士璀 《海洋科学》2000,24(11):45-48
运用电镜技术,在牙鲆肠淋巴样组织鉴定出4种无颗粒白细胞,即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样细胞。它们的形态均比在造血器官中多样化。巨噬细胞形态极其有规则;单核细胞的细胞质中有较多空泡;淋巴细胞具多且细长的伪足,而浆细胞样细胞是以内含大量的粗面内质网为其主要特征。同时,作者对无颗粒白细胞的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牙鲆鳃淋巴样组织内免疫相关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电镜技术观察海水鱼类牙鲆鳃小片的基本结构及其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牙鲆的鳃小片主要由扁平上皮细胞和柱细胞构成 ,血窦腔极为发达。鳃小片在功能上可分为两个区 :气体交换区和免疫区。气体交换区位于上半部分 ,血窦内主要分布着红细胞 ;免疫区位于鳃小片基部 ,血窦腔中分布着各种免疫相关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酸性粒细胞。此外 ,还观察到了泌氯细胞和粘液细胞。研究结果证明 ,牙鲆的鳃在局部粘膜免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鱼类免疫体系中的有机组成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4.
黑鲷造血组织中黑色素巨噬细胞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电镜技术研究了黑鲷造血组织中黑色素巨噬细胞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黑鲷头肾、体肾、脾脏及肝脏造血组织中存在着两类黑色素巨噬细胞,即非典型黑色素巨噬细胞和典型黑色素巨噬细胞.非典型黑色素巨噬细胞的胞质中不含有典型的黑色素体,但含有一些大型或巨型的圆形或椭圆形浓染颗粒.非典型黑色素巨噬细胞根据其超微结构特点不同,又可分四型,即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非典型黑色素巨噬细胞.典型黑色素巨噬细胞的特征就是其胞质中含有典型的极度嗜染的黑色素体,并且这类细胞可进一步发育形成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在研究中还非常明确地观察到了不同类型黑色素巨噬细胞的前体细胞,这些前体细胞的超微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由观察结果可知,黑鲷造血组织中存在着不同种类的黑色素巨噬细胞,这些细胞是由不同类型的前体细胞发育而来.  相似文献   

5.
迟缓爱德华氏菌对牙鲆免疫器官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云  姜明  姜国良  杨栋  张士璀 《海洋科学》2000,24(12):42-46
当经口腔灌注大量迟缓爱德华氏菌后,牙Ping的头肾和脾脏内的免疫细胞活性增强,表现为单核细胞数量增加,颗粒细胞内产生大量的颗粒以及颗粒吞噬作用的增强。研究结果还表明,病菌也会对免疫器官产生损害,可造成细胞水肿,膜性结构破坏及细胞坏死。本文详细观察了牙Ping肾、脾、肝、肠及血液的显微结构和肾、脾、肝的超微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对疫苗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王彬  孙金生 《海洋与湖沼》2008,39(3):217-221
利用细胞分层液(比重为1.083)进行养殖牙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培养,并采用膜片钳技术观察了单核细胞膜的电生理特征.结果表明,牙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添加PHA(30(u)g/ml)的M199(20?S)培养液中,于25clC塑料培养(Costar,美国)中能够贴壁生长传至6代,存活30天以上.单核细胞呈不规则圆形,细胞长径为(12.30±0.62)μm,短径为(10.29±1.05)μm,并具有较强的吞噬活性,吞噬率(PP)和吞噬指数(PI)分别达到(61.9士3.05)%和1.58±0.51;淋巴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长径为(8.50±0.82)μm,短径为(7.46±1.07)μm,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分别达到(42.1±2.33)%和3.17±1.57.膜片钳研究结果表明,牙鲆单核细胞适宜进行膜片钳研究,记录的细胞均表达电压门控钠、钾、钙离子通道.  相似文献   

7.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s)是一种内源性酶,几乎存在于所有动物的细胞膜(plasma membrane)中,它在许多代谢活动中,如动物的生长、蛋自质的合成、营养成分的转运、类固醇的生成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am et al.,1985)。因此,对于碱性磷酸酶的研究,有利于了解鱼类的消化生理,并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鱼类体内营养成分的吸收和转运机制。假雄牙鲆是在雌性牙鲆的一定生长发育阶段,用人工诱导的方法使之性转化所获得的。对于假雄牙鲆的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至今还未见正式报道。本实验以一年龄假雄牙鲆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消化器官中碱性磷酸酶的比活性,并初步探讨了在不同发育时期碱性磷酸酶比活性的变化,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假雄牙鲆体内营养成分消化与吸收的过程和机制,并有助于牙鮃的人工培育。  相似文献   

8.
牙鲆迟缓爱德华氏菌急性感染实验:4种不同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检验疫苗对牙鲆免疫效果,探讨有效的注射途径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采用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对牙鲆(Paralicthys oliwaceus)进行感染实验,对口腔、肌肉、腹腔和腹腔加肌肉4种注射方法了评价比较,其半致死浓度(LD50)分别为口腔灌注法10^8.38 CFU/ml、肌肉注射法10^7.54CFU/ml、腹腔注射法10^6.70CFU/ml和腹腔加肌肉注射法10^6.09CFU/ml。结果表明牙鲆对迟缓爱德华氏菌敏感,在这4种注射方法中,以腹腔注射法这种人工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9.
朱鑫华 《海洋与湖沼》1992,23(3):270-279
本文根据1980—1986年间鱼类生物学参数测定,结合体长分布资料的模拟分析,研究黄、渤海区牙鲆种群年龄结构、死亡动态以及在不同年龄和死亡率条件下世代资源生物量变化的规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当F=1.0和t_c=6.0a时,单位补充量最大群体产量为1492g。由此认为,现阶段牙鲆资源利用的最佳策略是通过增殖放流,增加资源补充;同时应适当控制捕捞压力,减少渔具对幼鱼资源的破坏并增设繁殖保护区,以追求最大持续产量。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褐牙鲆资源补充特征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根据1980-1995年让湾和渤海不记学调查资料,采用自然生态学与实验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温度对褐牙鲆补充阶段生活史特征及其资源补充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地理纬度的增加,褐牙鲆产卵期滞后,生殖季节缩短,在水温从9.62℃增至19.89℃的过程中褐芽鲆的性腺 育指数(GSI)出现单一峰值,7月至翌年3月间此值均小于1.0;在实验水温范围(7-27℃)内,受精卵孵化时数(t)随水温(T)变化  相似文献   

11.
采用调查统计、剖检病变、病原分离鉴定与人工感染健康鱼致病作用试验的方法,对自然发生的养殖牙鲆细菌败血感染症病例,进行了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等方面的检验,同时取病(死)牙鲆的肝、腹水、腐烂肌肉组织为材料进行细菌分离,对分离于10尾鱼20株纯培养菌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出来的两种细菌,一种是弧菌属(Vibrio Pacini 1854)细菌的一个新种(sp.nov.)并定名为牙鲆弧菌(Vibrio olivaceus sp.nov.);另一种是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Kluyver and van Niel 1936)的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等表明该两种分离菌为相应感染症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生长曲线法测定了河流弧菌在牙鲆表皮、鳃和肠粘液中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河流弧菌在3种粘液中都能生长,生长前期符合Logistic模型,然后进入Gompertz模型,在鳃粘液中的生长量高于肠粘液和表皮粘液。采用毛细管法研究了河流弧菌对牙鲆3种粘液的趋化作用,结果表明,河流弧菌对牙鲆3种粘液具有较强的趋化应答,在粘液总蛋白含量相同的情况下,河流弧菌对牙鲆鳃粘液的趋化应答显著强于对表皮粘液的趋化应答(P〈0.05),而对肠粘液的趋化应答极显著低于对鳃粘液和表皮粘液的趋化应答(P〈0.01)。采用^3H—TdR示踪法进行了河流弧菌对牙鲆3种粘液的粘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粘液和鳃粘液的粘附率较高,而对肠粘液的粘附率较低,特别是孵育30、60和90min时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粘液和鳃粘液的粘附率显著高于对肠粘液的粘附率(P〈0.05)。这些结果表明,河流弧菌能够在牙鲆粘液,尤其是鳃粘液中生长和定植,有利于其进一步感染、致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